落實“雙減”優化作業設計專題研討會經驗交流發言材料

“雙減”指要有效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落實“雙減”優化作業設計專題研討會經驗交流發言材料,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落實“雙減”優化作業設計專題研討會經驗交流發言材料 篇1

“雙減”背景下,如何提高教學質量,合理佈置作業,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學業負擔?這是本學期開學以來一直困擾我們的問題。在“雙減”政策下,我們應從學科的角度出發,思考如何讓作業設計更多元化。我們可以控制作業數量,合理安排作業;提升作業趣味化,立足學生興趣點;作業設計注重學生的多感官體驗,創新作業形式,設計個性化的作業。通過科學、合理的作業設計,讓學生更加喜歡語文課堂,對語文教學產生推動力,從而提升語文教學質量。

一、分層型作業優化作業結構吳忠豪教授在《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中指出:“學生的知識水平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因此在進行練習設計時,我們應當找準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設計適合不同水平學生的練習”。

依照每日教學實際,學生預習前測單的完成情況,基於課堂教學反饋,進行分層作業佈置,學生可以根據自身課堂掌握情況進行適合匹配。讓孩子們都能匹配完成與自己適合的作業,真正實現因材施教、量身定製。

(一)基礎分層——面向全體基礎分層的作業,是面向全體學生的。可以根據單元語文要素,結合單元中需要掌握的基礎字詞句內容,設計成面向全體學生的作業。這類作業難度最低,也是學生必須要完成並掌握的基礎知識部分。而這部分作業的佈置和完成,可以按照層次來進行練習量的分層。以識字寫字部分來說,它經常作爲基本作業出現。但不同的學生記憶能力不同,有些學生寫過一遍就能完全掌握,有些學生寫過兩遍還是記憶模糊。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就可按照學生的識字水平來設計作業,讓學生進行分層選擇。此種按照學生基礎設定的分層作業,一方面能夠保證能力強的學生少做無用功,另一方面還能夠保證能力較差的學生儘量跟上節奏。

(二)發展分層——面對部分學生髮展分層的作業指在字詞句的基礎上,向詞句段、句段篇發展,把已經學習的基礎知識,以綜合運用的方式呈現,爲大部分學生安排與課上所學相關的課內外閱讀、課內練筆等。比起基礎性作業,更需要考察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遷移和運用能力。如果說基礎卷是面對全體學生,那麼發展卷則是面對大部分中等學生。

(三)提升分層——面對小部分學生設計提升分層的作業,是就單元目標或某篇課文中個性化目標中的某個重難點,設計出面對一部分有特別需求的學生的習題。

適當減少對小部分學生的基礎性練習量,使他們擁有足夠的時間去做一些融綜合性、靈活性於一體的作業,此類作業可以增強學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維性發展。以統編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古詩三首》一課爲例,課後第二題要求學生找一找從哪些地方可以發現詩中描寫了秋季的景色。實際上是引導學生從古詩中的景象知道古詩所描寫的季節。課後,可以鼓勵小部分學生梳理並回憶學過的其他季節的古詩。當然,這類作業的延伸性、整合性更強,這對學生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三份作業中,基礎性作業內容是面向全體學生的,但可以根據具體的學情讓學生進行分層選擇作業量。而發展作業和提升作業並不要求全體學生完成,可以自主選擇。這樣的作業分層設計,既有對能力較弱學生的關注,也照顧到了大部分學生能力,還給予了小部分學生提升發揮的空間。

二、主題式作業提高整合能力在單元教學中時,教師還可以設計主題型作業。

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學資源,憑藉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形式,讓學生圍繞一個或多個結構化的主題開展有意義的學習,促進學生的多元發展。

(一)單元主題爲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整體建構,應該基於單元整體視角進行作業設計,充分發揮和落實單元學習價值。

如以“預測”爲主題的統編教材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爲例,這個單元安排了《總也倒不了的老屋》《胡蘿蔔先生的長鬍子》《小狗學叫》三篇課文。這三篇課文都和“猜測與推想”有關。那麼,在學習這個單元的時候,我們可以用一個大問題來統領“請你預測一下故事後續的內容。”要從喚醒學生邊閱讀邊預測的意識開始,按序分解教學梯度,增強整組教學意識。在對這個單元進行整體學習後,學生會從具備邊閱讀邊預測的意識,到實踐並總結預測的方法和途徑,並嘗試運用,由課內延伸到課外。這樣的主題型作業,可以提高學生的整合能力,使學生的學習真正發生。

(二)跨學科整合主題《語文課程標準》把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作爲語文課程的一個基本理念提出,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植根於現實,面對世界,面對未來,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領域。

因此,我們可以設置跨學科作業、跨學段作業,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提升他們完成作業的興趣。如統編教材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主題是“祖國,我愛你。我愛你每一寸土地,我愛你壯美的山河”。教師可以設計一個“走進祖國大好河山”的綜合性實踐活動。可以與信息技術學科相結合的資料查閱“中國著名旅遊勝地”,安排學生在課堂中查閱相關資料;可以和德育教育相結合,鼓勵學生在國慶節時到名勝古蹟遊覽;可以和美術課相結合,安排學生畫一畫遊覽過的中國美景。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通過自主查閱,記錄,感受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獲得課堂以外的經驗,在操作和實踐中不斷提高綜合能力。

三、生態型作業助力素養提升“雙減”下生態型作業的創新設計,是要改變被動完成作業的現狀。

讓學生以積極的心態、飽滿地熱情,通過創新、交流及合作,主動完成作業。藉助語文作業設計,努力構建活潑有序的語文生態課堂。

1、開放型作業語文課程緊密聯繫着社會的發展,總是充滿了時代的色彩,與社會發生千絲萬縷的聯繫。語文學習絕不只是上在教室裏、學校內,要走向廣闊的自然與社會。例如統編教材一年級下冊識字單元《姓氏歌》一課,課後就讓孩子們去讀一讀《百家姓》,去查閱自己的姓氏的'來源,並給大家介紹一下。學習了《小青蛙》一課的字族識字,就讓孩子用字族開花的方式進行呈現。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注重激發興趣、啓迪智慧、鍛鍊能力。社會在變,社會在進展,隨着文明的日趨開放與合流,作業設計需要隨環境的變化而變化,這種開放必然導致更加活潑、更有活力的課程實施。

2、創造性作業“雙減”下的作業設計強調了創造精神、實踐能力的培養。學生作爲學習的主體,獨立性、創造性在新時代更加凸顯。創造性作業要求學生髮揮再造性想象和積極思維。如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小狗學叫》這一課,安排了學生選擇不熟悉的故事書,同伴之間互相猜測後面發生了什麼。這個習題,是單元習作“續寫故事”的一個很好的支架,我們可以將二者相整合,以課文、閱讀鏈接的表達方式爲參照,也可以利用口語交際等方式,讓學生打開思路,寫好這篇習作。

3、合作型作業生態即聯繫,基於生態聯繫的作業是獨立自主與合作共贏的交集。學生完成作業既要有自己的思考,又需要同伴間的討論、交流,促進內容的完善、表達的準確。如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習作中,就要求學生學寫週記。在班級中,可以鼓勵學生以小組爲單位,辦起日記小報、班級月報等,這樣一來,每一個學生都是讀者,又是作者;學生之間用文字交流信息、思想與情感。總而言之,作業設計首先應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學習規律,體現核心素養導向;同時又要因材施教,設計分層作業、彈性作業和個性化作業等多種開放式作業形式,統籌安排作業,讓“雙減”真正落到實處。

落實“雙減”優化作業設計專題研討會經驗交流發言材料 篇2

在“雙減”與“五項管理”政策的出臺下,落實“雙減”政策,就需要學校教育首先做出改變,才能切實減輕學生負擔,減輕家庭負擔,同時減輕家長的焦慮和壓力。而作爲教育實施最前線的教師更是要更新觀念、方法、評價方式等來提升教學質量、課後作業品質,學生的負擔纔會真正減輕。作業佈置在以前的教學中就是一個“小切口”,但是隨着“減負增效”提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高度,那麼作業的佈置也就無疑將要迎來一次“大改革”。作爲一名小學語文教師,那麼我就要思考:如果才能夠使作業的佈置既符合大背景下的要求又能夠達到高效?

一、基於備課組,統籌協調與組內的教師一起研讀《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梳理教材,共同研討和設計作業佈置方案。

1、梳理全冊生字、詞語組內教師將本冊語文書後的生字表和詞語表進行梳理,找出對學生來說書寫上的易錯字,將其進行彙總,在學習生字和詞語時老師在課上重點進行講解;在日常聽寫中着重關注學生的易錯字詞,將這些錯誤頻率較高的字詞彙總在一起,製作出“書寫練習單”,在日後的學習和複習時集中對這些錯詞專門進行識記。

2、梳理全冊背誦課文將本冊所有需要背誦的課文、古詩、古文、名人名言等彙總到“背誦評價單”中,由年級組統一印製下發到學生手中,“背誦評價單”分爲“自評”“組評”“師評”三項,學生在課文學習後先進行自我背誦,對自己的背誦進行評級,再到學習小組中進行“組評”,最後由教師在課下或者課上針對學生的背誦進行“師評”,有效的讓學生對全冊的背誦篇目進行自主背誦。

二、着重教材,多面聯合

1、結合語文教材,增加實踐體驗語文作業的設計就要結合語文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時間活動,讓學生作爲主體去進行體驗,在體驗中去實現主動的發展。

2、結合課文內容,打破學科界限語文是各個學科學習的基礎,語文作業的設計應該也着眼於打破學科之間的界限,培養學生學習共通的能力,讓學生建立起各個學科知識和能力之間的聯繫,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素質的發展。例如: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學習《竹節人》一課後,學生對“竹節人”這一平時很少接觸的玩具及其感興趣。那麼就可以利用學生這一心理讓學生結合勞技和美術學科進行作業佈置。利用家中的吸管,自行製作一個竹節人,通過自己的製作過程,完成一份玩具說明書。在製作玩具和繪製玩具說明書的時候,學生充分理解了文章小作者當時的製作之樂,也體會到了“竹節人”這一傳統玩具當時帶給人們的樂趣。

又如,五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學習《田忌賽馬》一課後,可以讓學生從數學的角度用數學的語言談談田忌賽馬的輸與贏。學生在探索後會發現這樣的數學問題叫作“博弈論”也叫“對策論”這樣的決策不能單單隻顧自己一方,更要估計到對手一方。這樣就將語文和數學學科有效進行了融合,也引發了學生學習好數學的興趣。除此之外還有二年級上冊的《曹衝稱象》也可以和數學進行結合。

3、結合節日文化,昇華學生情感語文作業也要指向生活,我國有着豐富的節日文化,這些豐富的節日文化就可以成爲我們語文作業佈置的有一道靚麗風景線,讓學生正確的走進生活、走出生,注重引導學生的情感感悟,培養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例如,“春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可以設計一系列“走進春節,感悟親情”的作業。從學習民謠: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凍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滿街走。讓學生清楚我們在春節期間需要做的準備和一些傳統的習俗;在春節期間還可以設計寫春聯、福字等活動,讓學生置身其中,親自體會春節首先是個親人的節日、家庭的節日,而人特別是中國人最看重家庭和親情。感悟一年忙到頭的人們,四處漂流的人們,過春節時一般都要回家,父子兩代,祖孫三代,甚至四世同堂,敬杯酒,鞠個躬,父慈子孝,母良妻賢,人們在鞭炮聲中,在鑼鼓聲中,在歡笑聲中,享受着人間溫暖。它不僅僅是一個假期,更是一種文化的符號和象徵。

春節在我們的語文課文中也有所體現如:六年級下冊的課文《北京的春節》、《臘八粥》古詩《寒食》、《迢迢牽牛星》、《十五夜望月》,除春節外統編版語文教材中涉及很多的節日如:一年級下冊課文《端午糉》、古詩《靜夜思》;二年級上冊課文《難忘的潑水節;》二年級下冊識字課文《傳統節日》;三年級下車的古詩《元日》、《清明》、《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五年級上冊課文《牛郎織女》;這些豐富多彩的節日都是我們語文學習的助力器,讓平時很普通的節日幻化成優美的文字走進學生的頭腦中,再讓這些寫在課本上的節日真真正正地走進學生的心中,我相信語文教學育人的功能就能夠在這樣潛移默化中得到實現。

4、結合經典閱讀,提供更多選擇閱讀優秀的經典名著,能夠使語言和思想同步進行積累,也讓語文學習承擔培養學生高尚人格與情操的重任。讓學生讀經單,背經典,悟經典,也是作文作業永恆的內容。統編版語文教材中每冊都有“快樂讀書吧”的板塊,每冊書也爲學生們提供了必讀的經典名著,語文作業的佈置也可以結合此板塊進行設計。例如,在佈置學生閱讀經典名著《西遊記》時,可以現在班級做導讀推薦,給學生設計“講西遊故事,漫畫西遊知識篇,漫畫西遊人物篇,漫畫西遊拓展篇”等系列閱讀效果,呈現作業,孩子們就可以從自己的興趣點出發,重點地選擇呈現自己的閱讀所得,在這樣豐富多彩的交流與展示中,樂在其中,彼此欣賞,相互促進。

5、結合校園活動,創設自我平臺首師南的辦學方向爲“讓每個生命都出彩”,每一學期都會有讓學生展示自我的平臺,學生們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優勢參與到學校的活動中,找到展示自我的平臺,語文作業的設計也可以結合學校的活動一同進行設計,促進學生的內生長。

三、多元評價機制作業的多樣性也就需要多元化的評價標準

更要關注對學生個性化的鼓勵性評價。對優秀的學生和成果需要表揚,對於稍弱一點的孩子需要我們多去鼓勵其堅持。不同的鼓勵能夠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心理上產生優勢,增加其自信心,更大程度地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和潛能。

“雙減”剛剛開始,大家都在“摸着石頭過河”相信隨着時間的打磨和各項制度的完善,“雙減”政策能夠穩紮穩打地落實到實處,真正的做到減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