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馬蹄寺導遊詞

篇一:甘肅導遊詞

關於馬蹄寺導遊詞

省會:蘭州

位臵:甘肅省地處北緯32°11′~42°57′、東經92°13′~108°46′之間。位於祖國西部,地處黃河上游,黃土、青藏和蒙古三大高原交匯地帶。東接陝西,南鄰四川,西連青海、新疆,北靠內蒙、寧夏並與蒙古人民共和國接壤。 面積:45.4萬平方公里。

人口:2237.11萬。

行政區劃分:

現轄5個地級市,2個自治州, 8個縣級市,60個縣,7個自治縣。 地域特色及民俗風情:

甘肅是一個多民族的地區,獨具魅力的甘南藏族風情、肅南裕固族民俗,讓許多國人甚至外國客人都新奇不已。

唐玄奘在天水的傳說,使佛公嬌、萬紫山、滲金寺等地,成爲民俗旅遊的主要景點。

和天水、隴南相臨的甘南、臨夏兩自 治州,是藏、回、東鄉、保 安、撒拉等少數民族的集聚地,有獨具一格的民情和風俗,境內的拉卜楞寺,不但有着精美絕倫的建築,而且每年7次規模較大的法會和衆多的節慶,使拉卜楞寺的宗教民俗活動空前豐富多采。古樸典雅的臨復清真寺,是穆斯林民衆們的聚禮之地,這裏的宗教民俗活動,獨特隆重,令人歎爲觀止。

甘肅東部的慶陽、平涼地區,是具有悠久革命歷史的老區。境內除有衆多的革命遺蹟外,黃帝登臨、廣成子修煉得道的道家聖地崆峒山,西王母設宴招待周穆王的王母宮山以及公劉廟、菩薩山等廟會,都成爲民間文化的傳播陣地和民間經濟的交易場所。特別是嗩吶、剪紙、社火、戲曲等民俗文化尤具魅力。 河西走廊是甘肅著名的糧倉,也是昔日鐵馬金戈的古戰場和 古絲綢之路的交通要道。聞名於世的敦煌莫高窟民俗、肅南裕固族風情、肅北蒙古族風情、阿克塞風俗、天祝藏區風情、雷臺奇觀、古酒泉傳奇、嘉峪關傳說、玉門關和古陽關、橋灣人皮鼓:民間筵悅、 駱駝隊等奇風異俗在這裏熠熠生輝。

地理概況以及歷史沿襲:

甘肅,古屬雍州,地處黃河上游,它東接陝西,南控巴蜀青海,西倚新疆,北扼內蒙、寧夏,是古絲綢之路的鎖匙之地和黃金路段。

它象一塊瑰麗的寶玉,鑲嵌在中國中部的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內蒙古高原上,東西蜿蜒1600多公里,縱橫45.37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總面積的4.72%。 甘肅,是取甘州(今張掖)、肅州(今酒泉)二地的首字而成。 由於西夏曾臵甘肅軍司,元代設甘肅省,筒稱甘;又因省境大部分在隴山(六盤山)以西,而唐代曾在此設臵過隴右道,故又筒稱爲隴。

甘肅海拔大多在1000米以上,四周爲羣山峻嶺所環抱。北有六盤山、合黎山和龍首山;東爲岷山、秦嶺和子午嶺;西接阿爾金山和祁連山;南壤青泥嶺。

有神奇碧綠,的湖泊佳泉、有江南風韻的自然風光,也有西北特有的名花瑞果。 肅東南部的天水市和隴南地區,是歷史悠久、山川錦繡、物產豐富、氣候宜人、民俗奇特的天然膏沃之地,有小江南之稱。

甘肅歷史悠久,是中華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很早以前華夏始祖伏羲氏曾在這裏推八卦、授漁獵。甘肅作爲我國東南部通向西北的交通要道、漢唐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甘肅大地上,散佈着上千處人文景觀,其中有堪稱世界石窟壁畫藝術寶庫的敦煌莫高窟、萬里長城的最西端嘉峪關、以泥塑著稱於世的天水麥積山石窟等。

甘肅,在中華民族的發展歷程中,有着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大地灣遺址證明,這裏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人文始祖伏羲就誕生在渭河上游。三千多年前,周人先祖發祥於隴東一帶。漢唐以來,甘肅成爲中西文化交流,商貿往來的絲綢之路,留下豐富的文物古蹟。

甘肅地域遼闊,自然風光優美,茫茫的戈壁、淳樸的黃土高原、廣袤無垠的草原、潔白瑩潤的冰川共同構成了一幅雄渾壯麗的畫卷。鳴沙山、月牙泉的奇異組合,給神祕沉重的絲路古道增添了一絲輕鬆愜意。隴東黃土高原和隴南山地起伏於甘肅的東南部,西越蘭州後便是河西走廊,起自蘭州西北,止於疏勒河玉門關,長達一千二百多公里,與青海界山祁連山脈接壤。 河西走廊是一片狹長平坦的高原,海拔一千至一千五百多米俯瞰走廊地帶,是綿延不絕的沙磧地、沙丘和風化的緩地,其中也有綠洲出現。綠洲的水源,來自由祁連山三千三百多條冰川的雪水所匯成的河流,爲蘭州、武威、張掖、酒泉、嘉峪關、敦煌以及緊靠祁連山谷的鄉鎮提供水源。河西走廊最窄處僅四十多公里,最寬處也不過幾百公里。甘肅的石窟分佈於河西走廊兩側,這裏原是絲綢之路的要衝,當年那些遠走漠漠塞外絲路的人爲保平安, 紛紛在這個艱辛跋涉之地開窟造像,這些歷千年而不毀的石窟,既是宗教、文化、藝術的結晶,也是絲路歷史的見證。於是有了敦煌的莫高窟、安西縣的榆林窟、玉門的昌馬石窟、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的文殊山石窟和馬蹄寺石窟、永靖縣的炳靈寺石窟、武山縣的水濂洞石窟、甘谷縣的大像山石窟、天水的麥積山石窟、涇川縣的王母宮石窟、慶陽縣的北石窟寺等,簡直是一條石窟走廊。

以前曾是絲路孔道的邊荒之地,如今已被蘭新鐵路自東而西伸展,把一片片綠洲串連一起,其中各縣、市、城、鄉均有公交車可達,交通相當便利。

黃河全長5464公里,流經九個省區,但在全國大型城鎮中,惟有蘭州得天獨厚,被黃河穿流而過,所以這裏肯定有你想不到的獨特與驚喜。

風情線上首屈一指的是素有?天下黃河第一橋?美譽的中山橋。中山橋跨在黃河上,橋長233.33米,寬7.5米,4墩5孔,橋上飛架了5道弧形鋼樑,俗稱?黃河鐵橋?。到2010年6月,就是黃河鐵橋的百歲誕辰了。想知道黃河鐵橋的來歷?聽我慢慢道來。清同治年間,陝甘總督左宗棠督師西征,可被黃河險阻給害慘了,他曾打算請外商幫忙修造一座跨河鐵橋無奈洋人索價過高,就沒能實現。到了公元1907年,蘭州道臺彭英甲又提出了修建鐵橋的建議,這次清政府批准了。於是乎一項由美國橋樑公司工程師滿寶本負責施工,德國人德羅作技術指導,天津人劉永起負責工地操作的浩浩蕩蕩的工程開始了。三年四個月以後,也就是1910年6月終於竣工了。您猜花了多少錢?30萬6891兩8錢9分4毫,精確吧。別說鋼材水泥了,連個小小的螺絲釘都是從美國或是德國進口的。這座橋樑落成之初叫?蘭州黃河鐵橋?,後來爲了紀念孫中山先生就改成了?中山橋?了。1954年,蘭州市政府對鐵橋進行了全面的整修加固,現在的中山橋既堅固耐用又氣勢雄偉,現已成爲蘭州市的標誌性建築,一會兒您就可以領略它的風采。

下一個就是水車園了,它不大,但是卻承載了蘭州古老水車的風采,到了蘭州不到水車園會很遺憾的哦。

蘭州水車,最早出現在明朝,相傳段家灘人段續,注意,不是段譽,考中進士到了雲南做官,他遊遍了南方,見到了木製的灌溉汲水工具龍骨筒車,便暗暗把構造記在心中,後來退休回家便巧思構造,終於仿製成功。蘭州的乾旱大家說有目共睹的,所以段續創制的水車可算給當地人民帶來了福音。人們紛紛仿製,在20世紀中期,蘭州的水車有252輪,是號稱?水車之城?的敘利亞哈馬市水車最多時期的8倍多。稱得上一座?水車之都?了。後來隨着電力灌溉的普及,水車一個個被拆除了,蘭州也失去了一道靚麗的風景。水車園呢,現在有兩架仿古水車,還有圍堰、渡槽、水磨坊、工藝品商店和遊樂區。一會我們走進了水車園,大家一定要靜靜的聆聽一下,來自水車那個遙遠的國度的呼喚。

接下來就是?黃河母親?雕塑了,這個雕塑是花崗岩質地,長6米,寬2.2米,高2.6米,總重量達40餘噸,是我們甘肅著名的雕塑家何鄂女士創作的,黃河母親還在全國首屆城市雕塑方案評比中獲得了?優秀獎?,看來這片黃土地上真是人才輩出呢。

黃河雕塑運用了母親和嬰兒兩個形象,說到這裏請大家猜一下,那個嬰兒是男是女呢?聽出當初構思的時候何鄂女士就猶豫了很長時間,後來靈機一動,就

塑和諧流暢,還寓意深刻:黃河源遠流長,生生不息,她所養育的中華民族也永遠幸福安樂。母親身下的黃河造型刻着的水波紋和魚紋,來自於甘肅彩陶的古老圖案,真是一絕,拍照的可不要錯過啦。

白塔山位於蘭州市黃河北岸,海拔一千七百多米,山勢起伏,有?拱抱金城?之雄姿。

古代,這裏是軍事要衝,山下有氣勢雄偉的金城關、玉迭關、王保保城;山上有層層峯巒,其中?白塔層巒?爲蘭州八景之一。

站在黃河南岸,舉目北望,黃河鐵橋,白塔山公圓建築羣,白塔寺渾然一體,盡收眼底,有?河橋遠眺?之稱。穿過黃河鐵橋,白塔山一,二,三臺建築羣,迎面聳立,飛檐紅柱,參差綠樹叢中,這是自一九五八年建圓時在坍塌的古建築廢墟上重建的 ,總建築面積八千餘平方米。這個建築羣把對稱的石階、石壁、亭臺、迴廊連貫一起,上下通達,層次分明,結構嚴整,是我國古代建築中別具風格的建築形式。如重疊交錯的重檐四角亭、對立式的二臺碑廈、磚木結構的三臺大廳等,所有建築物都配飾磚雕、木雕和彩畫。

三臺建築羣的迎面是白塔主峯,山勢陡峭,古代建築有?風林香嫋?牌坊、羅漢殿、三宮殿等。

山頂的古建築物有三星殿、迎旭客閣,憑欄遠眺日出,放眼黃河,氣象萬千。 白塔寺,始建於元代,據記載,元太祖成吉思汗在完成對大元帝國疆域統一過程中,曾致書西藏擁有實權的薩噶派法王(喇嘛教之一派,俗稱黃教)。當時薩噶派法王派了一位著名的喇嘛去蒙古拜見成吉思汗,但到了甘肅蘭州,因病逝世。不久,元朝下令在蘭州修塔紀念。元代所建的白塔已不存在了,現存的白塔系明景泰年間(公元1450-1456年)爲鎮守甘肅內監劉永成重建。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巡撫綽奇補救增新,擴大寺址。寺名爲慈恩寺。寺內白塔身爲七級八面,上有綠頂,下築圓基,高約十七米。塔的外層通抹白灰,刷白漿,故俗稱白塔。塔建成後,幾經地震,仍屹立未動,顯示了古代勞動人民在建築藝術上的智慧與才能。

白塔寺原有?鎮山三寶?:象皮鼓,青銅鐘,紫荊樹。象皮鼓傳爲一印度僧人云遊白塔時所贈,現在這裏僅有仿製品;青銅鐘爲清康熙年間鑄造,重爲153.5公斤,現存寺內;枝繁葉貌的紫荊樹系後人重載。北端山頭有牡丹亭,亭內有一碑,據說原碑在湖南衡陽市北的趄嶁山上,字形怪異難辨,後人附會爲大禹治水時所刻。宋嘉定五年(公元1212年),何玫摹刻於嶽麓書院。蘭州此碑,系清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酒泉郡侯建功模立,碑高九尺,寬三尺,上刻七十七字。

白塔山西北方,林木蔥鬱,朝陽山、馬頭山、冠雲山、環翠山峯巒層疊。濃蔭深處,有休息亭,供遊人小憩。亭前有蓄水池。這裏山高林密,是登山遠眺,

篇二:甘肅張掖旅遊景點導遊詞

張掖概況

張掖作爲古"絲綢之路"上一顆璀璨的明珠,以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秀麗的山川,淳樸的民族風情,構成了獨具西部特色的絢麗畫卷和開發旅遊的有利條件。

其突出特點是:一是人文資源十分豐富。1986年12月國務院公佈張掖爲第二批國家38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史料佐證,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羣在黑河流域繁衍生息,大禹導弱水於合黎、周穆王西巡、隋煬帝西巡張掖會見西域27國使臣、唐玄奘取經時張掖瞻仰各寺院、流沙河擒拿沙僧、高老莊豬八戒招親等神奇傳說和歷史故事。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西遊被張掖燦爛的文化和優美的風光所吸引,旅居一年之久。自漢武帝設郡至漢末300多年,作爲絲路要邑的張掖與西域各國商貿往來十分活躍。自唐以後這裏作爲佛經的傳入必經之路,佛教很是興盛,歷史文物古蹟遍佈全區,古代文化瑰寶散落各地,現有不可移動的文物點816處,其中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處(張掖大佛寺、黑水國,肅南馬蹄寺、文殊寺,高臺駱駝城、許三灣,民樂圓通塔),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9處,各個時期的文物藏品23000多件。張掖大佛寺寺內的木胎泥塑臥佛是目前世界之最。寺內金經爲我國稀世之珍;肅南馬蹄寺石窟羣中金塔寺內的高肉雕彩塑飛天實屬洞窟藝術之罕見珍品;高臺駱駝城古遺址周圍漢墓羣爲全國之最,山丹境內明長城爲全國最完整的城段。還有不少近現代革命紀念建築物、國際友人捐贈文物等。

二是自然景觀得天獨厚。爲歷代皇家屯兵養馬的山丹軍馬場具有2000多年的歷史,堪稱世界第一;風光旖旎的祁連山羣峯夾山寺,蒼松疊峯巒,藍天映雪山,草地遍牛羊;還有險峻神祕的"七一"冰川、自然風化的風雕羣落、瓜果飄香的綠洲農業、高新技術農業及祁連山各種珍禽動植物,形成了別具洞天的自然景色。 三是裕固風情獨具特色。熱情好客的裕固民族用自已獨特的生活方式,醇香撲鼻的奶茶和優美深情的祝酒,手抓羊肉飄香的帳蓬,以及傳統的射箭、賽馬、狩獵、別具的服飾,隆重的婚禮,優美的民族歌舞,盛情款待八方來客,四海賓朋。

1992年和2000年,江澤民同志兩次來到張掖,先後題寫了"金張掖"和"再鑄金張掖輝煌"的題詞,爲提高金張掖的知名度和發展金張掖的旅遊業,注入了更加豐富厚重的內容。2006年被評爲“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張掖丹霞地貌七彩丹霞區導遊詞

各位遊客:大家好!

歡迎大家來到神奇壯觀、美麗多姿的七彩丹霞谷觀光遊覽。張掖丹霞地貌景觀區是國家級地質公園,地處祁連山北麓,東距張掖39—56公里,海拔高度2000一3 800米,面積約5 l O多平方公里。景觀區主要包括七彩丹霞區和丹霞奇觀區兩大景觀區。七彩丹霞區主要分佈在臨澤縣倪家營鄉,丹霞奇觀區主要分佈在肅南縣康樂鄉、白銀鄉地段。張掖丹霞地貌被中國丹霞地貌旅遊開發研究會終身名譽會會長、著名的地理學家中山大學教授黃進教授譽爲“張掖窗櫺狀宮殿式丹霞地貌中國第一”,“張掖彩色丘陵中國第一”,“張掖丹霞地貌是中國發育最好的地區之一”。被《中

國國家地理》雜誌評爲中國最美的七大丹霞地貌景觀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和極高的旅遊觀賞價值。

丹霞地貌作爲古老的地質遺蹟,它發育於侏羅紀至第三紀時期,是喜馬拉雅山運動中發育形成的紅色巖系隨着地殼的擡升,山坡以崩塌過程爲主而後退,保留下來的紅色砂岩經長期的風化剝離和流水侵蝕形成了孤立的奇巖怪石,所以其突出特點爲“色如渥丹,燦若明霞”。丹霞地貌主要分佈在中國、美國西部、中歐、澳大利亞等地,在我國分佈最廣,其中以廣東省仁化縣的丹霞山最爲出名。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我國著名地質學家、中科院資深院士陳國達教授以發育典型的丹霞山爲代表,命名了一種新的地貌類型——丹霞地貌,爲學術界所接受與採用。張掖丹霞地貌集廣東丹霞山的懸崖峭壁、峯林石柱的奇、險、美於一體,還兼有新疆五彩城 的色彩斑斕、絢麗多姿,是我國乾旱地區最典型的丹霞地貌。其氣勢之磅?、面積之廣闊、造型之奇特、色彩之繽紛,觀賞性之強,舉世罕見,全國一流,實屬大自然之鬼斧神工。

七彩丹霞區是大自然留給我們臨澤人民的一份寶貴的自然遺產,2005年6月,黃進先生對臨澤丹霞地貌進行了全面考察,認爲臨澤丹霞地貌面積博大,氣勢磅?,場面壯觀,形態豐富,造型奇特,色彩豔麗,是我國乾旱地區另一種丹霞地貌類型——彩丘式丹霞,色彩之繽紛、觀賞性之強、面積之大冠絕全國,舉世罕見,中國第一,黃進先生評價彩色丘陵爲“天然去修飾,四季見秋山”。中國科學院尹澤生研究員的評價是“像大地噴灑炙焰烈火,似山岩披上五彩霓裳,這是一處與衆不同的丹霞地貌”。衆多專家學者均對彩色丘陵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各位遊客,我們現在所處的.位臵是臨澤七彩丹霞旅遊區1號觀景臺,我們臨澤七彩丹霞區位於倪家營鄉南臺村二社向南1〃7公里處,地處祁連山北麓,東距張掖35公里,北距臨澤1 O公里,海拔高度1 800一2200米:,分佈面積約50平方公里。臨澤七彩丹霞奇觀以層理交錯、巖壁陡峭、氣勢磅?、造型奇特、色彩斑斕而稱奇。在陽光的照射下,丹霞奇觀遠看似朝霞升騰,近看色彩斑斕,有紅色、白色、黃色紋理,色帶隨着山勢起伏呈波浪狀.猶如豔麗的綵帶隨風蜿蜒飄動,讓觀者歎爲觀止。請大家隨着我的手勢向遠處看,其經典之處依次爲有七彩峽、七彩塔、七彩屏、火海、七彩練、琉璃峯、七彩瑚、七彩城、七彩峯、七彩菇、大扇貝等 l l處奇觀,這些景觀與周邊的山巒、河流、田園、村莊、炊煙相輝映,構成了一幅風景名畫,滿目山巒,是色彩的堆涌,是壯美的組合,像一幅幅壯麗的天然圖畫,呈現於天地之間,四時不同,景色迥異;晨昏之間,造型奇特。數十公里的綿延羣山,連同遠處的雪峯,堪稱天下絕景。

剛纔有位遊客朋友問我,七彩丹霞的形成過程,說起它的形成還有一段美麗的傳說。這段傳說跟女媧娘娘煉石補天有關。《淮南子〃天文訓》說:“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爲帝,不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意思是說,遠古時期,共工和顓頊這兩個部族的英雄之間爲了爭帝,發生了一場驚天動地的戰爭,直打的天昏地暗,山裂地陷,日月星辰移位,把西天的天柱撞斷了,西天開了一個窟窿,導致天傾斜而洪水漶漫。女媧娘娘補天來到西崑崙,從四面八方採集來五彩石,用神力碾成粉末,用崑崙山的玉液瓊漿調和,然後開始補天穹的窟窿。西天有個叫窫窳的妖魘,蛇身獅首,兇

惡猙獰,出沒於祁連山下的弱水中,也就是今天的黑河,以吃人爲生,擾得弱水兩岸的百姓不得安生,他聽到美麗善良的女媧來補天后,覬覦女媧的美色,邪念頓生,化作一個青年男子前去幫忙,女媧娘娘識破他的詭計,正色勸他用心修行,爭取早日得道成仙。窫窳惱羞成怒,想和女媧正面交鋒,法力又不及,便暗地裏破壞女媧補天,一夜之間施展妖術,把五彩石粉末吹散到滿山遍野。女媧一覺醒來,看到朝陽映照下的祁連山五彩紛呈,分外耀眼,大吃一驚,一細看,才發現五彩粉末不見了,她立刻想到是惡魔窫窳所爲,女媧略施法力五彩粉又聚攏在了一起,但一部分附着在了山頭上,把山染得燦爛無比。爲了防止惡魔繼續搗亂,她安排兩個侍女輪流值班,侍女一個叫朝霞,一個晚霞,按女媧娘娘的吩咐,盡職盡責,晝夜不離,幫助女媧順利補好了天上的窟窿。但朝霞和晚霞因勞累過度,香消玉殞長眠祁連。她們死後,化作霞光,早晚相映,爲祁連山披上了神奇的霞光,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七彩丹霞。

其實,七彩丹霞的形成是自然界長期演化的過程。在漫長的地質年代中,祁連山的各類岩石經過長期風化和侵蝕,加之巖性不同和溫度差異,在光線照射下,呈現不同的色澤,鐵質巖呈紅色,錳質巖呈黑色,泥質岩呈灰色,磷質巖成灰藍色,火山岩呈橙黃色,礫質巖呈青色,依次類推,山體呈現出了不同的色彩。

我的講解就到這裏,剩下的時間,大家可以到前面的2號和3號觀景臺繼續參觀,也可以照照像,這裏的最佳照相時間是太陽升起和太陽落山的時候,即朝霞和晚霞。現在時間最佳,希望大家多照幾張,留住美景,並把它們介紹給你的家人和朋友。

篇三:三坊七巷導遊詞

各位團友 大家好,首先代表我們陽光旅行社的全體人員對大家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同時也感謝大家對我們旅行社的支持和信任。我叫XXX,是陽光旅行社的導遊員,大家可以叫我XX。這位是我們的隨隊司機劉師傅,劉師傅的駕駛經驗非常豐富,相信大家在乘車的旅途中一定會感到既舒適又安全的。今天能擔任本團的導遊工作,認識這麼多朋友,我感到非常榮幸。如果大家在旅途中有什麼困難和要求,請您及時的提出,我將竭盡全力爲大家服務。也希望大家能積極地支持和配合我的工作,在這裏預祝大家旅途愉快!能夠高興而來,滿意而歸。

今天我們要遊覽的是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福州具有地標意義的“三坊七巷”參觀遊覽。三坊七巷又有 “城市裏坊制度的活化石”、“明清建築博物館”的聖譽。在2009年6月揭曉的首屆“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區評選”中,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與北京國子監街、平遙南大街、哈爾濱中央大街等共同參選,以最高票獲得文化部、國家文物局授予的“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榮譽稱號。

今天的“三坊七巷”地處福州市中心,東臨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楊橋路,南達吉庇巷、光祿坊,佔地約40公頃。“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安民巷、黃巷、塔巷、宮巷、吉庇巷,以南后街爲中心軸線從北到南排列整齊,縱向有序,形成“棋盤狀”的傳統街巷格局。在城市變遷過程中,吉庇巷、楊橋巷和光祿坊被改建爲馬路。因此,我們今天講三坊七巷實際只有二坊五巷。我們的車已經到南后街門口了,現在請大家拿好自己的隨身物品隨我下車參觀。

現在我們來到了郎官巷,這裏是二梅書屋,即現在的福建民俗博物館。我們往裏面走,這裏有門檻,大家要小心。

大家看到大廳上的貼金祥雲了嗎?爲什麼是金色的呢?因爲古時候的房子大多爲木質,所以多發生火災,而五行中,金生水,水克火所以貼金飾紋有防火的寓意。 大廳左邊有個小屋,你們知道圖中三個人的關係嗎?這裏可是有三代同堂哦。這源自福州孝文化中很具代表性的“拗九節”,拗九節又稱後九節、孝九節和送窮節,即在正月二月廿九日,已出嫁的女兒要帶上以糯米、紅糖、花生和荸薺等製成的糕點回家看望父母,以求父母平安。

現在我們來上大廳桌子上的這個漆金人物饃盒,大家知道它是用來做什麼的嗎?看來沒有人能說出來哦,它是祭祀用品,古時候只有官員才能用這種長方形的饃盒,尋常百姓是不能用的。

大家再看我們上頭的燈杆,它擺放的位置也是很講究的,如果燈杆在中柱的內側,說明這家主人的事業在本地發展;如果燈杆在中柱的外側,說明主人的事業在外地甚至海外發展。福建方言中燈與丁同音,所以橫樑上有幾個燈杆,就代表這家有幾個兒子。大家可以看到上面有三個燈杆,即代表這家主人有三個或三個以上的兒子。

現在我們來到大廳後面,這是古時候放在女子閨房內用來祭拜祖先的。大家看到左右兩邊的文字,每個字體都像花瓶一樣的形狀。我們稱之爲花瓶文字。從左到右依次寫的是,玉堂印春色,朱樹發秋香。

我們繼續往這邊走,大家看,這塊地面可不普通哦,它叫“三合土”,建於清朝中期,歷經近兩百多年後被泥土、砂石覆蓋了約五十釐米厚。後來在對二梅書屋進行修復改造時才發現這塊保存較爲完整的地面。其製作原料爲沙、黃土、生石灰,並加入糯米漿以達到粘稠堅固的目的。“三合土”經過反覆敲打壘砸,形成光滑平坦的地面後。用繩子在上面壓印似草紋的吉祥圖案,寓意“連綿不斷,生生不息”。 我們整個宅院叫二梅書屋,其實書屋只有面前的這一小部分,因爲主人林星章特別喜歡梅樹,所以在自己的書屋前面栽種這樣兩株梅樹,於是取名叫二梅書屋。書屋旁邊呢是一個洞,林星章將它稱爲七星洞,我們把它叫作雪洞。它採用的材料是紅糖、糯米、生石灰。最大的作用就是冬暖夏涼。二梅建築中以假山、學雪洞爲通道。在全國居民建築中獨居特色,也是福州明清時期典型的民居代表。

我們知道在三坊七巷中居住的人身份地位都是很高的,所以每座宅院都有自己的花廳園林部分,,接下來我們看到的是宅院主人自己設計的花廳園林,大家可以看到整個園林把福州的美景都濃縮在裏面了。大家看到的鰲峯和白塔都是福州的美景。旁邊是一顆兩百多年的荔枝樹,它每年都結果,3月到4月是荔枝樹開花的季節,那個時候就會看到白色的荔枝花。

出了二梅書屋,我們來到的是塔巷,全長295米。爲什麼叫塔巷呢?大家順着我手指的方向,看到巷門坊口上的小塔了嗎?塔巷有千年歷史,顧名思義,在這挑巷子裏曾經有座塔,是唐代閩王 王審知的部下所建,名爲“育王塔”福州在五代時有大大小小700多座寺廟和佛塔,宋太守謝泌曾寫道:城裏三山千簇寺,夜間七塔萬枝燈。七塔是當時福州城內的一大奇觀,,包括現在的白塔,烏塔以及這條巷子裏的育王塔。育王塔被視爲福州文運興盛的象徵,但是明代時廢棄消失了,到了清代的時候纔在巷門上又立起了一座袖珍塔,作爲留念。

各位團友,因爲時間關係,這一部分的導遊講解到這裏先告一段落,在這裏我代表陽光旅行社全體人員再次感謝各位朋友的光臨,同時非常感謝各位一路上對我工作的支持,途中如果有什麼不足之處還請大家多多包涵。希望大家在最後的幾分鐘裏給我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我們將不斷提高服務質量。接下來留給大家一段自由活動的時間。最後,祝各位朋友旅途愉快,一路順風!期待大家下次的光臨。謝謝大家。

備註:荸(bi ,第四聲)薺(qí ),又名馬蹄、水慄、芍、鳧茈、烏芋、菩薺、地梨,是莎草科荸薺屬一種

篇四:法門寺文化景區導遊詞講解

20xx年3月

關於法門寺文化景區導遊詞說明

1、佛教不僅是一種信仰,而更重要的是一種文化,是一種哲學。

2、法門寺文化景區是在省政府統一部署下由曲江新區管理委員會主持興建的一個文化精品工程。

3、作爲導遊詞,要儘量避免過多的渲染宗教現象,而要從文化景區所在地區蘊含的多種文化來觀察、理解、宣傳法門寺的佛教文化現象。

4、做爲一個文化精品工程,它所面對的不僅僅是信仰者,而更多的是普通遊客,所以在導遊講解的過程中,既要敬仰佛教文化,又要從佛教文化的哲理來體會中國傳統文化,天、地、人之間的這種哲理關係。

5、法門寺文化景區的導遊詞,應該具有一種哲理性,啓迪信仰者和遊客。

這份導遊詞僅僅從中國傳統文化、建築藝術和佛教文化的角度來理解和欣賞法門寺文化景區宏大的建築工程。文中所涉僅供參考。

法門寺文化景區導遊詞

無論你來自何方,即便你在北京看過雄偉的萬里長城,或者在臨潼參觀過秦始皇兵馬俑,當你來到這裏,你絕不可輕視你腳下的這塊黃土地。雖然它沒有青山綠水,只有滿目的溝溝壑壑(he)和點點散佈的村舍,但就是在這塊土地上演繹過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炎(帝)和黃(帝)二帝在這裏肇(zhao)始了中華文明。周人在這裏東進,南征北戰,創建了以“禮”爲核心的周文化和輝煌的青銅文化。漢人經由這裏鑿空,絲綢之路逶迤(wei yi)西去,佛典文化徐徐東來。三千年的人文歷史,使這塊土地成爲華夏文明之祖,青銅文化之鄉,絲綢文化之孔道,中國佛教文化的中心。

承借天漢雄風,大唐氣象法門寺供奉佛指舍利,弘揚佛法,尤其唐宗室八位皇帝“窮天上之莊嚴,極人間之煌麗”每三十年迎奉法門寺佛指舍利入京都長安供奉,令朝野轟動,天下朝拜。使法門寺名揚天下,成爲“關中塔廟之祖”,中國古代四大佛教聖地之一。也使這塊土地成爲長安佛教文化圈的中心。特別是1987年4月3日,經歷了1113年的漫長歲月,法門寺地宮發現佛祖真身指骨舍利和大唐數千件供佛珍寶,引起世界矚目,法門寺當之無愧的成爲當今世界佛徒朝拜中心,遊客旅遊聖地。

法門寺文化景區依託法門古寺而建,位於陝西省扶風縣,景區一期工程斥巨資打造(25億元),佔地約1300畝,是由臺灣著名建築設計大師李祖原先生主持設計的,(他曾主持設計臺灣中臺禪寺及目前全世界最高摩天大樓“臺北101”等著名建築)。景區由山門廣場、佛光大道、法門寺寺院、合十舍利塔,以及衆多藝術佛像、園林雕塑小品等幾部分組成,全面展示了佛文化在哲學、政治、藝術等方面的成就,彰顯了中華民族燦爛的歷史文化。

景區建設自2007年3月,根據省委省政府統一部署,由曲江新區管委會組建了法門寺開發建設團隊,與寶雞市人民政府一起負責項目開發建設。項目總規劃面積9平方公里,分爲東區佛文化展示區與西區綜合服務區,整體區域規劃依託佛文化資源和地域文化資源爲發展基礎,是陝西省委、省政府強力推出的十大文化旅遊工程之一,也是曲江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區的重要輻射、延伸區域,在構建和諧社會政策的歷史背景下,陝西建設文化強省、旅遊強省的重大舉措並致力將其打造成爲名符其實的“世界佛都”,成爲繼兵馬俑之後的“陝西第二個文化符號”。

我們遠遠望見的這個建築羣,就是法門寺文化景區。這個建築羣呈南北走向,由南至北依次而上,4門起伏,雙塔高聳,在黃土阡陌(qian mo)中,在藍天白雲下,建築體量雄渾博大,建築語言簡潔明快。整個景區以建築特有的藝術語言表達出了佛教文化的博大與智慧。

現在,我們來到法門寺文化景區。不管你信不信佛教,你都會感到這個建築羣有一種文化的力量。莊嚴的佛像,闊大的廣場,外張的屋頂,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效果和宗教信仰的莊嚴與殊勝。這種感覺正是這組建築藝術的成功之處。

由於法門寺文化景區的宏大壯觀,氣勢奪人,我們不可能一覽無餘。由於當我們深處聖地之中,更是目不暇接。因此,我要告訴大家這個文化景區的幾個特點:1、如果你從空中鳥瞰,你會看到整個景區暗合坐佛之形,法門寺地宮恰好位於佛心位置,與佛同體,與佛同心。2、如果你仔細觀察,景區內諸多建築暗合數字機緣,如用數字概括,一舍利;二寶塔;三區劃;四大門;五時空;六越度;七廣場;八吉祥;九平方公里;十萬衆生;千年古剎;萬世法門。3、當你在景區或朝拜或遊覽,在由南到北的穿門過院,朝拜佛祖舍利的過程中,你會感到由此岸到彼岸的昇華過程;也會在由北到南的回望中,感到芸芸衆生的虛幻之相。所以,在法門寺文化景區的參觀過程,就是你感悟人生,淨化心靈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迴歸的佛子能開啓般若般的智慧,旅遊者則能體驗佛光普照爲您增福增慧。

現在,我們開始參觀這個千載佛家聖地,領略萬世人文經典。

山門廣場位於法門寺文化景區的入口,面積約15萬平方米,。此區域涵蓋酒店、素食餐飲、大唐禪茶、講經堂、旅遊精品購物、遊客中心、大型超市、電瓶車租賃等配套實施一應俱全。建築設計風格大氣恢宏。山門及兩側迴廊的設計方正、簡潔與圍合的廣場一起共同體現了佛學的包容與中華傳統文化的“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的胸襟。

山門東西兩側,栽植了天數(樹)25棵,地數(樹)30棵。大家可以看到樹種爲銀杏,棵棵銀杏粗壯挺拔。銀杏被尊推爲我國的國樹,在凡人世界中是“活化石”也可表示佛法在中國兩千六百年的再次發揚光大。

請大家看看這組建築,牆壁陡峭,以變形的斗拱裝飾承接屋頂,屋頂外張沖天,直指蒼穹。人臨其下,直覺低矮,只有仰望才見其頂。這種牆壁和屋頂的造型,沒有雕樑畫棟,沒有曲線翹角,僅以明快的線條讓人感到佛法的廣博和佛陀教法的明理。其色彩爲金黃、暖黃,具有一種莊嚴清靜,慈悲祥和的氛圍。這裏就是園區的入口處 “佛光門”。我們眼前的

(佛光門南)這對楹聯是由大書法家所書寫的:

迎萬國香客,入佛門聖境,開光祈福祚,瞻唯一舍利;

極人間煥麗,窮天庭莊嚴,盛世建寶塔,鑄不二法門

——雷珍民

(佛光門北)

千年古剎,百丈浮圖,仰舍利之光輝,九州普照;

無量法門,有緣信士,欽如來之智慧,萬世弘揚。——曹伯庸:

而佛光的東西兩側還有四幅楹聯

(內側東)法雨紛飛佛度有緣人慧光輝耀心燈亮

慈雲遍佈門迎無慾客淨海蓮開覺路香 ——茹桂

(內側西)仰菩提正果承至善精神進入方知天地闊

沾淨土祥光向崇高境界出來頓覺是非空 ——茹桂

(外側東)居寶地而名四海古韻新風神清仰賴秦川秀

立扶風以鑠八方晨鐘暮鼓氣壯緣由佛性靈 ——任步武

(外側西)古寺有何奇看來往遊人有緣聖境開心境

景區誰不醉喜春秋佳日無限風光伴佛光 ——任步武

穿過佛光門在這個院中,一泓靜水,此爲靜心池:淨水蓮花,14朵蓮花,高雅聖潔。蓮花出污泥而不染,爲佛教聖物,供奉蓮花可身處污濁的塵世而不染,保持自己的潔淨清芬,代表着淨心離欲的世界。通過靜心池,人們可以放下世俗間的一切憂擾,以一顆平靜之心走入佛國聖地。

在靜心池的東西兩側設有聖獸。

青獅:獅子爲萬獸之王,吼聲洪亮,山鳴谷應,震動天地,代表佛教的神威。佛法即如同獅子一樣,供奉獅子可辟邪護法。

六牙白象:供奉大象,可降伏邪念,能到達無上乘果地,得到物質和智慧的財富,得佛果之成就。現在我們來到了園區的第二道門名爲般若門映入大家眼簾的是一副由書法家沈默所做楹聯:

蓮花吐豔,智慧通靈,心底無塵,天地因緣憑感悟;

舍利凝輝,光明聚塔,雲霄有路,古今風韻任流連。

穿過廣場走過般若門大家可以發現,之前在山門前是一個大廣場,佛光門前是一個大院落。而在般若門菩提門之間,是一個相對狹窄的過道。這正是利用了建築藝術上的縮放手段,給人感覺上有舒暢和壓抑作用,從而產生心理上的控制作用。也表現出了只有以智慧(般若)爲前行指導才能到達解脫彼岸這一教義。菩提門上的這一對楹聯是由旭宇所書寫的:

懷慈悲心濟世,能離開庸俗,就是成功,般若緣中存哲理;

走淡泊路修身,如追慕榮華,何來自在,菩提樹下悟人生。·

出菩提門大家可以發現這道圓融門,它只有門柱,似乎有點奇怪。這是因爲佛教以觀察諸法“空性”爲入道的法門,故稱“空門”。

現在,從山門廣場到這裏,我們已穿過了佛光門、般若門、菩提門、圓融門,來到了佛光大道。 佛光大道長1230米,寬108米,象徵着由世俗走向成就的修行之路,也就是說是一條成佛之道。 佛光大道是景區的景觀主軸。遠遠望去,清淨莊嚴南低北高,直通合十舍利塔。利用落差,讓人有一種朝聖的感覺,也體現了爲了一種信仰,人們不斷攀登,境界不斷昇華的過程。

我們可以看到,佛光大道分主道和輔道。在佛光大道兩側景觀綠化廣場上,東邊設有佛陀勝蹟系列雕塑,讓衆生感受到佛法不理事間法,以出世的心態做入世的事這一佛法精神,體驗佛教文化,西側是法界源流系列雕塑,展現了佛教文化在世界特別是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

佛光大道分別設有經幢、菩薩,同時按佛教“五時判教”而設,其中包括: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時。我們將山門比喻爲“此岸”(現世),而佛光大道則爲接引凡夫衆生通過“五時判教”到達“彼岸”——合十舍利塔(佛國),證得佛果這一解脫之道。“衆生皆有佛性”在這條大道上願大家都能發掘出屬於自己的“自性三寶”

經幢乃佛教聖物,常將經文刻於其上。象徵佛的智慧能降服一切煩惱,在佛教中有祛邪降魔的說法。福報:智慧流溢、一生吉祥。

佛光大道菩薩像包括:

東1:大妙相菩薩

與法苑林菩薩同是彌勒佛的脅侍菩薩,合稱“彌勒三尊”。今世菩薩護佑,來世往生天宮。福報:今世神靈護佑,來世往生天宮。

東2:文殊菩薩

與普賢菩薩同是釋迦牟尼佛的脅侍菩薩,合稱“華嚴三聖”。文殊菩薩,諸佛之智慧所化現,是智慧的本尊,受菩薩護佑,具足智慧。福報:自己和子孫具足智慧。

東3:觀音菩薩(大悲)

與地藏菩薩同是釋迦牟尼佛的脅侍菩薩,合稱“娑婆三聖”。觀世音菩薩以大慈救濟衆生爲本願,受菩薩護佑,遠離苦難。福報:所願必成,苦難遠離。

東4:日光菩薩

與月光菩薩同是藥師如來的脅侍菩薩,合稱“東方三聖”。日光菩薩持其慈悲本願,救度衆生,受菩薩護佑,遠離病痛。福報:遠離病痛,無有怖畏。

東5:觀音菩薩(大慈)

與大勢至菩薩分別爲阿彌陀佛的脅侍。獲觀音慈悲救護,來世蒙觀音引生極樂。福報:現世獲觀音慈悲救護,來世蒙觀音引生極樂。

西1:法苑林菩薩

受菩薩護佑,所願皆足。福報:今世菩薩護佑,來世往生兜率天宮。

西2:普賢菩薩

具足一切無量行顧,受菩薩護佑,凡行必成。福報:自己和子孫凡行必成。

西3:地藏菩薩

受菩薩護佑先世親人不墮地獄,來世不墮惡道。福報:先世親人不墮地獄,來世不墮惡道。 西4:月光菩薩

普照乾坤,映現明澈清輝,容攝芸芸衆生,免受貪、嗔、癡三毒逼惱,以葆身命與慧命。福 報:遠離病痛,無有怖畏。

西5:大勢至菩薩

以智慧之光普照一切有情,使衆生離三界之苦,得無上力。福 報:現世脫離惡道,來世往生極樂。

佛陀勝蹟

在佛光大道東側的林蔭道中,我們看見一列精湛的雕塑,它們共由八組景觀雕塑組成,其主旨表現人間佛陀,人間佛教。此佛陀像非聖化之佛陀像,按不同的年齡做出不同的模樣,體現佛陀由凡入聖的虔誠心態和偉大精神,分別爲:

太子誕生

迦毗(jia bi)羅衛國王后摩耶夫人在睡眠之際,夢見一頭白象騰空而來,從右肋進入自己身體,她頓時覺得體安快樂如服甘露,反視自身如日月光照。大象入夢,王后受孕。

出遊感苦

太子出遊,受一出家人啓發,決意修行,以求解脫“老”、“病”、“死” 之苦。太子坐於中間,思量求解人間疾苦之道,從左至右分立老苦、病苦、死苦和出家僧人。

夜度凡塵

太子不爲五欲所動,依然決定出行城。前爲太子騎馬離城,浮雲中的四位力士共舉太子四馬蹄,寓意着太子離城之意。 四塊浮雕分別塑造了:太子離別妻兒、皇宮中奢華的歌舞生活。

六年苦行

悉達多太子出家後,曾多方尋訪明師,以求大道。多次的參學和超越,仍未得所求之道。決定去

篇五:甘肅導遊詞

省會:蘭州

位臵:甘肅省地處北緯32°11′~42°57′、東經92°13′~108°46′之間。位於祖國西部,地處黃河上游,黃土、青藏和蒙古三大高原交匯地帶。東接陝西,南鄰四川,西連青海、新疆,北靠內蒙、寧夏並與蒙古人民共和國接壤。 面積:45.4萬平方公里。

人口:2237.11萬。

行政區劃分:

現轄5個地級市,2個自治州, 8個縣級市,60個縣,7個自治縣。 地域特色及民俗風情:

甘肅是一個多民族的地區,獨具魅力的甘南藏族風情、肅南裕固族民俗,讓許多國人甚至外國客人都新奇不已。

唐玄奘在天水的傳說,使佛公嬌、萬紫山、滲金寺等地,成爲民俗旅遊的主要景點。

和天水、隴南相臨的甘南、臨夏兩自 治州,是藏、回、東鄉、保 安、撒拉等少數民族的集聚地,有獨具一格的民情和風俗,境內的拉卜楞寺,不但有着精美絕倫的建築,而且每年7次規模較大的法會和衆多的節慶,使拉卜楞寺的宗教民俗活動空前豐富多采。古樸典雅的臨復清真寺,是穆斯林民衆們的聚禮之地,這裏的宗教民俗活動,獨特隆重,令人歎爲觀止。

甘肅東部的慶陽、平涼地區,是具有悠久革命歷史的老區。境內除有衆多的革命遺蹟外,黃帝登臨、廣成子修煉得道的道家聖地崆峒山,西王母設宴招待周穆王的王母宮山以及公劉廟、菩薩山等廟會,都成爲民間文化的傳播陣地和民間經濟的交易場所。特別是嗩吶、剪紙、社火、戲曲等民俗文化尤具魅力。 河西走廊是甘肅著名的糧倉,也是昔日鐵馬金戈的古戰場和 古絲綢之路的交通要道。聞名於世的敦煌莫高窟民俗、肅南裕固族風情、肅北蒙古族風情、阿克塞風俗、天祝藏區風情、雷臺奇觀、古酒泉傳奇、嘉峪關傳說、玉門關和古陽關、橋灣人皮鼓:民間筵悅、 駱駝隊等奇風異俗在這裏熠熠生輝。

地理概況以及歷史沿襲:

甘肅,古屬雍州,地處黃河上游,它東接陝西,南控巴蜀青海,西倚新疆,北扼內蒙、寧夏,是古絲綢之路的鎖匙之地和黃金路段。

它象一塊瑰麗的寶玉,鑲嵌在中國中部的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內蒙古高原上,東西蜿蜒1600多公里,縱橫45.37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總面積的4.72%。 甘肅,是取甘州(今張掖)、肅州(今酒泉)二地的首字而成。 由於西夏曾臵甘肅軍司,元代設甘肅省,筒稱甘;又因省境大部分在隴山(六盤山)以西,而唐代曾在此設臵過隴右道,故又筒稱爲隴。

甘肅海拔大多在1000米以上,四周爲羣山峻嶺所環抱。北有六盤山、合黎山和龍首山;東爲岷山、秦嶺和子午嶺;西接阿爾金山和祁連山;南壤青泥嶺。

有神奇碧綠,的湖泊佳泉、有江南風韻的自然風光,也有西北特有的名花瑞果。 肅東南部的天水市和隴南地區,是歷史悠久、山川錦繡、物產豐富、氣候宜人、民俗奇特的天然膏沃之地,有小江南之稱。

甘肅歷史悠久,是中華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很早以前華夏始祖伏羲氏曾在這裏推八卦、授漁獵。甘肅作爲我國東南部通向西北的交通要道、漢唐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甘肅大地上,散佈着上千處人文景觀,其中有堪稱世界石窟壁畫藝術寶庫的敦煌莫高窟、萬里長城的最西端嘉峪關、以泥塑著稱於世的天水麥積山石窟等。

甘肅,在中華民族的發展歷程中,有着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大地灣遺址證明,這裏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人文始祖伏羲就誕生在渭河上游。三千多年前,周人先祖發祥於隴東一帶。漢唐以來,甘肅成爲中西文化交流,商貿往來的絲綢之路,留下豐富的文物古蹟。

甘肅地域遼闊,自然風光優美,茫茫的戈壁、淳樸的黃土高原、廣袤無垠的草原、潔白瑩潤的冰川共同構成了一幅雄渾壯麗的畫卷。鳴沙山、月牙泉的奇異組合,給神祕沉重的絲路古道增添了一絲輕鬆愜意。隴東黃土高原和隴南山地起伏於甘肅的東南部,西越蘭州後便是河西走廊,起自蘭州西北,止於疏勒河玉門關,長達一千二百多公里,與青海界山祁連山脈接壤。 河西走廊是一片狹長平坦的高原,海拔一千至一千五百多米俯瞰走廊地帶,是綿延不絕的沙磧地、沙丘和風化的緩地,其中也有綠洲出現。綠洲的水源,來自由祁連山三千三百多條冰川的雪水所匯成的河流,爲蘭州、武威、張掖、酒泉、嘉峪關、敦煌以及緊靠祁連山谷的鄉鎮提供水源。河西走廊最窄處僅四十多公里,最寬處也不過幾百公里。甘肅的石窟分佈於河西走廊兩側,這裏原是絲綢之路的要衝,當年那些遠走漠漠塞外絲路的人爲保平安, 紛紛在這個艱辛跋涉之地開窟造像,這些歷千年而不毀的石窟,既是宗教、文化、藝術的結晶,也是絲路歷史的見證。於是有了敦煌的莫高窟、安西縣的榆林窟、玉門的昌馬石窟、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的文殊山石窟和馬蹄寺石窟、永靖縣的炳靈寺石窟、武山縣的水濂洞石窟、甘谷縣的大像山石窟、天水的麥積山石窟、涇川縣的王母宮石窟、慶陽縣的北石窟寺等,簡直是一條石窟走廊。

以前曾是絲路孔道的邊荒之地,如今已被蘭新鐵路自東而西伸展,把一片片綠洲串連一起,其中各縣、市、城、鄉均有公交車可達,交通相當便利。

黃河全長5464公里,流經九個省區,但在全國大型城鎮中,惟有蘭州得天獨厚,被黃河穿流而過,所以這裏肯定有你想不到的獨特與驚喜。

風情線上首屈一指的是素有?天下黃河第一橋?美譽的中山橋。中山橋跨在黃河上,橋長233.33米,寬7.5米,4墩5孔,橋上飛架了5道弧形鋼樑,俗稱?黃河鐵橋?。到2010年6月,就是黃河鐵橋的百歲誕辰了。想知道黃河鐵橋的來歷?聽我慢慢道來。清同治年間,陝甘總督左宗棠督師西征,可被黃河險阻給害慘了,他曾打算請外商幫忙修造一座跨河鐵橋無奈洋人索價過高,就沒能實現。到了公元1907年,蘭州道臺彭英甲又提出了修建鐵橋的建議,這次清政府批准了。於是乎一項由美國橋樑公司工程師滿寶本負責施工,德國人德羅作技術指導,天津人劉永起負責工地操作的浩浩蕩蕩的工程開始了。三年四個月以後,也就是1910年6月終於竣工了。您猜花了多少錢?30萬6891兩8錢9分4毫,精確吧。別說鋼材水泥了,連個小小的螺絲釘都是從美國或是德國進口的。這座橋樑落成之初叫?蘭州黃河鐵橋?,後來爲了紀念孫中山先生就改成了?中山橋?了。1954年,蘭州市政府對鐵橋進行了全面的整修加固,現在的中山橋既堅固耐用又氣勢雄偉,現已成爲蘭州市的標誌性建築,一會兒您就可以領略它的風采。

下一個就是水車園了,它不大,但是卻承載了蘭州古老水車的風采,到了蘭州不到水車園會很遺憾的哦。

蘭州水車,最早出現在明朝,相傳段家灘人段續,注意,不是段譽,考中進士到了雲南做官,他遊遍了南方,見到了木製的灌溉汲水工具龍骨筒車,便暗暗把構造記在心中,後來退休回家便巧思構造,終於仿製成功。蘭州的乾旱大家說有目共睹的,所以段續創制的水車可算給當地人民帶來了福音。人們紛紛仿製,在20世紀中期,蘭州的水車有252輪,是號稱?水車之城?的敘利亞哈馬市水車最多時期的8倍多。稱得上一座?水車之都?了。後來隨着電力灌溉的普及,水車一個個被拆除了,蘭州也失去了一道靚麗的風景。水車園呢,現在有兩架仿古水車,還有圍堰、渡槽、水磨坊、工藝品商店和遊樂區。一會我們走進了水車園,大家一定要靜靜的聆聽一下,來自水車那個遙遠的國度的呼喚。

接下來就是?黃河母親?雕塑了,這個雕塑是花崗岩質地,長6米,寬2.2米,高2.6米,總重量達40餘噸,是我們甘肅著名的雕塑家何鄂女士創作的,黃河母親還在全國首屆城市雕塑方案評比中獲得了?優秀獎?,看來這片黃土地上真是人才輩出呢。

黃河雕塑運用了母親和嬰兒兩個形象,說到這裏請大家猜一下,那個嬰兒是男是女呢?聽出當初構思的時候何鄂女士就猶豫了很長時間,後來靈機一動,就

塑和諧流暢,還寓意深刻:黃河源遠流長,生生不息,她所養育的中華民族也永遠幸福安樂。母親身下的黃河造型刻着的水波紋和魚紋,來自於甘肅彩陶的古老圖案,真是一絕,拍照的可不要錯過啦。

白塔山位於蘭州市黃河北岸,海拔一千七百多米,山勢起伏,有?拱抱金城?之雄姿。

古代,這裏是軍事要衝,山下有氣勢雄偉的金城關、玉迭關、王保保城;山上有層層峯巒,其中?白塔層巒?爲蘭州八景之一。

站在黃河南岸,舉目北望,黃河鐵橋,白塔山公圓建築羣,白塔寺渾然一體,盡收眼底,有?河橋遠眺?之稱。穿過黃河鐵橋,白塔山一,二,三臺建築羣,迎面聳立,飛檐紅柱,參差綠樹叢中,這是自一九五八年建圓時在坍塌的古建築廢墟上重建的 ,總建築面積八千餘平方米。這個建築羣把對稱的石階、石壁、亭臺、迴廊連貫一起,上下通達,層次分明,結構嚴整,是我國古代建築中別具風格的建築形式。如重疊交錯的重檐四角亭、對立式的二臺碑廈、磚木結構的三臺大廳等,所有建築物都配飾磚雕、木雕和彩畫。

三臺建築羣的迎面是白塔主峯,山勢陡峭,古代建築有?風林香嫋?牌坊、羅漢殿、三宮殿等。

山頂的古建築物有三星殿、迎旭客閣,憑欄遠眺日出,放眼黃河,氣象萬千。 白塔寺,始建於元代,據記載,元太祖成吉思汗在完成對大元帝國疆域統一過程中,曾致書西藏擁有實權的薩噶派法王(喇嘛教之一派,俗稱黃教)。當時薩噶派法王派了一位著名的喇嘛去蒙古拜見成吉思汗,但到了甘肅蘭州,因病逝世。不久,元朝下令在蘭州修塔紀念。元代所建的白塔已不存在了,現存的白塔系明景泰年間(公元1450-1456年)爲鎮守甘肅內監劉永成重建。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巡撫綽奇補救增新,擴大寺址。寺名爲慈恩寺。寺內白塔身爲七級八面,上有綠頂,下築圓基,高約十七米。塔的外層通抹白灰,刷白漿,故俗稱白塔。塔建成後,幾經地震,仍屹立未動,顯示了古代勞動人民在建築藝術上的智慧與才能。

白塔寺原有?鎮山三寶?:象皮鼓,青銅鐘,紫荊樹。象皮鼓傳爲一印度僧人云遊白塔時所贈,現在這裏僅有仿製品;青銅鐘爲清康熙年間鑄造,重爲153.5公斤,現存寺內;枝繁葉貌的紫荊樹系後人重載。北端山頭有牡丹亭,亭內有一碑,據說原碑在湖南衡陽市北的趄嶁山上,字形怪異難辨,後人附會爲大禹治水時所刻。宋嘉定五年(公元1212年),何玫摹刻於嶽麓書院。蘭州此碑,系清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酒泉郡侯建功模立,碑高九尺,寬三尺,上刻七十七字。

白塔山西北方,林木蔥鬱,朝陽山、馬頭山、冠雲山、環翠山峯巒層疊。濃蔭深處,有休息亭,供遊人小憩。亭前有蓄水池。這裏山高林密,是登山遠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