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南鑼鼓巷的導遊詞

作爲一位出色的導遊人員,可能需要進行導遊詞編寫工作,導遊詞可以幫助旅遊者欣賞景觀,以達到遊覽的最佳效果。導遊詞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北京南鑼鼓巷的導遊詞,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北京南鑼鼓巷的導遊詞

北京南鑼鼓巷的導遊詞1

南鑼鼓巷南北走向,長約800米,東西各有8條衚衕整齊排列着,從南向北,西面的8條衚衕是福祥衚衕、蓑衣衚衕、雨兒衚衕、帽兒衚衕、景陽衚衕、沙井衚衕、黑芝麻胡同、前鼓樓苑衚衕;東邊的8條衚衕是炒豆衚衕、板廠衚衕、東棉花衚衕、北兵馬司衚衕、秦老胡同、前圓恩寺衚衕、後圓恩寺衚衕、菊兒衚衕。這些衚衕在元朝時沒有名稱,名稱是明朝以後逐漸演變來的。比如菊兒衚衕,明代叫局兒衚衕,後來改稱橘兒衚衕,清代宣統時才稱菊兒衚衕,後延續至今。整個街區猶如一條大蜈蚣,所以又稱蜈蚣街。

近幾年,成爲許多時尚雜誌報道的熱點,不少電視劇在這裏取景拍攝,許多國外旅行者把其列爲在北京的必遊景點。其實,明清以來,這裏一直是“富人區”,居住過許多達官貴人、社會名流,從明朝將軍到清朝王爺,從北洋政府總統到國民黨總裁,從文學大師到畫壇巨匠,這裏的每一條衚衕都留下歷史的痕跡。

北京南鑼鼓巷的導遊詞2

北京位於北緯39°56′,東經116°20′。其雄踞於華北大平原的西北端,西部、北部、東北部,由太行山(西山)與軍都山及燕山山脈所環抱,造成形似“海灣”之勢,故自古就有“北京灣”之稱。

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全國政治、文化、交通、旅遊和國際交往的中心。全市由11個區和7個縣組成。總面積16800平方公里,其中市區佔地1040平方公里。人口1150萬。北京爲我國四大直轄市之首。

北京屬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一年四季分明。春花、秋月、夏雨、冬雪,是其各季氣候的不同特色,不論你何時來京觀光,均有迷人的風彩。北京春秋季較短,夏冬季稍長。一月份較冷,月均氣溫-4.7℃,七月份稍 熱,月均氣溫26.1℃。年均降雨量650毫米,無霜期180天。這裏地理位置顯赫,山川雄奇,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故歷來被視爲藏龍臥虎的神州寶地。

北京,已有3000多年的文字記載歷史和悠久的城建沿革。遠在70~50萬年前,這裏就是人類祖先的發祥地,“北京猿人”便在京西南的周口店等地繁衍生息。公元前586年,周朝的封侯國—燕國,在此建都,名 “薊”,從此“燕京”之名流傳至今。公元前三世紀後,此地歷爲秦、漢、隋、唐各朝的北方重鎮。公元十世紀初,我國東北的契丹族建立遼朝,將這裏作爲陪都,名南京。1120___年,女真族興起,滅遼而建金朝,正式於此建都,定名中都,並大興土木,建起三十六座豪華的宮殿。中都城在今廣安門一帶,但1220___年毀於兵火。這一年,我國北方的蒙古族舉兵南下,相繼滅了金朝和避於杭州的南宋王朝而統一了中國。1267年,元朝以金代的大寧宮(今北海公園)爲中心重建都城,改名爲大都,此是今天舊北京城的前身。1368年朱元璋率領農民起義軍推翻了元朝,建立明朝,都城設於南京,將大都改稱北平。1420___年朱棣奪得皇位,遷都北平,並改名爲北京,北京之名從此開始。不久興建紫禁城等,經過十五年施工於1420___年建成,1420___年正式遷都北京。1644年清軍入關,明朝滅亡,清朝也在北京建都。各朝在此建都共達800多年曆史。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古老的北京獲得了新生,被確定爲新中國的首都。

古老的北京城,經過歷代勞動人民的偉大創造,在此留下了中華民族極其光輝燦爛的文化。全城的'建築佈局以紫禁城爲中心,從南到北貫穿一條全長8公里的中軸線。其前朝後市,左祖右社(太廟與社稷壇);街道縱橫,殿宇輝煌;壇廟神奇,園陵壯美;河湖穿繞,風光如畫。全城既有平面佈局,又有立體造型,這不僅是中國古都的典範,而且在世界城建史上也佔有極重要的地位。北京歷來以豐富的名勝古蹟和迷人的自然風光著稱於世。這裏有天下奇觀的萬里長城,世界之最的皇宮建築羣,美不勝收的古典園林,以及宏偉壯觀的壇廟、帝陵、古塔、石刻等。而且十渡、松山、龍慶峽、石花洞等自然景觀,和1920___年“五四”運動等衆多史蹟紀念地,均是讓人大飽眼福,樂而忘返的旅遊勝地。

北京南鑼鼓巷的導遊詞3

南鑼鼓巷是北京東城區的一條很古老的街道,南鑼鼓巷街道不寬,仍保持着元大都街巷、衚衕的規劃。其南口在地安門東大街,北口在鼓樓大街。它始建於元朝,南北長約1000米,東西各有8條對稱的衚衕,整齊地排列在兩側,從外形看猶如一條蜈蚣,所以又名"蜈蚣街",是北京市重點保護的四合院街道。從南至北,東側的八條衚衕是:妙豆衚衕、板廠衚衕、東棉花衚衕、北兵馬司衚衕、秦老胡同、前圓恩寺衚衕、後圓恩寺衚衕、菊兒衚衕。西側的八條衚衕是:福祥衚衕、蓑衣衚衕、雨兒衚衕、帽兒衚衕、景陽衚衕、沙井衚衕、黑芝麻胡同、前鼓樓苑衚衕。

元代將大都城規劃爲50坊,今南鑼鼓巷的位置正是"昭回坊"和"靖恭坊"兩坊之間的分界巷。明代將北京內城分爲28坊,將"昭回""靖恭"二坊合併,稱"昭回靖恭坊",南鑼鼓巷的位置正是該坊的南北中心線,巷名爲"羅鍋巷"。此名有可能是從元代沿襲來的。乾隆十五年(1750年)繪製的《京城全圖》已將明代的羅鍋巷改稱南鑼鼓巷,並將鼓樓東大街中段路北與南鑼鼓巷相對的街道稱爲"北鑼鼓巷"。北鑼鼓巷在元代爲"靈椿坊"與"金臺坊"的交界,明代仍爲兩坊,此兩坊的南半部在元代均爲官署和寺院,且在明代沒有大的變動。清初南、北鑼鼓巷均屬鑲黃旗。清廷規定北京兵、民分城居住,八旗兵住內城,漢民等住外城。南北鑼鼓巷的定名,應早於乾隆十五年,當在清初。

自清初至三四十年代,南鑼鼓巷內的10多條衚衕中由滿族鑲黃旗戶逐漸發展而成。既有大戶世家,也有不少小戶市民,居民逐漸稠密。南鑼鼓巷內的小商號也發展起來,有糧店、菜店、油鹽店、豬肉鋪、羊肉鋪、切面鋪、蒸鍋鋪、炸貨屋子(製作焦圈、油炸鬼)小酒鋪、餑餑鋪、豆腐房、煤鋪、井窩子、磚瓦麻刀鋪、席箔鋪、棚鋪、黑白鐵鋪、喜轎鋪、槓房、醫館、藥鋪、裱糊鋪、理髮鋪、成衣鋪、鞝鞋鋪、絨線鋪、文具店、茶館、當鋪等。雖然規模都不很大,但近30種行業也比較齊全了。至於大的商號如綢緞店、茶店、大飯店、金店、銀號等,則雲集在地安門外大街、鼓樓。

南鑼鼓巷南北走向,北起鼓樓東大街, 南止地安門東大街, 全長786米, 寬8米,與元大都(1267年)同期建成, 在元大都"左祖右社,面朝後市"的城市格 局中, 南鑼鼓巷是"後市"的組成部分。元代, 以南鑼鼓巷爲軸線, 東側地區屬昭回坊,西側地區屬靖恭坊。明代屬昭回靖恭坊。清代乾隆年間屬鑲黃旗, 光緒末年至宣統年間屬 內左三區。民國時期屬內五區。東西各有8條衚衕整齊排列着, 呈"魚骨狀",又如同一條"蜈蚣"。因此, 南鑼鼓巷也稱爲"蜈蚣巷"。從南向北,西面的8條衚衕是福祥衚衕、蓑衣衚衕、雨兒衚衕、帽兒衚衕、景陽衚衕、沙井衚衕、黑芝麻胡同、前鼓樓苑衚衕;東邊的8條衚衕是炒豆衚衕、板廠衚衕、東棉花衚衕、北兵馬司衚衕、秦老胡同、前圓恩寺衚衕、後圓恩寺衚衕、菊兒衚衕。這些衚衕在元朝時沒有名稱,名稱是明朝以後逐漸演變來的。比如菊兒衚衕,明代叫局兒衚衕,後來改稱橘兒衚衕,清代宣統時才稱菊兒衚衕,後延續至今。她是我國唯一完整保存着元代衚衕院落肌理、規模最大、品級最高、資源最豐富的棋盤式傳統民居區。

裏坊,是中國古代居住區組織的基本單位,也是城市規劃建設的基本單位。在先秦稱爲"裏"、"閭"或"閭里"。從北魏開始,出現了"坊"的稱呼。唐長安,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全城共建108坊。元大都規劃設計時仍延續了裏坊制,全城分爲50坊,坊與坊之間是寬闊平直的街巷,猶如棋盤。

明朝時,將北京劃爲28坊,兩坊合併稱"昭回靖恭坊"。清代屬鑲黃旗。南鑼鼓巷曾叫羅鍋巷,乾隆15年(1750年)繪製的《全城全圖》改稱爲南鑼鼓巷。

現在的南鑼鼓巷街區北邊是鼓樓東大街,南邊是地安門東大街,西邊是地安門外大街,東邊是交道口南大街。由這4條街圍合的這塊長方形地塊,正是元大都的兩個坊。以南鑼鼓巷爲界,東面是"昭回坊"。西邊是"靖恭坊",南鑼鼓巷是兩坊間的分界巷。

唐朝長安的裏坊早已無存,元大都裏坊構造在800多年的歷史變遷中,也已面目全非,但是,南鑼鼓巷地區卻還極爲完整地保存着元大都裏坊的歷史遺存。衚衕格局那麼完整,衚衕裏各種形制的府邸、宅院多姿多彩。真可謂是北京古都風貌中一塊保存完整的"碧玉"。

在北京炎熱夏季中一個少有的細雨霏霏的涼爽午後,我又一次來到南鑼鼓巷。南鑼鼓巷在近幾年被時尚人士和國外旅遊者關注,是因爲從新世紀開始,不經意間,許多酒吧在這條古老的小街上出現。現在這裏已經成爲繼三里屯、什剎海之後,北京又一條酒吧街。

有人說三里屯酒吧街是彩色的,什剎海酒吧街是暗紅色的,而南鑼鼓巷酒吧街是翠綠色的。這樣的評說可能不僅是指自然的色彩,或許還指向其不同的文化內涵吧。這裏的每一條衚衕都有豐厚的文化積澱,每一個宅院裏都訴說着老故事

北京南鑼鼓巷的導遊詞4

南鑼鼓巷南北走向,東西各有8條衚衕整齊排列着,呈“魚骨狀”,延續自古以來的“棋盤式”格局,整個街區猶如一條大蜈蚣,所以又稱蜈蚣街。據說以前在南鑼鼓巷的最北處有兩眼古井,恰好就成了這條蜈蚣的兩隻眼睛。這種整體肌理的衚衕、四合院形態,正是元大都棋盤式城市建築格局的具象體現。

南鑼鼓巷街區北邊是鼓樓東大街,南邊是地安門東大街,西邊是地安門外大街,東邊是交道口南大街。由這4條街圍合的這塊長方形地塊,正是元大都的兩個坊。以南鑼鼓巷爲界,東面是“昭回坊”,西邊是“靖恭坊”,南鑼鼓巷是兩坊間的分界巷。

從南向北,西面的8條衚衕是福祥衚衕、蓑衣衚衕、雨兒衚衕、帽兒衚衕、景陽衚衕、沙井衚衕、黑芝麻胡同、前鼓樓苑衚衕、後鼓樓苑衚衕、南下窪子衚衕等;東邊的8條衚衕是炒豆衚衕、板廠衚衕、東棉花衚衕、北兵馬司衚衕、秦老胡同、前圓恩寺衚衕、後圓恩寺衚衕、菊兒衚衕。這些衚衕在元朝時沒有名稱,名稱是明朝以後逐漸演變來的。比如菊兒衚衕,明代叫局兒衚衕,後來改稱橘兒衚衕,清代宣統時才稱菊兒衚衕,後延續。裏坊是中國古代居住區組織的基本單位,也是城市規劃建設的基本單位。在先秦稱爲“裏”、“閭”或“閭里”。從北魏開始,出現了“坊”的稱呼。元大都規劃設計時仍延續了裏坊制,全城分爲50坊,坊與坊之間是寬闊平直的街巷,猶如棋盤。明朝時,將北京劃爲28坊,兩坊合併稱“昭回靖恭坊”。清代屬鑲黃旗。元大都裏坊構造在800多年的歷史變遷中,也已面目全非,但是,南鑼鼓巷地區卻還極爲完整地保存着元大都裏坊的歷史遺存。衚衕格局那麼完整,衚衕裏各種形制的府邸、宅院多姿多彩。

北京南鑼鼓巷的導遊詞5

南鑼鼓巷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區之一。北起鼓樓東大街,南止地安門東大街,全長786米,寬8米,與元大都(1267年)同期建成,是我國唯一完整保存着元代衚衕院落肌理、規模最大、品級最高、資源最豐富的棋盤式傳統民居區。而如今,在南北向的主巷以及相串聯的東西兩側的衚衕裏,雲集了上百家別具特色的小店,咖啡館、創意小店、特色酒吧、民俗工藝品店以及美食餐廳等。即延續着老北京的市井風情,又點綴着時尚的元素。南鑼鼓巷以其獨具一格的復古時尚、國際接軌的先鋒時尚,被美國《時代》週刊評選爲亞洲25處必去之地。古老的四合院與盡情揮灑個性的各色小店,吸引着中外遊客來此徜徉。

漫步南鑼鼓巷,你不僅會驚訝於在城中心還有這樣的“桃源”,更會驚豔於它的時尚,它的舊貌與新顏完美結合,羚羊掛角無跡可求。在這裏,你會情不自禁地感嘆,古老文化與時尚竟可以對接得如此天衣無縫。白天感受衚衕街景濃郁的老北京韻味,夜晚則可以遊蕩在獨具個性創意的小店,或隨意挑選自己喜愛的物品,或打開肚子吃遍美食小吃、或盡情融入時尚先鋒的自我放縱。有人說,三里屯沒有做到的南鑼鼓巷做到了;後海失去的南鑼鼓巷又給找了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