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大雁塔導遊詞範文(通用5篇)

作爲一位出色的導遊人員,總歸要編寫導遊詞,導遊詞由引言、主體和結語三部分構成。那麼導遊詞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西安大雁塔導遊詞範文(通用5篇),歡迎大家分享。

西安大雁塔導遊詞範文(通用5篇)

西安大雁塔導遊詞1

各位遊客:

到西安遊覽時,您一定想去看看大雁塔二這座唐代古塔是古城西安的獨特標誌,古人曾留下“驅山晚照光明顯,雁塔晨鐘在城南”的詩句。作爲關中八景之一的大雁塔高高聳立在西安市南郊慈恩寺內,市中心約4公里,是我國的佛教名塔之一。

大雁塔前身是著名的慈恩寺。慈恩寺初名無漏寺,到了唐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高宗李治做太子時,爲追念死去的母親長孫皇后的恩德,下令在長安晉昌坊建造寺院,敕賜“慈恩”。它北面正對大明宮含元殿,佔地26570平方米,周邊風景優美,爲唐都長安最宏偉、最壯觀之佛教寺院。下面,請大家隨我一起走進慈恩寺和大雁塔遊覽一番。

各位遊客,慈恩寺是皇家主持建造的寺院,具有其他寺院望塵莫及的顯赫地位和宏大規模。這座寺院當年由13座庭院組成,面積達34O畝,是現在寺院面積的7倍。其建築富麗堂皇,裝飾華麗富貴。慈恩寺現有面積32314平方米,約合48.5畝。

我們先來看寺院山門前這對威武的石獅子。說來也怪,一般外域傳入我國的東西,總是先傳入實物,而後纔有根據實物創作的藝術品。而獅子落戶我國,卻例外地先傳人獅子石刻藝術品,而後纔有真獅子的出現。大家知道獅子是在東漢年間由波斯引入我國的,石獅子則是與佛教同時在兩漢之際已自印度傳入我國。獅子有護法避邪的作用,佛教認爲“佛爲人中獅子”,所以佛臺前常刻有獅子,稱護法獅子。慈恩寺大門口,有4尊石獅對稱地雄踞左右,裏邊靠近大門的兩尊,不清楚雕造於何年何時。東側是雄獅,在戲弄腳下繡球。西側是雌獅,腳邊有一對小獅,稱爲母子獅。看來這些獅子也按照人們的習慣,以男左女右的序列擺放了。靠外邊的兩尊獅子,東側一尊是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雕造,西側一尊是民國19年(公元1930年)雕造。這兩對石獅高度在1.7米以上,每尊重量至少也在250公斤以上。奇怪的是這兩尊八面威風石制實心的龐然大物,即使用手輕輕地拍打,也會發出似銅非鋼的金屬聲,清脆悅耳,十分動聽。各位遊客,您能猜出這是什麼原因嗎?

走進寺院是兩座小樓,東邊是鐘樓,裏邊懸掛有明代嘉靖年間鑄造的一口鐵鐘,重15噸。西邊是鼓樓,樓裏存有一面大鼓。長久以來,人們都把“雁塔晨鐘’作爲關中八景之一,廣爲流傳。但以往人們都以爲“雁塔晨鐘”是指西安小雁塔的鐘,其實此景指的是大雁塔,因爲大雁塔這口鐘重3萬斤,是在大慈恩寺內於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十月鑄造的,比小雁塔那口鐘搬入寺內的時間早100多年,上面還鑄有“雁塔晨鐘”銘文。

衆所周知,一般寺廟都有大雄寶殿,慈恩寺也一樣。它的大雄寶殿位於寺院中心高臺上,初建於明天順二年(公元1458年)至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清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曾予大修。大殿上面三座塑像是釋迎牟尼三身像。中間的叫法身像,西邊的叫報身像,東邊的叫應身像。釋迎牟尼爲佛教始祖,原是古印度迎毗羅衛國的王子,生於公元前565年,死於公元前486年,大約與孔子同時代。三身佛東側立有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迎葉;西側立有其堂弟阿難,他待從釋迦牟尼25年,也是十大弟子之一。兩側是十八羅漢和玄奘塑像。

大雄寶殿後是藏經樓,存有《藏文大藏經》等重要經典。樓下是講堂,爲佛教徒講經說法之處,供奉阿彌陀佛銅像一尊,高1米多。殿內珍藏玄奘親手供奉的佛座一件,還有唐代青響石四大天王像座一塊。此石爲藍田玉山所產青石,敲之鏘鏘有聲,清脆悅耳。

西安大雁塔導遊詞2

大雁塔建於唐高宗永徽三年,因坐落在慈恩寺,故又名大慈恩寺塔,位於陝西省西安市南郊慈恩寺內,是全國著名的古代建築,被視爲古都西安的象徵大雁塔塔通高64.5米,塔體爲方形錐體,造型簡潔,氣勢雄偉,是我國佛教建築藝術中不可多得的傑作。 此塔是玄奘大師從印度(古天竺)取經回來後,專門從事譯經和藏經之處。因仿印度雁塔樣式修建,故名雁塔。由於後來又在長安薦福寺內修建了一座較小的雁塔,以示區別,人們把慈恩寺塔叫作大雁塔,薦福寺塔叫作小雁塔,一直流傳至今。

大雁塔平面呈方形,建在一座方約45米,高約5米的臺基上。塔七層,底層邊長25米,由地面至塔頂高64米。塔身用磚砌成,磨磚對縫堅固異常。塔內有樓梯,可以盤旋而上。每層四面各有一個拱券門洞,可以憑欄遠眺,將長安風貌盡收眼底。塔的底層四面皆有石門,門桅上均有精美的線刻佛像,西門楣爲阿彌陀佛說法圖,圖中刻有富麗堂皇的殿堂。畫面佈局嚴謹,線條遒勁流暢,傳爲唐代大畫家閻立本的手筆,是研究中國古代建築的重要資料。塔南門兩側的磚龕內,嵌有唐初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書《大唐三藏聖教序》和《述三藏聖教序記》兩塊石碑,字體清秀瀟灑。唐末以後,寺院屢道兵火,殿宇焚燬,只有大雁塔巍然獨存。

大雁塔底層南門兩側,鑲嵌着唐代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書寫的兩塊石碑。一塊是《大唐三藏聖教序》;另一塊是唐高宗撰《述三藏聖教序記》。碑側蔓草花紋,圖案優美,造型生動。這些都是研究唐代書法、繪畫、雕刻藝術的重要文物。是我國重要的歷史遺產。

唐代許多著名詩人登臨大雁塔都留下傳誦至今的佳句,如杜甫的 “高標跨蒼穹,烈風無時休”;章八元的“卻怪鳥飛平地上,自驚人語半空中”等。尤其是岑參的《與高適、薛據同登慈恩寺浮圖》;“塔勢如涌出,孤高聳天宮;登臨出世界,磴道盤虛空。突兀壓神州,崢嶸如鬼工;四角礙白日,七層摩蒼穹。下窺指高鳥,俯聽聞驚風;連山若波濤,奔湊似朝東。青槐夾馳道,宮館何玲瓏;秋色從西來,蒼然滿關中。五陵北原上,萬古青濛濛。淨理了可悟,勝因夙所宗;誓將掛冠去,覺道資無窮”。詩人氣勢磅礴的描寫與富於哲理的感嘆,常常在人們登塔時引起共鳴。

西安大雁塔導遊詞3

遊客朋友們,你們第一次到西安嗎?西安是一座美麗的古城。來西安旅遊,一定不要忘記去曲江走走,在那片綠樹環抱的地方,有一座美麗的古塔,自古以來流傳着很多的故事,這就是著名的大雁塔。今天我重點帶大家去遊覽大雁塔。

大雁塔位於南郊大慈恩寺內,始建於唐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是全國著名的古代建築,被視爲古都西安的象徵。因仿印度塔樣式的`修建故起名雁塔。

大雁塔平面呈方形,建在一座方約45米,高約5米的臺基上。塔有七層,底部是正方形,用青磚徹成,下大上小,進入大雁塔底部,你會看到牆上有許多的壁畫,會讓人目不暇接。沿着塔內的木梯盤旋而上,越往上走,你會發現樓梯越來越窄,樓梯越來越陡,塔內的空間也會越來越小。每層塔的四面各有一個拱形門洞,可以憑欄遠眺,你們可以將美麗的長安城盡收眼底。

如果大家遊玩累了,那麼塔底去休息一會,大雁塔的腳下種滿了鬱金香,紅的,黃的,五顏六色非常的迷人。塔下綠樹成陰,鮮花盛開襯托着雄偉壯觀的大雁塔,使它格外引人注目。這時你的疲倦也就會消失的無影無蹤。

遊客朋友們,聽了我的講述,相信你一定也會被它的文化底蘊和迷人的景色所吸引,快跟我一起去親身體驗一下吧!

西安大雁塔導遊詞4

大雁塔位於和平門外4公里的慈恩寺內,相傳唐代永徽3年。赴印度取經的玄奘法師。奏請在寺內建塔用於存放他自印度帶回來的經籍。這座塔初名爲經塔。後世人稱它爲大雁塔,此塔巍峨挺拔,引起世人的讚歎。

這座有着1300多年曆史的大雁塔,成爲古城西安獨具風格的標誌。大雁塔初建時只有5層,高60米,是仿照西域佛塔形式建的。後經多次修葺至今塔高64米,共7層,底邊各長25米。

大雁塔是中國樓閣式磚塔的優秀典型。塔身用青磚砌成,每層四面都有券砌拱門,這種樓閣式磚塔造型簡潔,氣勢雄偉,有顯著的民族特色和時代風格。至於雁塔之前冠以“大”字,則是後人爲了區別於薦福寺小雁塔之故。塔內有木梯,可以盤旋登塔,自券門憑欄遠眺,可飽覽關中大好風光。

大雁塔的底層南門兩側,鑲嵌兩塊石碑,一塊“大唐三藏聖教序”,是唐太宗在貞觀廿二年(648)。爲玄奘所譯諸經作的總序。另一塊“大唐三藏聖教序論”是唐高宗爲“聖教序”所作的紀文,此二碑是研究唐代書法、繪畫、雕刻藝術的重要文物。尤其是塔的西石門楣上的線刻殿堂圖,更是研究唐代建築的珍貴資料。

西安大雁塔導遊詞5

大雁塔(Great Wild Goose Pagoda),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西安市的大慈恩寺內,被視爲古都西安和陝西省的象徵。唐永徽三年,取經歸來的玄奘法師爲保存由天竺經絲綢之路帶回長安的經卷佛像而修建。大雁塔作爲現存最早、規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樓閣式磚塔,是佛塔這種印度佛寺的建築形式隨着佛教傳播而傳入中原地區並融入漢文化的典型物證,是凝聚了漢族勞動人民智慧結晶的標誌性建築,現存塔身七層,通高64.5米。

大雁塔作爲現存最早、規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樓閣式磚塔,是佛塔這種古印度佛寺的建築形式隨佛教傳入中原地區,是凝聚了漢族勞動人民智慧結晶的標誌性建築。

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公佈大雁塔爲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爾多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大雁塔作爲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