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牀實踐總結

臨牀科室是醫院的主體,它直接擔負着對病人的收治、診斷、治療等任務,下面就是小編整理的臨牀實踐總結,一起來看一下吧。

臨牀實踐總結

臨牀實踐總結篇一

在這兩年我們已經經歷的大學生活裏,學習的大多是理論知識和實驗,但卻沒有到臨牀真正的實踐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爲了檢驗一下自己的功底,也爲了鞏固一下自己的理論知識,xx年假期我到xx醫院進行了兩個星期的見習。這所醫院是一所集醫療,預防,保健,康復,教學,科研等爲一體的綜合性醫院。.臨牀見習是對理論學習階段的鞏固與加強,也是對護理技能操作的培養和鍛鍊。這段時間很短,對我們每個人都很重要。我們很珍惜這段時間,並深深的意識到護理專業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重要性,鞏固和加強了在學校學習的理論知識,珍惜每一天的鍛鍊和自我提高的機會,珍惜與老師們這段難得的師徒之情。

在見習過程中完成了在護理道路上的第一次。第一次爲病人進行靜脈輸液的緊張;第一次給病人某些操作的尷尬,第一次被病人拒絕時的委屈;第一次面對孩子哭鬧的無助:第一次……總之,很多的第一次讓我在見習過程中不斷成長,慢慢改善,讓我知道在以後的工作的道路有更多的責任等着我。

初進病房時,總有一種手足無措的的感覺,對於護理的工作處於比較陌生的狀態,也對於自己在這樣的新環境中能夠做的事還是沒有把握,懷疑自己的能力,害怕遇到突發事件。慶幸的是,有老師爲我們介紹病房結構,介紹各班工作,帶教老師們經驗豐富,讓我們可以較快地適應醫院各科護理工作。能夠儘快地適應醫院環境,爲在醫院見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以前只聽老師說過護士的工作很瑣碎,較之其他工作需要更多的耐心。儘管在未入臨牀之前也有所感悟,但是真正進入病房後,感觸又更深了。的確,護士的活很零碎,很雜亂,還可以說是很卑微,可是通過多數人的不理解,我們發現,護士有着獨特的魅力。醫院不可能沒有護士,醫生離不開護士,病人離不開護士,整個環境都離不開護士。這瑣碎的工作,有着完整的體系,也正因如此,才能發揮其獨到的作用,產生不可或缺的作用。因爲有了臨牀的見習,我們才更全面而深刻的瞭解護理工作,更具體而詳盡的瞭解這個行業。正確認識護理,樹立了正確的職業道德觀,養成了良好的工作態度。

在見習期間,我們按照帶教老師的要求穿衣戴帽衣着整潔,行爲端莊,面帶微笑,充分展現我們白衣天使的魅力。可是後來發現繁重的護理工作迫使我們不得不放下架子,最後只有身手敏捷了。護理工作細緻瑣碎,從帶病人進病房到監督病人按時服藥,確認病人吃完藥才能離開,耗時費力有時又得不到理解,這白衣天使不是好當的。我們按照醫護人員的職業形象,約束和規範自己的行爲,塑造和完善自我形象。不斷充實自己,加強工作責任感,提高護理質量,把好每一關,把每一個護理措施落實到實處。嚴格執行各項規章制度及操作規程,認真觀察病情,觀察不同疾病的重要點,做到自己心中有數。“小事不小”,把小事做好,小事就變成了大事。比如給病人扎針,肥胖患者的皮膚脂肪較多,下針的時候角度應該大一些,身材較瘦的患者的皮膚脂肪較少,下針的時候角度應該小一些,這樣才能“一針見血”。如果是小兒患者,扎針時適當轉移注意力,爭取家長的合作會取得比較好的效果。所以根據患者的身份、年齡、職業、職稱選擇適當的方式,交流溝通時態度和藹、熱情,交談時作到語言準確優美,語流連貫通暢,語態得體自如。從患者易接受的角度入手,更好多與患者交流,建立良好的護患關係,才能達到預期的目標。可見,一句優質護理不是空話,把維護病人利益放在第一位,站在病人的角度思考問題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見習接觸最多的是病人,瞭解甚深的是各種疾病,掌握透徹的是各項基礎護理操作。實習的最終目的是訓練各項操作技能及提高各種護理工作能力。所以在帶教老師嚴格的帶教原則下,我們積極努力的爭取每一次的見習和鍛鍊機會,通過見習,能夠按照各項護理操作規程,積極主動的學習新的操作技巧,對常規操作如內科吸痰、吸氧、導尿術等;外科備皮、灌腸、留置胃管、皮膚按摩等;小兒科的洗胃、頭皮靜脈針、肌內注射等操作有了更深的認識,甚至有的操作能按規程準確獨立完成。嚴格無菌技術,嚴格三查七對。在實習期間,熟練了各科常用儀器的使用及保養。熟悉了各科常見病,多發病的臨牀表現和護理程序。在帶教老師的指導下能夠及時準確的完成護理計劃,制定並實施護理措施。對患者進行全面評估,掌握危急、重症的搶救原則。

面對那麼多的生老病死,我們醫護人員會比原來越來越冷淡,面對有人離世,有時也只是一聲輕輕的嘆息,活着的,好好活,走了的.,一路走好。不是我們冷漠無情,而是我們不能那麼情感豐富,一天感受那麼多次生離死別。我們有那麼多的工作要完成,每一位患者希望看到的都是我們面帶微笑的臉,請體會我們的無奈……

在兩個星期的見習過程中瞭解了很多,熟悉了很多,也掌握了很多。我切身體會了作爲一名護士所應具有的:耐心,包容心,責任心。明白了學習是基礎,實踐是是根本。勤于思考,能學到知識就是最重要的。知道了;多聽、多看、多想、多做的重要性,更要做到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把病人當成自己的親人,擁有善於觀察與獨立思考的能力。通過在醫院的見習,也更加深刻的體會到,醫護工作的崇高與偉大。回學校後我會認真學習理論知識,熟練掌握操作技能,理論聯繫實際,努力提高自身素質,爲將來的臨牀工作做好準備,對護理事業盡心盡責,做一名合格的,不斷進步的白衣天使,爲護理事業的進步和發展貢獻一份微薄之力。

臨牀實踐總結篇二

時間如物價上漲一樣快,轉眼間一年的臨牀實習就即將結束了。對於我個人而言,這一年的實習纔是我醫學學習的開始。因爲這一年,我纔開始對醫學逐漸產生興趣;纔開始從一個知丁點理論的醫學生向一名具備各種基本知識和技能的醫生轉變。關於各種感受,我想從實習生活中選最深的三個方面來談一談。

(一)理論知識必須通過臨牀實踐才能真正掌握。

理論知識必須通過臨牀實踐才能真正掌握,這是我在臨牀實習上的第一課。以前在學校時,絕大多數的學習都是爲了考試而不得不死記硬背課本知識,至於知識的應用和實踐很少思考過,更沒在意過知識的趣味性和關聯性,結果總是陷於背了忘,忘了又背,背了再忘的尷尬。就算最後記住的也大抵是些零散的知識碎片,毫無知識結構化和系統化可言。

然而,臨牀實踐可以加快理論知識的學習。例如診斷學中的望聞問切診,我在學校時記得很熟,可剛去實習時就發現,我連個問診都問不全,問的順序顛倒,可見當初死記理論的窘迫。但在臨牀中,問幾次失敗的,回過頭來看書,再去問,問過三五個患者之後,發現問診那些東西根本不用去背,每次自然而然就按照主訴、現病史、既往史、個人史等等的順序來問了。體格檢查也是如此經歷。原來臨牀實踐可以讓理論知識的掌握加快好幾倍。

另一方面,臨牀實踐可以對理論知識學習起查漏補缺和加強記憶的作用。記得在急診科外科實習的時,曾有幾個肘部疼痛且活動受限(擡不起手)的兒童來就診,我都手足無措,每次都只得叫帶教老師來處理。後來回來翻書看,才弄明白那些小孩都是小兒橈骨頭半脫位,由於小兒橈骨頭的發育不全,環狀韌帶薄弱,所以多發生在5歲以下的兒童。不過因爲這事,讓我受益的是,帶着實踐中的疑惑,再回來翻書找答案,不僅能使我對橈骨頭半脫位有了全面的瞭解,包括它的病因、臨牀表現和治療。而且對這些知識印象深刻——這也許是因爲在實踐中碰到的問題,再去尋找答案和記憶時,會產生強烈的記憶慾望。所以,實踐可以完善和加強理論的的掌握。

 (二)Practice makes perfect!(熟能生巧)。

“熟能生巧”不管對哪個學科的學習都接近於真理,醫學也一樣。我剛入醫院實習時,第一份入院記錄寫了三天才勉強過關。做手術時,我給患者傷口縫合第一針時,手是發着抖的。第一給傷口拆線時,手同樣抖得厲害。但實習一年下來,據不完全統計,寫了近一千份病歷記錄,縫了近百個傷口。記得曾經我們都因爲先天的懶而抱怨過實習醫院的落後,落後的連電子病歷都沒有。也埋怨過帶教老師不體諒實習生的辛苦,每天讓你縫十個傷口,換上十個傷口的藥。現在想想,發現正是因爲那些看似枯燥的、重複的和耗體力的基礎技能訓練,讓我現在寫病歷記錄只要約20多分鐘/份,且字跡大家都認得。讓我在縫傷口、換藥和拆線等基本操作時可以得心應手。

 (三)醫學生實習應該早開始。

這一點是我實習的最大感受,也是大學的最大遺憾之一。因爲個人知識結構關係,我在實習前,一直認爲自己對醫學不感興趣,也不適合做醫生。從而導致兩個壞結果,第一,在學校時沒有好好學理論知識。第二,沒有爲繼續深造做準備。可是自從入醫院實習後,發現自己慢慢開始對醫學有了興趣,且覺得學醫能替患者解決問題和痛苦而有成就感。想重新開始時,已經浪費了很多時間和精力。我想,要是我在大三或大四時,就去醫院實習三四個月,也許我在那時就會意識到這個對於我個人來說至關重要的問題,從而少走彎路。所以我強烈建議那些像我一樣在學理論階段自以爲不適合做醫生的醫學生,應該早去醫院實習,大三或大四就可以去。儘管學校沒安排,可以在暑假寒假自己聯繫醫院實習。也許在實習幾月後,職業觀和價值觀都會有改變。其實,就算對於全體醫學生也一樣。因爲,一方面臨牀實習比學校理論課程更有興趣,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另一方面,如前文所說,臨牀實踐還會促進和幫助理論學習。總之,醫學生早去醫院實習有很多好處,而沒有任何明顯的壞處。

最後,感謝醫院教過指導過我的那些老師們,因爲你們對我的信任,而給了我很多動手實踐的機會,因爲你們對我無知的包容,而給了我繼續學習醫學的興趣和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