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門檻的生長的班主任工作總結

常聽見有人抱怨:“我用盡了全力,恨不得24小時都看着學生,可班級經營得卻不如那些‘清閒’的人。真鬱悶!”是啊,這種“鬱悶”其實在許多班主任身上都能找到共鳴,也幾乎成了大家的一塊“心病”。其實,班主任工作也是一門很有講究的藝術,本文所探討的就是在基於建立優秀班集體的前提下,如何有效地抓住工作重點和特點,以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優的教育效果。

跨越門檻的生長的班主任工作總結

其實,班主任工作看似繁複,但核心問題並卻只有幾個,我們結合自身實際,認真地思考並跨過下面二道“坎”,一切自然就開朗了。

“坎”之一:個人境界之高低

有道是“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其實“一個好班主任”也是“一個好班級”。這裏就提出了對班主任自身修養的要求。蘇霍姆林斯基說:“任何人如果不能教育自己,也就不能教育別人。”試想一個自身或懶散成性或責任感、使命感缺失或安於現狀、不思進取的班主任能帶出一個優秀的班集體嗎?所以,如何提高和完善自身境界,是建立優秀班集體的第一道“坎”。

怎樣突破這道“坎”?筆者以爲有以下幾點:

第一、虛心善學,廣聞博覽。由於班主任工作具有一定的多元性、複雜性和社會性,當好優秀班集體的帶頭人就必須具有足夠的理論基礎和知識儲備。所謂“少見而多怪”,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因此,對於主流的教育學、心理學、管理學等理論,教師要有一定的“攝入量”;對於經典的案例、事型,教師應保持足夠的“積澱量”;對於優秀的教育“先行者”、“開拓者”,教師最好不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要具有相當的“參考量”。在上述基礎上,加之教師的內化、改造,最終必將轉化爲可靠的實踐指南。

第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要想縮短自己成功的時間,最好辦法便是始終和優秀的人在一起——因爲這可以大大減少我們的彎路。同樣,對於班主任工作不甚瞭解的普通教師,通過不斷地向老班主任求教,不斷地聽取先進人物事蹟的報告,也可以使自己在短時間內得到迅速的提升。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有人因爲性格的原因不太願意向別人求教,就特別需要調整好心態與注意方式方法。總之,僅靠個人的單打獨鬥,或努力去“證明別人已經證明了的‘真理’”是低效和無知的,其發展高度終究也是有限的。

第三、攻心爲上,攻城次之。班主任工作,說到底就是一種教育藝術,這種藝術的特殊性在於,它始終是以學生爲載體而呈現的,而正是在這個問題上,許多教師的認識存在侷限性。比如對待“問題學生”,大家的對策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可總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感覺;對待優秀學生,大家卻又“捧在手裏怕摔了,含在嘴裏怕化了”,總是萬般呵護,可畢業後卻感慨:他們怎麼一走了之?枉我當年一片苦心吶!其實,這就是對教育理解的膚淺化帶來的後遺症之一。我們在課堂教學之外,還是要在“心”底裏去教育學生學會“成人”,在精神上感召他們,在性格上將他們塑造得更加健全、完善。這種對學生一輩子有益的財富遠勝於文化知識本身,可惜未見得進入大部分班主任的視線中或是“光打雷不下雨”,實踐太少。所以,一個班級的團結程度、凝聚力、戰鬥力,由此看來,高低立判。

第四、雁過留聲,人過留痕。嘗試着建立個人的博客,在日常工作中將自己的所聞、所思、所想及時地記錄下來,並拿來與大家分享。這個過程一方面體現了教師的反思與總結,一方面也啓示了別人,並將得到他人的認可與指點,這對提升信心和完善工作都是大有裨益的,最後,只有通過不斷地記錄、思考、再記錄、再思考的反覆磨練,纔可能在思想上逐漸走向成熟,纔可能不拘泥於常規,走出一條新路來。

“坎”之二:適應能力之強弱

我們常常囑咐入學新生要儘快適應新的校園環境、新的教師和同學,其實教師自己,莫不如此。就教師個人來講,有了足夠的專業素質和工作經驗固然重要,但這並不完全保證其能夠建立起一支優良的戰鬥隊伍,以往就常有優秀教師的在新的陣地中“失手”的情況,或乾脆就是個“紙上談兵”的“烏托邦”。也曾有教師反映:在這個班級,課上得比較輕鬆,但那個班級卻比較頭疼。這當然有班與班之間的天然差異,但教師自身的及時調節是否到位也是值得研究的。

作爲一名班主任,要想有效地瞭解班情、學情,要想全面、真實的把握學生動態,就必須完全適應並融入這個集體中去。那究竟應注意哪些方面呢?我以爲不外乎下述幾點:

首先,時不在長,而在“精”。有許多教師是主張“陪伴孩子”的,這固然沒有錯,但問題是:是否陪伴得越多,學生就越出色呢?答案可能值得商榷。筆者認爲即便是24小時的“全天候”式的看護,培養出來的至多算是“乖乖男”、“乖乖女”,根本談不上什麼“創新性人才”。因爲孩子的個性一直受到壓抑,他們時時都在“監視”下生活學習,很難將最自然、最真實的一面展現出來,久而久之,我們與學生心靈之間的距離不是拉近,而是變遠了。

所以,在陪伴孩子時間長短或方式的問題上,班主任應有足夠的“看護藝術”,應遵循“沒有規律便是最好的規律”的原則,不定時不定點的查看學生的`身心發展狀況,這既是對學生的一種信任,也是對自己的一種“解脫”,更重要的是,還可以看見許多你原本看不見的問題,從而達到防患於未然的教育目的。

其次,力不在久,而在“巧”。如果長時間的“看護”,伴隨而來的必然是“身心俱憊”,其實這也是一種誤區。真正優秀的班主任,其“疲憊感”與“優越感”是成反比的。班級管理,班主任的重要職責是帶領大家一起制定“遊戲規則”或修改“規則”,而不是事必躬親的永遠衝在第一線。這主要有兩個弊端:一是學生將被日益的“奴化”,在人格上、在性格上都趨於保守和謹慎,不利於其精神世界的塑造;二是教師也被逐漸的“窄化”,他們的班主任工作主要就侷限於與學生的“偵查與反偵查”,完全扭曲了工作意義和出發點,是最可悲的誤區。

所以,班主任的工作一定程度上是要求“巧勁”的。比如適當的“權力下放”,組織有效的班委會、團委會,由他們“高度自治”,再適時引導,相機獎懲,雙方的積極性就都被調動起來了;比如開展各項評優、評先活動,舉行各類文體節目,積極家校互動等等,都能很好的鍛鍊學生,凝聚人心,收穫不菲成績。

其三,情不在濫,而在“真”。對學生進行一定的“感情投資”,不僅是需要的,而且是必要的。“教師”這項職業的特殊性之一就是它時時刻刻都在與“人”打交道,不傾注一定的感情是難以完好的溝通的,更別提“感化”、“教育”學生了。所以,教師尤其是班主任,應抱着一顆長輩的心去面對每一孩子。但很多孩子方反感班主任的原因恰恰是這宗種“情”用得不是很到位,比如對待犯錯的學生,無原則的“同情”,比如對近期起伏很大的學生,泛泛的“關心”,比如對成績優劣的學生,厚此薄彼的“談話”。其實,當學生脆弱的時候,最需要班主任的是一顆真誠的“心”,哪怕只是隻字片語,也足夠表達了。

最後,事不在速,而在“通”。有些班主任是急性子,屬於典型的“眼睛裏揉不了半粒沙子”的那種,他們解決問題的風格是“雷厲風行”、“當機立斷”,這種性格強勢可以讓舊班級面貌一新,也可以使新班級鶴立雞羣,一派作風嚴謹、井然秩序之象。當然,這種境界對部分班主任來說,其實已經滿足了。但是仔細觀察學生的面相,卻覺得有點憔悴,絲毫沒有“優秀集體”的優越感。原來在這樣的集體中生活,每人的精神壓力較大,稍有不順,即招來問責。所以,班主任對待班級事務,“當斷則斷”固然沒有錯,“雷厲風行”也是值得提倡的,但凡事不能以一把標尺量到底。生命化教育的倡導者張文質先生有句名言:“教育是慢的藝術”,有時候,學生的成長是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的,這個幸福的等待過程是每個懂教育的人必需要耐心守候的。筆者也以爲,除了一定的教育,“時間纔是治療一切傷痛的最好的良藥”,尤其對每一無心犯錯的學生而言。所以,對待“教育”,一個“通”字就可以概括很多優秀班主任的共有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