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文化館年度工作總結

20**年,**區文化館在XX區委宣傳部(區文體旅遊局)的正確領導與關懷下,並根據區文體旅遊局的具體部署,狠抓創文工作、強化隊伍管理、夯實工作基礎,進一步完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積極開展人民羣衆喜聞樂見的文藝活動,鼓勵人民羣衆開展文藝創作,在創作、輔導、培訓、活動等方面都取得了較好的工作業績,圓滿完成了上級交辦的各項工作任務,現將2013年工作總結匯報如下:

關於文化館年度工作總結

一、精心組織、勇於創新,繁榮羣衆文藝活動。

我館以公益性活動爲主體,高起點、高定位,一絲不苟、紮紮實實地做好活動的組織策劃,併力求創新,不斷滿足XX區各年齡層人民羣衆的文化需求,全面提升各類活動的檔次和品味。據不完全統計,我館共開展了各類公益性羣衆文化活動近60餘場,其中最具特色的有以下活動:

(一)青少年文化活動精彩紛呈。一是承辦“童聲唱響中國夢”——2013年XX區第三屆少兒合唱節。積極配合區文明辦,對XX區各中小學校的14支少兒合唱隊伍進行了長期的輔導排練,並對活動流程進行了認真細密的彩排,使整個活動有條不紊地圓滿舉行。二是承辦“青春驛站,夢想啓航” —— 2013XX區第九屆“東方杯”暑期青少年文化系列活動。在活動中,我館從創意構思、節目組織編排,到舞臺美術設計、燈光音響運用、現場操作等都是精心策劃,力爭完美。尤其在活動內容、形式的設置上,我館將XX區傳統藝術文化與青少年興趣愛好相結合,精心設計了中小學生民間特色藝術展演、書法比賽、剪紙比賽、國學經典誦讀等一系列形式多樣、主題鮮明的文化活動。爲了讓青少年對佛山剪紙藝術有更深入的瞭解,我們特地邀請了專家對其進行集中的輔導培訓,提高他們對剪紙作品的鑑賞能力及創作剪紙作品的動手能力。三是承辦“尋夢佛山”藝術夏令營禪城分營活動。在爲期12天的藝術夏令營裏,我們組織了業務骨幹爲81 名小營員們開設了曲藝、剪紙、書法等課程,使他們親身體驗和學習佛山傳統藝術文化。通過藝術薰陶,小營員們學會唱《蓓蕾之星》、《南國紅豆發新枝》等經典粵曲。在閉營演出上,他們標準的發音、有板有眼的唱腔讓在場觀衆拍手稱讚,受到了家長一致好評,吸引了《佛山日報》、《珠江時報》、《南方日報》、佛山電視臺等省市媒體的廣泛宣傳報道。

(二)禪南文化交流展演活躍羣衆生活。根據《XX市羣衆文藝精品巡演活動實施方案》及禪城南海簽訂的《文化體育旅遊共建框架協議》文件精神,按照《一脈同根 禪南共榮——XX市XX區XX區2013年文體旅遊交流合作項目一覽表》具體部署,我館組織禪城、南海兩區的文藝團體,開展了“一脈同根,攜手共榮”歌舞慶新年文藝晚會、禪城南海2013年綜藝文化活動交流展演等文藝交流活動。

在活動中,我們十分注重內容、形式、表現手段上的創新,不斷提高藝術水準和藝術表現力。譬如:在籌備禪城南海2013年綜藝文化活動交流展演時,爲了打造市民喜聞樂見的文藝展演活動,我們編排節目的時候融合了多元素表演的形式。除了編排舞蹈、粵曲對唱等傳統節目外,還加進了情景劇《口琴變奏曲》、京劇《仙女散花》、流行音樂《怒放的生命》等節目,以此滿足不同年齡層觀衆的'文化需求,

展示我區羣衆業餘藝術團隊風采和業餘文藝創作成果。兩場活動吸引了約一萬名觀衆駐足觀看,推動了禪城、南海兩區文化的融合發展,帶動兩區人民羣衆廣泛參與文化活動,使其充分享受文化惠民的好處。

(三)“幸福我來秀”活動與市民同樂。根據《2013年XX區“南粵幸福活動周”工作方案》文件精神,我館組織承辦了“開心廣場百姓舞臺”——文化進村居、“幸福我來秀”羣衆文藝演出、魅力佛山五區文藝文藝精品惠民巡演等系列活動,吸引了約兩萬名觀衆參與。其中,“幸福我來秀”羣衆文藝演出融入了雜技、魔術等有趣節目,內容新穎,富有時代特色,緊扣主題,吸引了衆多市民爭相參與互動。而“魅力佛山”五區文藝精品惠民巡演XX區專場,我館精心挑選了 13個佛山五區文藝精品節目,包括少兒舞蹈、情景劇、粵曲二人轉、女聲小組唱、羣舞、男聲四重唱等藝術形式,讓文藝精品走進市民生活,使市民領略嶺南本土特色表演,實現節儉辦巡演、精彩享受與文化惠民相統一。還有,我們還挑選XX區文藝精品,組織文藝團隊到順德、南海、高明、三水等四個區巡演16場次。

此外,我館還進一步擴大輻射面,進一步深入村居、學校、社區等,開展了18場送戲下鄉活動。在文化館綜合演藝廳舉辦了約14場文化公益講座,吸引了約 1000名市民前來參與,提高了市民的文藝素養。另外,還承辦了中國詩歌萬里行著名詩人走進佛山禪城‘臘八詩會’、第五屆中國(禪城)嶺南年俗歡樂節開幕式、XX區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4週年羣衆文藝展演、“開心廣場 百姓舞臺”——XX區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綜藝演出、“歌樂鳴春,天籟飛揚”——XX區2013年文藝社團新春音樂會等文藝活動,進一步活躍了人民羣衆文化生活。

二、深入挖掘、廣泛發動,狠抓羣衆文藝創作。

藝術創作是羣衆文化工作的生命線,也是文化館工作的重中之重。我館堅持“不貪大、不求全,但求精,抓細節”的工作思路,一邊抓創作隊伍建設,一邊抓重大賽事評比,全面提升創作水平,文藝創作精品迭出,亮點紛呈,涌現出一大批具有禪城特色、佛山風格、嶺南氣派的文藝精品。

(一)結合重大賽事抓好羣衆藝術創作。爲抓好省市各大文藝比賽的作品創作,我館在年初就開始了積極的籌備工作,組織專業骨幹對參賽作品反覆進行打磨、修改、加工、提高,抓好創作、評選、排練、演出等環節,力求精益求精。在2013年XX市少兒藝術舞臺展演活動中,表演唱《唱給老師的歌》榮獲金獎,少兒舞蹈《調色板下的小精靈》、《我的風車夢》和校園劇《當木棉花紅了的時候》榮獲銀獎。在廣東省第九屆少兒藝術花會中,表演唱《唱給老師的歌》、《爸爸媽媽早點回家》二件參賽作品分別榮獲了金獎和銅獎。在廣東省第二屆粵曲私夥局大賽中,粵曲表演唱《通濟橋畔春色妍》榮獲銀獎。在“羣文之聲”廣、佛、肇、清四市原創歌曲大賽中,男聲獨唱《親愛的中國我愛你》、女聲獨唱《夢迴大別山》分別榮獲金、銀獎及優秀歌手獎。在“熱土風情舞嶺南”——2013年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舞蹈大匯演中,舞蹈《佛山十番》榮獲少兒組銀獎。

(二)結合全區文化工作實際狠抓文藝創作。在抓好本館業務骨幹創作的基礎上,廣泛發動全區文藝作者,充分調動他們的創作積極性,靜態和動態相結合,多方位邁進。一是輔導培訓部精心策劃開展各類輔導培訓講座,提升文藝作者的創作水平,效果明顯。據統計,爲張槎老年人協會輔導合唱約50場;在XX市第一小學開設粵曲身段表演班和粵曲唱腔班,共上課40餘節;組織XX區合唱沙龍成員開聲樂進行輔導培訓約50場;爲XX區秋之韻管弦樂團輔導培訓約40場。在我館精心輔導培訓下,張槎老年人協會的管絃樂合奏《織出彩虹萬里長》榮獲彩霞杯第二屆長者才藝大賽金獎,合唱《大江東去》榮獲銀獎。二是創作調研部組織58名區重點文藝作者進行採風活動,積累了大量的優秀文藝作品。據統計,今年共徵集戲劇、曲藝、音樂、舞蹈等四大部類作品46件,精心篩選41件作品參加2013 年XX市羣衆文藝“百花獎”作品評選活動,其中:戲劇作品7件、曲藝作品15件、音樂作品10件、舞蹈作品9件。三是活動策劃部積極配合各區直部門,利用工作及休息時間,爲他們開展各類活動的輔導培訓工作。我們爲區委老幹部局輔導的舞蹈《泥釉火》榮獲同心共築中國夢——第八屆XX市老幹部文藝匯演銀獎;創編大型殘疾人舞蹈方陣《來吧,來吧》參加2013XX市秋色歡樂節榮獲一等獎。四是辦公室爲區紀委組織隊伍創編舞蹈《旗幟》、小品《不能說的祕密》榮獲XX市“廉潔佛山”文藝匯演二等獎。

三、抓重點,出實招,創文工作穩步推進

我館根據區委區政府關於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具體要求和工作部署,在區文體旅遊局的領導下,緊緊圍繞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戰略目標,按照廣泛發動、全民參與、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工作思路,以創建文明禪城,展示文明新風爲主要內容,克服人手少、時間緊、任務重等多重壓力,深入推進創建文明城市宣傳工作。

(一)制定詳實的活動方案。以活動方案指導、協調全區羣衆文化活動的正常開展。各街(鎮)文體服務中心分批、分期落實各項社區羣衆文化活動。

(二)重視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一是優化服務環境。按照國家一級文化館標準,對照《創建全國文明城市任務分解表》相關要求,創造條件更新服務設施,對館舍外牆、閱覽室進行了綜合修繕,添置升級必要硬件設施,大力改善對外開放服務環境。二是建立信息公開網絡平臺。開闢XX區文化館網站,根據不同年齡層的人民羣衆對公共文化的不同需求,分門別類劃分了近期動態、羣文活動、創作調研、文化館概況、培訓輔導、圖片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彩視頻、友情鏈接、聯繫方式等10大版塊。安排專人及時更新版塊內容,把XX區文化動態、最新信息告知市民。三是做好應急管理工作。(1)做好館內外消防安全檢查工作。組織專人定期認真細緻檢查館裏的4個消防栓,主要檢查消防栓的外觀是否完好、門扇是否可以靈活開啓、消防栓栓頭是否可以靈活啓閉、水帶是否掛好或放置好、水槍和接口是否齊全等,確保消防栓能正常使用。檢查走火通道是否有雜物堵塞,若有雜物堵塞及時清理,確保通道暢通。(2)開展消防安全應急演練。積極聯繫區消防局,聯合區圖書館,組織工作人員開展消防安全應急演練。在消防員的指導下,通過專業的消防安全演練,提高我館工作人員的消防安全意識以及消防事故自救能力。

(三)做好戶外宣傳工作。及時聯繫廣告公司,加快印製公益宣傳海報,把“講文明 樹新風”、“文明餐桌”等系列公益宣傳海報,分別在我館的對外宣傳欄、大門入口處和外牆、三樓綜合演藝廳、飯堂內進行張貼。led電子顯示屏全天滾動播放系列公益宣傳內容,及時向羣衆解讀文明城市評選標準。

(四)加強區內媒體宣傳報道。利用媒體對活動進行廣泛宣傳發動,並組織發動全區基層社區羣衆、機關、事業單位幹部職工,區內的業餘文藝團隊和社區文藝骨幹,企業員工、外來工子女等積極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