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漁業發展工作計劃範文

一、發展成效

鄉鎮漁業發展工作計劃範文

(一)綜合實力不斷增強。

全鎮水產品總產量達1.14萬噸,河蟹總產量達0.5萬噸。實現漁業經濟總產值3億元,其中漁業一產產值1.4億元,漁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009元,漁業生產成爲我鎮經濟發展中的支柱產業,爲漁農民就業創業、豐富和改善羣衆生活,提高人均收入和小城鎮建設、改善生態環境等作出了重要貢獻。

(二)產業結構不斷優化。

在漁業一產穩定健康發展的同時,二三產業得到較快發展,產值已達1.6億元,並培育了漁網織造、船舶製造修理、漁具生產等一批主導品種和優勢產業。“蟹蝦經濟”特色更加鮮明;河蟹、小龍蝦、中華鱉、鱅魚等特色品種的養殖規模逐年攀升;漁業品牌建設成效顯著,無公害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等“三品”水產品數量11個居全縣前列;無公害水產品基地面積22000畝,省級河蟹進出口基地10000畝,水產品質量檢測合格率及出口量大幅度提高。

(三)組織化程度不斷提升。

省級以上漁業龍頭企業從無到有,增加到2家,擁有自營出口權的企業2家。全鎮漁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迅速,達到63個。其中省級示範合作社1個,漁民經紀人協會和合作社紛紛建立併發揮作用。龍頭企業、合作經濟組織與漁農戶的連結更加緊密,方式更加靈活,推動了生產標準化、規模化和漁民生產組織化水平的提高,形成了河蟹及中華鱉等,產業化程度較高的優勢品種,增強了市場競爭能力和抗風險能力。水產品流通更趨活躍,市場供應豐富,產業鏈不斷拉伸。

(四)科技不斷進步。

加強了鎮農業技術服務中心建設,着力打造了漁業科技創新和服務的平臺,推廣服務體系建設有新的發展,社會化服務體系初步形成,造就了一批科技創新和推廣實用型人才。深入實施“漁業科技入戶”工程,較好地解決了水產業發展的關鍵性技術的推廣工作,取得了一批新的推廣成果。項目的承載能力不斷增強,漁業科技入戶工程成爲羣衆心目中的知名品牌,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得到加快推廣應用,廣泛開展了先進實用技術培訓,培養造就了一批新型漁民。

(五)基礎設施不斷改善。

實施了池塘標準化改造和圍網區小區化建設改造,配套了先進的排灌設備,新建機泵站6座,總裝機容量1340千瓦,維修機泵站3座,總投資共1400餘萬元。較爲徹底的解決了漁業生產中的排灌問題。實施土方30餘萬方,改善了養殖區的基礎性進出水渠建設3萬米;設施漁業建設步伐加快,以上源水產有限公司爲代表的工廠化育種養殖設,養殖面積達3.5萬平方米。年產中華鱉苗種30萬公斤,成爲蘇北地區最大、設備最先進的中華鱉育種基地。

二、前景展望

(一)有利條件

1、區位特色優。

地處洪澤湖西岸,泗洪縣城東南,三面環水,地勢低窪,是典型的內陸溼地地貌和氣候。呈半島狀伸入洪澤湖中,生物種類多樣性,種羣優勢明顯,距離245省道30公里,距330省道10公里;距離徐州觀音國際機場也只有120公里,大交通的建設爲漁業發展提供了極爲便利的物流通道。隨着泗洪生態旅遊度假區的設立,爲我鎮水產業帶來更大的發展空間。

2、資源條件好。

湖區水域資源和漁業資源豐富,內陸水域面積1.1萬畝,湖泊養殖面積4.5萬畝;盛產河蟹、中華鱉、小龍蝦、青蝦等名貴水產品;更有蓮子、芡實、銀魚、白魚、秀麗白蝦和洪澤湖多種名優淡水魚類等多種湖珍產品。水產技術人才資源較好,養殖經驗豐富,和省內許多高校及水產科研院所有着廣泛和深層次的聯繫,可以爲漁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3、市場需求旺。

我國人民生活質量提高、食物結構優化、收入水平上升;農村居民向城市居民的轉化,將對優質水產品的消費需求更加旺盛;水產品人均消費量將會持續增長,由於海洋漁業資源呈衰退趨勢,未來水產品消費的缺口主要依賴養殖產品補充,這對優質水產品養殖大鎮的是重大利好;社會資本的大量涌入,不斷催化漁業的高端高質化,將爲優質水產品的創造更好養殖生產和精深加工創造良好的條件。

4、發展空間大。

擁有洪澤湖淺水湖灘水域面積約15萬畝。發展水產養殖的空間很大,加之周邊地區的土地資源日趨緊張,發展漁業的區間優勢凸顯,加之漁業的生態功能和休閒觀光功能等的多功能性,賦予了漁業更多的發展內涵;對發展相對滯後的二三產業,提升的空間很大;隨着漁業產業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將爲漁業提供進一步拓展的潛力和機遇。

5、惠民政策多。

國家和我省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強漁惠漁的力度將越來越大;城鄉一體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步伐不斷加快,以工業化致富農民、以城市化帶動農村、以產業化提升農業,對“三農”的扶持不斷加大,漁業政策支持體系的不斷建立與完善,必將爲現代漁業建設增添發展後勁。

(二)制約因素

1、資源和環境壓力加大。

隨着我縣城鎮化、工業化進程的進一步加快,和淮河上游,安徽境內的排污對洪澤湖漁業水域污染加劇。漁業自然資源衰退的趨勢得不到根本轉變;洪澤湖固有的水位問題,和自然災害頻發的問題一直是制約漁業生產的主要因素;生產要素價格上漲,漁業生產經營成本呈上升趨勢。

2、轉變發展方式的內生動力不強。

一些生產經營者滿足於當前的經濟效益,很難從經驗型的傳統漁業中轉變過來,沒有不變不行的憂患意識,對轉變漁業發展方式缺乏緊迫性和主動性。漁業從業者文化程度偏低,組織化程度不高,漁業科技創新能力不強,漁業產業化經營水平有待提升,產業自身發展和調節能力亟待加強。

3、支撐漁業發展的服務體系不健全。

漁業基礎設施和支撐保障體系薄弱,池塘老化、病(災)害多發,裝備落後,服務功能較弱、市場監管乏力、信息化水平低等。

三、指導思想、原則與目標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爲指導,以富民強鎮爲目標,以轉變漁業發展方式爲主線,以新時期泗洪精神爲動力,積極創建市級漁業現代園區。大力推進漁業經營產業化、產業基地化、基地規模化、規模標準化;組織合作化、服務社會化,以及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不斷提高水面產出率和資源利用率、更加註重漁業新技術承載和創新能力提升;促進漁業的可持續發展;圍繞旅遊抓漁業,抓住漁業促旅遊,注重發揮漁業的多功能性。全面提高生產能力、市場競爭力、抗風險能力,注重漁民增收。加快建設高效設施漁業、以質量品牌、科技興漁和休閒觀光漁業來拉動的特色旅遊,推動漁業向更高層次發展。闖出一條產業發達、特色鮮明、環境友好、經濟繁榮的富有特點的漁業產業化發展之路,爲“大湖溼地,水韻泗洪”畫龍點睛,爲泗洪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二)發展原則

(1)建立和完善技術創新和服務體系、促進科技成果有效集成和廣泛應用,改造傳統產業。

提高產業發展的科技含量。推進項目承接和建設工作,做好項目的先導和引領作用。加速體制機制創新,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推動漁業產業化發展。

(2)用現代漁業理念,統籌漁業的一二三產業結構、養殖品種結構

統籌鎮域經濟發展,統籌生態漁業、高效漁業、旅遊漁業的關係,促進漁業經濟發展方式由量的擴張向質的提升轉變,由傳統漁業向現代漁業轉變。

(3)大力推進“碳匯”漁業,實施環境友好型的漁業產業深度開發;積極配合以“漁文化”爲主線的旅遊開發。

樹立低碳意識,發展低碳漁業、低碳漁區,加強節能減排的推進,實現漁業可持續發展。打造特色低碳旅遊的名片。

(4)樹立水產品質量安全和生產安全是漁業發展生命線的理念。

增強水產品質量安全意識,堅持以人爲本,強化漁業安全生產管理,打造“平安漁業”。

(三)發展目標

全鎮漁業經濟躍上新的臺階,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生產佈局更趨合理,生態環境得到改善,水產品質量安全水平顯著提升,養殖技術水平顯著提高,防災減災能力不斷增強,技術與信息服務,防疫與水生動物測報等公益支撐保障體系建設得到加強,羣衆生產性收入有較大提高,市級現代化漁業產業園區基本形成。到2015年,全鎮水產品總產量達到1.5萬噸,年均增長6%;漁業經濟總產值突破5億元,年均增長保持在10%以上,全鎮所有養殖面積均達到高效漁業建設面積的標準。水產品出口量達到3000噸,水產品精深加工業要有新的突破,積極創建省級以上名牌產品1—2個,着力提高水產品的附加值;漁業產品出口額達到2500萬美元;漁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萬元。

四、產業佈局

(一)沿路優質河蟹示範區。

包括溧河村、二河村、洪勝村、駢臺村四個單位。以沿青臨線改造和新絲路森林溫泉度假村建設爲契機,變資源優勢爲發展優勢。改造2000畝老化池塘,科學配套基礎設施,加強養殖區環境治理,對養殖區塘口所有設施進行整齊劃一,統一規劃改造。應用新技術,規劃建設具有漁家休閒觀光特色的優質高效養殖基地。

(二)沿堤旅遊漁業示範區。

主要以居委會沿東大堤的養殖區和大堤外的洪澤湖淺灘水域,面積約1.2萬畝水面。充分發揮湖區淺灘水資源優勢,和王沙島旅遊線路的開發。重點發展蝦蟹、鱅魚的生態養殖和蘆葦,篙草,蓮子、芡實等水生經濟植物栽植,壯大發展規模,形成資源再生形的生態觀光漁業示範區。積極發展特色漁業及休閒觀光漁業,發展湖鮮特色餐飲,使之成爲泗洪漁業的“靚麗名片”。

(三)沿河優質品種先導區。

主要包括沿汴河以南的小街居委會和溧河村的6500畝養殖塘口。充分發揮其水域資源、技術優勢和人力資源優勢,(原水產養殖場和特種水產養殖場,養殖戶技術經驗較爲豐富),穩定常規優質大宗水產品種、地方品種養殖(以大規格河蟹和青蝦爲主);大力發展優勢特色品種,擴大以蝦蟹爲重點的出口創匯漁業,承接沿湖優質河蟹出口基地建設,推進生態健康養殖,推進現代漁業產業園區建設,不斷引進鱖魚、泥鰍、匙吻鱘及蝦類等新品種和優質品種進行養殖示範,將其建成現代漁業的先導區和示範區。

(四)沿湖出口創匯區。

主要包括沿南防洪堤外的洪澤湖水域,含居委會,洪勝村、小街居委會、二河村、溧河村的外湖網圍水面。發揮水面和人力資源優勢,優化水草和水生動物資源,穩定常規優質大宗河蟹品種,擴大以蝦蟹爲重點的出口創匯漁業;推進生態健康養殖,建設“三品一標”基地和江蘇省重點河蟹出口基地高效漁業基地。對接洪澤湖溼地的旅遊輻射,實行小區化管理,規劃河道和區域形狀,培植水生植物觀光帶,和連家船旅遊,優化養殖區的生態環境,多渠道發展休閒漁業。強化水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和水生資源保護,以ISO9000和HACCP標準進行管理,確保出口水產品的質量,保證水產品在國內外市場的影響。

(五)沿鎮區設施漁業集聚區。

利用徐圩居委會和洪勝村的現有的設施漁業規模,和上源水產及楠景水產的技術資金等優勢,激活民間資本,大力發展中華鱉,鱷龜、河魨等名貴高檔水產品工廠化養殖,以及河蟹的預冷水暫養技術的研究和推廣,以滿足城市高端消費需求;創新休閒觀光漁業發展模式,完善和配套建設休閒服務設施,打造成高起點高標準的集生產、科普培訓、餐飲休閒等功能爲一體的設施漁業基地。到“十二五”末,規模達到50000平方米。

(六)興建苗種培育示範區。

在原泗洪縣魚種場的區域附近和駢臺村現有的養殖塘口以及北防洪堤外的養殖水面建成一個面積達到1500畝的優質水產苗種基地,專門從事河蟹,青蝦及各種淡水魚類苗種的培育,以保證我鎮水產品的品質,組建水產產中服務的行業協會和苗種生產合作組織,保證生產投入品的質量。爲水產養殖業的健康發展,提高基礎性的源頭支撐。

五、重點工程

(一)生態健康高效養殖工程

1、苗種培育建設。

加強苗種選育、繁殖、推廣,強化水產苗種檢驗檢疫,在已有的一家省級中華鱉良種場的基礎上,再創建一家河蟹良種場。面積1500畝。年產量400噸,實現主導養殖品種的良種全覆蓋。並輻射洪澤湖周邊地區。

2、現代漁業產業園區建設。

按照科技含量較高、物質裝備先進、運行機制靈活、綜合效益顯著的要求,建成具有特色的集水產品養殖加工、漁網漁船製造、休閒觀光漁業、和生態高效、出口創匯爲一體的現代漁業產業園區。

3、安全生產監測監管建設。

加強漁業生態環境監測、水產品質檢和病害測報等監管體系建設,強化環境、投入品、產品的監測與監控預警,配置水產品快速檢測設備,全面提升水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水平。

(二)產業化提升工程

1、水產品加工發展。

利用資源優勢,拓展精深加工、淡水產品加工,提高產品附加值和加工規模,新培育省級以上漁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家。加強沿汴河漁網,漁船製造的'整合,改造和產品的提升。

2、水產品市場建設。

重建螃蟹市場,大力發展流通服務業,建立漁業生產、科技、市場綜合信息服務管理平臺,促進水產品流通。加強水產經紀人隊伍的管理和培訓,提高他們的經營管理水平,進行水產品市場現代化升級,完善市場信息分析、傳遞與服務網絡。

3、漁業組織化水平建設。

積極優化重組漁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提高漁民參合率,規範合作經濟組織運作。扶持發展重點合作經濟組織10個。

4、休閒觀光漁業建設。

利用漁區自然環境及人文資源,與漁業生產、漁產品、漁業民俗、漁業經營活動相結合,拓展漁業功能,建設休閒漁村、休閒園區,提升旅遊品質,重點建設10家“漁家樂”。積極創造條件,籌建一個“漁文化”設施館所。

5、出口基地建設。

在現有的8000畝江蘇省河蟹出口示範基地的基礎上,利用楠景水產和綠康大閘蟹的現有基礎,改造出口養殖池塘的質量標準,建設標準化、規模化、專業化養殖出口基地15000畝。

(三)科技支撐工程

1、產業技術體系創建。

建立創建平臺,採用“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利用現有的技術優勢,升級改造。在漁業資源保護與利用、苗種培育、水產養殖、加工技術、漁具生產、漁船製造、等重點領域取得新成果。

2、漁業科技項目承接與推廣。

圍繞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承接省市科技項目,完善項目申報和管理機制,積極用項目的開展來提升產業水平。示範推廣優質特色水產品生態高效養殖關鍵技術,和微管增氧技術應用等;深入開展漁業科技入戶工程,使規模基地和生產大戶全覆蓋。

3、魚池標準化建設。

按照規劃合理、塘口規則、深度適宜、灌排配套、設施先進、環境美化的標準,積極應對發展生態旅遊的總體戰略,高起點高標準建設新開發的規模化魚池(基地);按照“標準化魚池建設”標準,對全鎮現有的老舊魚池全部改造一遍、養殖模式優化一遍、場容場貌整新一遍,提升傳統規模養殖場所的綜合生產能力和對外形象。

4、漁港建設。

重點建設中心漁港、在提高漁業安全保障和服務水平的同時,把漁港打造成休閒景點,對應螃蟹市場的建設,中轉王沙島的旅遊開發,對接旅遊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四)保障體系建設工程

1、推廣服務體系建設。

加強農業技術服務中心的建設,制訂與實施建設方案,建立與新型推廣服務相一致的快速高效反應網絡,加強必備的推廣服務手段,健全技術推廣責任制度,建設水產技術推廣服務基地,整合社會服務資源,規範服務手段和社會化服務次序。開展基層應急隊伍培訓演練,和技術培訓,加強對臺風、大雨暴雪、寒潮冰凍等氣象災害及藍藻等水質性災害的防範。

2、漁業信息化建設。

整合各類信息資源,加強漁業信息化的硬件建設和軟件開發,建立漁業技術、商務和專業信息服務管理平臺,加快漁業信息化進程。

六、保障措施

實現規劃的各項目標任務,必須更新觀念,突出重點,開拓創新,紮實工作,以更加有力的措施推動漁業又好又快發展。

(一)強化體制機制創新。

一是創新漁業發展理念。由注重速度、數量增長向優質高效、安全生態並重轉變,由注重一產發展向一二三產協調發展轉變。善於運用工業化的理念發展漁業。二是建立漁業合作化機制。引導企業、漁民和其它組織在養殖、加工、流通服務等多領域的聯合與合作,建立並強化龍頭企業。鼓勵漁業科技人員創新合作形式,將更多的生產經營者吸引到合作組織中來。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在橋樑紐帶、行業自律、服務會員、開拓市場等方面的優勢,漁業行政管理的有效補充。

(二)強化科技支撐。

切實加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引領和支撐現代漁業發展。一是加強漁業科技攻關。在良種培育、生態環境保護、水產生物技術應用、測報監管、防疫檢疫等重點領域取得實用的經驗成果,爲建設優質高效、生態友好型漁業提供技術儲備。二是強化漁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加強以鎮農業中心爲骨幹的公益性漁業技術推廣機構,社會化服務機構爲重要組成部分,政府扶持與市場引導相結合的漁業技術服務框架。三是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完善考覈和激勵機制,通過“送出去”、“引進來”等辦法,打造具有較高水平和較強競爭力的技術團隊,培養與漁業建設相適應的科技推廣隊伍、管理和生產隊伍。

(三)策應政策扶持。

一是策應省、市、縣對高效漁業、設施漁業、現代漁業、生物漁業、漁業龍頭企業、漁民專業合作組織、水產品加工集中區、水產品市場等扶持政策。二是策應對漁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扶持力度,對漁港碼頭、魚池標準化改造、漁業技術推廣、水生動物防疫、漁業信息化等扶持。三是策應漁業補貼政策和制度,主要是水產良種、生態修復、資源增殖放流、燃油補貼等公益事業的投入;四是支持漁業招商引資、和合作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