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留守婦女狀況調查報告

在出現了某些事件和情況後,我們需要調查清楚情況,最後將調查結果、戰略性的建議寫進調查報告。調查報告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農村留守婦女狀況調查報告,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農村留守婦女狀況調查報告

近年來,隨着我縣城鎮化步伐加快和打工經濟的蓬勃發展,農村人口特別是青壯年人口大量外出,留守婦女正成爲當前新農村建設中一個非常棘手的現實問題。爲了進一步瞭解農村留守婦女的生存狀況,爲解決留守婦女問題提供第一手資料,我縣婦聯組織人員深入到**鄉、**鎮、別古莊鎮等勞務輸出大鄉(鎮)開展了農村留守婦女生存現狀調查。

一、基本情況調查

統計了60戶農村留守婦女狀況,從調查統計的情況來看,農村留守婦女普遍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特點:

1、農村留守婦女普遍存在文化素質較低,對技術性強、有更多更廣發展機會的工作追求不太高。

從調查情況看: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的16人,佔被調查人數的27.5%;初中文化程度的爲32人,佔被調查人數的52.5%;高中文化程度的爲12人,佔被調查人數的20%。

2、留守婦女負擔重、壓力大。

在調查中,多數留守婦女在丈夫在外打工期間,妻子成爲家庭生活的主力軍,她們不僅要贍養老人、照顧子女,還要承擔農村的各項生產和生活的責任。調查顯示:需要贍養老人兩人以上、照顧子女兩人以上的佔67.2%。

3、留守婦女生活質量普遍偏低。

調查中發現:有70%的`被調查者認爲丈夫打工忙等原因很少與自己交心、談心,除了遇到子女、老人的問題才與丈夫溝通外,而丈夫也很少過問家裏事。她們的丈夫外出打工主要分佈在,江西、湖南、河南、安徽、山東等省份,行業主要集中在建築、修理、加工、服務等行業。由於路遠,一般一年回家一趟,有的甚至兩年回一次。另外,由於丈夫長時間在外打工,平時交流機會少,造成夫妻關係不穩定的有8人,這成爲部分留守婦女婚姻質量不高的主要原因。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農村留守婦女因勞動、生活負擔過重,對老人和孩子關心少。

調查中發現,大部分留守婦女忙於農活,農閒時忙於做零工和家庭養殖等,非常辛苦。無精力無時間在子女的教育及老人的贍養上關心,造成老人心理孤獨,對子女的學習和性格養成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2、留守婦女心理壓力大,心理負擔重。

大多留守婦女因不能及時和丈夫進行思想溝通,生活缺乏關愛,忍受着生活和精神的雙重壓力,有些丈夫出門時間久,有外心,甚至不給家裏寄錢,留守婦女卻一方面忍受着精神壓力,另一方面還要照顧一家老小的生活和勞作。

3、思想觀念相對保守。

由於大多數農村留守婦女處於弱勢地位,受自身的文化素質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自信心不足,缺乏參與市場經濟競爭勇氣,生活僅限於家庭,安於現狀。

4、發展生產缺資金和技術。

在調查中發現,部分留守婦女除了種完自己田地外,對養殖、營銷等方面也比較感興趣,但苦於沒有資金投入,或因缺技術、對市場營銷等方面缺乏瞭解不敢投入。

三、建議和對策

解決留守婦女問題需要引起全社會關注,形成合力,營造社會各界共同參與、密切配合的人文關愛環境,營造一個充滿人間親情、關愛留守婦女的社會氛圍。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服務於留守婦女的經濟發展。

銀行、信用社等相關部門應加大對留守婦女的發展資金扶持力度,特別是在小額貸款方面,減少貸款手續,放寬限制,降低利率,有利於留守婦女的自主創業。

2、加強培訓,提高留守婦女思想意識。

農業、科技、法律等部門利用農閒時間,加強對留守婦女的文化素質、法律常識和衛生保健等方面的知識培訓。組織科技下鄉、文化下鄉、法律下鄉等活動,讓留守婦女在家門前參加培訓。

3、組織引導,解決留守婦女在生產、生活方面的各類難題。

通過開展崗村共建、巾幗互動和縣直相關單位支農結對等活動解決留守婦女農忙時勞力不足的問題。通過民政、教育等單位開展扶貧幫困活動,解決貧困留守婦女在住房、贍養老人、大病醫療、子女上學等方面的實際困難。

4、暢通渠道,及時維護留守婦女權益。

公、檢、法、司等部門和婦聯堅持互通信息,及時收集關注相關留守婦女的權益案件。各級黨政組織和相關部門要加強對留守婦女的關愛,婦聯幹部要經常深入留守婦女羣衆之中交心談心,及時瞭解她們的疾苦,維護她們的合法權益。

5、豐富文化活動,深化文明活動內涵。

鼓勵鄉村自行組織健康向上的農村自娛自樂文化節目,用身邊的事教育身邊的人。同時,開展“好鄰居”、“好婆媳”等評選活動不斷賦予“五好文明家庭”新內容。通過活動的開展,豐富留守婦女的精神生活,形成尊老愛幼、互幫互助的新風尚。

6、開展健康體檢活動,關注留守婦女的身體狀況。

衛生計生等部門要堅持開展多種形式的留守婦女健康體檢和健康講座活動,對貧困留守婦女實行醫療減免政策。

7、建立社會關護網絡,服務農村留守羣體。

建立健全農村留守羣衆服務體系,公安政法及教育、婦聯、共青團等部門要堅持開展多種活動,爲留守兒童創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指導留守婦女教育好留守兒童,爲留守老人創造關愛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