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指數調查報告

1、調查背景

幸福指數調查報告

國民幸福指數(GNH)最早20世紀70年代是由不丹國王提出的,他認爲“政策應該關注幸福,並應以實現幸福爲目標”,人生“基本的問題是如何在物質生活(包括科學技術的種種好處)和精神生活之間保持平衡”。在這種執政理念的指導下,不丹創造性地提出了由政府善治、經濟增長、文化發展和>環境保護四級組成的“國民幸福總值”(GNH)指標。如果說“生產總值”體現的是物質爲本、生產爲本的話,“幸福總值”體現的就是以人爲本。完全受經濟增長左右的政策往往使人陷入物慾的陷阱,難以自拔。

幾乎所有的國家都存在相同的問題,但是我們決不能悲觀。因爲“世界上存在着惟一一個以物質和精神的富有作爲國家經濟發展政策之源,並取得成功的國家,這就是不丹。該國所謳歌的‘國民幸福總值’遠遠比國民生產總值重要得多。不丹在40年以前還處於沒有貨幣的物物交換的經濟狀態之下。但是,它一直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長率,現在已經超過印度等其他南亞國家,是國民平均收入最多的國家。在世界銀行的排行榜中也大大超過了其他的一些發展中國家成爲第一位。不丹給我們地球人展示了許多高深莫測的東西。”

我國在這方面也做出了很多的努力。許很多地方政府都提出了幸福指數、羣衆滿意度等新的評價指標,總的來看雖然有點簡單,但這件事做起來總比不做強。”中科院院士程國棟在去年年初,就提出了一份《落實“以人爲本”,覈算“國民幸福指數”》的提案,建議國家組織有關部門研究制訂一套“國民幸福指數”的評價體系。

2、調查意義

通過對居民“幸福指數”的關注與調查,有助於人們對自身幸福狀況的瞭解和對於更高層次幸福的追求。並且對於政府來說可以由此更爲貼切的瞭解民衆的需求,從而可以更好的去滿足,明確了政府的發展方向。並且這樣各國有利於政府和國家政權的穩定,也使人民的幸福指數上升,從而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

3、調查分析

此次社會實踐,我選擇了一個傢俱城,通過與這裏的工作人員的交流並且發放了調查問卷,我獲得了這樣的信息。從前這裏的中高檔傢俱並不走俏。而近幾年,人們對物質生活的水平有了更高層次的要求,也對於家居用品的質量有了更高的要求,我也通過了近一個月的親身體驗發現,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了這些中高檔的傢俱。對於生活的物質、精神領域都有着自己的規劃和更高層次的追求。

隨着市區的改造,人性化的設施也越來越多。城市中乾淨的免費公廁、環境優美的街心公園、越來越多的城市綠化、越來越齊全的健身設施、越來越便捷的交通設施,這些都是對於政府滿意度和幸福指數提高的依據。

影響居民幸福指數的主要因素

經濟收入和身心健康:

經濟收入對幸福感的影響程度不言而喻,是所有社會物質條件中對幸福感影響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古語都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擁有健康的身體、積極樂觀的心態是人們對幸福最根本的需求,自然對幸福感影響程度頗深,也就是說對於普通公衆來講,能夠擁有穩定富裕的生活和健康的身體已然是人生莫大的幸福了。

社會保障、家庭和睦及社會環境:

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之一,社會保障制度直接關係到人民的切身利益,是居民生存幸福與否的起碼條件。家庭生活方面上,家庭給人帶來的感覺是影響人們幸福重要的因素,幸福的家庭生活就是有一個穩定的家及理解支持自己的家人,這份安定感和家庭支持無疑會促進幸福感的提高。

人際關係和自我價值實現:

說明良好的人際關係能緩解工作生活方面的壓力,增強自信心,自然也就能提高社會幸福感,最終影響幸福指數的大小。居民對自我價值實現充滿信心或有較高預期,說明對未來是積極樂觀的,保持一種愉悅的心情,自然會提高幸福指數,自身優勢多,能力得到發揮,內心的滿足感會增加,幸福感也會隨之提高。

影響幸福感因素排序

⑴收入的高低直接影響百姓幸福指數,收入越高,幸福感越強烈。幸福指數最低的是收入1000元以下的居民,而收入水平較高的人羣,由於其物質生活和個人價值實現程度相對較高,則其幸福指數總體相對高一些。隨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幸福指數呈現出階梯式增長,也充分體現了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的重要性。

⑵不同年齡的人羣其幸福感有着顯著的差異。其中幸福指數相對最低的人羣主要是40-59年齡段的居民,此年齡段正面臨子女教育、老人贍養、事業發展等各方面的問題,生活、工作壓力過大,且對自身的期望要求較高,導致身心疲憊,這是其幸福指數不高的最主要因素。而60-70年齡段的人羣幸福指數最高,18-29歲之間的次之。

⑶女性的.幸福指數略高於男性,大多數女性在家庭承擔着主內的角色,基本上都是圍繞着家庭,主要從家庭成員身上獲得幸福感;而男性更關注收入和個人價值的實現,且社會壓力較大。因此,女性對生活的滿意度、積極情感的體驗較男性強,故其幸福指數要高於男性。

⑷幸福感較強的是黨政機關及事業單位、在校學生,幸福感較弱的職業是自由職業者、下崗失業及無業人員、國有企業和農民。前者有固定收入,職業穩定性較強,社會

地位高,有着完善的社會>保險,這些方面都優於其他職業,進而增加了他們的幸福感。在校學生對社會上所發生的各方面的壓力還沒有太多機會體會,故其幸福感較高。而對於幸福感較低的相關職業,如何提高這部分人對幸福的基本需求,是整個社會保障體系都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從幸福率看,超過八成被訪者感覺生活幸福

所謂幸福率,是指在一定數量的羣衆中表示幸福的羣衆所佔的百分比,是用來測評羣衆幸福廣度的一種方法,其單位是百分比。

幸福方程式:幸福指數=效用/慾望。慾望是一種缺乏的感覺與求得滿足的願望,它分爲五種層次,從下至上:第一個層次是人的基本生理需要,第二個層次是安全需要,第三個層次是歸屬和愛的需要,第四個層次是尊重的需要,第五個層次是自我實現的需要。效用是從消費物品中所得到的滿足程度,是對慾望的滿足。判斷一個人的幸福與否,可以從答案中得到,以得數1爲分界嶺。比1小就證明不幸福,等於1或者比1大就證明是幸福的。如果我們的慾望指數高,而在目前生活方式中得到的效用低,那得出來的幸福指數就是零點幾了,那就說明我們的生活狀態不好,讓我們感覺不幸福,而不幸福的嚴重程度是根據數字來衡量的,數字越小就代表越不幸福,如果效用比慾望高,得出的得數就比1大,那就證明是個幸福的人。同理,幸福的指數也是根據得數來判斷,數字越大就證明越幸福。即個體根據自己對生活的客觀條件和所處狀態的一種事實判斷,對於生活的主觀意義和滿足程度的一種價值判斷,它表現爲在生活滿意度基礎上產生的一種積極心理體驗。

調查結果顯示:在被調查的常住居民中分別有23.92%和59.07%的居民表示生活的很幸福和比較幸福,7.70%的居民表示幸福程度一般,僅9.31%的居民覺得自己不幸福。

4、存在的問題

在調研中發現,政府在制定和落實幸福指數的過程中熱情超乎想象,將幸福指數與官員政績直接掛鉤,有的甚至出臺了幸福指數一票否決制。爲了在城市幸福指數評比中取得好的名次,一些地方官員紛紛現身各種媒體和公衆中間,爲提高本地幸福指數拉票造勢,展開了新一輪的幸福指數排名爭奪。這種熱情的背後隱含着對幸福指數的數字依賴和指標崇拜。

有些地方在確定幸福指數時,想當然地設定一些和百姓幸福毫不相干的內容,將幸福指數調查統計變成了數字遊戲。有些官員爲了突出自己的政績,到處宣傳炒作,作秀造勢,搞華而不實的“幸福形象工程”,甚至民衆還未評定,已提前將自己所在城市宣佈爲“幸福天堂”或“幸福百分百城市”等,這種到達了頂點的幸福指數評比帶來的只能是官員的幸福,紙面上的幸福,對老百姓則毫無幸福可言。

幸福指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透視民衆的生活品質和對生活的主觀滿意度,但幸福指數並不等於幸福感本身。民衆的幸福感歸根結底不能靠官方數據“一錘定音”。幸福是什麼?幸福在哪裏?只能靠老百姓說了算。幸福在百姓的生活裏,幸福在百姓的心裏。

各級政府和領導者,讓幸福指數變成百姓幸福的唯一辦法就是將幸福指數工程真正變成爲民工程、富民工程、惠民工程,以幸福指數作爲測試百姓冷暖的溫度計,設身處地地體察百姓的所思、所想、所求、所盼,經常想一想,在這些數字背後,還有多少羣衆看不起病,多少家庭買不起房,多少孩子上不了學,經常問一問,羣衆能否能用上乾淨水,吃到放心食品,呼吸到新鮮的空氣,對羣衆的冷暖,感同身受,對民衆的困難和問題,逐項解決落實,只有這樣,才能讓幸福從冷冰冰的數字變成充滿>溫暖的切身體驗。

對於幸福指數中的生活滿意度、價值實現感、需求滿足感等主觀的抽象的指標,決策者要以科學態度和實事求是的精神,準確反映百姓的實際感受,以此作爲加緊完善政策措施、糾正偏離的基本依據。

5、改進建議

雖然對於生活的幸福指數有所提高,但是物價的瘋長、工資的平穩態勢也成爲了大衆的後顧之憂,政府應更多的社會福利待遇和社會保險制度,讓市民“幼有所依,老有所養”。這樣人民的幸福感增強了,政府才能得到更多的擁護。

6、自身的總結與體會

這一次的社會實踐活動,讓我體會到個人力量的薄弱,團隊合作纔是一個有利於工作開展的形式。在這次活動中,我也有了機會更深入的與各個階層的人進行交流和溝通,通過這一捷徑我能夠走進社會接觸社會和了解社會。雖然說我們在大學裏已經不再扮演新生這一角色,但是在社會這所大學裏,我們臉上的稚嫩把我們徹底的出賣了。在這裏有很多需要我們不斷學習的東西,在這裏沒有你做不成的事,只有你不去做的事。認認真真地學習,勤勤懇懇地做事纔是生活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