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校園網貸”調查報告

最近,一系列由“校園網貸”引發的悲劇屢屢上演:鄭州某大學生因身陷網貸泥潭,選擇跳樓自殺;同時,以“裸條”(手持身份證拍攝的裸照)爲抵押條件,專門面向女大學生提供小額貸款的網貸平臺悄然興起,其借款周利息高達30%。當女大學生無法承擔鉅額利息時,這些網貸平臺就以手裏的“裸條”相威脅:將欠款人的裸照公佈在網上,或發送給她的家人、朋友……

大學生“校園網貸”調查報告

那麼,大學生網貸現狀如何?大學生是否具備信用消費的能力?他們又究竟爲何被網絡借貸所挾持?天津大學第11期太雷班實踐調研團結合這一社會熱點問題,開展了線上線下調研,共收集有效樣本800餘份,覆蓋國內多個省份和地區,並於近日形成一份《大學生網絡信貸消費調查報告》向社會公佈。報告顯示,29.03%的大學生申請過貸款,其中超六成大學生通過網絡平臺進行貸款。互聯網借貸平臺已成爲大學生羣體進行信用借貸的主要渠道。

大學生還款能力被高估

隨着居民消費水平的不斷提升,消費觀念逐漸轉變,信用消費、超前消費的消費模式逐漸獲得大衆認可。智能電子設備、旅遊及購物、文化消費等消費熱點的不斷涌現,使得獵奇心強的大學生羣體更願意嘗試新事物,進行超前消費。然而,目前大學生羣體的購買力偏低,花錢的“理想”和缺錢的“現實”落差頗大。數據顯示,68.26%的大學生每月月均生活費少於1500元,只有12.05%的受訪學生每月生活費超過2000元。

在對大學生每月預期信貸額度進行了解後發現,32.94%的大學生預期每月貸款金額超過1000元,然而超過82.18%的學生可以接受的月還款金額都不足1000元。由此看來,許多學生對自身還款能力高估,由此導致拆東牆補西牆借新貸還舊貸的窘況愈演愈烈。

“救急”和購買電子產品是主因

在被問到選擇“網絡信貸”的`原因時,一半以上的受訪者將“突發情況,需要錢”和“可支配的生活費較少”列爲主因,其中近一半的參與者選擇“爲購買大件商品”而貸款消費,依此顯示出大學生羣體具有較高的消費需求。

在被問及借貸的具體用途時,選擇“購買手機和電腦”這一項的大學生超過半數,是最主要的消費方向。此外,購買化妝品、服裝的比例也達26.99%。考慮性別因素,對數據進行交叉分析後顯示,女大學生是“化妝品和服裝”的消費主力。

近八成大學生對逾期還款的後果缺乏認知

對於逾期還款後果的認知程度,有27.5%的受訪者表示不瞭解,有一半的受訪者表示“瞭解一點”,只有22%的人表示“很瞭解”。

正是由於對網貸逾期後果的認知不足,導致很多大學生忽視風險,衝動消費。天津大學宣懷學院院長施亮星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現在部分互聯網信貸平臺,給學生提供高額度、高利率貸款,還設置了一些諸如手續費、服務費等隱藏的‘消費陷阱’,使學生網貸承擔了很大的風險。”

由於大學生信用等級低、償還能力弱,大部分銀行對大學生信用卡貸款的限額都控制在百元級別,而且審覈程序複雜,基本無法滿足大學生的需求。

調查表明,約83%的大學生曾經有過“短期資金短缺”的窘境,61%的大學生傾向於“分期消費”,以解燃眉之急。由於大學生羣體在市場中主要扮演消費者的角色,一旦面臨突然性的資金短缺,“校園網貸”作爲高額、快速、方便的融資渠道,便成爲他們的首選項。

9月29日,教育部頒佈《關於開展校園網貸風險防範集中專項教育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要求各地高校要做好大學生參與“校園網貸”的教育引導工作和風險防控工作。天津大學在歷屆新生入學時都會進行網絡信貸和電信詐騙的安全教育,“眼下,我們正在落實教育部《通知》精神,在全校範圍內對同學們進行具有針對性的宣傳教育。”施亮星說,“爲了讓大學生不再陷入‘校園網貸’泥潭,一方面大學生作爲成年人要提高自己的自控能力和甄別能力,另一方面,互聯網金融作爲一個新興的產業,也需不斷完善,相關監管機構也要對網貸金融機構加強管理,規範校園網貸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