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中秋作文

雅人賞月,閒人玩月,詩人吟月,癡人拜月,傷心人嘆月,幸福人謝月,以及科學家考察研究月……以下小編爲大家分享了童年的中秋作文,希望大家喜歡!

童年的中秋作文

童年的中秋作文1

很爲現在的孩子遺憾,在他們眼中,節日是“吃”的代名詞,過年吃大魚大肉,中秋節吃月餅,端午節吃糉子,元宵節吃元宵。從前那種別樣的節日氛圍,那種歡樂祥和的感覺,像一件過時的舊衣服永遠壓在了箱底難覓蹤跡。

憂鬱很快就被節日的氣氛裁減了。忙活了大半年,一年的收成已成定局,平淡的生活因了這個節日突然有了興趣,有了激情,有了色彩,有了可以熱鬧的理由和一家人喜洋洋的團圓。大人們露出難得的笑容,我們也樂得放肆一回。四五個半大小夥伴在亮如白晝的院中瘋得實在沒有什麼噱頭,便想起了連隊的蓖麻地。“那是可以用來做‘燈籠’的物什呀!”有人啓發,大家便齊刷刷地響應了,物質匱乏的年代,精神永遠是飽滿的。我們幾個迅速竄到了附近的地裏,在如樹般的蓖麻稈上三下五除二地擼了半口袋又如兔子般地竄出來。有一種做壞孩子的刺激,又有一種隱隱的驕傲,類似於勇敢。找個僻靜的角落,將事先準備好的細鐵絲拿出來,將蓖麻退了殼,穿上十個八個地用一根小棍挑了,在蓖麻噼噼啪啪的燃燒下去平日裏無論如何也不敢去的黑暗地帶漫遊。

不知誰提起了蓖麻的用處。有人說是要用作飛機燃料的,有的說是用作大炮潤滑劑的,有的說是……總之,五花八門,誰也不是權威,誰也說服不了誰,每個人都會有絕對的消息來源。嘰嘰喳喳地爭論驚擾了樹上的夜貓子,撲棱着翅膀飛走了。夜深了,連隊的窗戶漸次閉了眼,圓圓的月亮似乎也變了顏色,慘白慘白的。誰家的媽在高聲喊着孩子的乳名,於是大家悄聲定了攻守同盟,不準泄露“機密”。於是將剩下的蓖麻找個隱祕的地方七手八腳地埋了,大家各自戀戀不捨地散了。

很多年了,中秋常在沒有感覺的日子中平淡地過着,關於嫦娥的神話也早已被塵封,一如那些稍不留意就放陳了的月餅,只能帶着淡淡的惋惜丟棄。

很爲現在的孩子遺憾,在他們眼中,節日是“吃”的代名詞,過年吃大魚大肉,中秋節吃月餅,端午節吃糉子,元宵節吃元宵。從前那種別樣的節日氛圍,那種歡樂祥和的感覺,像一件過時的舊衣服永遠壓在了箱底難覓蹤跡。

童年的中秋作文2

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又快到了,中秋節是親人團聚的喜慶節日。月圓中秋夜,當一輪皎潔的明月掛上枝頭,我們心中那份難捨的思念,在那青澀的記憶中,帶着幽幽的情思,傾訴着思念的點點滴滴。

回味童年的時光,讓我情不自禁想起了小時候過中秋節的`點點滴滴。當時農村的經濟條件還比較落後,平常根本沒有什麼零食可吃,只有逢年過節時才能吃頓比較豐盛的飯菜。中秋節家裏可吃的月餅也很有限。在關中境內,每逢中秋節(八月十五)要給親戚送月餅,那時父母會留下一小部分給我們分着吃,那時候的月餅一包八個或九個,用紙包着,包裝非常簡單,口味也很單一,相似於現在的五仁月餅,裏面有青紅絲、糖、黑芝麻、果仁等,但是吃起來卻是滿口留香,散發着濃濃的麥香味。

歲月匆匆,日月輪迴,轉眼幾十年過去了。曾經的老式月餅基本也找不到了。但在那曾經的記憶中,皎潔的月光,圓圓的月餅,燦爛的笑聲,總是會勾起那遙遠的幸福和思念。

時至中秋,月餅飄香。在這樣一個充滿幸福的日子裏,人們把對遠方親人的思念寄託於圓圓的月亮,希望月亮能夠帶走我們的思念,爲思念插上夢想的翅膀,穿過歲月的煙塵,在如水的時光中,聆聽着那團圓團聚,凝聚親情的幸福樂章。

一輪明月,一份魂牽夢繞的鄉愁,一個思念,一份難捨難分的親情。中秋是親情團聚的美好時刻,一家人圍坐在石桌旁,拉着家常,擺上幾盤水果、幾份可口的菜餚、一盒月餅,幸福的喜悅溢滿心間。

兒時的中秋節,兒時的一輪明月,歷經歲月的變遷已變得越來越模糊。歲月帶走了我們天真爛漫的童年時光,但抹不去曾經那份最美的回憶。在那段最美的童年歲月中,在我們的記憶深處,多了份悠悠揚揚的恬淡和幸福,不做作,也不張揚,流淌着童年甜甜的味道……

童年的中秋作文3

我比較鍾情於蘇軾在《永遇樂》裏描繪的“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清景無限”,它表述中秋多添了些人世情味,撩起內心對於中秋的那份記憶,融景入情,與我的生活經歷更爲貼近了些。

農村人除了對春節過的相當隆重之外,其次便是中秋,因爲這與莊稼收穫有關。從六歲便和母親開始下地種田,一瀉千里的魯西平原,黃綠層接不窮,一如海浪涌動着希望和激情。我實在不喜歡鑽玉米地,矮小的身子還夠不到玉米棒,走不好還會把腳邁到某位老人的墳頭上,一邊禱告,一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跑出如迷宮般的屏障,顧不得汗水,顧不得身上被刺的灼痛,頭髮上,眉毛上,渾身上下粘滿了白色玉米穗屑兒,樣子極其狼狽不堪。

那時候,父親剛師範畢業在離家很遠的鄉鎮教學,大多數時間我是和母親度過的,白天把玉米摘完,用鐮刀割出一條小路,我們把玉米撿拾到地板車上,那夜,月亮着了素白色衣服,周圍閃着銘黃的光芒,照亮了我和母親回家的路途。娘,該是中秋了吧?我詢問,她伸伸腰,擡頭望着月亮。是呀,回家給我們君超煮豆子,玉米吃。我興奮的點點頭。我又問母親,娘能多加點糖嗎?她回頭衝我笑笑,乾脆地說能。

緊挨着玉米地旁邊就是豆地,農村人種它的主要目的是爲了換些錢或煮了放入罐子裏做鹹菜吃,配着蘿蔔居多。這個時節的豆子飽滿,一碰如調皮的孩子蹦蹦跳跳的出來,到處都是小東西的影子。母親輕輕地握住豆柄,迅速的用鐮刀把它割下,爾後遞給我放在包袱裏,接着,母親叮囑我彎腰去揀落在地上的豆子,她說,這是小月亮,中秋節夜裏,我就這樣擁有了繁多的小月亮。

鄉下沒有煤氣,就連燒蜂窩煤也是點着數。母親把豆子和玉米洗乾淨,倒入井水,木頭在竈堂裏霹靂啪啦,霹靂啪啦的聲音至今我仍記得清楚,雄雄火光烤着我稚嫩的臉頰,嘴裏含着口水。揭開大木頭圓鍋蓋後,滿屋子裏都是玉米和豆子的香甜氣息,母親試着捏了捏,直到她說熟啦的時候,我才把口水嚥到肚子裏去,直到成年,我仍然對堅果類的食物情有獨鍾。

在異鄉生活了八年,每過中秋,心裏依舊懷戀鄉下的暖月清輝,萬物靜寂,口齒生香。也是這個不算長或短的八年讓我一度品嚐了人生之團圓的況味,千里之外,清朗月色下,一個遊子唱誦着《明月幾時有》裏的詞句,盼望着世間萬物和諧美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