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村入戶訪民情日記

駐村民情日記是對於村裏事情的仔細勘察之後的記錄。yuwenm小編整理了駐村入戶訪民情日記,歡迎欣賞與借鑑。

駐村入戶訪民情日記【篇一】

今年7月,在區委的統一安排下,我有幸成爲建陽區55名駐村幹部中的一員,駐村蹲點小湖鎮尹宅村。尹宅村是一個離集鎮較近的村,全村有4個村民小組,共165戶619人,其中黨員31人;全村耕地面積839畝,林地面積2228畝,農民以水稻種植爲主,經濟收入有限,村財薄弱。

駐村伊始,面對駐村工作的千頭萬緒,我決定先走訪村民。爲此,我藉着和村委會換屆和“八一”活動的契機,積極走訪村裏的老黨員、老幹部和前任村兩委成員、小組長,與大家話家常。

老幹部羅木成說:“進村的村道路面比較低,一到雨季水沒辦法排出去,影響村民的出行。”

“村裏的老年人活動場所是早年的木頭房子,比較破爛,陳舊,老人家在裏面休息活動存在安全隱患,要想辦法改善。”

“村前的這條河是南浦溪的支流,一遇大水,溪水倒灌進來,農田很容易被淹。”老黨員謝啓召見我拿筆認真記,趕緊跑到我身邊說。

……

通過與大家交談,我瞭解到不少村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邊聊我邊把他們的基本情況和反映的問題詳細地記錄在民情日記本上,同時也把自己的聯繫方式留給大家,讓自己更快地融入農村生活。

8月底的一天上午,一位村民找到了我,反映村頭公園項目建設有一塊空地尚未完成平整,雜草叢生,嚴重影響了村容村貌和村民的出行。得知情況後,我立即到現場察看。原來是在建設村頭小公園的時候,兩個廢棄電杆橫放在施工場地,導致無法完成水泥坪的硬化,時間長了雜草就跟着長了出來,儼然成爲了一個垃圾堆放處。我當即聯繫村兩委幹部,召集了數十人到建設工地集中。我們一心想通過人工搬擡的方式就能轉移這兩根廢棄電杆,奈何20多人一齊上陣都無法挪動這龐然大物。在村民的建議下,我聯繫了電力部門的同志,讓他們使用專業起吊器械才成功轉移了這兩個大傢伙。

解決了村頭公園土地平整的“攔路虎”,我們馬上動手收拾草坪,幾個小時不到,通過大家的努力,一塊乾淨清楚的平地呈現在村頭。

一個多月的駐村生活,讓我對農村工作有了全新認識。樸實的農民朋友慢慢把我當作村裏的一份子,我感到肩上的責任重大,也堅定了要爲村裏辦好事、辦實事的決心。

駐村入戶訪民情日記【篇二】

橋南村位於潭城街道南部,屬城中村,面積8.7平方千米,有360多戶1200多人口,外出流動人口65人,有黨員64名。下轄5個片區(其中3個自然村),12個村民小組。近年來結合地處城中村優勢,積極發展商業、賓館、餐飲、房屋出租等第三產業。

2013年10月15日,晴。在橋南村老計生幹部王素蘭的陪伴下,我們走進了下水南。這片不大的區域包括了橋南村五組、六組、七組、八組及十二組的村民,這裏的房屋多屬於磚木結構,大多人家的門扉上扣着鏽跡斑斑的大鎖,透過門縫可以看見裏頭蛛網密佈,正是年久失修,疏於管理的狀態。從王大姐的話中我得知,下水南的居民大多都搬離了此地,遷居到環境更好的南陽新村,留下來的大部分是年紀較大,捨不得離開故居的老人。

走在狹窄的巷道,路面坑窪不平,兩旁老屋林立,彷彿是遲暮的老人慈祥的注視着路人。跟着王大姐行走在村中,不時遇見一些出來曬太陽的老人,或是打聲招呼,或是嘮嘮家常,這樣的一幕對這些老人來說不過是一天中平凡的一段插曲。

聽說我是街道派下來的駐村幹部,這些老人打量的眼中透着好奇,或許還夾雜了一些對陌生人的警惕。我含着微笑,耳邊聽着王大姐和村民的親切交談,不時對他們提出的問題作出解釋。得知我是專門來看下水南公廁的,人羣“轟”的一下子炸開了般,人人都爭着說話,伸展着手臂示意我往他們指的那個方向看。

宋大姐的便利小店就開在那座公廁的對面,不過六七米的距離,她拉着我站在小店門前,指着公廁對我說:“每天還沒出門就先聞臭味,是誰都受不了,那些過路的還能避開,我們這些住戶可怎麼辦?”

下水南公廁問題一直是橋南村的一大心病,頭幾年村財吃緊有心無力,如今這個問題更是成爲了一塊爛瘡,輕易碰不得。要動,市裏的棚戶區改造工程很可能就緊隨其後;不動,村民的意見很大,橋南村村委會爲此左右爲難。

老舊的公廁,灰磚青瓦,作爲遮擋的門牆已被人爲的打出了一個大洞,若有人在裏頭基本上是一覽無遺,毫無遮擋。地面上、灰牆上滿是污穢之物,難以忍受的臭氣遠遠的就能聞到,更遑論長期居住此地的村民。

據宋大姐說,若到了下雨天,雨量較大時,雨水混着污物漂浮在街面根本甭想走人,而且這裏居住的大多是老人和小孩,這樣的居住環境更是讓人無法忍受。

當我問宋大姐如何能在這樣的環境下,多年如一日的堅持將小店開在這裏。宋大姐哈哈笑起來:“來這裏的都是老鄰居,處得熟熟的,怎麼捨得離開!”似乎對她來說,老街坊老姐妹的情誼比什麼都更加重要。

我詳細的將這些村民對改造廁所的訴求記錄下來,便與宋大姐她們揮別了。回來的路上,我感觸很多:下水南表面上看似頹敗空寂,但村民的相處中卻能感受到同村老鄉之間日積月累的親密和團結。讓我更深的體會到故土情在人們之間的傳遞,難怪那些異鄉人不論在外頭打拼了多少年,臨老了總是惦記着“落葉歸根”。

駐村入戶訪民情日記【篇三】

東山村位於莒口鎮北部,地處西山東北麓,海拔190米,距莒口7.7公里,有12個自然村,總戶數443戶,總人口1695人。作爲一名駐村幹部,亦作爲一名土生土長的東山人,我決心盡我所能爲村裏辦實事。

10月16日晚上九點多,村裏的養鴨專業戶肖興義檢查鴨舍時發現鴨子死亡多達100只,憂心忡忡的他聯繫了我。防疫工作刻不容緩,我急忙趕到村裏,爲餘下的3000多隻家禽注射疫苗,並對死亡的家禽進行處理,直到深夜才忙完。離開時,肖興義握着我的手,十分感激地說,“真是太感謝你了,要是沒有你,我不知道還要損失多少呢。”我說:“不客氣,有事及時聯繫我,我明天會再來察看情況。”隨後獨自騎車回家了。

我不忘發揮自己的專業知識,將自己二十多年動物防疫檢疫工作經驗融入到駐村工作中。開展駐村工作以來,我幫助農戶免疫家禽7000多隻,免疫生豬400多頭。村裏羣衆每次看到我下村,都熱情地和我打招呼,向我諮詢防疫措施。我深深地感受到:羣衆利益無小事,認真落實羣衆關心的每一件事是我們駐村幹部的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