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的心情日記

算算我已經四年沒有回家了,我的身影在那個小鎮的街道上消失了四年,不知道街上的人是否還記得我的存在,也不知道我所熟悉的人是否還住在那裏,是否容顏依舊。當然,家的中心是父親和母親,是他們滄桑的臉上綻放的笑容,是他們將一切自認爲好的東西收藏起來,待兒女回家一起分享。不,他們不會分享,他們是全部給予。所以,那個叫作家的地方是所有遊子心中的一盞燈,明亮,溫馨,親切,柔情。

回家的心情日記

讀書時,社會上正傳唱着“學好數理化,不如有個好爸爸。”我很期待自己也有個能夠安排我的前程的父親或者母親,但是,我的父母親實在是太平凡了,太一般了,他們能夠做到的是不讓我們餓肚子,讓我們在過年時儘可能有一件新衣服穿。我家的年飯吃得特別隆重,清晨五六點鐘,父母親已經準備好一桌豐盛的菜,然後我們懶懶地鑽出被窩,跟隨着父親焚香跪拜神靈,將菜一一端到大大的方桌上,不論有幾個人,都要擺滿碗筷和椅子,空着的位子是留給逝去的親人的。我最盼望的是父母親發紅包,雖然紅包裏的錢不會太多,但這仍是一筆小小的財富,滿足了一個女孩兒買點私己東西的願望。

父母親對生活嚴謹而敬畏的.態度深深地影響着我們,讓我們懂得感恩和珍惜,讓我們知道天上的神靈、逝去的親人,還有很多事物是需要敬畏的和尊重的。儘管父母親很平淡,但常常又顯露出極不平淡的氣魄來。比如母親,勤儉持家,幾十年如一日地在田間地頭勞作,從不抱怨,從不氣餒。比如父親,學識淵博,聰明能幹,更重要的是他富有浪漫情懷。他在給我的生日卡上署名“88”(那還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每年過完春節我和同學一塊兒去上學,父親總要放一掛鞭炮送行;要好的同學來家裏,父親總是耐心地爲她們講解習題。

家是瑣碎的記憶,多年之後,光陰似乎還停留在那裏。無論是爲人女,爲人妻,還是爲人母,家給我的感覺一直都沒有變化。離開家之後,每一次回家都是一段愉悅的旅程,在外所受的委屈,在外所承受的風雨,回到家裏就傾倒完了。然後,帶着加深的思念啓程,奔赴更遠的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