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觀察植物的日記範文集錦七篇

一天的生活不知不覺間結束了,你有什麼總結呢?因此我們要寫好日記了。如何把日記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觀察植物的日記8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實用】觀察植物的日記範文集錦七篇

觀察植物的日記 篇1

今天輪到我和葉蓁觀察植物了。自從上個月種下雞冠花種子以後,可愛的雞冠花已經長出四片葉了。每個花盆裏的雞冠花都有點鬱鬱蔥蔥的樣子。

今天到了花房後,我們發現今天的工作和以前有點不同了。爲了我們後面不同肥料的對比試驗,今天要給雞冠花分株了,讓他們有一個新的家,這樣我們也可以有不同的實驗組進行對比試驗了。

我們倆首先觀察了雞冠花的長勢,並記錄了雞冠花的葉片長度。然後我們必須把每一株的雞冠花分到每一個花盆裏去。花房裏的伯伯給我們做了分株的示範,他輕輕地把一株雞冠花從泥土裏連根拔起,然後又輕輕地把這株植物種到它的新家,再輕輕地按下泥土,讓它的根深深地扎入土壤中。我和葉蓁也學着伯伯的樣子做了起來。我和葉蓁每個人都分了幾株植物。開始了,這個分株可真比較難做,如果稍稍重些拔起植物,就容易把植物的根都拉斷了。我剛開始地時候心裏有些緊張,手心都有些出汗。慢慢地放鬆了些,雞冠花幼嫩的小苗在我們的保護下慢慢地一步一步“移“到了新家。

最後我們把雞冠花分成了九株,這樣我們就可以做三組對照試驗,有可以施有機肥的,可以施無機肥的,也可以是不施肥的。伯伯說過幾天等植物更茂盛點,就可以做施肥對比了。我們倆把九盆雞冠花都澆了水,分別把不同的實驗組用牌子標記好。

這時,我心裏非常地激動。心想,下週雞冠花是會長得更茂盛呢?還是說分了株後會比以前長得更慢呢?這個問題到現在還在我的腦海裏,真期待下週快點到來!

觀察植物的日記 篇2

2月10日

今天早晨我很早就來到陽臺上看看水仙花有什麼變化。來到陽臺上,發現水仙花像換了個人似的,昂首挺胸地朝南立着。我趕快量一量,哇,今天的小芽平均比昨天長了5毫米,我喜出望外,連午飯也比原來多吃一倍呢!

2月11日

早晨我起來晚了點,但卻看見水仙花早就醒了,正在曬太陽。我懶洋洋地走到陽臺,翻了翻水仙花的嫩芽,也沒什麼變化,突然,我發現最大的那棵水仙花的靠近根的枝上又長出了一個大約半釐米的小芽,由於太高興了吧!只聽吱得一聲,我一看,輕輕拍拍胸脯說:“還好沒折斷”。

2月12日

今天早上我6點就起牀了,拿起尺子跑向水仙花。真不幸,今天怎麼水仙花懶洋洋的?一點精神都沒有。我一看壇底,哦,原來這幾天,太陽公公出來閒逛,把水仙花的養料都偷去了,怪不得無精打采的,我無奈地把罈子裝滿水看了看它,心想:但願,它能再次挺起胸膛!植物觀察日記400字

2月13日

今天在外玩真高興,我哼着小曲回家看水仙花。天哪!它怎麼四腳朝天掉到地上了,原來,媽媽曬衣服的時候把它弄掉了,我一邊拾起來一邊埋怨媽媽。我把水仙花的根調理好後,又放到小罈子裏了。我看了他一眼心想:還是老師說的對,養花比養動物好多了。

2月14日

星期四晴今天早上鄰居家的'佳佳她也種了水仙花,說讓我去她家比一比誰把自己的水仙花養的好,下午我拿着我的水仙高高興興地來到佳佳家,一進她家,我拿着我的水仙花來到它家的陽臺上。我一看,連忙認輸,她家的水仙花長出了很多花和花苞。我下定決心,一定要養好水仙花!

觀察植物的日記 篇3

我家客廳裏,放有一盆綠油油的滴水觀音。它是兩年前我們搬到新家時,爸爸從花店買的。從我一年級時,它就開始陪伴着我。那時候,它沒有現在這麼大,也沒有現在這麼旺盛。你看,它現在長的好高,葉片好大。一片片嬌嫩的葉子,油光光的。三株根莖,株株粗壯。每天放學回來,我總是能第一眼看到它,厚厚肥肥的葉子壓低了枝莖,彎彎的,像是在向我鞠躬問好,歡迎我放學歸來,讓我倍感溫馨。

早晨和傍晚的時候,滴水觀音油油的葉面上會滲出一顆顆水珠。葉面上的水珠凝結很多時,一滴滴稍大的水珠會順着葉子滴下來。真是名副其實的滴水觀音啊。雖然是秋天,很多樹葉都枯落了,但是它的葉柄還是那麼嬌翠,給人很多希望和力量。滴水觀音,雖然不像別的花草那樣容易開出絢爛的花朵,但是它的葉、莖、根卻欣欣向榮,生命力頑強,給人質樸、堅韌的印象。

爸爸每天都會把它搬到陽臺上曬太陽、呼吸新鮮空氣,每隔三五天會給它澆澆水,差不多一個月左右的時間給它施點肥。可爸爸從來不允許我摸它的葉莖上的小水滴。爸爸說,“它滴的水有毒,摸了會過敏發癢”。我似乎明白了它爲什麼叫滴水觀音了。因爲它會滴水,但又碰不得。就像神話傳說中的神仙觀音菩薩一樣,可以遠觀敬仰,但不可摸。是不是因此才叫“滴水觀音”呢?親愛的朋友,咱們一起探個究竟,如何?

觀察植物的日記 篇4

3月1日 今天,我拿了一塊大蒜,把外表的一層白皮輕輕地剝去,然後找了一個空礦泉水瓶,把上邊那一大塊剪去,只剩下底下的一部分。接着倒了二分之一的水,再把大蒜放進去,知道我在幹什麼嗎?對了!我在種大蒜。

3月2日 今天,我發現大蒜的頭兒上,冒出一點點綠色。大蒜要發芽了。我連忙換了一瓶水,發現的根長長了,我拿尺一量,根只長長了一點點,大約有1毫米。

3月4日 今天,我來看我的大蒜,啊,大蒜髮的芽在前天才朦朦朧朧的一小點,看不太清楚,而今天綠芽已經鑽出來了,一共有兩根,長約7毫米。我怕水中的養分不夠,又把水換了。

3 月5日 今天,我發現大蒜的綠芽長長了,約有1釐米長,另外一根長的比較快,總共長1。3釐米。

觀察植物的日記 篇5

4月19日晴

我準備了60顆綠豆種子,剔除去雜物,放在清水中浸泡24小時之後,綠豆在一天就長大了似的,脹鼓鼓的,有的豆子把綠衣脹破了,還露出了嫩黃的小肚子。我把60顆綠豆種子分別分成3份,每份20顆,分別放在水杯子裏,餐巾紙杯子裏,沙土杯子裏。3個容器放在同樣陰涼通風的地方,澆上充足的水,以待觀察。

4月20日晴

第二天早上起來一看,太棒了!綠豆幾乎全部發芽了!綠豆種子的左右兩瓣分開,芽從兩邊蔓延而出。像銀針似的彎彎曲曲的芽露出嫩黃的身子,他們有的站着,有的躺着,有些還交叉在一起,兩根芽像繩子一般纏繞起來,橫七豎八的躺在一起。餐巾紙杯子中的綠豆芽有1。6釐米,水杯子中的有1釐米,沙土杯子中的芽有2。3釐米。我又給他們澆了一些水,他們似乎像逐日的夸父,怎麼也喝不夠似的,貪婪地吸取着水分,整顆豆都變得胖乎乎的,像一個可愛的胖小子。

4月21日晴

豆子像發了瘋似的長高,餐巾紙杯子中的豆子一下長到了15釐米左右。比杯子還高出了許多。而沙土杯子中的豆子也有17釐米左右,水杯子中的豆子只有10釐米。雖然沙土杯子中的豆子和餐巾杯子紙中的豆子長度差不多,不過明顯是沙土杯子中的綠豆芽強壯,子葉綠茵茵的,修長纖細的芽向後傾斜,映得桌面上也沾染了幾分耀眼清新的綠色,沙土中的根鬚有5釐米了,餐巾紙杯子中的豆子根鬚有7釐米左右不過明顯是沙土杯子中的豆子根鬚健壯,可是餐巾紙杯子中的根鬚比沙土中的扎得深,也算是各有千秋吧,水杯子中的豆子根鬚盤根交錯,互相纏繞在一起,別有一番滋味兒。子葉竭盡己能,提供完自己所有的養分,也枯萎,脫落了。

觀察植物的日記 篇6

我們家的陽臺上有一盆蘆薈,長得很旺盛。

這盆蘆薈全身綠綠的,只有十幾片葉片。我注意觀察了一下,蘆薈的葉片都是外面的大中間的小,可見蘆薈都是從裏面先長出來的。葉片背面是鼓鼓的,內側又是凹進去的,摸上去感覺是那麼肥厚。每根葉片的兩邊長着一排尖尖的小刺,摸上去很扎手。葉片下面很粗很寬,越往上越窄,到頂端就更尖了,整體看去,每根葉片就像一把尖尖的匕首。

此刻,我閒得無聊,就用小刀割了一截葉片下來,斷口處馬上流出一股透明的液體,用手摸一下,很私稠。往上一拉,會拉出一根長長的絲線。據說,蘆薈葉片裏的這種液體可以美容,還可以止血。

我又仔細看了一下這盆蘆薈,發現有一片葉子完全枯萎了。爲了不影響它的整體美觀,我趕緊用手中的小刀將這枯萎的葉片割了下來。

蘆薈是一種肉質性的植物,很耐乾旱,生長也很快。據說在我們中國有很多的農民在自己的地裏大量種植了這種植物,因爲它有很高的經濟價值。

寫下這篇日記,記下我的觀察。

觀察植物的日記 篇7

如果真正讀懂了一株植物,那麼,面對它,就是面對整個世界。

《植物傳奇》是一本引導人如何愛上植物,如何由一株植物看到整個世界的書。作者沈葦生於江南,流連在烏魯木齊,因爲熱愛,他懷着一顆詩人之心,踏遍新疆遼闊的土地,最後選擇了絲綢之路上的20餘種植物,一一講述它們的生態、習性、身世、傳說、宗教、文化……

作者的愛,不僅僅是抽象的、詩意的想象,更是經由植物的血管和根莖,深入大地,回溯起源,思考今生。

在吐魯番的葡萄園,作者體會到的是一種生死打量:高處的墓地和低處的村莊互爲視角;從葡萄到葡萄漿,猶如一次肉身到精神的過度;而葡萄乾,則是歲月的“乾屍”。

胡楊也是。“生與死在胡楊林中脣齒相依,是一種同在與混融。”從賴以生存的家園,到荒枯的孤島,一代代人從這裏漂

泊遷出,一代代人留下記憶,湮滅身份,痕跡被流沙抹平如新,只留下憑弔無依空悵惘的後人。

天山深處成排的雲杉森林,讓人恍入教堂,感受着神聖和震顫:因爲它們“是人類宗教建築的原型,人類最初的神殿,保留了原始的天籟。(夏多布里昂語)”既讓人懷揣恐懼,又能提供神殿般的庇護。

新疆第一調料孜然,聞到它,似乎就聞到了古老新疆的味道。伴隨這烤肉飄香時的滋滋聲響,孜然以最世俗最民間的方式,飄進人們的胃、腸、神經、大腦。於是,它和當地人之間,形成了一種長久而純粹的信任。

而蘋果,不是今天我們所認識的又圓又大的蘋果,而是被馴化前、存在了20xx多萬年的野蘋果,我們不知道,它還有着酸、苦等多種滋味,也有長的、扁的多種形狀,這種演化和失去野性的過程,似乎也潛藏着整個人類的某種危機。 ……

從絲綢之路走來,跨越天山南北,跟隨作者,沿途與它們一一相遇,雖無言語,但體會它們獨特的美,看清與之相映的面容,就能清晰地感受到自然的恩賜和饋贈。其實,每一株植物的根系,都牽連着大千世界的末梢神經。它們的歷史比人類久遠,還演繹過多少我們不知道的傳奇?它們經風歷雨,給予過我們多少或明或隱的啓示?一本書能容下的,實在太少。

所以,感動和敬仰的,其實是作者這種愛與尊重的態度。對植物如此,對世間萬物,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