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部聯繫羣衆民情日記

民情日記必須要跳出紙上談兵的怪圈,不但要記,更要去做,對羣衆所反映急需解決的問題,要想方設法儘快幫助解決。對暫時不具備條件和能力解決的問題,也要耐心向羣衆解釋清楚,給羣衆一個滿意的答覆。下面是相關的作文,快來看看吧,也許對你有幫助哦。

  幹部聯繫羣衆民情日記【篇一】

3月7日 小雨

今天天氣有點寒冷,淅淅的小雨依舊下個不停。我們早早地就起牀了,因爲今天的任務很重,我們第一批隊員的任務是察民情,摸清村裏的基本情況,瞭解羣衆疾苦。 匆匆地吃完早餐,我們就在振衡副局長的帶領下出發了。村裏在家的人不多,大多都出去打工或做農活去了。我們走訪的第一戶是十組的鄒學富。我們到他家的時候,他剛從外面回來。看到我們的到來,老人飽經風霜的臉上露出憨厚的笑容,振衡局長向老人說明了我們的來意後,老人連忙招呼我們進屋坐。屋子很小,也很亂,因爲老人的老伴患有先天性精神病,老人除了忙農活,還要照顧老伴的飲食起居,生活很不容易。在交談中,我們得知老人有二個女兒,均已出嫁。老人自己的房子已經倒塌,現在住的是老人叔叔的房子。老人現在主要收入靠種一畝田,生活非常困難。幸運的是老人目前已經辦理了農村養老保險。 離開老人家後,村書記帶着我們查看了村裏需要修的兩條馬路、村部地址等。振衡局長承諾一定會盡全力爲村裏做點實事。接着我們又訪問了老支書鄒高亮、軍屬成漢生、困難戶鄒學衛、鄒德寶等。在走訪中,聽取了許多羣衆呼聲,我們都一一記錄了下來,我們知道,走訪的這段時間的經歷,將是我們一生的精神財富。

  幹部聯繫羣衆民情日記【篇二】

從2003年3月起,我市深入開展以“串百家門,知百家情;解百家難,連百家心;辦百家事,致百家富”爲主題的“民情日記”活動,大力實施固本強基工程,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實踐證明,“民情日記”活動拉緊了黨密切聯繫羣衆的紐帶,是新時期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的重要載體。

一、提高了爲民服務水平

“民情日記”活動的開展,使農村基層黨員幹部在幫助發展農村經濟和增加農民收入的過程中,鍛鍊提高了領導發展和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在調解處理農村各種矛盾糾紛的過程中,鍛鍊提高了應對複雜局面的能力;在瞭解民情、記錄民情的過程中,鍛鍊提高了分析判斷能力和寫作能力。“民情日記”活動,不僅增強了農村基層黨員幹部的宗旨意識,還提高了服務羣衆的本領,增強了黨在農民羣衆中的凝聚力和號召力。

二、改進了幹部工作作風

“民情日記”來自於羣衆,根植於羣衆。要寫好“民情日記”,黨員幹部必須深入基層,深入羣衆,不能憑空想象,也不允許走馬觀花。“民情日記”活動實工實做,不流於形式,有力地促進了農村基層黨員幹部深入基層、深入實際、深入羣衆良好作風的形成。

三、促進了農村經濟社會發展

爲了寫好“民情日記”,基層黨員幹部深入農村、深入農民羣衆,把農民羣衆在發展生產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和問題記錄下來,並幫助農民羣衆想法子、找路子,提供資金、信息和技術服務,不斷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民情具有多樣性和廣泛性,因而“民情日記”的觸角,不僅要觸及經濟領域,而且要觸及農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通過“民情日記”活動,廣泛收集農村社會各個層面反映的情況,爲黨委政府有針對性地解決農村存在的問題提供決策依據,使“民情日記”真正成爲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有效載體。

四、推動了和諧農村建設

農村基層黨員幹部在開展“民情日記”活動中,深入農村瞭解情況,認真排查、調處矛盾糾紛,建立起一套及時發現問題、妥善化解矛盾的快速反應機制,調處解決了大量的矛盾糾紛。通過開展“民情日記”活動,充分調動了農村基層黨員幹部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把矛盾化解在基層,解決在萌芽狀態,做到“小事不出門、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

  幹部聯繫羣衆民情日記【篇三】

今天上午8:30,天氣陰涼。我步行了30分鐘,來到鐘山居委會新紀元村7棟進行“黨員幹部聯繫羣衆”第一次家訪。因爲之前居委會只給了這些羣衆的姓名和家庭住址,所以我要了解他們的家庭基本情況,必需先登門拜訪。開始這棟樓的三個半單元樓民都是緊鎖的,根本無法進入住戶家中。

我在樓下徘徊之際突然從第一單元走出一位年輕的先生——何(後來,因找不到其他聯繫戶時,我又在樓下徘徊時又碰到了他正要回家,我要求他做我的聯繫戶,他欣然同意了。他還告訴我他的小孩子認識我,是我們學校學生。真是太感謝這位熱心的何先生,兩次在關鍵時候幫助了我),我連忙過去打招呼,自我介紹,說明來意,何先生看着我手中的名單,熱情地告訴我:他只認識其中兩位第二單元的鄰居王先生和萬先生,他們都是新鋼的工人。何先生還告訴了我其中一位鄰居萬先生的手機號。正在這時,第二單元的樓門因有人扛東西上樓開了門。何先生提醒我趕快過去,二單元找人。

我來到二單元,順利的敲開了王先生家的門。王先生在我說明來意遞上聯繫卡之後,不僅配合我填好了他自己家的基本情況,而且告訴了我,他的對面鄰居萬先生家的基本情況。我拿着手中的名單又問王先生,你還認識其他鄰居嗎?他接過去一一看過後搖了搖頭說,不認識。王先生要我看樓道里的電錶。果然,我在二單元、三單元電錶旁一查,呵呵,有四戶人家呢——李先生、賴先生、熊先生、陳先生。我一一使勁敲門(因爲我敲輕了屋裏的人聽不清楚),李先生家夫妻倆都在廣東打工,接待我的是他的父母親(農村戶口),家有一兒一女,看起來兩老、兩小的日子還過得去哦,可是孩子大起來了,李先生夫婦回來了,住房(兩室一廳)就不夠、靠兩夫妻打工養一家六口,平均收入低,如果有廉價房、或享受低保補助就好多了(這是李先生的父母向我訴說的困難)。我將通過以後的“民情日記”向政府反映這一情況。賴先生住李先生家對門,不在家,我將聯繫卡託李先生的母親轉達來意。

我有先後來到熊先生和陳先生家,接待我的分別是兩個女人。熊先生經商,把房子租給了劉女士,是劉女士將熊先生的聯繫電話和基本情況告訴了我;陳先生的房子早已賣給了丁女士家。丁女士有兩個小孩,夫妻在上海打工,暑假帶孩子回新餘小住,平時全家在上海生活。

還有四個家庭沒有着落,我找了四單元的電錶,沒有查到我要找的人。我又回到一單元,樓門緊鎖。我只好在樓下大喊:二樓有人嗎?這時一位住在裏木堂2棟(與新紀元7棟相鄰)的八旬老太太應聲來問我,有什麼事?我說明來意,老人家立即給我開了樓門。我上樓查電錶,沒有發現我要找的人。我就回到老人家住的裏木堂2棟找她。我瞭解到老人家姓邱,文盲,生了六個兒子、三個女兒,九個兒女生活狀況一般。老三的媳婦和兒子都有神經病,靠媳婦的孃家幫襯,給孫子娶了孫媳、做了房子。老人在一樓搭了廚房和飯廳,住在二樓兒子家,生活來源一是居委會每月150元生活補貼、二是靠老孃家人接濟、三是小兒子和女兒們給點。我看了一下老人的廚房,鍋子裏煮着鴨肉,看來基本生活還是有保證。老人家還信基督教,看來精神生活孤寂。從老人家裏出來正好碰上何先生,他成了我最後一戶聯繫的對象,我的最後一張聯繫卡有了戶主。

這次家訪時間只花了一個半小時,還算順利。沒有遭到羣衆的不理解和拒接。回家的路上,我在思考:如果老師聯繫羣衆,就聯繫在學校讀書的孩子家庭,豈不更爲方便?如果幹部聯繫羣衆工作從居委會人手,由居委會查清哪些是需要幫助的羣衆,再分配給機關學校的幹部,才能避免形式主義,才能更爲有效?幹部聯繫羣衆工作是創社會和諧的好方法,但要做得更爲有效,聯繫幹部的人選也要篩選,不是每個幹部都比普通羣衆覺悟高,都能擔負得起時代賦予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