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日記700字左右

人們通過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紀念屈原這種偉大的愛國精神,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節的傳統風俗。以下是您需要的端午節日記700字左右,歡迎閱讀!

端午節日記700字左右篇一:

初一吃糕;

初二吃糉子;

初三吃螺;

初四持艾草;

初五吃一天。

唱着這首不很和諧的童謠,又迎來了端午節。

端午是傳統節日,在莆田就有這麼一首不和諧的童謠,五月初一便拉開了端午節的序幕。從初一開始,家家戶戶都開始忙碌起來,準備端午節的用品,雖然不是很多,其中最讓人眼饞的自然要屬端午中的美食了。

一提端午節,最先想到的應該就是糉子了。糉子長得玲瓏可愛,有鹹味的和甜味的。我對於肉糉子不感興趣,卻對糯米糉情有獨鍾,尤其是裏面大大的棗子,家裏自己做的總是包的大大的。糯米的濃香夾雜着縷縷蛋草葉子的清香沁人心脾,咬一口,含在嘴裏,越嚼越有滋味。逢過端午,奶奶動要包上N個糉子讓我這隻饞貓大飽口服。街上也有到處吆喝的,不過賣的糉子比家裏的要小很多,卻很貴,糯米糉裏的棗子也不大,貌似插倆花生大的就了事了。有時嘴饞了,就道街邊買一個解饞,卻再也沒有那種餘香了。

除了香噴噴的糉子外,穿新衣也是一大美景。用五味草煮上一大鍋熱水沐浴,然後再換上新衣,顯得格外清爽。雖然我穿的依舊是穿過N次的衣服,不過香味仍然無法抵擋。

我們這兒瞧不見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大遺憾。不過我們很快又找到了新的樂子――舉辦砸蛋大賽。端午節的蛋不再是拿來吃的,而是拿來砸的,或兩兩相碰比誰的更硬,有或者拿來當子彈,瞄準射擊。當砸蛋大賽落下帷幕時,只留下滿地瘡痍,一股腥臭,確實其樂無窮。

端午節那天,媽媽都會用根根細繩細緻地編成筐,按以往的習俗,編8個層,奶奶煮好蛋後就拿出3個最光滑的。底層放一個,接着是桃子。每種都是3個,用了6層。第2層就是一個步老虎,是看護這些東西的。最後掛在門口,按照長輩說的,紀念屈原。取下來時,就把筐整理好,放在一個盒子裏,與比她早出生的姐妹團聚。

而就在初五吃一天的享受中,端午節就順利閉幕了。

端午節日記700字左右篇二:

細雨濛濛,連綴成絲。糉香飄萬里,情意暖人心。綠水浮龍舟,千古話端午。——題記

多少次的期盼,多少次的守望,在這糉香飄香的季節,我們以隨同那屈原的帶領下,一起走進端午節……

“小符斜掛綠雲鬟。佳人相見一千年。”端午清晨,人們紛紛踏出家門,到各自計劃的目的地進發,這便是端午人們的一個習俗:踏青。路上人山人海,向遠望去,一片沸騰的海洋。出行的人們,還有一項任務,就是折一些樹枝,再買一個葫蘆,掛在自己的家門上。這,變成了端午的一道迷人的風景線。

走進端午節,踏青遊玩,折下樹枝,憧憬希望。

“四更堤外笙歌散,博得人稱假虎丘。”端午,賽龍舟是必不可少的一項。河溪兩邊人山人海,鎖吶聲,腰鼓聲,鼓號聲,大鼓聲,匯成一片,響徹長空。隨着一聲槍響,兩條龍舟猶如離弦的箭飛向目標。湖水飛濺着,人們的心情也隨之飛濺,吶喊加油聲絡繹不絕,一浪賽過一浪。

走進端午節,龍舟越過,團結一心,齊心協力。

“四時花競巧,九子糉爭新。”碧綠的糉葉將糯米包裹其中,略帶着些微微的清香。我也動起手來,開始包糉子,將對屈原那深深的敬意凝住其中,彷彿屈原當時那英俊瀟灑的面孔已浮現在我的眼前,隨之咕咚一身,帶着無限的悲憤,投入江中。百姓們紛紛包糉子投入江中,以免魚蝦會吃掉他的身體。從此,每逢端午佳節,各家都會包糉子,空氣中糉香不曾散去。

走進端午節,糉香怡人,祭奠屈原,銘記先烈。

走進端午節,領略傳統文化別樣的內涵,感受傳統節日迷人的魅力,縈繞心頭的是纏纏的暖意,揮之不去的是綿綿的情意。

端午節日記700字左右篇三: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端午節又稱端陽節,時間爲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在我國,這是一個重要的節日。在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包糉子,插艾草。關於端午節的來歷,有很多種說法,也有很多種過法。今年的這個端午節,是是目前爲止我過到的最快樂的一個端午節。六月六號、雨、端午節。我們十多位同學在爸爸媽媽的帶領下來到位於杭州靈隱寺旁邊的小竹裏客棧,體驗了自己動手包糉子,畫彩蛋的樂趣。

剛到那裏,一條雪白的,但造型有點怪異的狗狗就親熱地迎了上來,給人的感覺是夏天到了,它也脫下了棉襖,穿起了短上衣,沙灘褲,我知道,這就是傳說中的小白,一條會吃草的狗狗。老闆娘也親熱地上來和我們打招呼。等待的時間在我們和小白玩的時候很快就過去了,大家到齊以後,我們迫不及待地開始了今天的手工勞動——包糉子。對了,還有一位外國叔叔,看到我們這麼開心,也忍不住走了過來,和我們一起互動。同學蔡選的外婆給我們上起了課,如何選糉葉,怎樣放糯米,怎樣打繩結。看是步驟很簡單,等我們拿起糉葉的時候,一個個都傻眼了,看外婆包起來包起來這麼輕鬆,怎麼糉葉到了我們手上就這麼不聽話呢?看我們一個個笨手笨腳的樣子,邊上的爸爸媽媽們急了,也湊上來和我們一起動手,無奈他們自己水平也不咋地。難啊……就聽見耳邊傳來一陣陣“外婆,你來幫我一下”“外婆,我繩子扎不好”的大呼小叫聲。終於,第一個由小記者親手打造的糉子出爐了,可那造型有點怪怪的,和我們平時看到的糉子完全不一樣,有了第一個就有第二個,大家使出吃奶的勁,和手中的糉葉作鬥爭,動作快的同學完成了四五個,最少的也完成了一個。

來不及體會完工的喜悅,大家又抓過放在桌子上的雞蛋,拿起彩筆開始畫彩蛋了,有的畫笑臉,有的畫星星,反正就是怎樣開心怎樣畫。當家長們宣佈活動結束的時候,好幾個同學異口同聲地說:“讓我們在玩一會吧……”如果沒有親自動手,肯定是體會不到其中的快樂的。這樣過端午節,我喜歡。

端午節日記700字左右篇四:

“小懶蟲!快起牀,今天是端午節,媽媽和你一起包糉子,你怎麼還在睡覺?”媽媽興致勃勃地叫着。難得的假期,我還真想好好地睡一覺呢,都被媽媽攪和了,可是我昨天答應媽媽和她一起包糉子的啊,想想可以吃到美味的糉子,我還是很快地起牀,跟媽媽學着包糉子。

媽媽拿出泡在水裏的糉葉,還有糯米和被浸泡的五花肉,我們兩個準備“操作”了。首先媽媽教我包糉子四大步驟:①選料,選擇好合適的糉葉;②把糯米放在摺疊好的糉葉裏,包好;③把五花肉放進有糯米的糉子裏;④用線把包好的糉子纏緊,打結。這樣一個糉子就包好了。我心裏暗想原來包糉子還有學問呢。

媽媽開始包了,她神色嚴肅,十分細心。一層又一層,一道又一道,兩隻手像蝴蝶的翅膀般熟練地上下翻飛,這不,不一會一隻胖乎乎的肉糉子就包好了,有棱有角,竟顯得有些挺拔有力。真不愧是熟能生巧,媽媽這個包糉子的好手,已經包了幾十個糉子了,整整齊齊地排列着。我的進展又如何呢?

且看——按照媽媽有說的步驟按部就班地認真操練着,可是這糉子似乎看我是個孩子,非鬧點小脾氣不可,就是不和我的心意。忙活半天一個糉子都沒爆好那小糉子似乎在嘲笑地說:“哎呀····就你···還想把我給馴服···那可比登天還難。”我可“不服氣”了,這小小的糉子就能難倒我嗎,這也太小看自己了吧。媽媽也在一旁耐心地手把手地教我,我帶着些虛榮心努力的學着。果真是功夫不負有心人,我茅塞頓開,真棒!我終於包好了第一個糉子。看着手中的這個小糉子,雖然沒有媽媽包的那麼好看,但在我眼裏就像是手上捧着一顆閃閃發亮的小明珠,格外珍貴,那種喜悅與興奮難以言表。

糉子包好了,開始煮糉子。媽媽往鍋里加了許多的水,然後開始煮,煮了好一會兒,糉子就好了,此時家裏到處都瀰漫着棕子的香味,終於可以吃到香噴噴的糉子了。

今天我不但與媽媽學到包糉子的“手藝”,還嘗試了包糉子其中的快樂,真實一個難忘而愉快 的一天,讓這樣的快樂與大家共同分享,“端午節快樂”!

端午節日記700字左右篇五:

“五月五,過端午,賽龍舟,敲鑼鼓,端午習俗傳千古。”唱着童謠,端午節又來到了我的身邊。

五月初二,我來到了鄰居大媽家中,看見大媽正在包糉子,一片片糉葉、糯米經過大媽的巧手包紮成了一個個小巧可愛的糉子。我好奇地說:“大媽,我也想學包糉子。”大媽笑着說:“包糉子是細緻活兒,手勁活兒,你看得容易做得難的。”“我會用心來學的。”“那好,你先仔細看看我是怎樣包的?再自己試着包吧。”大媽爽快地答應了。

只見大媽拿起兩三片糉葉交叉一小邊疊好,雙手從糉葉的外邊捲起,一個圓錐形的糉葉筒子做好了。她就把準備好的糯米紅豆一勺一勺往裏裝,待快裝滿時,又拿來一根筷子使勁一下一下插緊糉葉筒子裏的糯米,果然那糯米下降了一點,她又加了一點糯米,又壓緊。接着她迅速把筒子上面的糉葉對着包起,尖角突出,還用手壓壓,使得尖角處不流出糯米。最後她把包紮好的糉子用繩子使勁綁好,有時還用牙齒咬着繩子一端綁着。她說:“如果繩子沒有綁緊糉子,待煮時,糉子就會爆破流出糯米飯來,那就沒有包好糉子了。所以包糉子看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的”

我看了一會兒就學着包起糉子來,我拿好三片糉葉疊好,往外一卷,嘿,真成了一個圓錐形,一隻手握着這個圓錐形,一隻手把糯米裝進來,待滿了時,我也學着用筷子插緊,再加些糯米。我再慢慢地把兩邊的糉葉頭對摺包起,咦,怎麼不成角了?打開再包還是不成角,形狀異常難看。只能求救大媽了,“說了吧,看得容易做得難。”大媽接過我手中的糉子,重新包紮,這時我仔細看到她包起時,兩邊糉葉邊對摺包,手邊壓平壓成角來。我恍然大悟似乎明白了。

我又重新包起糉子來,在糉葉對摺包起時,用心壓平壓成角,可不管我怎麼用心,糉葉似乎總不聽我的使喚,美麗的尖角總不在我的手上出現。幾經努力,最後總算包好兩個形狀醜醜的糉子來,也算是安慰我了。

望着這兩個醜醜的糉子,我真正明白了,有些事真是看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