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心理作文三篇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寫過作文吧,寫作文是培養人們的觀察力、聯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記憶力的重要手段。你所見過的作文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心理作文3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精選】心理作文三篇

心理作文 篇1

在學校課內的一次心理健康課上曾老師帶着我們做了一次注意力的測驗。這個測驗就是給我們看一段黑白兩隊傳球的視頻,讓我們邊看邊數白隊傳球的次數。當時我並沒有對這小小的注意力測驗產生興趣,所以在測驗過後便很快淡忘了這個測驗。

直到今天一次偶然的機會我收聽了一個解析這個測驗背後的心理效應的音頻,使我想起了那次曾老師帶我們做的注意力測驗。音頻裏的老師說因爲被佈置了任務,人腦就會將與任務無關的事物都排除掉。所以此時就算你的眼睛在突然闖入場地的“大猩猩”身上停留了十秒之久,大腦也會視而不見。畢竟“大猩猩”和佈置的任務沒有任何關係。你的注意力都放在了佈置的任務上,沒看見“大猩猩”並不代表沒有集中注意力,所以是“非注意”。看見了也當看不見,所以是“視盲。“非注意視盲”一名因此而來。

非注意視盲心理效應有一個很普遍的例子:你在專心致志地寫作業,但中途媽媽突然跟你說要借用你的筆寫點兒筆記。這時候你的注意力全都放在了寫作業上,媽媽的話你雖然能聽見,但因爲注意力都在寫作業上而只是應付着回答。當你發現那支筆不見了並去問媽媽時,媽媽就會告訴你她拿去用了並已經事先告知你了。這種現象符合音頻裏的老師所解釋的條例,你被佈置的任務是寫作業,而借筆和寫作業一點關係都沒有,所以大腦將媽媽告知你的話排除掉了,話語便在你的腦海裏“左耳朵進,右耳朵出。”纔會造成讓媽媽重複一遍事先已經告知過你的話的結果。

如果你一邊打電話一邊看電視劇就會有不好的效果,因爲你需要將同與你通電話的人交談和看懂電視劇裏的劇情同時進行,而做某件事達到最好的'效果需要將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那件事上。一邊打電話一邊看電視劇就需要大腦將注意力分半來達到兩件事同時進行的效果,但如果電話那頭的人對你拋出了一個需要細想的問題,而電視劇的劇情變得撲朔迷離,你還能做到兩件事同時進行嗎?非注意視盲心理效應衍生到這一類型時告訴了我做一件事就要專心致志的將所有注意力放在那件事上,不要分心做其他的事情,這樣才能將效果做到最好。

非注意視盲心理效應可以帶來一些不好的影響,但仍是可以避免的。你只需要認識並正確的對待它,儘量避免同時進行兩件都想做到最好的事即可。

心理作文 篇2

一個美國電氣工人,在一個周圍佈滿高壓電器設備的工作臺上工作。他雖然採取了各種必要的安全措施來預防觸電,但心裏始終有一種恐懼,害怕遭高壓電擊而送命。有一天他在工作臺上碰到了一根電線,立即倒地而死,身上表現出觸電致死者的一切症狀:身體皺縮起來,皮膚變成了紫紅色與紫藍色。但是,驗屍的時候卻發現了一個驚人的事實:當那個不幸的工人觸及電線的時候,電線中並沒有電流通過,電閘也沒有合上--他是被自己害怕觸電的自我暗示殺死的。

前蘇聯也曾報道過類似的事例:有一個人被無意中關進了冷藏車。第二天早上,人們打開冷藏車,發現他已被凍死在裏面,身體呈現出凍死的各種狀態,但是奇怪的是,這冷藏車的冷凍機並沒有打開製冷,車中的溫度同外面的溫度差不多,依這種溫度是絕對不可能凍死人的。大概這位死者被關進冷藏車之後,就不斷地擔心自己要被凍死,這種意念對他的身心發生了影響,他就真被凍死了。

極度恐懼與極度憤怒,引起的生理反應相似,兩者都會使腎上腺素增加,並且減少身體某些部位的血液供應。這樣可以確保肌肉獲得充分的血液,以加強肌肉的效能,可以在生死關頭奮力拼搏或逃生。這種應激反應有利也有弊,因爲血液供應減少時,紅血球輸送的氧氣也會相應地減少,毛細血管如果缺氧,血漿就會較容易地滲入血管周圍的組織,倘使恐懼或憤怒的狀態延續過久,全身的血液流通量便會減少。

血液流通量減少,會使血壓降低,可以導致一種惡性循環,因爲血壓降低就會影響那些負責維持血流循環的器官的功能,於是血液流通量再減,進一步降低血壓。如果任其發展下去,這種惡性循環就可以致命。至於死者並沒有遭電擊或受凍,爲什麼會出現與觸電致死或受凍致死一樣的特徵,今天的科學尚無法解釋這個謎。

心理作文 篇3

近年來,因心理健康問題而引起的慘劇日益增多,學生的精神成長也備受社會的關注。如何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進行疏導成爲當前教育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爲此,很多學校設立了心理諮詢室,並培養了一批具備專業資質的心理諮詢師,教育行政部門每年也會對學校的心理諮詢室進行評估和驗收。然而,這種專門的心理諮詢卻頻遇冷門。裝修精良的心理諮詢室無人問津。這是因爲學生害怕被貼上問題學生的標籤。純粹的心理疏導在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很容易被教條化,從而很難喚醒學生真誠的心靈。而作文作爲精神世界的書面表達的有效方式,一直是人們書寫心靈,溝通自己與自然、社會、生活的橋樑。

一、心理疏導與作文教學結合的價值基礎

孩子們的習作不僅展示了其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而且呈現了豐富的內心世界。如與同學的衝突、與父母關係的不和諧、和朋友的摩擦等,這些心理問題如果不能及時疏導,將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產生巨大的影響。作爲一名負責任的語文老師,在指導學生寫好作文的同時,更應該當好學生的心理醫生,及時清除他們心中的雜草,使他們的文筆更流暢,心靈更美好。

二、心理疏導與作文教學結合的策略

(一)在作文教學中給予心理疏導

在作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夠及時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有效地予以疏導,預防學生心理疾病的產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進學生全面和諧地發展。

1.於選材構思中疏導

老師在爲學生定下作文題後,可以藉助某些實例來引導學生,或是讓某些學生述說自己親身經歷的事情。比如作文題是《我最難忘的一件事》,可以先讓學生口述自己難忘事情的經過,然後談自己的感受。如果學生敘述時表露出自責和懊悔的情緒,老師應該抓住契機,誇讚學生真誠的態度,對學生及時反思自己的行爲予以肯定,同時讚賞學生在這件事情中所表現出來的優良品質,讓學生心悅誠服。這樣,學生就能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2.於設題構思時疏導

心理學研究表明:給學生營造一個有效的心理情境,能夠讓學生產生學習的興奮點。剛上班時,由於經驗不足,我所帶班級的考試成績在全年級最低,整個班級學風低落,學生灰心喪氣,缺乏鬥志。後來,我佈置了《期末考試以後》的作文題目。學生們開始寫作前,我說:困難像彈簧,看你強不強。我們不要爲失敗找藉口,要爲成功找方法。經過寫作前的引導,學生快速作文,有的學生建議丟下包袱,輕裝上陣;有的學生表明了背水一戰的決心;有的學生則體現了破釜沉舟的勇氣。經過那次作文,班上營造了萬衆一心、衆志成城的心理氛圍。後來,班級的成績逐漸上升,最後由最差變成最優。這件事情有效證明了與相關情境結合設題對學生的心理教育有着重要的意義。

3.於點評賞讀中疏導

學生習作完成後,往往會解開心結,感覺自然暢快。賞讀時,老師語重心長地因勢利導,可能會使學生心情舒暢、豁然開朗。通過作文,學生宣泄出不良的情緒,在無形中將糾紛與困擾解決,有效舒緩心理壓力,產生如釋重負的感覺。鼓勵學生用書面語言來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不僅能夠寫出感人肺腑的作文,還能夠讓學生接受心靈的洗禮。

(二)學生心理問題的解決立足於作文的抒寫

1.書信交流,及時溝通

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人們大都通過電話、短信、QQ、微信等進行交流。然而,書信這種傳統的交流工具仍然有着不容忽視的作用。通過書信交流的形式進行心理輔導,操作簡單,運用方便,非常適合那些比較膽小、怯懦的孩子。這種諮詢方式可以在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也可以在孩子與家長之間隨時進行。只要用心溝通,就能及時撥開孩子心頭的雲霧。在一次家長會上,我讓本班的孩子都給家長寫一封信。其中一個小女孩表達了對媽媽的怨恨之情。孩子的家長很苦惱,說女兒的逆反心理太重,沒法講道理。我與家長溝通後,建議她給孩子寫信。後來,母親給女兒寫了一封信,講明瞭爲什麼不同意家裏養倉鼠的原因,因爲她怕倉鼠身上有細菌,是擔心孩子的健康。女兒又給媽媽寫了一封信,列舉了大量養倉鼠的事例,說明只要注意衛生,倉鼠身上是不會有細菌的。後來,媽媽終於同意了孩子的要求。通過書信交流,母女之間的隔閡消除了,孩子的心理問題也解決了。孩子爲了說服母親,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寫出很長的文章來表明自己的觀點,這在無形中提高了自己的作文能力。

2.書面表達,講明原因

孩子之間的矛盾往往分不清誰對誰錯,開始時大多是鬧着玩的,有一方較真了,就會起衝突,甚至大打出手。一天早上,我剛走進校園,就接到班長打來的電話:老師,不好了,小樂和小翔打起來了。我掛斷電話趕緊往教室跑去,推開教室的門,只見他們兩個在教室的前面互相拉扯着對方的衣領。要在平時,學生見到我來了,都會問候老師好,然後迅速回到座位上讀書。這次情況不一樣了,他們看了我一眼,仍然死死地抓住對方。看來,他們心裏都憋着一肚子氣。我把他們的手拉開,詢問他們打架的原因。可是兩人誰也不肯開口。我想,要是每人批評幾句,各打五十大板,他們肯定都會心裏不服氣,說不定哪天又會爆發一場戰爭。於是,我讓他們回到座位上,把事情的來龍去脈詳細地寫下來。說實話,這兩名學生都是平時很怕寫作文的,都四年級了,每次作文乾巴巴的,兩百字不到就結束了。可是這次,他們爲了把事情說清楚,爲了讓老師判決自己有理,都寫了很多。小翔寫了兩頁半,小樂寫了整整四頁紙。我讓他們互相看看對方的作文,他們很快消除了誤會,並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最後,我又讓他們重新寫一遍作文,反思一下自己的行爲。兩位孩子都很樂意地完成了作文,其中一篇經過我的指導,還在校報上發表了。

教育的本真在於精神的喚醒。教育是老師和學生之間一個自由交往的過程,而老師在作文教學中應用心理疏導,能夠有效地與學生交流情感。教師要把育人當成自己的職責,寓心理疏導於作文教學,爲培養積極向上、健康活潑的學生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