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劉備作文7篇

【篇一:我眼中的劉備作文

《三國演義》是一部長篇歷史鉅著,每個人物在每個人心裏有着不同的地位感觸。我的心中感觸最深的是劉備。

我眼中的劉備作文7篇

劉備是三國中蜀國的領袖,長相十分奇怪,臂長過膝,兩耳垂肩。他卻令我喜愛又令我生厭。

首先劉備是一位誠心誠意的人,例如:三顧茅廬那次,劉備不顧前兩次孔明不在,堅持到第三次,終於請來了孔明,讓蜀國強大起來。其次,劉備是一個十分重感情的人。與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後,對關羽、張飛十分照顧。

可是,劉備也是一個令我討厭的人物。他是靠權力建造了蜀國,而打仗也只是靠孔明和他的五虎上將替他戰鬥而已。劉備對他無用的兒子劉阿斗過分的溺愛,以至讓阿斗長得肥嘟嘟、傻乎乎的,最後讓蜀國衰亡了。如果劉備嚴格要求劉阿斗,那麼,在三國之戰中的勝利就該是蜀國的了。

對於劉備這個人,真的很不好評價,如果非得評價一下的話,他也就很是一般般了。不過歷史選擇了誰,誰就是“老大”。因爲一切,都是由歷史決定的。

【篇二:我眼中的劉備作文】

說到劉備,我想大家都不會陌生,因爲他就是三國時期著名的君王。今天,我就來說說這劉備吧。

現在的大多數人都認爲劉備是仁義之士,他做的所有的事都會講究一個“仁”。從而以奇蹟般的魅力引來了很多出色的人才來投奔,所以劉備就是“仁”的代名詞,他做的所有事都很仁道,但其實不然。

民間都是“劉備摔阿斗—收買人心”。說這句話以及信這話的人,一輩子都沒出息,因爲他們不懂得人生如戲,不努力演出,觀衆是不會給掌聲的!

劉備在長阪坡那一摔,內蘊深厚、哲理潛藏,乃生存之必須,亦是權謀之典範。古今粉墨登臺者,可曾見如此精彩之戲文?

曹阿瞞、孫碧眼,還有劉大耳,最後能三足鼎立,就是因爲他們仨都是影帝。

在長阪坡,趙雲騎着馬,渾身是血的來到了劉備的面前,並把藏在懷中的小阿斗抱給劉備,呈上幼主。劉備接過阿斗,那叫一個高興啊,不免語無倫次:“阿斗,快,告訴老爸,你是怎麼把子龍給救出來的?”

簡雍在一旁聽了不對勁了,忙低聲提醒道:“主公,說反了,你看子龍……”劉備一個激靈,立馬將阿斗像垃圾一樣,摔在地上,同時叱道:“爲了你這個不長進的小東西,險些損了我的一員大將!”趙雲聽後,從此就被劉備的仁義魅力吸引了,開始死心塌地的跟着劉備。

你們說,劉備的表演天賦是不是很高呢?這就是我眼中的劉備,一個能說善演的仁義之士。

【篇三:我眼中的劉備作文】

劉備創立蜀漢,三分天下,其政治策略,戰略眼光,用人,人格魅力方面,都不遜色於漢高祖。想想看當時有多時勢力龐大的諸侯如:袁紹,劉表,哪一個有劉備的志向,哪一個有劉備的成就。

劉備當時能駕馭那麼多猛將名臣,就說明他的能力突出了。無能者不可能控制得了比他聰明的人,只會反被控制。劉備能夠和北方強大諸侯公孫瓚關係那麼好,就說明劉備有過人之處。劉備剛出道時,投奔當時實力最大的諸侯袁紹時,袁紹當時能親自出城到很遠的地方去迎接劉備,者在當時是別的人不可能享受到的榮譽。這更加說明了劉備並不是同我們看到的《三國演義》中的劉備一樣那麼無能,那麼優柔寡斷!

曹操當時也是很欣賞和佩服劉備的,自認爲不如劉備。可惜的是他們始終是戰場上爭鋒相對的敵人。曹操在與劉備煮酒論英雄曾說過: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

我曾經在網上看到過三國演義的評論。其中曾經說到過:早期征戰的劉備以武勇聞名於天下羣雄,數次戰前衝殺。先後有斬:楊奉,韓暹……這些功勞在《三國演義》中卻把它給了關羽和張飛。斬蔡陽給了關羽,火燒博望坡給了諸葛亮,赤壁之功完完全全歸功於東吳周瑜!至少劉備赤壁有40%的功勞,華容道釋放曹操的其實不是關羽。其實是劉備本人。

劉備總的來說是個明君,也是仁君。敢作敢當是他的人品;善於用計是他的智慧;伸張正義是他的作風;豪情壯志是他的氣魄;善於用人是他的戰略眼光。我相信在今天有劉備這樣的人門可羅雀!是少之又少!如果不是劉備病逝了,那麼一統三國的.將是蜀國!歷史將會被改寫!

【篇四:我眼中的劉備作文】

懷着激動的心情,我品讀了我國古代著名的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這本書寫了從董卓被殺後,整個朝廷就亂了套,大家都爭着當皇上,其中有庸主獻帝劉禪,忠厚的魯肅,勇猛的張飛,重義的關羽曹操的詭計多端,劉備的謙遜愛賢,孔明的謹慎愛國,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和特徵,這本書刻畫了一個風雲變幻而又動盪不安地歷史時代,生動地揭示了統治集團內部鉤心鬥角、爾虞我詐、互相勾結而又相互爭奪的關係,向讀者展現了一副精彩壯闊的歷史畫卷。

在書中讓我最佩服的就是皇叔劉備劉玄德,劉備爲人仁厚,大度,忠義。並且一切以人民爲主,不可謂是當時的一位大明主。

當時劉備被曹軍打敗,準備棄城退兵,但是這位心宅仁厚,一心爲民的明主,怕曹軍進城後進行大屠殺,放心不下當地百姓,所以鋌而走險,帶着百姓共同退兵,導致最後的大失敗,但是我們能看出劉備還是人民爲主的,寧可負自己也不願負天下人,與曹操的寧可負天下人,也不願天下人負我,形成一個強烈的對比。由此可現劉備是一位仁厚之人。聯想到今天的政府就是與劉備一樣,一心爲人民着想。

劉備更是一位爲人謙虛,大度的正人君子,在書中曾說:呂布幾次對劉備不恭敬,但是劉備一而再在二三的以自己的大度解決了。由此可見劉備的大度。還就是劉備不願趁人之危,荊州劉表想把荊州給劉備時,劉備卻拒絕了,可現劉備是一個真人君子。

最後就是劉備非常尊重人才,求賢若渴,讓人記憶最深的就是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他不顧自己是漢室皇叔的身份,親自去請一個整日農畝之人,並且在一個極爲炎熱的夏季,但是諸葛正在午睡,劉備不忍心打擾,便在炎熱的太陽底下,等着他的醒來,可現了劉備的求賢若渴。在今日,我們也要向他學習,尊重人才,

我想:劉備的志向是遠大的,他的行動也是迅速的。他只要找到了目標,就全身心的投入了,不怕任何艱難險阻,都要達到目的。就像我們現在一樣,作爲學生,我們應該儘自己的全力去好好的學習,去實現自己遠大的理想,不怕任何的艱難險阻,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困難都不要輕言放棄追求自己的目標!

【篇五:我眼中的劉備作文】

《三國演義》是中華古代文學寶庫的一部栩栩如生的瑰寶,小說中淋漓盡致地表現了人的貪慾和權勢欲,刻畫了封建社會中的君臣、兄弟、夫婦、朋友等關係。曹操、劉備、諸葛亮等五百多位人物構成了一幅絢麗多彩的畫卷。在這歷史人物中,令我難忘的還是劉備。

劉備是個與曹操奸詐性格相對立而出現的理想“仁君”形象。他愛民如子,待人仁慈……

說起劉備,我立刻就想到他“三顧茅廬”。四十幾歲的他竟三次親自拜訪那僅有二十幾無名小將諸葛亮,站在臺階下,幾個時辰,爲了得到諸葛亮這個人才,他不惜一切代價,終於感動了諸葛亮,劉備把諸葛亮當兄弟,同吃、同住。諸葛亮爲了報答他的知遇之恩,爲劉備出謀劃策,奉獻了他既輝煌又坎坷的精彩一生。

劉備爲人寬厚仁愛,注重情意。如:曹操囚禁了徐肅的母親,逼徐肅去報效他,而手上無人才的劉備竟爲了救徐肅的母親而讓徐肅去了曹營,這樣的高尚品質當今世上又有幾個人能做到呢?還有著名的“攜民渡江”故事,更看出了他注重情意。儘管這樣會被曹軍追上,但他卻絕不留下老百姓。真是危難關頭見真情。後人詩讚之曰:臨難仁心存百姓,登舟揮淚動三軍。至今憑弔襄江口,父老猶然憶使君。

劉備的一生主張“以德服人”、“強國”、“仁政”。劉備雖沒有曹操光輝璀璨奪目,但他成爲一方霸主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作文

【篇六:我眼中的劉備作文】

無論是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還是陳壽的《三國志》,劉備都被描寫成是一個寬厚仁慈的長者形象,但劉備真是一個寬厚仁慈的長者嗎?

我們最熟悉的故事是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它反映了劉備的思賢若渴。但劉備真的是一個思賢若渴的人嗎?《三國演義》劉備去找諸葛亮的原因是徐庶去了曹營,劉備軍事集團少了一個高參,憑劉備的才能不足以與沙場老將曹操抗衡,如果你是劉備你會不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趕忙找軍師?至於三顧茅廬劉備能拋下架子也純屬無奈,不拋下架子諸葛亮就不會出山,他劉備總不會坐等曹操消滅他吧。

關羽敗走麥城被殺,劉備傾全國之兵,親率70萬大軍攻打東吳報仇,儘管士兵被陸遜燒得精光,但劉備此舉仍爲人們所津津樂道,被評論爲當了皇帝后仍不忘當年桃園三結義的兄弟情誼,是一個無論如何身居高位都能讓感情高於權利的人。然而劉備是一個重情誼的人嗎?《三國演義》中有“趙雲單騎救主”的故事,趙子龍原是公孫瓚的部將,劉備投於公孫瓚旗下的時候和劉備私交甚篤,絲毫不亞於關張。而這個重感情的人就爲了讓趙雲死心塌地的幫他打仗,只不過利用一下他的長胳膊,把劉禪輕輕放在地下,讓阿斗哭幾聲,等趙雲心軟時再把他抱起來,說什麼把劉禪重重擲地簡直就是無稽之談。

我們中國人講究氣節,雖然敗類不少,但總算還有個“寧爲玉碎,不爲瓦全”的成語來警示後人。劉備就是一個沒骨氣的代表之一。我們中國人真是奇怪!如果沒骨氣的那人日後有了出息,這就叫“大丈夫能屈能伸”、“志存高遠”、“東山再起”,古代的劉邦、劉備就是典型的例子。當然如果沒骨氣的人日後沒落了,後人就會罵“賤骨頭”之類刻薄的話語,汪精衛、周佛海就是這樣的典型(我不是爲漢奸申辯,我一直認爲抗戰勝利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只是覺得我們中國人太沒自尊了,怪不得柏楊先生寫文章罵中國人)。劉備從一開始投奔公孫瓚,18路諸侯圍攻董卓,一直到他白帝託孤,筆者就沒敢去統計這期間,他究竟投奔過多少諸侯,這還包括他最痛恨的“奸賊”曹操。

這就是學生看《三國演義》關於劉備的一點認識,淺顯的很,讓諸位看官老師見笑了。

【篇七:我眼中的劉備500字】

諸葛亮複姓諸葛,名亮,字孔明,是三國時期的著名謀士。劉備是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的蜀王。劉備曾兩次前往隆中拜訪諸葛亮,誠心誠意地邀請他出山,輔佐自己興復漢室江山的大業,但都沒有見着。

冬來春去,劉備決定第三次到隆中,可他結義的兄弟關羽和張飛都不同意。張飛叫到:“如果他不來,我就用麻繩把他捆來。”劉備生氣地說:“你真不懂得尊重人才,這次你就不要去了。”張飛答應不再無禮,兄弟三人一起上路。

他們來到隆中,崗前幾片松林疏疏朗朗,溪流清澈見底,景色宜人。離諸葛亮的住處還有半里路,劉備就下馬步行。到了諸葛亮的住處,劉備上前輕輕敲門。出來開門的童子告訴劉備,孔明先生正在午睡。劉備讓童子不要驚動先生,吩咐關羽,張飛到門口休息,自己輕輕地走進去,自己站在那裏等候。等了半響功夫,諸葛亮翻了個身。又等了一個時辰,諸葛亮才忽悠醒來。劉備快步走進草堂,同諸葛亮見面。

諸葛亮原本“不求聞達於諸侯”,見劉備寬厚仁慈,於是向劉備分析了羣雄爭霸的形勢,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後取勝的策略。劉備聽了茅塞頓開,如撥開雲霧見青天。

諸葛亮出山後,劉備把他當成自己的老師,兩人同桌吃飯,同牀睡覺,一起討論天下大事。劉備高興地對關羽和張飛說:“我得到諸葛先生,就像魚兒得到水。”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後,使自己“如魚得水”。我們應當學習劉備的“三顧茅廬”,精誠所至,金石爲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