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朋友圈作文

桃園村並非典型的蘇北農村,也不是世外桃源。

一個朋友圈作文

它的特別之處在於,地表不是土,而是沙。“金沙崗,銀喻口,花生餅打牆,花生油栽秧”,沙崗便是它的舊稱。沙崗上盛產花生,低窪處都長水稻,而黃沙本身便是巨大的財富。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放搞活以後,隨着建築業的興起,村裏掀起了一波波轟轟烈烈的挖沙運動。

村裏的人也似黃沙,挖空了,吹散了,散在全國各地。村縮小了一半,人也少了大半。走出去的大多是年輕人,估摸是良田都被挖成了坑,坑連成片,成片成片的水面便形成了現在的金沙湖,而水面是難以養活一個村的人的。原來雞犬之聲相聞,端着飯碗也可串門的鄰居,漸漸地都生疏了,若非一個實實在在的.理由,他們怎麼也不可能再聚首。

這樣的理由,無過於葬禮或婚禮。相比之下,年輕人的人脈不如老人,婚禮的影響自然不如葬禮大。

那天清早,爺爺便換上了他最不常穿的白色帶點青色的襯衣,灰色長褲,這大概是農村人最正式的禮服了。據說是有一位我從未見過的姑奶離世,這便是村裏的大事了。我們從安置小區出發,步行十幾裏,循着爺爺依稀的記憶,摸上了親戚家的門。只見土場上搭着綵棚,一羣不辨真假的和尚誇張地念着經,穿着各色衣服的人進進出出。隱約聽到堂屋裏傳來哭聲,但滿耳更多的是談話聲和唸經聲。

爺爺說:“多年不見了,農村人,離多聚少。小的,很多都沒見過;見過的如果在大街上肯定也不認識了……”

第二天中午,桃園村似乎想再一次炫耀它“朋友圈”的龐大,來了半個村的人,雖然仍以老人爲主,但也有不少年輕人,有做警察的,做醫生的,做幹部的……甚至還有從海外歸來的。在我眼裏幾乎都是陌生人,但隱約有個圈,把我們的命途連在了一起。他們甚至已經沾上了外地的口音,吃慣了各地的菜餚,但一回到家鄉,就從公務員、老闆變回了彼此熟悉的鄰居,又成了幫忙收稻子、吆喝牲口、打雞趕鴨子的人……打招呼,開玩笑,翻起舊事反芻般地品味,仔細一聽,好似小村的一粒時間膠囊被打開,鮮活了幾十年的光陰。於是誦經、談笑、燒紙、慟哭,連成一體。

“老的,走一個少一個了。”爺爺低聲嘆道。我彷彿看到村裏的朋友圈少了一脈又一脈。

回家的路上,碰見有人掃墳,奶奶定睛瞧了瞧,低眉說道:“這家人祖上沒做好事,小時候,跟我媽進城買糧,那家人祖上使壞,還打了我媽。”奶奶說這話時只是笑,彷彿並不難過。我想,這家人大概不屬於我們家的朋友圈——親戚、和諧相處的鄰里組成的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