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的端午作文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作文吧,藉助作文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作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奶奶的端午作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奶奶的端午作文

奶奶的端午作文1

農曆五月五日,是我國民間傳統的端午節,又叫端陽節,家家戶戶都吃糉子、划龍舟、看廟會。

每年端午節,我都要去鄉下看望奶奶。奶奶喜歡吃糉子,包糉子也是一流的。包糉子是奶奶的拿手好戲,且不說奶奶糯米與餡兒搭配得怎樣好,單說煮糉子吧,什麼時候煮,煮多少時間,什麼樣的火候。也挺有講究。一般都在晚上煮,那香味兒飄出來,直叫人饞得直流口水。奶奶抱的糉子花色很多。有綠豆餡的,紅棗餡的,肉餡的……奶奶三下五除二,一個錐形的糉子就出現在你的眼前了。

端午節的晚上,我邊吃糉子邊聽奶奶說端午的故事。我知道,端午節在咱們中國歷史悠久。它是爲我國戰國時期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而設立的。相傳屈原不甘屈辱、懷着對祖國的一腔愛心和對自己報國的理想無法實現的痛苦,於農歷五月初五這一天在汨羅河抱石投江而亡。岸邊愛戴屈原的漁民們有的划船來救他,有的趕快把竹葉包的米飯扔到江裏去,以讓魚填飽肚子,而不去吞食屈原的身體。就這樣,五月初五,划龍舟,包糉子,就成爲人民紀念屈原的一個隆重的日子,以後就成爲中華民間的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

今年,奶奶又給我了我好多糉子,我覺得可好吃了。親戚鄰居也送給我了不少糉子,但我吃的時候,總感覺沒有奶奶包的糉子的那種味道,也許,這裏面夾雜着一份親情吧!早晨,我一起牀就聞到一股清香,於是連忙跑到廚房,一看原來是媽媽在包糉子。我很想體會體會這種氣氛,便向媽媽要求,讓她教我怎樣包糉子。媽媽告訴我包糉子,首先要把棕葉洗乾淨,在熱水中泡軟。再準備好棗子、雞蛋、肉等做陷,將自己喜歡的陷煮得香噴噴的,就可以開工了。先把長長的棕葉摺疊,圍攏來,做成一個窩,中間放進調配好的糯米和粳米,包出棱角。然後把陷放在米里,和在一起揉勻,最後把棕葉包着的糉子做成四角的形狀。這包糉子的功夫全在最後一道工序,你的糉子包得好不好,就看四個角是不是勻稱,是不是有型。之後把包好的糉子放進鍋裏用猛火煮,大約1小時後,改文火煮30分鐘就可以。在煮糉子的過程中,我總是急不可耐地要揭蓋子察看情況。因爲從鍋裏飄出那糉子的香氣,饞得我直流口水。

糉子煮熟了,我吃着糉子便問;“媽媽,糉子是怎麼來的?”媽媽說:“說來話長,屈原是我國一位著名的詩人和偉大的政治家。屈原早年受楚懷王信任,在他的努力下,楚國國力有所增強。但由於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讒言與排擠,屈原逐漸被楚懷王疏遠。流放期間,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秦軍攻破,心如刀割,便抱石投江身死。因此,人們爲了紀念屈原怕他的真身被魚龍蝦蟹吃掉,做了糉子投入江中。”聽了媽媽的述說,我不禁敬佩起屈原來了。

奶奶的端午作文2

馬上就到端午節了,農曆五月五日爲端午節,又稱端節、端五、端陽、重午。現在,有些習俗已經逐漸被人們淡忘,好多習俗是不應忘記的,從中看到先輩對生活的熱愛、對自然的尊重,用豐富的想象力爲平淡忙碌的生活增添無限的樂趣。

小時候的我喜歡過節,二月二龍擡頭,炒麪、箕塊、爆糖豆。端午節就更不用說了,喜歡過端午節的原因之一是可以有糉子吃,二是有奶奶做的小玩偶,也粗略知道端午節是爲了紀念民族英雄屈原。每到端午節前家裏就會很熱鬧,門上插艾草和桃枝,爲的是驅蟲避邪。集市上有賣糉子的,可奶奶家的糉子都是自己包。

節前,爺爺開始準備糉葉、細麻繩兒,奶奶則準備更多東西,江米、黃米、紅棗、白糖、紅糖、花生米、青紅絲,這都是包糉子必備的原料。還有一樣東西也是端午必不可少的,因爲奶奶是膠東人,有些風俗還是要保留的。奶奶準備好五顏六色的繡花線,用它來扎制現在稱爲工藝品的小糉子,至於扎制小糉子的是有什麼意義,我也說不明白,但當時只知道好看,好玩兒,

奶奶是個小腳女人,心靈手巧,腿一盤坐在炕上,搓麻線,納鞋底,做布鞋,做棉衣,奶奶什麼針線活兒都會做,用絲線纏小糉子就更不在話下,只見奶奶先用硬紙殼的紙把它做成有角有楞小糉子的樣子,然後用五彩線一圈一圈纏起來,纏的`時候要將顏色搭配好,紅色、綠色、黃色、藍色、紫色間隔有序,非常好看,做好後還要扎制在一起。上面一個大糉子,大糉子的每個角上分別掛着一個小糉子,小糉子的大小要一樣,等做好了把它們都掛在屋裏十分漂亮,奶奶還會做些小一點的這樣的工藝品小糉子,分給我們,小孩們會很自豪的拿到街上、帶到學校給小朋友們顯耀,“這是我奶奶做的”。小朋友那個羨慕的樣子令我至今難忘。做完假糉子,就要開始包真糉子了,這也是我最興奮的時刻。

爺爺把買來的江米、大黃米、糉葉、花生用水泡上,大盆小盆的擺滿一地,奶奶忙着洗紅棗,拿出白糖、紅糖、青紅絲等一切準備完畢,吃完晚飯開始包糉子了。奶奶把糉葉一片片鋪好放在一隻手裏,另一隻手則抓上一把把的江米放在糉葉上,然後再放入紅棗,花生把它包起來,包好糉子是三角形或四角形的,最後用麻繩捆綁起來,糉子就包好了,如果包糖餡的就放入白糖或紅糖再抓上點青紅絲。那時家裏人口多,還要分給親戚朋友,鄰居。所以要包好多好多的糉子,等糉子全部包好,放在一口大大的鐵鍋裏,因爲端午節有吃煮雞蛋的習俗,所以要把雞蛋擺在糉子的空隙裏,這樣煮出的雞蛋帶着糉葉的香味。

奶奶開始煮糉子了,先用大火把水燒開,然後用小火慢慢的煨,這樣煮出的糉子又粘又香用現在的話就是入味了,廚房裏開始飄出陣陣濃郁的棕香的味道,糉子是要煮一夜,直到早上天亮才能出鍋。

我和姐姐,小姑、小叔晚上睡覺就盼着天亮,天亮起牀就過節就能吃奶奶包的美味可口的糉子了。

奶奶去了天國,您在那裏還好嗎?“每逢佳節倍思親”,懷念奶奶家的端午節!

奶奶的端午作文3

三十年前的五月,奶奶忙碌完生命中最後一個端午,便匆匆離去。

此後每自清明夜始,隨着金銀花的細碎步聲,臨近糉香五月,便有奶奶的絮語叮嚀,踱着疲憊的小腳,輕輕推門,輕輕走近,拾起牀邊垂落的被角,爲我一掩再掩。

物質極度貧瘠的歲月,端午,在童年的期盼中,總是姍姍來遲。等待中長大的日子,不知何時,青葦已隔夜盈尺。端午,似一株凌虛而至的瓦楞草,無聲無息落在老家的瓦房上,就在某個清晨,奶奶推醒了還在熟睡中的我們,她說,糉子熟了。燒了一夜的竈火已漸燃漸熄,大鍋裏還咕嘟嘟冒着些微的水泡,糉香漫過那口大鍋的四周,瀰漫在農家小院上空,縈繞在孩子渴望的小嘴邊,飄蕩在蹦跳的童歌裏。

端午糉香,縈繞歲歲年年童謠,我們在奶奶精心趕製的一個又一個端午之後長高。奶奶一雙操勞的枯手,漸漸託不住昔日蹣跚的娃兒們,當小弟也站在她身後,聲漸雄渾之時,奶奶緩身回望,卻已一笑白頭。

奶奶的端午,從老家搬到城裏,仍舊初始味道。而安逸清閒的市民生活,狹窄的蝸居,使奶奶更多地呆坐在門前,想念鄉間,想念寬敞的農家小院,雞鳴犬吠,想念清晨趟着兩腿露珠,一雙巧手侍弄過的黃瓜架、葡萄秧,想念老槐樹陰下,幾位老鄰絮絮陳年舊話,農諺桑麻。奶奶似乎在那一年忽然蒼老。

最後的端午,奶奶依舊忙碌,她似乎始終是這個節日大會的主持人,任何人都可以忽略和忘記這個日子,唯她不能。我們從各自的家裏奔來吃糉子的時候,還絲毫沒有感覺到奶奶的端午,將在這裏停留。只記得奶奶嘮叨了許多,關於誰該談朋友了,誰該快點結婚了,別讓奶奶這麼等着。大家聽着,都沒有在意。

端午後幾日,奶奶在一個深夜忽然丟下大堆未了的心事,匆匆撒手而去,我守在她牀邊僅僅一步之遙,卻空着兩手沒留下老人家隻言片語。

次年端午,凝重在無限哀思裏,大家小心翼翼躲閃着,似乎稍不留意會不慎碰落太多的哀傷。談話間,說到童年,那葦塘、蛙鳴、老家的土炕、鄰家小孩憨態可掬的貓頭小布鞋......小弟忽然一句一到端午,就想起奶奶來。大家頓住了,都不說話,大弟站到陽臺,低頭點起一支菸,媽媽肩頭抽動,不知誰的眼淚叮咚掉在米盆裏,落在一隻只秀氣的青糉上......奶奶賜我農家巧手,包糉的工藝代代相傳,糉香飄進以後的日子。

端午,翠綠與寂靜,蒹葭蒼蒼的古韻,帶着一春濡溼的水氣,簡淡、玄遠。蘆叢搖曳、薄霧輕裳,青衣姍姍,不禁想起眉清目秀,淡妝行走在阡陌上的秀麗村姑,初見有股矜持的冷,一身素衣隔岸淺笑低吟,柔骨而就、甜而不膩,那種感覺在常久的凝睇裏埋藏,永遠都蟄伏在心靈深處不會消失。

萬里長江,從遠古走來,走近幾千年光陰。奶奶的端午永遠是其中一尺鮮潔的水,滌盪着我生命的五月,走過多少年,芬芳多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