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以媽媽作文

“不要跑,小心摔倒!”“不要碰,要弄壞的!”“不要撿,這個多髒啊!”這是我以前常常對我女兒說的話,急躁的時候,語氣甚至更嚴厲。用我女兒的話來說就是:“媽媽好凶啊!”

不可以媽媽作文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和我一樣有這樣的毛病,小的時候擔心她弄疼弄傷自己,到了大一點,也希望不管在學習還是生活上,她不要走彎路,想把自己吃過的虧,碰過的壁統統告訴她,希望她能夠走的更快。“這個媽媽試過,這樣是行不通的。”“這條路媽媽走過,到不了你要去的地方。”於是便有了上面的話。但,有什麼比孩子親身經歷這些,印象來的深刻呢?這樣保護真的對她好麼?

簡單的把自己的思想強加於孩子的身上,聽你的話,一味的相信你跟她講的所有的“真理”而懶於自己去實踐,於是,她有“你”的思維,做“你想”讓她做的事情,相信應該沒有哪個父母會希望自己的孩子是自己的翻版,孩子應該有一個完全屬於自己的獨立的思想和人生。過分的保護,反而會讓孩子產生一些例如:過分依賴,脆弱,膽小,以及行動力差的習慣,我相信,在不危險的事情中,讓孩子嘗試下“突破”,那她們纔會比我們強。

有天,我看到一個故事讓我深受啓發。這是個切蘋果的故事,我們傳統的切法都是縱向來切,可是這個孩子偏偏沒有按照父母講的方式,橫着切了,結果,驚奇的發現,橫着切的話,蘋果的中間出現了個五角星,爲此,她非常的高興和興奮。如果,孩子沒有嘗試不按慣例來切蘋果,那我們還能發現那個蘋果中的五角星麼?

我經常帶我女兒去畫膠畫,剛開始我也會干涉她,可是後來我試着讓她自己來做這件事情,不管她顏料有沒有混在一起,有沒有顏色配的不好看,我都讓她自己來弄。有一天,在畫的時候,她跟我講:“這個顏料不能擠的太多,多了會鋪出來的,用牙籤刮過去就可以了。”我很驚訝,這是她自己碰過壁後得出的結論,並且她能夠總結出來後當做經驗來告知我,我非常的開心,也很慶幸在沒有磨滅孩子探索的好奇心和行動力前,我領悟到了這一點,希望還不算晚。

簡單、粗暴的用“不”來制止了孩子探索新事物,摸索新能力的過程,其實最終會害了孩子。在當下就算孩子迫於你的“壓力”停止了這項活動,難保在你沒有看見的時候,她仍然會繼續她的“探索”。所以,在制止的同時,應該充分了解到孩子這麼做的原因,和跟她解釋不能夠這麼的理由是很重要的。

孩子的天性是好奇。探索就是好奇心轉換成行動的必經之路。

孩子不會不犯錯,在犯了錯,受到了教訓,得到了經驗後,孩子在成長。摔倒過才能學會怎麼摔纔不會疼,怎麼摔摔得不會重。

讓我們和“不可以”媽媽說再見,和孩子們一起來迎接那個不是“慣例”世界吧。

家庭教育——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作爲家長,我覺得不能僅僅關心孩子的智力開發,學習成績的好壞。我認爲,家長應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教育、情感教育、社會道德、意志品質等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即家庭教育。隨着孩子的成長,知識教學、智力開發這些一定要由專業教師來完成,即學校教育。即便家長懂得這些知識,也可能不懂得解決問題的方法,甚至和專業老師的方法相矛盾,所以作爲家長做好家庭教育就是對老師工作的支持。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是孩子一生中教育的啓蒙,可以說是最重要的教育。

首先應該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讓孩子喜歡書本。記得小孩還沒學會說話前,我們就爲他買書,並不厭其煩地講給他聽,還滔滔不絕地介紹周圍的人、物、景等各種信息,不管他是否聽懂,總之多與孩子交談。家長也要做個表率,自己也可以多看書,哪怕你拿本書做做樣子,孩子看到了也會喜歡看書,並很愛與人交流,性格也很開朗。進入學校學習後,對書本不僅不會討厭,還有一種特殊的感情。

其次,給孩子一個良好寬鬆的生活學習環境。小孩子上課一時走神,沒聽懂導致作業不會做,或粗心大意考試沒有考好,這都是很正常的現象。我們以平常心來對待,畢竟他們未來的學習之路還很長。一時的失誤並不等於最後的失敗,如果一直都很好,他體會不到挫折,也未必是件好事。有時候靜下心來分析,小孩子一時考不好,別人問起來感到臉面上過不去,這實際上是自己的虛榮心在作怪。想開了,根本就沒有什麼。再對比一下自己,小時候讀書是否都是那麼優秀?可以說我們很多人小時候的學習成績還不如他們現在,那又有什麼灰心呢?所以還是要擺正心態,作業不會做,我們要靜下心來,啓發點拔他,考試考不好,幫他分析原因,找出差距,爭取下次考出好成績。對孩子的進步及時給予肯定。孟母三遷的故事我們都聽過,從故事我們知道環境對於一個孩子成長的重要性,孟子後來成爲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我想這和他有一個睿智的母親是分不開的!

第三,父母對孩子的言傳身教是關鍵,小孩的模仿能力很強,父母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影響着孩子,現代社會紛繁複雜,到處充滿着誘惑,要使孩子沿着正確的軌道運行,必須從小培養孩子高尚的品格,從小就嚴格要求他誠實、守信、樂於助人,要有集體榮譽感。平時在家對他不說假話,這樣也不允許他說假話。

《曾母殺豬》的故事,大家都不會陌生吧。說的就是曾子小的時候他父親要去趕集而他一定要跟着,曾父爲了哄曾子留在家裏,順口說了一句:“好好留在家裏,我回來給你殺豬吃。”

曾父趕集回來以後,發現曾母真的在嚯嚯磨刀,他連忙上前問妻子:“你磨刀幹什麼?”曾母很堅定地說:“我磨刀是爲了殺豬呀。”

曾父連忙對妻子說:“我只是爲了哄他才這麼說的,他一個小孩哄哄就算了,還真要殺什麼豬呀?”

聽丈夫這樣說,曾妻認真起來:“知道他是小孩你纔不能說了不做,否則他會怎麼看待他的父親?既然我們已經說了要把豬殺掉給他吃,那就一定要做到,否則,我們這爲人父母者不是就失信於一個孩子了嗎?”

爲了讓年幼的曾子知道他的父母是遵守承諾的,曾母最後殺掉了家裏那頭原本準備過年才殺的豬,給了孩子一個守誠守信的教育。

曾子長大以後成爲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後來成爲了一個大學者。

第四,不給孩子施加學習壓力,適當的時候幫助孩子減輕壓力,孩子的心靈是比較脆弱的,壓力太大可能會給孩子造成負面的影響甚至喪失學習的興趣。不用給孩子施加學習壓力,也不用要求孩子考試要考多少分以上等等,比如有時候測驗或考試沒考好,心情特別沮喪,我們家長在這時候要對孩子進行保護,安慰他,鼓勵他,幫助孩子減輕壓力,使他迅速地從失敗的陰影中解脫出來,等過一段時間後再來總結上一次失敗的原因。我覺得這樣做在保護了孩子同時,也教會了孩子正確面對失敗的辦法。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基礎和根本,沒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就很難搭起良好的學校教育。當然,學校教育反過來也影響着家庭教育,孩子在學校的時間很長,同學的交往和老師的鼓勵將影響孩子一生的成長。

教育孩子不僅僅是學習和考試,如何使孩子身心健康地走向未來,這纔是很關鍵的,現在獨生子女問題、孩子看電視、玩遊戲、上網安全問題,孩子的任性、自私、性教育等問題,都有待老師、家長共同去尋找好的解決途徑。

孩子習慣養成之我見

我和小寶的爸爸從兒子很小的時候就覺得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對小寶的成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就拿教小寶刷牙這件小事來說吧,小寶很小的時候,都是我幫他刷牙,一邊刷牙一邊我會把刷牙的方法編成兒歌告訴他,在平時還跟他一起復習兒歌,並且告訴他:“牙齒裏面有細菌,有小蟲蟲,不刷牙就會牙疼,要到醫院看牙。”同時還給他看爸爸媽媽的壞牙;這時候小寶很想刷牙,我就告訴他,等媽媽給小寶買了自己的牙刷,寶寶就自己刷牙了,讓他對刷牙這件事情充滿期待;於是我帶着小寶去挑選他自己喜歡的動畫人物小熊維尼的牙刷,回家後就正式刷牙。這時候,媽媽拿着大牙刷做示範,小寶就拿着心愛的小牙刷學習,刷完以後如果沒有都刷到,我就再幫他刷一次。慢慢的小寶就會自己刷牙了,他自己也覺得很驕傲,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來了,還表演給他們看,長輩們也很配合的誇獎他能幹。現在小寶每天都會按時刷牙,有時候玩得瘋了,只要跟他講小熊維尼想叫他去刷牙,他就乖乖得去刷牙了,還會嘟嘟囔囔地說:“牙齒裏面有細菌,有小蟲蟲,不刷牙就會牙疼,要到醫院看牙……”。

從培養小寶刷牙習慣的過程中我們家長深深地體會到,孩子的習慣養成需要家長足夠的付出。我們總結了6個字——耐心、細心、恆心,和大家共勉。希望每個寶寶都帶着一身好習慣開始人生漫長的旅程。

爭做世博“好市民”

世博來臨之際,我們和孩子們在家學習了《上海市民世博文明公約》。《公約》中的:“當好東道主,友善而熱情;觀博與遊覽,排隊守秩序;駕車及行路,禮讓講文明;維護好環境,垃圾不落地;言語和衣着,禮貌又得體。”短短10句話,學起來很容易,做起來並不容易。首先作爲家長,就要自我遵守,給孩子一個好榜樣,還要常常提醒孩子的行爲規範。我們告訴宇涵:“你是世博‘小市民’,同樣要遵守世博文明公約。”

有一天,我接朱宇涵放學回家,老師發給他一顆小朋友帶來分享的糖果。在車上,他拿着糖果聞了又聞很想吃,就問媽媽可不可以吃。因爲不是棒棒糖,媽媽就允許他吃了。他自己剝好糖,把糖放進嘴裏,然後搖下車窗,我猜想他是想把糖紙扔掉。於是我馬上問他:“世博小市民你要幹什麼?”他馬上說:“我不是扔糖紙,我是熱了。”“哦那你把窗開小點,小心別冷了。”我心理想,原來他不是要扔糖紙,心理很欣慰。發現他的糖紙不見了,於是又問他:“那你的糖紙呢?”他舉着手給我看,說:“我拿在手裏,到家了我會扔到垃圾筒裏的。”我聽完這些話,心裏很開心並及時表揚了他:“你真是一個‘好市民’”!他聽了非常得開心。

這一個小小的生活例子,說明我們做家長的,在平時就要時刻關注幼兒的行爲習慣。城市的環境需要大家的努力才能更加美麗,文明禮儀要從娃娃抓起。我們相信世博之後,我們城市的文明和市民的素質都會有所提高,我們的生活會變得更加美好!

談聽讀遊戲識字與幼兒閱讀的習慣培養

作爲一個準媽媽,我迫切地想要爲我肚子裏的寶寶準備一些什麼,比如胎教音樂,我會利用空餘的時間去收集一些網上所謂的時下流行的舒緩的胎教音樂,讓他(或她)感受有節奏的樂曲,爲的是培養寶寶的樂感和智力;比如一些童話書籍,我會在教學中使用,講給班內孩子聽的同時也是在講給我肚子裏的寶寶聽,只是這一些不知道是否有效果,心裏作用大一些吧。時下的父母都抱着和我同樣的心態,就是想讓自己的孩子在同伴中能出類拔萃,至少是不能落在別人後面。讀了《談聽讀遊戲識字與幼兒閱讀的'習慣培養》之後,我覺得對以後爲孩子培養良好的聽讀和閱讀的習慣是有很大幫助的,而聽說和閱讀的最終目標就是提高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因此在此基礎上我也有一些想法,爲訓練3~4歲的孩子的表達能力方面提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1、父母堅持以正確的口語和孩子交談。說普通話,語句簡短,速度適中,態度親切,不用疊詞

2、把孩子的單詞句,擴展爲短句。例如:孩子說:“餅餅”家長可以說:“啊,寶寶要吃餅乾。”等。

3、孩子視線所到之處,父母及時遞詞、遞句。如:孩子視線注視來往的汽車時,家長應及時說:“汽車開來了、汽車開走了”,看到花草時,家長及時說:“玫瑰花,紅紅的,小草綠綠的,花兒好看我不摘”等句子

4、委託孩子做事。開始可交給孩子一件事,如:“把媽媽的拖鞋拿來”,逐漸可以連續委託兩件事:“再把媽媽的包放好”等。

5、鼓勵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語言。當孩子已會用簡單詞語表達時,應鼓勵孩子用詞語表達請求和需要,不要用指手、點頭、搖頭代替。

雖然我的寶寶還沒有出世,但我已經體驗到了爲人母的艱辛,希望我現在所積累的一些知識能在日後有所用處。

做智慧型父母,營造嚴格而自由的家庭教育環境

家庭教育環境關係到兒童身心健康發展,良好的父母教養方式有助於兒童健康心理和行爲的形成。父母教養方式可以分爲權威型、專制型和放任型,其中權威型父母被心理學家認爲是最有效的教養方式。權威型父母對兒童溫情較多而且施予“嚴格而合理”的控制,能給予子女更多的情感溫暖與理解,可促進兒童道德感、良好適應能力和利他行爲的發展。而專制型和放任型父母則過多采取拒絕否定、嚴厲懲罰或過度偏愛等方式,有可能導致兒童出現心理行爲問題, 甚至反社會人格傾向。

首先,要讓孩子永遠被愛圍繞

美國心理學家戴維·埃爾金德說:“孩子們最需要知道的是,他們對父母很重要,永遠都被愛圍繞。”。父母每天要有時間和孩子交流,陪孩子玩耍。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在愛中健康成長,才能讀懂和感受孩子的內心世界和思想,才能營造和諧的親子關係。在我們家,有這麼幾個固定的“親子時間”:早上醒後起牀前我會陪孩子躺一會,說說話;傍晚幼兒園放學後我們會陪孩子一起在院子裏玩一會,聊一聊當天在幼兒園的情況;晚上睡前則是親子共讀時間,一起看書講故事。但是現實生活中,有時很難做到同時對工作和生活給予足夠關注,這時往往就容易出現問題。“六一”兒童節前我工作特別忙,以至於沒有弄清楚孩子們的表演是在5月31日,所以沒有幫女兒做好相應的準備,真不知道那一天孩子是怎麼自己扛過來的,第二天就生病了。這事讓我更加意識到家長和老師之間的良好溝通是實施家庭教育的有效保障。

孩子們有自己的感情需要,有意識和思想,但是他們還不能很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這就要求父母用智慧去讀懂和感受孩子的內心世界,真正做到“知子莫如父,知女莫如母”。上個月的一天,從頭一天放學回家開始,女兒就說第二天不想上幼兒園了,這天早上,她又說不上幼兒園。幾番旁敲側擊後,才知道原來是老師在幼兒園宣佈從這天開始,對於不睡覺的孩子要在全班同學面前通報批評,她害怕自己會被批評,所以不敢上幼兒園了。找到癥結後,我就開始對症下藥了。首先,寬慰孩子“所有的人,不管大人還是小孩,一開始都睡不着,慢慢地就睡着了”;其次,保證會給老師打電話,告訴老師如果她沒睡覺,私底下批評她,但不要當衆批評她。孩子這才放下心來,高高興興上學去了。當然,我也真的給老師打電話說明了情況。在這件事上,如果我們不問青紅皁白,上來就訓斥孩子,強迫其上學,那麼孩子這一天在幼兒園將會過得惴惴不安,以後遇到類似問題也可能會選擇自己硬扛。如果我們不追究原因,“不去就不去吧”,那麼孩子在以後遇到困難就可能會習慣於退縮。

其次,教育孩子守規矩但適當通融

現在的孩子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父母們面臨的一個最大挑戰是,如何讓孩子盡享童年時光的同時避免被寵壞。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明確並且始終如一的規矩可以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幫助他們區分對錯。只有在家庭教育中讓孩子懂得規矩,將來進入社會他們才能變成遵守規範的社會人,互相才能產生信賴。不過,規矩固然重要,但家長有時也可適當“通融”,這樣可以減輕壓力,讓孩子更加自覺地遵守規矩。比如在吃糖這個問題上,我們家的規矩是“小孩子不能吃糖”。從嬰兒時期開始,我們從來不給孩子吃糖,家長也儘量避免在孩子面前吃糖,所以孩子見了糖不饞。等到長大了一些,我們只是在一些特殊的情況下才給孩子吃糖,比如到別人家做客、有小朋友來玩等。現在孩子很自覺,知道“小孩子不能吃糖,只是偶爾可以吃一點”。

最後,營造和諧的家庭精神環境,伴隨孩子快樂成長

許多研究顯示,家庭成員間經常公開表露憤怒和攻擊的場面如夫妻相互爭吵、打罵孩子等,可作爲一種精神應激而增加兒童各種行爲問題的發生率,尤其易導致攻擊性行爲和抑鬱症狀。孩子對家庭成員的情緒十分敏感,很小的孩子甚至能感受到父母之間的冷戰。長期處於父母不和的家庭環境中的孩子常常有害怕、恐懼、傷心、惱怒的情緒,在行爲上常表現爲自卑、焦慮、易發脾氣等。家庭成員之間相互關心幫助,坦誠的情感表達可以促進兒童心理健康發育。所以絕不能打罵孩子,而應該用平和的語氣和尊重的態度和孩子進行溝通。

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做智慧型父母,伴隨孩子快樂成長。

針對幼兒的兩種表現談家園共育

在幼兒園的活動中,我發現家長來參加幼兒園的半日活動時,平時很活潑的涓涓不說也不動了,愛講故事的陽陽在老師提問是不肯回答了,做操了,小明拉着媽媽的手有哭有鬧、、、

爲什麼孩子們會在家長面前表現的過於緊張、依賴呢?怎樣才能讓他們敢於在家長面前得開朗、活潑,讓家長看到自己孩子在幼兒園的真正表現呢?我想家園雙方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幼進行教育。

1、關注幼兒的心理健康,讓幼兒愉快的參與活動 每個幼兒都有自己的思維方式,他們對幼兒園的喜歡程度也不相同。有的幼兒本很喜歡和小朋友一起玩,但聽到奶奶說他膽子很小,希望老師多照顧他後,他在幼兒園的表現真的變了,變的非常安靜。尤其是在家長來園參加活動時,他總是纏着家長有哭有鬧。這其實是家長無形中把自己的情緒傳染給了孩子,給幼兒造成了心理壓力。還有教師和家長不要在活動之前對孩子有過多的要求,使他們產生畏懼的心理,所以乾脆就不參加活動,這種幼兒沒有興趣參與,根本表現不出孩子本來的能力。

二、幫助幼兒樹立自信心,家園達到教育的一致性 幼兒在家長面前表現和平時不同,也說明家園教育存在着分歧。所以,教師和家長要針對孩子的具體情況,共同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讓幼兒夠體會到自己正確的做法是什麼。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和教師要以鼓勵表揚爲主,並結合幼兒的進步情況,提出新的目標。讓幼兒在一個漸進的過程中,樹立起良好的自信,促進其表現慾望的增強。

三、給兒創造表現的機會,感受表現的喜悅 其實,幼兒在家庭和兒園中都有許多的表現機會。當孩子畫了一條曲線,說了一首詩歌時,應當適時的給予幼兒肯定性的評價。讓幼兒體會到我爲媽媽表演後媽媽很高興。使幼兒形成一個好的心態,讓其有表演的願望。同時,教師也要根據不同水平的幼兒提出不同的要求,使他都能體會到表現的樂趣。 《綱要》中提出:爲每個幼兒提供表現自己長處和獲得成功的機會,增強起自尊心和自信心。這就要求我們家園攜手,爲每個孩子提供表現機會,鼓勵他們大膽參與,讓家長走進幼兒園的活動不再有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