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優秀作文:我和書的故事

書是人類的營養品,書是心中的啓明星。小編收集了我和書的故事作文,歡迎閱讀。

初中優秀作文:我和書的故事

第一篇:我和書的故事

去年,朋友送給我一本科馬克·麥卡錫的小說——《路》。送給我的時候,她一再強調,這是一本很不錯的書,它會告訴你,身處絕境的人,究竟會做什麼,能做什麼,又該做什麼?

這本書的書名和封皮設計,並沒有讓我眼前一亮,因而,我一直將它冷落在一邊,沒有翻開。有段時間,我很迷茫,對人性也感到特別的絕望,覺得生活毫無希望。於是,我變得敏感,對周邊的人充滿了敵意和攻擊性。鬼使神差般,我想起朋友推薦它的理由,於是從書櫃的最底層把它給找了出來。

《路》的故事情節很簡單:一場自然災害導致世界末日來臨,一對父子爲了生存,開始了一段艱難的求生旅途。南行求生的路上,人們超乎想象的利己、邪惡——自然災難遠沒有人類可怕。絕境中,父親一遍又一遍地告訴兒子:“我們是好人,我們沒有力量去救人,但決不會爲了生存去吃人。這是底線。”最終,善念,讓他的兒子得救了……這是一本令人動容的書,除了父親對兒子淳樸的愛,還有對人性的反思:一旦善的底線被突破,心靈便會失去堅守。

合上書,閉上眼,我開始對自己的內心進行剖析:難道我要因爲別人傷害了我,我就要回擊,選擇“吃人”,或者我應該放寬心,和那對父子一樣選擇堅守底線?

這個時候,手機收到了快遞小哥讓我下樓取件的短信。

我來到小區門口,可我沒看見快遞小哥的身影。半個小時過去了,快遞小哥仍然沒有出現。來取件的人越來越多,很多人不耐煩了,開啓了謾罵模式。就在這個時候,快遞小哥來了。

大家一擁而上,把他的三輪貨車包圍了起來。大家一邊責罵快遞小哥的不守時,一邊要求他快把自己的包裹找出來。

快遞小哥把貨車停在門口,說:“你們能不能再等我一會兒,我到現在還沒吃晚飯。我膽囊炎發作了……”說完,他跑到一旁的小超市買了一袋餅乾,狼吞虎嚥地啃了起來。

看到這一幕,有的人默不作聲,有的人大聲說:“你別吃了,快把我的包裹給我。”

突然,一個小女孩尖聲叫道:“你的手臂怎麼有血?”

快遞小哥摸摸手臂,嘴裏含着一大口餅乾說:“剛纔被私家車颳了,那個車主逆行撞了我……”

驀地,我有些難過:他會是誰家的兒子、丈夫,又是哪個孩子的爸爸呢?如果回到家,他的父母、妻子、孩子知道了他這一天的遭遇,該有多心疼啊。那一瞬間,對於他遲到的事,我一點也不介意了。

這時,那位尖叫的小女孩,走進超市,買了一瓶礦泉水遞給他。他似乎很意外,眼眶發紅了,猶豫着接過水,不停地說着:“謝謝,謝謝。”

善良不是人的本能,而是人的一種選擇。這種選擇,是小女孩給快遞員遞去的一瓶水,是《路》裏的那對父子在殘酷的生存鬥爭中,仍然心存善念。我想我已經知道我該如何走出現階段的困境了:就算醜與惡無處不在,但善,是最溫柔、強大的力量,它們會傳遞、衍生,最終帶你走出困境,找到希望。

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遇到困境、經歷磨難,但願每份心酸和不易,都有人心疼,都能被善良對待。這些都是一本好書帶給我的領悟,你的呢?

第二篇:我和書的故事

教育家說:書是智慧的鑰匙;史學家說:書是進步的階梯;政治家說:書是時代的生命;經濟學家說:書是致富的信息……

從小我就愛看書,爸爸媽媽也不反對我看書。從幼兒園開始,我就看一些繪本,比如:《貝貝熊》、《最好的爸爸》、《小兔波力》等。上了一年級我看《一年級的小豆豆》《小朵朵》《勞拉的星星》……二年級就看了《甜心小米》《老鼠日記》《笑貓日記》……總之,從幼兒園到現在,我都看了很多的書,爸爸媽媽還會經常給我買書看。

我記得小時候爸爸出差去香港,回來後給我帶了一本好厚好厚的《迪士尼公主故事精選集》,跟我們學校的《放飛希望》一樣大,約4釐米的厚度,400多頁。我當時高興壞了,抱着書親了爸爸一口。我用抹布把書擦了一遍,看了看裏面的內容,心跳個不停,裏面有好看的彩色圖片。從那以後,這本書成了我的“鎮櫃之寶”。有一次,弟弟來我家玩,媽媽說:“你們先看會書,下午吃完飯我帶你們去遊樂場玩。”我那時就在看一本《小公主的美妙夢想》,突然聽到書被撕破的聲音,我回頭一看弟弟真把我的鎮櫃之寶書撕出了一道傷口。那麼好看的書就被撕了,我一氣之下就對弟弟吼:“你幹嘛撕我的書啊?”說着就和弟弟鬥起來,後來是媽媽把我們拉開的,我手上一條條紅印,弟弟胳臂也是一條條紅印,弟弟喊到:“發那麼大火幹嘛?不就小心撕了點你的書而已,那麼小氣!”“你又不喜歡看書,你懂什麼呀!”吃完飯後,我帶着怒火去的遊樂場,一點好心情都沒有,弟弟可是玩了不少。在回家的路上,弟弟把遊樂場贏得來的玩具分了我一半說:“姐姐,對不起,下次我會小心的。”我的氣才消了點,心想:想用玩具來賄賂我?“好吧!不過你不要跟我說對不起,你要對我的書說sorry!”

書是人類的營養品,書是心中的.啓明星。我愛書,就像爸爸媽媽愛我一樣,我要無微不至地照顧他們,要從書裏汲取成長的營養。

第三篇:我和書的故事

書非借不能讀也!有道是借來的書,真的會讀得更快一點。相比現在看到喜歡的書就會買下來,我的中學時光,大多是在借閱中度過的。

上中學時,學校周邊最火的就是華中希望書社,一上新書,火爆程度簡直就像現在淘寶的“雙十一”大促銷,一下搶借而空。書有限,先到先得,因此每到放學,書社內肯定圍得裏三層外三層。就連課間十分鐘,也成了借書還書最好的點,大家都樂此不疲。如果想借一本暢銷書,那可要預約好久。當時我們班的同學大部分人都辦了卡,交幾十塊錢押金,辦一張卡,就可以每天去借書了,五毛,幾毛錢一天的都有。

我辦卡讀的第一本小說是《圍城》。讀《圍城》是因爲中學母校和《圍城》的那段歷史。

《圍城》裏提的“三閭大學”的原型是國立師範大學,也就是我的母校所在地。語文老師曾給我們詳細介紹過這段和《圍城》有關的歷史。那時我們的教學樓大門上掛着一幅牌匾,寫着“三閭鐘樓”。據說那個鍾還是以前留下來的,很有紀念意義。每次路過那裏,我們都要仰頭看看這鐘樓,覺得有點不可思議,原來我們學校曾經在這麼有名的書裏存在過。

因爲這段歷史,《圍城》也成了我們學校學生都會讀一讀的小說。直到現在,每次提起錢鍾書,我都會憶起在學校的那段時光,也會不自覺地和小夥伴們提起學校的那段歷史,彷彿一下就回到了那時的青蔥歲月。

那時候,老師對我們看書有嚴格的要求,必須寫讀書筆記,每個學期要完成一定的量。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厚厚的摘錄本,記錄着各種名言名句,優美的短文等,爲寫作文積累素材。正因爲這樣,我們都會選擇去借書看,又便宜又方便,而且也會在最短的時間內看完。

最暖心的是,書社老闆總是進一些和我們課文同步的名著,這也是語文老師特別要求我們找來看的,像《巴黎聖母院》《哈姆雷特》等等這些都在語文老師推薦的必看名單之內。我記得當時這些書的封皮都被翻爛了,可見閱讀人之多。

書社也借閱雜誌,一些文摘類的雜誌如《讀者》《萌芽》等,都是我們常借的,雖然別的書店也有賣,可是借閱一樣火爆。

對於借書,老師的管控也很嚴,三令五申不準看武俠、言情小說等和學習無關的課外書,一旦發現就會沒收,可照樣還是阻止不了大家看書的熱情。 那時候我們追三毛,追張愛玲,追瓊瑤,也追郭敬明。有時候爲了看所謂的課外書,總是和老師鬥智鬥勇。有的偷看小說,還要擺出認真聽課的樣子,甚至把小說換成語文或者數學書的封皮,可即使如此,也常常被老師識破。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同學借了一套漫畫書,爲了最短時間看完,在課堂上偷偷看,結果被老師沒收了一本,後來沒辦法,只能花重金買了一套新的還回書社。

現在想來,那些偷偷閱讀的時光,都充滿了歡樂,也許,越是不讓看書的時候,閱讀的渴望纔會越強烈,可也正是這些經歷豐富了我們的中學生活。

現如今,實體書店在電子傳媒和網絡的衝擊下,正在萎縮,閱讀的方式也變得多樣化。當年學校邊上的華中希望書社也不知何時消失了。

伴隨着我們青春的書很多,到底讀了哪些,或許你的記憶已經模糊,可那段屬於自己獨特的讀書記憶,是不可能忘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