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讀後感1200字(通用7篇)

讀完一本書以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爲了讓您不再爲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童年》讀後感1200字(通用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童年》讀後感1200字(通用7篇)

《童年》讀後感1

歷經一個月的時間,我讀完了這本小說。所以這也許是我留下的關於這本書最後的一篇讀感了。我的主題就與書的名字一樣,是屬於我自己的《童年》。

當我們翻到最後一頁時,我們不免回頭看看第一頁單獨的一句話:“獻給我的兒子”。是高爾基在告訴兒子自己的童年生活的黑暗麼?還是想讓他更瞭解自己?當你只看標題時,當然會這麼想。

童年,每個人的童年都不一樣,可能有些煩惱的小事,但大多數人心中的童年都是像品嚐一種糖,它叫甜。但對於阿廖沙來說,童年是黑暗的。

我十分同情他,在黑暗的社會背景下,他過着痛苦黯淡的生活,他從小就失去了父親,住在外祖父家,缺少家庭溫暖的他目睹了兩個舅舅爲了家產的明爭暗鬥,還常常遭受外祖父的毒打,出門也被同齡人所欺凌,小小年紀看着身邊的親人一個個死去,經歷着悲劇性的生死離別。這彷彿不是那樣年齡的孩子該承受的東西。而這時,我就不禁想起我的童年,也許現在我還正在處於童年期間。我敢說,同齡人沒有幾個人經歷過像阿廖莎那樣的生活。我們是幸福的,每天吃飽穿暖,跟着時代享受科技的方便。在這樣優越的環境中,有些還停留在家作可以少一點的層面上,家長可以多關照我們的層面上,外面的比賽能夠穩贏的層面上。而我們或許應該多瞭解過去的時代,對比當今的幸福,還更應該勉勵自己去對得起自己所受到的“優待”。

同時,我更敬佩他。我佩服他的堅強不屈,我敬佩他的不甘服輸。書本的後半段,他爲了維持和外祖母的生活,只能去撿廢品。在傷痛的的處境下努力着,怒吼一聲,告訴自己是強大的。這樣的他都沒有爲自己的處境而放棄,我們先在遇到的困難簡直不值一提。都說現在的我們像是初升的太陽,我們有着未知的前程,光明的道路。但是人生漫漫的道路上的闖關者永遠是我們自己,不是放棄了就有人會替你,而是懂得知難而進,越是難,越是看着不可能,那麼好,我就要將你打敗,就是要將你踩在腳下,轉換成我前方的鋪路石。

最後,我羨慕他。我羨慕他即使經歷了那些不可描述的事情,他依舊那樣的天真,而且更可貴的是從不抱怨。在字裏行間,都有着屬於他自己獨特的風景,那是乾淨的,是最純粹的。他會說:“他們爲什麼要去打架呢?”“爲什麼你要去偷盜啊?”“媽媽到底去了哪裏呢?”可是他沒有一次抱怨過世界對他的不公,社會對他的不公。更不會抱怨那些令他不快的事情,令他懊惱的人們。但是現在的我們,好吧,就比如我,多多少少喜歡抱怨一些讓我不舒服的事,但是它們真的值得我們去抱怨嗎?或許他冰清玉潔的心是我最需要給自己建造的一棟樑房。

我就像一開始,他口中所說的兒子一樣,去讀他的作品。他不僅僅是讓人感受到社會背景的黑暗,而是想讓我們體會到,在黑暗的背景下更需要看到的是那一束的光明。在他的快樂的,悲傷的童年中,爲我們,也爲他的兒子解讀着:只要不對任何看似苦難的現實而放棄,黑暗總會過去,即使光明會遲到,但它也不會缺席。無論是在什麼樣的年代裏,或是我們以後將步入的社會中,將積極向上的態度,乾淨純粹的靈魂,還有不屈而倔強的性格放進我們的行囊,與命運抗爭,最終的站在最高處的不是別人,不要懷疑,他就是你自己。

《童年》讀後感2

環境污濁,無法抹殺對美好未來的嚮往;童年坎坷,也擋不住阿廖沙執着的追求。《童年》使我領略到了別樣的童年經歷,阿列克賽不幸的身世,悲慘的童年生活,讓人深深的同情。但是他最後的成功也與他的童年有關:正是因爲他的童年中養成的勤奮,不好吃懶做的習慣,外祖母等人又給予了他光明和愛,他才能成爲一個博學的人,偉大的人,俄羅斯無產文學奠基人。

那我們呢,我們的童年跟他比就是天上人間,但我們這麼好的環境都是上一代人,上上一代人打拼出來的。網上曾經有個段子,一位老爸訓斥她的兒子說,我們那時候學習比你勤奮多了,兒子反駁說,那爲什麼我們的生活比你們好呢?爲什麼呢?因爲現在好的環境是上一輩人打造出來的。他們的童年可謂十分的貧苦,我曾經看過一本書,叫作《水邊的文字屋》,其中有一篇文章叫《關於肥肉的歷史記憶》裏面談到過:那是一個全民渴望肥肉的時代;土地乾焦焦的,腸胃乾焦焦的,心乾焦焦的,甚至連靈魂都是乾焦焦的;油水,在那個時代是一個令人神往的詞,是大詞,是感嘆詞。還寫了一件事:我們大學組織開荒,不允許私自買東西吃,但我們因爲太餓偷買了一罐肥肉罐頭,八天後一位同學來傳達通知時竟然在我們寢室還聞到了罐頭味兒……誠然,他們的生活十分貧苦,條件也不好,但這使得他們大部分人都會發奮讀書,而且心地善良,所以都會有一個光明的前程。這說明有時候童年吃苦也是有好處的,它能鍛鍊我們的一些能力,幫助我們養成一些好的習慣。

但是我們現在都生活在蜜罐裏,家務事基本上不過問。就拿我去比賽來說,跟我一間房的那位隊友。基本上沒洗過衣,縱然洗過,也只是開水一燙了事。相比之下,外國的學生確實比我們更好,日本學校的食堂都是學生自己分配人員,這幾個去食堂端飯,吃好飯,自己都要放好餐具。那幾個留下來打掃衛生,打掃完了再回教室,老師根本不用操心。美國的學生上學全部都是自己背書包,連總統的子女也不例外。孩子揹着大小包,父母兩手空空是常事。不像中國,一放學,父母就把書包接到了自己的手上。家長包攬了一些我們的一切事物,我們只用管學習和玩,相比之下多麼的自在。所以其他國家優秀真不是意外和幸運,而是一直以來自律,獨立品質的養成。

我想這可能是現在中國遊戲風揮之不去的原因。法國可爲此立法定罪。而中國呢?因爲青少年不用操心任何事,無聊,遊戲便作爲一種消遣和打發時間的工具而出現,然後玩多了不就上癮了嗎?我們的球隊一共有五男三女,我和另一位男生住,剩下三男一間房,第二天我去那三個男生的房間,看到了一屋子的狼藉,他們就在這樣的房間裏打了一晚上的遊戲與三國殺,還不打掃房間……看到了吧,他們已經沒有自己打掃自己房間的意識,原因就是平時一有空就打遊戲這個習慣的養成,並沒有自己打掃衛生的習慣。

所以有時苦真是個好東西,它能讓人成功,讓人沉穩,不吃苦哪來的真正的成功。但如果我們把吃苦當作一種不光彩的事呢,那它就會讓人自卑,其實吃苦並沒有什麼不光彩的,不是有一句話說了嗎,“勞動人民最光榮”。

但有一點要記住,蜜罐是我們的權利,而不是我們的權力,我們可以不選擇呆在蜜罐這樣的生活中,但我們不能把它當作是我們理所當然的生活環境。

《童年》讀後感3

《童年》是高爾基自傳體小說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是以作者高爾基自己的童年爲寫照寫的。

書中的主人公阿廖沙從小就失去的父親,然後便被母親送去了外祖父家,故事便從這裏開始了。剛到外祖父家就特別不喜歡外祖父,感覺外祖父對他的不懷好意,所以就格外的留心外祖父的一舉一動,對外祖父懷有一種好奇心,同時又很害怕他。在一次好奇心的驅使中,阿廖沙把白布丟進染缸因此被外祖父狠狠的打了一頓,阿廖沙更加害怕外祖父了。外祖父主掌家中的一切事物,視財如命,以打人爲樂,阿廖沙因爲調皮時常犯錯所以也經常被外祖父毒打。阿廖沙的兩個舅舅也是完全繼承父親的殘暴,因爲分家兩個人互相殘殺,不顧兄弟手足大打出手。他們間接的害死了阿廖沙的好朋友“阿茨岡”,對此阿廖沙更加的厭惡他的兩個舅舅。米哈伊爾舅舅的一把火把作坊燒的差不多了,但因此他的妻子因爲難產去世了,這也算是上帝給他的一個懲罰。這一切的一切都讓阿廖沙覺得十分壓抑。

而外祖母的出現就猶如黑暗裏的一束光芒,她照亮了阿廖沙的整個童年,外祖母會經常講故事給阿廖沙聽,給他關愛,讓他相信世間還是有真情的,這份愛驅散了阿廖沙內心陰暗的一面。同樣帶給阿廖沙溫暖的還有,樂觀樸實經常保護阿廖沙的小茨岡、勤勞正直的老人格里戈裏、知識淵博的“好事情”。

阿廖沙又回到了外祖父那,可是外祖母和外祖父完全各過各的了。阿廖沙跟着外祖母,在這種日子中,阿廖沙知道了貧窮的可怕,年少懂事的他利用節假日、放學後的時間去外面撿破爛掙錢。在這期間,阿廖沙碰到了幾個要好的朋友。在和他們相處的日子當中阿廖沙找到了一種叫友情的東西。他們那種純真、毫無惡意、善良的性格讓阿廖沙感到從所未有的溫暖。

不久,在親眼目睹母親死後,阿廖沙出去謀生了。

與阿廖沙的童年相比較我的童年是快樂亦或是幸福的。我是在農村長大的,在那裏,春天可以看到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壯麗景象;夏天,可以和一羣要好的朋友爬樹抓知了;秋天,可以看到一大片一大片的稻田裏金燦燦的稻穀,風一吹,它們就像穿着金黃色連衣裙的美麗女孩翩翩起舞;冬天,可以欣賞漫天飛舞的鵝毛大雪紛紛揚揚飄灑下來的樣子,還可以同一羣小孩推雪人。這一切的一切就像一個個動聽的音符將童年串成一首悅耳的歌,在風中飄揚。

我也是和我的外祖父外祖母一起生活。我的外祖父比較嚴厲,他會很注重禮儀,比如說;和長輩吃飯的時候得讓長輩先動筷子,不能亂說話,所謂“食不言,寢不語。”夾菜得夾自己那方不可逾越。但我外祖母是個非常慈祥的人,她會很寵溺我,會接受我許多無理的要求,我也會經常跟外祖母撒嬌,時不時爬上她的肩頭“騎馬”,與外祖父比較我跟外祖母會更親近。

我的童年沒有勾心鬥角,沒有嫉惡如仇,有的只是天真爛漫,它在我心中純潔就像一片白紙,不允許讓任何人玷污。

童年就是這樣,在我們不知不覺中它離開了。只留給我們無限的回憶。我的童年是如此,我想阿廖沙的童年亦是如此。待他人生垂暮時,再回憶起童年,也許是嘴角的一抹釋然的笑;也許是渾濁的眼睛裏閃動的淚光。不管怎樣,童年總是最令人回味的。

《童年》讀後感4

高爾基,1868年至1936年,前蘇聯偉大的無產階級作家。因親身經歷資本主義殘酷的剝削與壓迫,創作了自傳體三部曲小說:《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童年》是三部曲之一。

小阿廖沙自幼喪父,寄居在充滿仇恨,籠罩着濃厚小市民氣息的外祖父家。因爲母親與父親當年不顧祖父的意見私自結婚,爲此祖父待作者也不太和藹,但外祖母待他很好,是他童年時最好的朋友。所以,《童年》中着墨最多的就是外祖母了。

當大家爲去世的父親封土時,“你怎麼不哭啊?”外婆領我走出墓地的圍牆,問到,“你應該哭啊!”

“我哭不出來。”我答道。

“哼,哭不出來,這樣可不好。”外婆輕聲對我說。

因爲當時幼年,作者對生死離別並沒有什麼太多的感受,自然也就哭不出來,可外祖母去強求讓我哭出來,可見當時小市民對人的影響之大。

在作者黑暗的童年時刻,外祖父手下有一個打手,叫茨岡,當我被打溼,總是護着我,時候又叫我如何減輕痛苦,給作者黑暗中送來了第一束光亮。

可是在一個夜晚,“他腳下絆了一跤”,“他跌倒了,被壓在下面,十字架砸在他脊樑上”,“血一直在流,在門檻上聚成一堆,漸漸發黑”。是的,茨岡死了,被悄然無息地埋了。這給作者的童年又抹上了一層黑漆。

衆人的冷漠,不顧他人性命,背後翻臉的行爲都深深地烙印在作者的心裏。

茨岡的死並沒有得到別人的憐憫,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在當時,勞動人民是沒有自己的權益的。

作者也漸漸看清了這一切,也試圖改變這一切。在那時,作者家中有一個寄宿的人,叫做“好事情”,是當時爲國家的科技發展作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可是在作者家中卻不受歡迎,大家都認爲他是一個怪人,作者竭力制止他們的舉動,卻無濟於事。

小阿廖沙童年的記憶中,“外祖母說話好似在用心唱歌,字字句句都像鮮花那樣溫柔、鮮豔和豐潤,一下子就牢牢地打進我的記憶裏。好微笑的時候,那黑得像黑櫻桃的眼珠兒睜得圓圓的,閃出一種難以形容的愉快光芒,在笑容裏,快活地露出堅固的雪白的牙齒,雖然黑黑的,兩頰有許多皺紋,但整個面孔仍然顯得年輕,明朗。”

只有童年記憶中美好的人和事,纔會描寫得如此的美好。他從外祖母的眼睛裏讀出了“她內心卻射出一種永不熄滅的、快樂的、溫暖的光芒”。

一個孩子純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熱戀中的人們也難比啊!

他深情地感謝外祖母,這個他生命中的引路人。

“在她沒來以前,我彷彿是躲在黑暗中睡覺,但她一出現,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領到光明的地方,用一根不斷的線把我周圍的一切連結起來,織成五光十色的花邊,她馬上成爲我終身的朋友,成爲最知心的人,成爲我最瞭解、最珍貴的人,——是她那對世界無私的豐富了我,使我充滿了堅強的力量以應付困苦的生活的。”

沐浴着外祖母聖潔的光輝,在她的光明引領之下,長大之後,作者堅定了自己的決心,開始了抨擊資本主義,謳歌無產階級的道路。面對着土豪的壓迫,他的行爲也正如他在《海燕》中呼喊的——

“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

《童年》讀後感5

童年就像一杯純淨無瑕的白開水。無論我們添加什麼原料,它都會被仔細收集並永遠銘刻在我們的腦海中,這讓我們不願意放棄它,更不願意去觸摸那些美好的回憶。

馬克西姆高爾基的童年世界聞名。一個夏天的下午,我打開了它情緒也隨着書中宋人物的黑線而波動。

這本書主要是關於阿麗莎的童年生活。這部小說始於我和媽媽去爺爺家,止於爺爺讓我去世界各地吃飯。我祖父開了一家染坊,但隨着他家族生意的逐漸衰落,他變得吝嗇、貪婪、專橫和殘忍。他經常毆打我的祖母和孩子,殘酷地剝削他的工人。年輕的阿萊莎被他用樹枝打昏了他還偷偷以高利率借錢,甚至鼓勵他的助手偷東西。這兩個叔叔也是粗魯自私的非利士人,爲了他們的財產整天爭吵和爭鬥。在這樣一個充滿殘酷和仇恨的家庭裏,年輕的阿萊莎過早地意識到了人類的痛苦和醜陋。叔叔們爲家庭財產爭吵和爭鬥的場景嚇壞了小阿麗莎。這一幕真實地反映了俄羅斯下層人民沉重的生活狀況,批判了普通公民的自私和殘忍。

然而就是在這樣一個可怕的環境裏,也有溫暖與光明。這就是阿廖沙的外祖母和另外一些人,過的另外一種生活。外祖母慈祥善良,聰明能幹,熱愛生活,對誰都很忍讓,有着聖徒一般的寬大胸懷。她如一盞明燈,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獨的心,她對阿廖沙的影響,正像高爾基後來寫的那樣;在她沒有來之前,我彷彿是躲在黑暗中睡覺,但她一出現,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領到光明的地方,是她那對世界無私的愛豐富了我,使我充滿堅強的力量以應付困苦的生活。外祖母使他在黑暗污濁的環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氣和信心,並逐漸成長爲一個堅強,勇敢,正直和充滿愛心的人。

幸福的童年都是相似的;不幸的童年各有各的不幸。《童年》以小主人公阿廖沙在外祖父家的生活經歷爲線索,刻畫了一羣性格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這裏有嚴厲而暴躁的外公,有慈祥的外婆,有愛喝酒鬧事的舅舅,有漂亮而憂鬱的媽媽,還有會跳舞的小茨岡:有擡起長腿踢媽媽的繼父,有稱爲奶奶的綠老太婆,有孤僻而執着於化學實驗的房客好事兒,有自殺的小偷彼得伯伯,還有一羣玩草鞋大戰。

而小阿廖沙正是以一顆脆弱而敏感的童心生活在這羣人中,體驗着人生的酸甜苦辣。愛豐富了他,使他充滿了堅強的力量去應對困苦的生活;苦難讓他明白,俄羅斯人大多像小孩子似的,喜歡拿憂傷來逗樂,玩弄,不爲做不幸的人而羞愧正是從這個足跡裏,走出來了一個文學巨人,世界因他而增輝。《童年》,也爲我們認真瞭解一個偉大民族打開了一扇小小窗戶。

想想我們的童年真是和阿廖沙的有着天壤之別。我們有老師辛勤的培育;有父母的疼愛;有爺爺奶奶的呵護。但擁有着這些的我們似乎並不知足,有些人總是奢求更多。因爲,在他們眼裏,大人們掙錢是那樣的容易,似乎都不費吹灰之力。這些人是多麼天真啊!的確,我們不用像阿廖沙那樣只十一歲就到人間獨自闖蕩。但讀過《童年》之後,我們應該悔過自己曾經的奢侈;應該不再浪費;應該學會珍惜。

《童年》讀後感6

童年是一隻鉛筆,它所經歷過的,即使你用橡皮去擦,一樣會留下它的痕跡;童年,是真中的夢,夢中的真,是失意時含淚的微笑。

童年——不禁讓我們想起了自己美好快樂的經歷。小時侯,在我的印象中,頭頂總是一汪藍得讓人心醉的天空,變幻莫測的白雲……周圍的一切散發這襲人的和諧和幸福。

而阿廖沙的童年卻在一個充滿仇恨,籠罩着濃厚小市民習氣的家庭中度過的。

我讀《童年》,童年是心酸的。阿廖沙幼時喪父,少時喪母,可以是,他的童年在親情的離別中度過的。如果說林黛玉的淚流盡了情仇哀怨,深閨中仍纏纏綿綿,又怎及他幼小的心靈承載如此多的心酸與痛苦。生活是艱辛的,外祖母的善良與慈祥的給予,竟然也遭到外人的誤會;家僕的關心,也遭到外界的非議。家裏人的打打鬧鬧,倒成了家常便飯。人性的善惡臭美一幕幕地展現在我的眼前。

在這個令人窒息的家庭,阿廖沙經歷了許多自己想都想不到的事,周圍殘酷的事情太多了,使他的.幼年時代變得痛苦不堪。我彷彿看見了阿廖沙天真的眼睛裏透露着不解,那是一串串的問號。“爲什麼他們天天吵架,我沒做錯爲什麼把我當成出氣筒。爲什麼家裏沒有一天寧靜的時候。爲什麼媽媽那麼早離開我……”然而,他卻不抱怨,懷着一顆天真純潔的心,坦然地看着這眼前發生的一切。也許,這些,也只有他長大以後,慢慢明白這些人情世故。真不知道,那是有多少類似的童年,在辛酸中沉浮,被銘記在他那幼小的心靈中。

高爾基的童年除了一些教育和友誼,沒有什麼再值得回憶!在歡樂中,在悲傷中,在愛與恨的交織中,他的童年就這樣匆匆而過。在閱讀中,我發現他的愛,尋思他的恨,品味着冥冥之中黑暗的光明。

我們現在豐衣足食,要什麼有什麼,又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心肝寶貝”哪能和阿廖沙那悲慘的童年相提並論,年代的不同就是這差別,一個是天堂,一個是地獄;一個充滿陽光,一個到處黑暗。我們現在的童年來之不易啊!

記得童年充滿着歡樂,童年到處是溫暖,童年是值得回憶的相機,童年愛滿心窩,老師熱心地傳授知識,同學們互相探討,我們像一棵棵小樹苗,在接受春風雨露的滋潤——吸取更多更好的知識,茁壯成長。在這知識的海洋中,我們結束了快樂的童年,開始走向成熟。

現在,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人道主義的社會主義國家中,這裏沒有抽人的鞭子,沒有毆打的拳腳,沒有仇恨,沒有貪婪,更沒有層出不窮的暴行和醜事。這裏的人是善良,純潔,樂觀的人,因而我們的童年是充滿了幸福和快樂的。高爾基在那樣艱苦的環境下都能成爲一代名家,我們也一定要好好學習,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

我讀《童年》,讀出了善惡醜美的表現,讀出了人性的變遷。在歷史的長河中,我相信,總是會有許多無名的力量驅使着許多無名人士堅強的活着,並被世人讚歎。

童年,本是真中的夢,夢中的真,有美麗的浪花做伴,有可愛的同伴玩耍。但我讀《童年》,感悟到了阿廖沙童年中的辛酸,這也將會成爲你失意時含淚的微笑。

絕不低頭,笑對挫折,感悟人生。

《童年》讀後感7

童年是高遠天空的一隻紙鳶,歡樂如舊;童年是人生初始的歲月,美好如昔;童年是小巷深處的歌謠,動聽如斯!然而,一曲高爾基的《童年》卻令人唏噓不止,感慨不已。

如今,每家每戶都過上了小康生活,身爲祖國花朵的我們幾乎“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生活在安逸舒適的“溫室”裏。可在另一個時空,與我們同齡的阿廖沙去生活在一個“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社會,擁有着悲苦的童年。三歲喪父的他寄居於因家業衰落而暴躁吝嗇的外祖父家中,曾因一塊染布,小阿廖沙迎來了一頓毒打,遍體鱗傷;兩個舅舅爲了家產每日爭吵不休,甚至大打出手……阿廖沙在這個令人窒息,充滿無情的狹小天地裏看到的皆是令人作嘔的醜事,但幸得外祖母的疼愛和教導,在污濁的環境中仍保持着勇氣和信心,走向人間……

隨着一個個黑色宋體字忽起忽落,猶如那一個個跳動的音符,譜寫的正是高爾基童年的真實寫照。生活在腐敗統治年代的他,想擺脫,想掙扎,可終究事與願違,現實的枷鎖牢牢困住了他。我很慶幸自己擁有快樂的童年,處在和平年代。可以坐在明亮寬敞的教室裏,接受知識的洗禮;可以一回到家,享受父母的360°全方位悉心照顧;可以最大限度地依着內心,自由自在……但,我們卻時常“身在福中不知福”,挑三揀四,怨天尤人,不懂得珍惜眼前的美好生活。要知道,這是無數先輩經歷千波萬折,嘔心瀝血創造的未來;要知道,我們現在所擁有的條件,對於阿廖沙(高爾基)來說,是多麼可望不可即啊!

可反過來說,自小受到的磨難坎坷對高爾基來說未嘗不是一種人生經歷,一份生活饋贈。正因如此,擁有斑駁閱歷的高爾基才能坦然面對成長道路上的風風雨雨,勇敢無畏地迎難而上,最終成爲一代大文豪,人人交口稱頌!相比今天,我們被保護的密不透風。在家裏“十指不沾陽春水”;在學校這座象牙塔裏更是隻有“學習”二字。不經世事的我們,社會經歷少的可憐,生活閱歷一片空白,遇到一點芝麻綠豆兒小事便手足無措,碰到一點小困難就“退避三舍”。但俗話說:“風雨過後纔是鷗翔魚遊的天水一色,走出荊棘纔是鋪滿鮮花的康莊大道,登上山頂纔是積翠如雲的空濛山色”。回望古時的司馬遷,由於李陵一案身受宮刑,蒙受大辱,但終於頂過磨難,發憤寫完了輝煌鉅著——《史記》。從此便有了中國二十四史之首,中國正史的鼻祖。再如現代美國的史蒂芬·威廉·霍金,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患者,全身癱瘓,失去發音能力。卻證明了廣義相對論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積定理,在統一20世紀物理學的兩大基礎理論——愛因斯坦創立的相對論和普朗克創立的量子力學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從此便被世人譽爲“宇宙之王”。這些例子無一不說明:人生需要苦難與挫折的磨礪。身爲21世紀的我們,真的太需要磨練的機會了,真的太缺少磨練的機會了!

一曲悲苦的《童年》,一幡成長的感悟。我想,時光稍縱即逝,童年已愈來愈遠,應珍惜眼前,以樂觀積極的態度笑對阻難,展望未來,磨練自己!

那悠然飄忽的回憶叫蛻變,那抖落滿身的塵埃叫成長,那一曲悠之《童年》的幡悟叫洗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