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鄉小學學區劃分

小學教育除了教育的特點外,還有獨特的基本特徵:一是全民性;二是義務性;三是全面性。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新鄉小學學區劃分相關內容,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大家!

學區劃分

市育才小學:勝利街以西,金穗大道南側以北,人民路以南,解放大道以東;解放大道原五中家屬院。

市實驗小學:師專老校區南牆以南、文化街以西、引黃渠以北、勝利街以東(勝利街東側的166號以上);勝利南街西側23號—125號,孟營街1號的汽車配件公司家屬院、孟營陳家衚衕3號(瀝青公司家屬院和公路段倉庫)、孟營西大街27號(原新華區政府家屬樓)、孟營新街1—37號。

市外國語小學:金穗大道以南、勞動街以西、引黃渠以北、文化街以東;金穗大道以南、文化街以西、師專老校區南牆以北、勝利街以東。

市實驗小學和市外國語小學不含孟營小學學區的孟營街2號—87號、89號—410號(孟營南街、孟營南大街),向陽路128—166號(不含統建樓),孟營北大街1—124號,孟營小西街,孟營西大街(27號除外),孟營小東街,孟營小北街,孟營劉家衚衕、孫家衚衕、周家衚衕、賈家衚衕、陳家衚衕(3號除外)、唐家衚衕、孟家衚衕,文化街254—314號和127—169號,文化街新康巷4號、21號。

市新區小學:新區公務員小區、留莊營村、新區新鄉學院家屬區。

市第一鐵路小學:解放大道以東,孟姜女路以北,書店衚衕以西,平原路以南;平原路以北,一橫街以西,中同大街以南,鐵路以東。

市二十中小學部:石油華北局家屬區。

市三十一中小學部:引黃渠以南,勞動街以西,勝利街以東,化工路以北;華蘭大道以南,勞動街以東,和平大道以西,化工路以北。

市三十二中小學部:向陽路以南,和平大道以東,牧野大道以西,化工路以北。

四十二中小學部:中鋁生活區。

市第一實驗學校:和平大道以西、建設路以北、新寺路以東片;勞動街以東、宏力大道以北、絲綢衚衕以西、建設路以南;建設路南側自絲綢衚衕路口東至和平大道路口段向建設路開口的院、號。

市第二實驗學校:116廠生活區。

市第三實驗學校:友誼路以南,和平大道以東,向陽路以北,牧野大道以西。

新鄉市介紹

新鄉市,是河南省地級市。地處河南省北部,南臨黃河,與鄭州、開封隔河相望;北依太行,與鶴壁、安陽毗鄰;西連焦作並與山西接壤;東接油城濮陽並與山東相連,總面積8249平方公里。新鄉市屬於華北板塊,地處黃河、海河兩大流域,地勢北高南低,北部主要是太行山山地和丘陵崗地,南部爲黃河沖積扇平原,平原佔全市土地總面積的78%。

建國初期新鄉市爲平原省省會,是豫北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中原地區重要的工業城市、中原經濟區及中原城市羣核心區城市之一,也是豫北的經濟、教育、交通中心。

新鄉市歷史悠久,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都有遺址留存,是《詩經》重要發源地之一,流行於古代新鄉地區的詩歌,佔國風的四分之一。反映朝代興衰更迭的牧野之戰、張良刺秦、陳橋兵變等重大歷史事件都發生在這裏。境內有國家級文保單位20處,A級旅遊景區19個。

截至2018年,新鄉市轄12個縣(市、區)、1個城鄉一體化示範區、2個國家級開發區。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新鄉市常住人口爲6251929人。

2021年,新鄉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3232.53億元,總量居全省第6位,同比增長6.6%。

歷史沿革

地名來源

新鄉名稱源於西漢爲獲嘉縣的新中鄉,《太平寰宇記》卷56:新鄉縣“取新中鄉以爲名”。西晉太和五年(370年)在今新鄉市建新樂城。《史記志疑》:“樂者村落之謂,古字通用”,新樂亦即新鄉之意。

“新中”出現於中國歷史上,最早見諸《史記·楚世家》,漢高祖二年(前205年),在衛輝設汲縣,屬河內郡。新中是汲縣的一個鄉,即新中鄉。漢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年)夏4月,南越(今廣州一帶)相呂嘉謀反,漢武帝派兵前去討伐。元鼎六年(前111年),漢武帝巡視至新中鄉,得到斬獲呂嘉首級的'消息,改新中鄉爲獲嘉縣。隋統一全國後,於開皇六年( 586年)劃汲縣、獲嘉縣兩縣組成一個新縣,取原“新中鄉”首尾二字爲縣名,“新鄉”由此見諸史冊。

建制沿革

夏商時期

夏代全市境域是夏族活動的中心區域。相傳夏后氏之世,古封父國,即在今封丘縣境內。夏末有名的鳴條之戰,就是在封丘進行的,最後桀敗,夏亡。

商代全市境域大部屬畿內地。這時的小城邑有牧(今衛輝市北)、凡(今輝縣市南樊城)、寧(今獲嘉縣西)、鳴條(今封丘縣東)、封父(今封丘縣西)等。武王滅殷分殷畿內地爲三個諸侯國,以監殷民,史稱“三監”。即武王之弟管叔封於庸城(今市區、新鄉縣、衛輝市一帶),蔡叔封於衛(今滑縣、淇縣一帶),霍叔封於邶(湯陰縣東)。武王死後,“三監”叛周,周公討平“三監”,將其地全部封給他的弟弟康叔。康叔居於衛(今淇縣),全市境域即爲衛地。當時區內的小諸侯國和一些小城邑還有凡、共(今輝縣市)、胙(今延津城東三十五里大城村)和封父等。

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時期,今新鄉區、新鄉縣、衛輝市、輝縣市、獲嘉、封丘 、長垣和延津北部當時屬衛,延津南部及原陽屬鄭。公元前632年,晉、楚城濮之戰後,晉國逐漸稱霸中原,本區全屬晉土。

戰國時期,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今新鄉區、新鄉縣、衛輝市、輝縣市、獲嘉、原陽、延津屬魏 ,封丘、長垣先屬韓,繼爾屬魏。公元前266年後,全市境域均屬秦有。

秦漢時期

秦代,境內當時設有8個縣,分屬三川郡和東郡。屬三川郡的有修武(今獲嘉和新鄉區及新鄉縣西南部)、汲(今衛輝市和新鄉縣北部,另說屬東郡東境)、共(今輝縣市)、卷(今原陽西)和陽武(今原陽)。屬東部的有酸棗(今延津,另說先屬三川、後屬東郡)、平丘(今封丘東)、長垣。

西漢時期,全市境域當時設12縣,分屬2部、4郡。屬司隸部何內郡(郡治懷縣)的有汲(今衛輝市和新鄉縣部分)、共(今輝縣市)、獲嘉(始置,今新鄉區及新鄉縣西南部)、修武(今獲嘉)4縣。屬司隸部河南郡(郡治洛陽)的有原武(今原陽)、陽武(今原陽東南)和卷(今原陽西)3縣。屬兗州刺史部陳留郡(郡治陳留)的有封丘(今封丘一部分)、平丘(今封丘東部)和酸棗(今延津)、長垣4縣。屬兗川刺史部東郡(郡制濮陽)的有燕(今延津城東北)。新鄉源於西漢爲獲嘉縣的新中鄉,東晉太和五年(公元370年)在今新鄉建新樂城。《史記志疑》說:“樂者村落之謂,古字通用”,新樂亦即新鄉之意。

東漢時期,除司隸部改爲司隸校尉部,河南郡改爲河南尹外,其他與西漢大體相同。

三國西晉時期

三國時期,全市境域屬魏。設有12縣,先後分屬3州、3郡、1尹、1國。汲、獲嘉、共、修武4縣先屬司州(州治洛陽)河內郡,魏文帝黃初年中,河內郡析置朝歌郡(郡治淇縣)改屬冀州(治今河北冀縣),4縣隨之改屬、後又迴歸河內。屬司州河南尹的有卷(今原陽西)、原武、陽武3縣。屬兗州(州治廩丘,今山東鄄縣東北)陳留國的有封丘、酸棗、平丘、長垣4縣,屬兗州東郡的有燕。

西晉時期,全市境域設10縣,分屬2州、3郡、1國,屬司州汲郡的有汲、共、獲嘉、修武4縣,屬司州滎陽郡時有卷(原武省人)和陽武2縣。屬兗州陳留郡的有酸棗、封丘、長垣3縣,屬兗州濮陽國的有東燕(今延津境)。

十六國時期

“十六國”時期,全市境域先後曾屬前趙、後趙、前燕、前秦、後燕等國,當時戰亂頻仍,郡縣區劃變化不大,多沿晉制。

北魏時期,全市境域設有11縣,分屬司州(治洛陽)的3郡。屬汲郡的有汲、獲嘉、共、南修武(今獲嘉)4縣。屬東郡的有酸棗、南燕、封丘和長垣4縣。屬滎陽郡的有原武(孝昌中復置)、卷和陽武3縣。武定元年(公元543年),北魏分爲東西魏,全市境域當時均屬東魏。設11縣分屬3州、 6郡。屬司州(治鄴,今安陽市)汲郡(治今浚縣枋城)的有汲、獲嘉、南修武3縣,屬司州林慮郡(治林縣)的有共縣。屬司州東郡(治滑縣老城)的有酸棗、南燕、長垣3縣。屬梁州(治大梁)除留郡的有封丘。屬司州滎陽郡的有卷縣。屬北豫州(治成皋)廣武郡的有原武和陽武。另外、興和二年曾僑置義州和伍城郡於汲。

北朝的齊、周對峙時期,全市境域設有5縣分屬3郡。屬汲郡的有伍城(廢義州,省汲入伍城)和共縣。屬廣寧郡(治原山陽)的有修武縣,移修武(原治今獲嘉)治今修武縣(北齊廢獲嘉又廢北修武和山陽,今獲嘉及新鄉西南歸入修武縣)。屬廣武郡的有陽武(北齊廢捲入滎陽,廢原武入陽武)。屬東郡的有南燕(北齊廢封丘、酸棗入南燕)、長垣。後北周廢廣寧郡,於南修武(今獲嘉)置修武郡,改陽武屬鄭州。

隋唐時期

隋朝時期,全市境域當時設10縣分屬4郡,屬河內郡的有獲嘉(開皇初,廢修武郡,改 名獲嘉,此後,獲嘉均指今獲嘉縣)、新鄉(開皇初,始置新鄉縣,治古新樂城)、共城(開皇六年公元586年改共縣爲共城縣)3縣。屬東郡(治白馬縣,今滑縣境)的有封丘、胙城(舊稱東燕,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名)、長垣(一度稱匡城)3縣。屬滎陽郡的有酸棗、陽武和原武3縣。屬汲郡(郡治衛縣,今淇縣東)的有汲(改伍城爲汲)、隋興(今汲縣境,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尋又析置陽源縣,大業初省人)2縣。

唐代,全市境域當時設10縣,先後分屬2道7州。屬河北道懷州(州治河內,短時期曾屬都畿道)的有獲嘉縣,屬衛州(州治衛縣,今淇縣境,貞觀元年移治汲縣)的有汲(省隋興入汲)、共城、新鄉3縣。(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在汲縣治義州,轄汲縣和新鄉,四年廢義州,在獲嘉置殷州,轄獲嘉、新鄉、共城等縣,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廢。)屬河南道滑州(治白馬,滑縣境)的有胙城、酸棗、匡城,長垣(貞觀八年公元635年廢長垣入匡城)4縣。屬河南鄭州(治管城,即今鄭州,一度屬畿內道)的有原武、陽武2縣,屬 州(州治浚儀,今開封西北)有封丘。

五代時期,全市境域設10縣分屬4州、1府。屬懷州的有獲嘉、共縣,屬滑州的有胙城,屬鄭州的有原武,屬衛州的有汲縣、新鄉,屬開封府的有酸棗(後唐時曾屬滑州)、陽武(後唐屬 州)、封丘、長垣(一度與匡城治)4縣。

宋元時期

宋代,全市境域設10地縣分屬3路、1府、3州。屬京畿路開封府的有封丘、陽武、延津(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由酸棗縣改)、鶴丘(建隆元年公元960年爲避太祖諱,改匡城爲鶴丘,尋復曰長垣)。屬京西北路鄭州的有原武,屬京西北路滑州的有胙城。屬河北西路衛州的有汲、新鄉、獲嘉和共城。

金時期,全市境域當時設10縣分屬2路、1府、2州。屬南京路開封府的有封丘、陽武、延津(貞佑三年公元年1215升爲延州,州治今原陽城東北延州村,轄延津、原武、陽武)、長垣(公元1194年,明昌五年,因黃河改道,改屬大名府開州)。屬南京路鄭州的有原武。屬河北西路衛州的有汲、新鄉、蘇門(由共城改,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改爲河平,明昌三年公元1193年改爲蘇門、貞佑三年公元1216年九月升爲輝州)、獲嘉、胙城(初屬開封府,後屬衛洲,貞佑五年公元1218年爲衛州倚郭)。

元朝,全市境域當時沒9縣分屬直隸中書省和行中書省。屬直隸中書省衛輝路的有新鄉、汲縣、獲嘉、胙城4縣和輝州(省蘇門縣入輝州)。屬直隸中書省大名路的有長垣,屬河南江北行中書省樑路(一度稱南京路)的有原武、陽武、延津、封丘4縣。

明清時期

明朝,全市境域設10縣分屬河南布政使司開封府,衛輝府和開州。屬開封府的有陽武、原武、封丘和延津4縣,屬衛輝府的有汲縣、胙城、新鄉、獲嘉、輝縣(元代輝州改)5縣。康京師開州的有長垣縣。

清朝,原武(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由開封府來屬)和陽武(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由開封府來屬)屬河南省懷慶府。汲縣、新鄉、輝縣、獲嘉、延津(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來屬,五年公元1727年廢胙城入延津)和封丘(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來屬)屬河南省衛輝府。長垣縣直隸省大名府。

民國時期

民國元年(1912年)1月,中華民國建立,全國廢府存縣,易爲省直屬。民國二年(1913年),河南成立豫北道。民國三年(1914年),改爲河北道(道治汲縣),轄新鄉縣、獲嘉、汲縣、輝縣、陽武、原武、延津、封丘8縣,長垣屬直隸省大名道。民國十六年(1927年),下令撤銷道級建制。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南京國民黨政府調整地方行政區劃,河南省下設行政督察區。除長垣屬河北省十一行政督察區、汲縣屬河南第三行政督察區(治安陽)外,其餘均屬河南第四行政督察區(治新鄉)。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2月底,全市境域大部分縣城淪陷,出現日僞、國民黨、共產黨三種政權並存局面:國民黨政權多屬流亡性質;日僞政權分屬河南省豫北道、河北省冀南道;抗日民主政權分屬太行軍區七專區、八專區、太嶽四專區、冀魯豫軍區四專區管轄。

抗日戰爭勝利後,太行八專區改爲四專區,轄獲嘉一部分。輝縣、汲縣、新鄉、原陽及獲嘉一部分歸太行五專區管轄。延津、封丘歸冀魯豫四專區管轄。日軍投降後,國民黨軍隊於1945年9月搶佔了全市境域大部分縣城和農村,並恢復原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國民黨統治區地面。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解放了延津、封丘、長垣,1948年解放了獲嘉、汲縣、原陽以及新鄉縣廣大農村。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1月7日,汲縣改爲衛輝市(次年撤銷)。1948年11月,在新鄉縣境設置新鄉(治新鄉縣城,暫在新鄉縣小冀辦公),新鄉建制自此誕生,歸太行行署新鄉專署領導。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5月,新鄉縣縣城獲得解放,中共新鄉委、新鄉人民政府開始進城辦公,至此,全市境域獲得徹底解放。8月20日,中共中央決定撤銷太行、太嶽及冀魯豫區,成立平原省,轄新鄉、濮陽、安陽、菏澤、聊城、湖西等6個專區和新鄉、安陽兩市。新鄉爲平原省省會。太行四專區改爲新鄉專區(駐焦作),獲嘉、輝縣、汲縣、新鄉、延津、原武、陽武7縣歸其領導,封丘、長垣歸濮陽專區。

新中國

1950年,原武、陽武合併爲原陽縣。

1952年,平原省撤銷,新鄉、安陽、濮陽專區改屬河南省,新鄉歸河南省直轄。同時新鄉專署遷駐新鄉,所轄除封丘、長垣歸濮陽專區外,其它各縣均歸屬新鄉專區。

1954年,濮陽專區撤銷,封丘、長垣改屬新鄉專區。

1955年,長垣縣劃歸安陽專區。

1958年,新鄉、安陽兩專區合併爲新鄉專區,全境屬之。

1960年,撤銷新鄉、獲嘉二縣建制併入新鄉。

1961年10月,恢復新鄉、獲嘉二縣建制,同時新、安兩專分治。新鄉和獲嘉、輝縣、新鄉、汲縣、原陽、延津、封丘歸新鄉專區。長垣縣歸安陽專區。

1967年,新鄉專區改名新鄉地區。

1974年,新鄉改爲省地雙重領導,1978年1月,又改歸新鄉地區領導。

1983年9月,新鄉縣和汲縣劃歸新鄉領導。獲嘉、輝縣、原陽、延津、封丘仍隸屬新鄉地區。

1983年,安陽地區撤銷,長垣屬新設的濮陽市。

1986年2月,撤銷新鄉地區,新鄉轄新鄉縣、汲縣、獲嘉、輝縣、原陽、延津、封丘、長垣8縣。

1988年11月,汲縣改爲衛輝市,輝縣改爲輝縣市,隸屬關係未變。

2014年,長垣縣被劃爲省直管縣。

2019年8月29日,經國務院批准,同意撤銷長垣縣,設立縣級長垣市,以原長垣縣的行政區域爲長垣市的行政區域,長垣市人民政府駐蒲西街道人民路368號。長垣市由省直轄,新鄉市代管。2020年12月,被列入國家產融合作試點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