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與作文的關係

湖北省利川市民族實驗小學 譚治君

閱讀與作文的關係

近日在電視上看到這樣一則報道:某地幾乎家家戶戶都養魚,一種是在水庫裏養魚,一種是在自家的池塘裏養魚,養魚的環境不一樣,結果當然亦不一樣。在水庫裏養魚的人三五天才去照看一次,魚卻長得很好,年年賺錢。在池塘裏養魚的人天天往池塘邊跑,可事與願違。究其原因,原來水庫裏的水深、水質好,各種生物豐富,所以魚長得好。而池塘卻恰恰相反,故池塘養魚總是不能和水庫養魚相比。由此,我想到閱讀與作文的關係又何嘗不是魚與水的關係呢?因爲水是流動的,是“生命之源”,它如“閱讀”,魚是千姿百態的,自由而快樂的,它像“作文”。精美的文章總是在廣泛的閱讀積累後對生活的創作。

要讓閱讀之水不腐,我們在紮根生活的同時必須勤於閱讀,讓水活起來。“滴水匯成大江。”在讀書的問題上應該像海一樣要有納百川的氣度和勇氣。如果海不納百川,哪會有浩瀚的氣魄?如果海不納百川,哪會有波瀾壯闊的宏偉?如果海不納百川,哪會有噴薄紅日的壯觀?如果海不納百川,哪會有養育萬千生物的博大?魯迅先生在《給顏黎明的信》中也談到讀書:“必須如蜜蜂一樣,採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這是先賢教給我們“活水”的良方。作爲今天的小學生,應該多在這個“活”字上下功夫。“讀萬卷書。”要讓閱讀成爲一片海洋──一片書的海洋。

學生只有暢遊於這片海洋之中,筆下才會有精美的文章,作文才會猶如海洋中的魚兒自由而快樂。也正如古人所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記得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筆者曾在一份雜誌中看到:原美國總統羅斯福先生於1921年夏天,在撲滅了一場林火後,他跳進了冰冷的海水,因此患上了脊髓灰質炎症。高燒、疼痛、麻木以及終生殘疾的前景,這並沒有使羅斯福放棄理想和信念,他一直堅持不懈地努力,在母親的幫助下讀了大量的'書,終成一代名家,他的演講讓世界爲之矚目。前蘇聯一代文學巨匠高爾基先生靠大量的閱讀而自學成才,讓一篇篇名著名篇在他的筆下誕生:《海鷗》、《我的大學》……都是他源源不斷地從閱讀中吸取營養,從生活中吸取“活水”後所孕育出的鮮活的“魚兒”。

《語文新課程標準》也對中小學閱讀總量作了明確的要求:1─9年級學生的課外閱讀總量在400萬字以上。這讓我們的孩子在閱讀上有了一個明確的量的目標。

作文是“魚”,閱讀是“水”。只有水“活”了,作文才會是自由而快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