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橋爲話題的作文(精選5篇)

相信大家都寫過作文吧,特別是話題作文,話題作文比命題作文和命意作文帶有更多的創造性,關鍵是對話題要有深刻的洞察力、敏銳的反映力、流暢的表達力。這類型的作文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以橋爲話題的作文(精選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以橋爲話題的作文(精選5篇)

以橋爲話題的作文1

我的家鄉是風景優美的竹鄉安吉。幾十年前,那裏的科技還併發達,幾十年後,人們各各都過着優異的小康生活。你問這是爲什麼,因爲那座平凡的大橋連之後四面八方的訊息。

那座橋,雖然是那麼地平凡,那麼地不起眼,但是這座大橋對當今美麗富饒的安吉發展發揮着很大的作用。

那座橋,全長約300M,就像一條巨龍橫臥在安吉縣的正中心,那座橋寬約20M,能夠使無數車輛穩穩當當地透過,那座橋高約6M,大約有兩層樓那麼高吧!

那座橋雖然外表看上去是那麼地平凡無味,但是它實際上卻揹負着重大的使命。它即在南面連之後經濟發達的杭州,又在北面連之後居民安居樂業,科技飛速發展的湖州。就是這座不起眼的橋,它默默的爲安吉旅遊業奉獻着自己,因爲它是安吉旅遊景點的主要交通要道。是這座橋,是這座在外人看來貌似平凡的橋,就是這座橋,把杭州,湖州,安吉這三個城市緊密地連接在一齊,才能使如今的安吉如此般繁榮富強。

此刻安吉也變得完美了,那座橋也變得與以往有所不同了。橋下面有一座座美麗無比的花壇。快看哪,紅花、黃花、紫花、綠葉,把以往不引人注目的橋變得生機勃勃,個性惹人喜愛。橋上面的欄杆邊,一排排,一排排,都裝上了嶄新的路燈,那些雄赳赳的路燈彷彿是大橋的衛兵,它們氣昂昂地站在大橋邊,忠實地守護着大橋的安全。

夜晚,人們在安全牌的提示下駛上大橋,一路上金黃色的路燈光芒照進人們的心裏,照的人們心裏暖洋洋的,人們一邊留意翼翼地開車,一邊聞着橋下面多姿多彩的花兒,沁人心脾的香味,真是無比舒爽哦!

家鄉的橋,你是安吉的一部分。你是那麼的美麗,家鄉的人民喜歡你。

以橋爲話題的作文2

根據史料和考察,在原始社會,我國就有了獨木橋和數根圓木排拼而成的木樑橋。早在戰國時期,單跨和多跨的木、石樑橋已普遍在黃河流域及其他地區建造。公元前三百多年建於陝西省藍田縣藍峪水上的藍橋,就是多跨木樑木柱橋的一個代表。《詩經·大雅·大明》第一次記敘周文王娶妻,在渭河上造了座專供帝王使用的浮橋。長江、黃河上曾設過近二十座浮橋。第一座黃河浮橋建於公元前541年臨晉關附近,是秦景公的母弟後子,怕被景公殺害,乘車逃奔晉國途中所建。第一座長江浮橋是公元35年東漢光武帝建造的,橋址在宜昌至宜都之間的江上。

吊橋首創於我國,吊索由藤索、竹索發展到鐵鏈。在唐朝中期,就有了鐵鏈吊橋,比西方早八百年以上。拱橋始建於東漢中期,其形式之多,造型之美,爲世界少有。

灞橋、洛陽橋、安平橋、虎渡橋、紹興八字橋、陰平橋、程陽橋等是木、石樑橋的代表。西安灞橋建於漢代,是座木樑石柱墩橋,它用四段圓形石柱卯榫相接(中間還加石柱)形成一根石柱,由六根石柱組成一座輕型橋墩,墩臺上加木樑並鋪設灰土石板橋面。是石柱墩的'首創者。

“閩中橋樑甲天下”是宋朝(特別是南宋)閩中地區大量建造石樑橋的真實寫照。南宋一百五十年中,建成七十餘座石樑橋,其中五公里以上的長橋就有四五座。被譽爲“天下無橋長此橋”的安平橋,宋紹興八年到二十一年(1138—1151)建造,長約2.5公里,故又名五里橋,用花崗石砌築,爲我國現存最長古橋。1240年建成的虎渡橋(又名江東橋),它最大的石樑長23.7米,寬1.7米,高1.9米,重二百餘噸,即使在今天要開採、運輸、架設這樣的石樑,也是十分困難的。1979年5月,我國有關部門發現現存最古老的石樑橋——晉江縣大橋和小橋,這兩座橋均建於北宋太平興國年間(976—984)。紹興八字橋是座宋代城市石樑橋,佈局十分巧妙,既保證了水陸交通,在建造中又不拆房屋,不改街道。程陽橋坐落在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林溪河上,是一座四跨石墩伸臂的木樑橋,建於1916年,全長64.4米,分四個橋孔,每孔淨跨12.2米,寬3.4米,高16米。五個橋墩之上各有民族形式的寶塔型、宮殿型橋亭,橋亭檐層層而上,如翼欲飛,宏偉壯觀。整座橋樑建築不用一顆鐵釘或其他鐵件,均採用榫槽結合或竹木梢釘,但結構聯繫卻十分牢固。程陽橋精湛的建橋技術充分顯示我國侗族人民傑出的智慧和創造力。

四川灌縣的珠浦橋是竹索橋的代表,它位於著名的都江堰口,橫跨岷江的內外兩橋,長340米,8孔,最大一孔跨徑爲61米,它的24根粗5寸的竹索由細竹篾編織而成,橋的兩端和中間石室中,安放絞竹索和木絞車等設備,橋始建於宋代以前,歷代時毀時修。瀘定縣的大渡河鐵索橋建成於20XX年4月,淨跨100米,淨寬2.8米,橋面距枯水位14.5米。用了13根鐵鏈9根底索承重,兩邊各放二根作爲扶手纜。每根鐵鏈平均由890個扁環扣聯而成,重約一噸半。1935年紅軍長征中,飛奪瀘定橋,創造了震驚世界的奇蹟。它在國際橋樑展覽活動中多次展出。據調查,跨徑不小於瀘定橋的鐵鏈橋或鐵眼杆橋,在四川、雲南山區不止一座。由於它結構簡單、用料節約,當地人民又有世代相傳的建造經驗,因此解放後這種橋型不僅沒有淘汰,還有所發展。

以橋爲話題的作文3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有形”的橋,有簡樸古老的獨木橋,有寬闊美麗的石拱橋,有堅固安全的長江大橋,還有縱橫交錯的立交橋……但我要講的不是這些,而是我和紫妍之間“無形”之橋。

紫妍是一個長着棕色頭髮,大眼睛的女孩,一年級時,我就被她的自信和大方所吸引:那一天,是開學的第一天,我的心裏十分緊張,但還是被我對新同學的好奇心給淹沒了。當我走到教室門口時,看到了紫妍,她二話不說就和我成爲了的好朋友,我們倆互相學習對方的優點,下課時也在一起玩耍,成爲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

但是,即便是好朋友,紫妍和我也會發生一些衝突。有一次體育課,袁老師讓紫妍負責女生的體育活動管理,大家都同意丟躲壁球,紫妍就開始安排起來:“大家圍成一個圓,選一個人進圓裏躲球,其他人則扔球,如果裏面人被扔中了,外面的人就贏了。”我卻不同意這個規則,因爲圓圈裏只有一個人,丟中了一輪就結束了,那多沒意思啊!於是,我慢條斯理地跟紫妍說了我的想法,但她不以爲然地說:“玩個遊戲而已,不用那麼正經的,你不想玩就不玩唄。”聽了這句話後,我生氣了:“你不想當我朋友的話,你也可以不當!”說完後,我就氣沖沖地走到了樹陰下,不參與這個遊戲。“叮呤呤”下課了,紫妍走到我面前,滿懷歉意地說:“對不起,言,下次我會合理地定好遊戲規則的,讓每個人都覺得公平,你原諒我,好嗎?”我也不好意思的微微一笑,說道:“我們是好朋友,應該互相理解和包容的”。紫妍這種敢於承認錯誤的品德打動了我,而我和她之間的友誼也更加深厚了。

友誼之橋,建立在人與人之間相互坦誠和關愛裏,建立在心與心之間理解和包容中,更建立在我們真情實感的友誼之上,只要友誼夠深厚,那橋會越來越堅固,永不破損。

以橋爲話題的作文4

我趴在大巴的窗邊,一陣微風引來陣陣木棉花的清香,吹動了我的心絃。啊,站到了。

我輕輕地走下大巴,身後是逐漸遠去的乘務員甜美的聲音和嘈雜尾氣的隆隆聲,卻都不能打擾這裏的一份寧靜。我的故鄉,我的石橋呀,你們還好嗎?

腳步循着記憶匆匆地趕去,是了,正是這熟悉的鄉橋,每逢休息的日子,我都會不遠千里回來,在橋上走走,看看故鄉熟悉而又陌生的風景,那幾張石椅,那棵老木綿花樹,不知經歷了多少年輪,坐椅上的,靠樹旁乘涼的,已無曾經的鄉人了。

我的手順着纏繞在石欄上的青藤慢慢地挪動着,踩在橋上木棉花擺動的影子和不小心頑皮脫離樹母親懷抱的嫩葉兒上。它的脊背上已經鮮有人的腳印了,就連以前布鞋的印記也慢慢淡去。它像一位老人,護欄上的粗糙如同鄉里老一輩們經歷的滄海桑田;又是一名見證者,孤獨地見證這故鄉里的生機逐漸流逝,嘆物是人非。

蹲坐在橋的石階上,我忽然想起在我很小很小的時候,我長騎在外公肩頭去趕集,從橋上走過,總會與鄉人們打招呼。“王爺爺,您好!”“喲,妞兒,去趕集呀?”他笑眯眯地說;“咦,何奶奶,今兒怎麼那麼高興呢?”“哈哈,就是遇到你個討喜的小傢伙呀!”……可是,現在耳邊只有冷風呼呼的嘶喊聲了。不知幾時,身邊的鄉人一個個離我而去,一如他們衰老的生命,我的故鄉,我的小橋也在老去。眼眶裏的晶瑩不經意溼潤心靈,但我知道,在我心中,可親的王爺爺、和藹的何奶奶,還有衆多記憶裏的故鄉的人兒是不會老去的,就像默默付出的鄉橋也是永恆的。

我記得外公曾經告訴過我,這矮小的石橋已有很久很久的歷史,據說是祖祖祖外公那一輩築的,當時爲了兩岸人民和諧往來,在此處搭建了這座石橋,自此,一代又一代的人踏上這座兩岸工匠花費幾年心血的鄉橋,通達對岸互相交流學習,逐漸成了一家人。

我看向豎立在橋旁的石碑,沒有留下任何姓名,唯有斑斑不褪的血跡,依稀是曾經築此橋的鄉里被砌刀磨破、被石尖割傷的手印,但他們仍然堅持,默默用軀體、用精神,留下這座供無數人學習、成長、前進而默默無聞的永恆之橋。

鄉橋還是一如既往地佇立,縱使它老了,我對故鄉、對鄉人和這粗糙的石橋的思念依舊如初,因爲在我心裏,這座橋是永恆的。

以橋爲話題的作文5

見過長江大橋的恢宏,也見過長江二橋的雄偉,當汽車飛馳而過,我感到它們都似過眼煙雲,沒有踏在腳底的實在感。一過去,便什麼也記不得了。倒是那樸素簡陋的兩三塊石板搭成的橋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鄉下,這種橋不少。它們不長,僅跨過一條水溝,簡簡單單的兩三塊石板一搭,變成了許多人腳下的必經之路。石板基本都是淡灰色,石板縫中還經常長出青苔。經過多年洗禮,石板還會出現裂痕,甚至露出鋼筋,看着叫人害怕,總感覺有掉下去的危險。雖然它們飽經滄桑,但還是能承受一定重量,一次走三四個人不成問題。遠遠看上去,一座孤伶伶的橋置身鄉野,像一位舞者,默默無聞,時時透露出一股自然美。特別是雨過天晴,空氣中混合着各種花香、菜香,和泥土氣息時,顯得格外美。

有一次走親訪友,途經這種橋好多趟。那時小,站在石板上,不敢前進,每每都是哥哥牽着我走幾乎沒有損壞的一邊。過是過來了,心裏總有塊東西堵着,不是自己走過來的就是不舒服,自己一個人走吧又害怕,過了一次還想嚐嚐新鮮,站上去兩隻腳卻怎麼也邁不開。失望、矛盾聚在心頭,於是決定親自走一回。

等大人都出去,我跟哥哥姐姐說出去玩玩,便悄悄溜到橋邊。那暗灰色不明顯,柔和、安詳地召喚我。我走上前去,並不急站上去,蹲下身,摸一摸石板,粗糙,拍一拍,堅固,風中有鋼筋露出,拽一拽,紋絲不動,撫一撫青苔,光滑柔嫩。確保安全後,我小心站起,走了起來,腳底的石板託着我,雖然隔了層鞋底,依然感到那實在、堅硬的平面,用勁跺一跺,腳覺得微疼,和麻木,感覺自己再往上走,坡度不大,緩緩上升,沉穩往上,再往下走,坡度很小,不像有些橋,往下走時一顛一顛,停不住。到了對岸,心中很是喜悅,走過來,再往回走,也不費勁。

我走着回家,走幾步,一回頭,石橋還十分清晰,淡灰泛白的石板還清晰可見,還有石縫間點點的綠,皆在視野中。再走幾步,回頭。綠是不見了,石板額看得不太清晰,但能看出大致的面貌,孤獨滄桑。走得更遠一點,三回頭,便只能看見一道弧線劃過水溝,橫跨那裏,它是灰色暗淡的,沉默着,成爲溝通兩岸的樞紐。它更是繽紛絢爛的,沉默着,爲大自然增添一份古樸、寧靜。繼續前行,再次回頭,它早已消失在田野的盡頭。

橋,有各種各樣的。我讚美技術先進,氣勢宏大,美麗壯觀的橋,更欣賞簡單樸素的小石橋。它同樣發揮着很大的作用。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那背後,可有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