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名人作文(15篇)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經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是一種言語活動,具有高度的綜合性和創造性。作文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家鄉的名人作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家鄉的名人作文(15篇)

家鄉的名人作文1

我的家鄉是安徽,那裏的名人就像銀河中的星星,數不勝數。鄧稼先就是星星羣中的一顆閃閃發光的星星。

鄧稼先出生於安徽省安慶市懷寧縣。中國傑出的科學家、中國“兩彈”元勳,先後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和美國普渡大學,獲物理學博士學位,1950年回到祖國;他參加組織和領導我國核武器的研究、設計工作,是我國核武器理論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

一次,航投試驗時出現降落傘事故,原子彈墜地被摔裂。鄧稼先深知危險,但仍然一個人搶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彈碎片拿到手裏仔細檢驗。身爲醫學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彈,在鄧稼先回北京時強拉他去檢查。結果發現在他的小便中帶有放射性物質,肝臟破損,骨髓裏也侵入了放射物。隨後,鄧稼先仍堅持回核試驗基地。在步履艱難之時,他堅持要自己去裝雷x管,並首次以院長的權威向周圍的人下命令:“你們還年輕,你們不能去!”把許多年輕人“擋”在了試驗基地的門口。自己不顧生命危險,毅然走進試驗基地研究。

1948年,鄧稼先懷着科學救國的理想,遠渡重洋去美國留學,在普渡大學當研究員。有人勸他留在美國,但鄧稼先婉言謝絕了。1950年10月,他懷着一顆報效祖國的赤子之心,放棄了優越的工作條件和生活環境,和二百多位專家學者一起回到國內。一到北京,他就同他的老師王淦昌教授以及彭桓武教授投入中國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建設,開設了中國原子核物理理論研究工作的嶄新局面。

鄧稼先在獲獎時的頒獎詞是當大漠的蒼茫點綴了蘑菇雲的硝煙,當五星紅旗升起在聯合國的上空。是他,長空鑄劍,吼出雄師的憤怒;是他,以身許國,寫下山河的頌歌。殷紅熱血,精忠報國,他是共和國忠誠的奠基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是中華民族不倒的脊樑。我也想讚歎他:“默默無聞多年,爲祖國做出巨大貢獻。當中國的第一枚導彈爆炸,蘑菇雲升起,世人都記住了他的名字:鄧稼先!”

家鄉的名人作文2

說起名人,同學們一定會想到那些戰鬥英雄,勞動模範,或是作家、畫家、科學家,還有歌星、影星等,可我們家鄉的名人確是被追認爲革命烈士的普通人。

我們家鄉的名人叫做陳瑞生,聽爸爸說,陳瑞生是爸爸的同學,我聽後非常的驚訝!心想,陳瑞生,怎麼會是爸爸的同學呢?他可是革命烈士呀!爸爸應該是在騙人的吧!於是,我問爸爸:爸爸,陳瑞生髮生過什麼樣的事情而讓他被追認爲革命烈士的呢?於是爸爸便慢慢的向我講解起來。

爸爸說:陳瑞生和他是小學同學,他學習特別刻苦,最終通過他的努力考上了大學,那一年大學一年級放暑假,陳瑞生便坐上了火車往家裏趕,剛到家,他覺得天氣太熱,便跑去家後面的河裏去洗澡,可是剛到河裏,他發現有兩個小朋友溺水了,陳瑞生便不顧一切的跳下水裏救那兩個小朋友,但當他把那兩個小朋友救上岸時,他卻溺水身亡了。爸爸說到這兒,我真爲陳瑞生而感到惋惜,我也特別不喜歡那兩位小朋友,他們爲什麼不在大人們的陪伴下去游泳,如果不是陳瑞生及時到來的話,恐怕那兩個小朋友就沒有生還的希望了。

陳瑞生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學,可就因爲這件事而犧牲了,他英勇救人的事蹟傳遍了我的家鄉,河南省人民政府追認他爲革命烈士。陳瑞生小時候上的那所小學也改了名,變成了陳瑞生小學。他的英勇事蹟也在這所小學流傳着,影響着一代又一代的小學生。

通過爸爸繪聲繪色的講解,我感覺這位家鄉的名人真的很了不起,他的英勇救人的精神也感染了我,下次回到家鄉,我一定要爸爸帶我去陳瑞生小學,去看一下這位家鄉名人曾經學習的地方,瞭解更多的知識。

家鄉的名人作文3

說起名人,大家一定會想到戰鬥英雄、作家、畫家、歌星等等。其實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在我的家鄉錦玲舞蹈藝術團那便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它的創辦者就是李錦玲老師。

李老師現在快接近60歲了,但她背不彎,腿不酸,走起路開精神抖擻的。陽光下只有幾根銀絲在飄動。我從幼兒園的小布丁一直到現在,都在李老師那兒學舞蹈,經常參加一些大型文藝舞蹈晚會,比如“春晚”、“少代會”……那可都是她一手操辦的。李老師只要接下任務,都會盡心盡力的把它做得最好,最完美。

前不久,要舉辦少待會了,她把自己的時間安排的緊鑼密鼓的,一口飯沒吃,一口水沒喝,忙出忙進。有一天自己的腰受傷了,卻沒說要休息,而是歇息一分鐘,繼續帶着疼痛工作,工作,再工作。大事兒做完了,又該做小事了——爲我們做道具,理服裝,扣動作。李老師每天忙到一、兩點,早上六、七點就起牀了,她像一根蠟燭燃燒着自己,爲別人奉獻。李老師可是一個嚴厲的人。

排練時,一會兒拿着話筒說:“你,把動作做漂亮點,要學會表現自己。”一會兒又說:“誒喲,你們全都給我拉長個苦瓜臉跳,誰願意看呀,哼,醜死了。”就是這樣一天一天辛苦地排練着。一眨眼,到了演出這一天,李老師又在我們耳邊嘮叨着:“孩子們,今天是最重要的一天,你們每個人都給我笑起來,聽到了嗎?”。我們上了臺,每個人都像一個快樂的小天使,盡情的舞蹈着。完美的演出就這樣呈現在觀衆們眼前。

李老師正因爲要求嚴格,正因爲嚴厲,正因爲她做每一臺演出都那麼用心,纔會的名人這個響叮噹,難得的稱號。

現在,在我們昭通只要有一些大型晚會,都會見到那個熟悉的身影——李錦玲。

家鄉的名人作文4

說到家鄉的名人,有人喜歡才華橫溢的作家。有人喜歡身強體壯的運動員,還有人喜歡勁歌熱舞的明星,而我最喜歡的是我家鄉的名人——奚仲。

說到奚仲,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奚仲是中華民族始祖黃帝之後。是奚姓、任姓、薛姓的祖先,因擅長造車,曾任夏王朝“車正”,被封於薛,爲薛國始祖。奚仲的故里,就在山東省棗莊市薛城區的奚村,古稱奚邑。

奚仲生活在夏初,自幼就受到良好的教育與薰陶,非常喜愛科學技術,再加上天資聰明、勤奮好學,青年時期就成爲遠近聞名的能工巧匠。奚仲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他充分的發揮了自己的才智,潛心研究總結前人的經驗,在進行創新和改革,決心把車造成,爲人們解決陸路交通運輸的困難,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試驗,終於試製成功了。奚仲發明了車,其貢獻不亞於“四大發明”。奚仲是當今薛城地面上出現最早的,也是最大的發明家、政治家,過世後被百姓奉爲“車神”,後人修建了奚公祠常年祭拜,以求出行平安。“祭拜奚仲,平安出行”的民諺流傳至今。

奚仲發明的馬車是什麼形狀,由於時代相當遙遠,不可能有實物保存下來。但距今3000多年的甲骨卜辭中,已出現象形文字“車”。觀其字形結構,分別由輪、軸、輿、轅等部件組成。這是一種單轅車,由車輿下方向前伸出一根較直轅木,牽車的馬匹分別套在轅木左右兩側,通常由兩匹馬駕駛,多者可用4匹,但絕不能用單數。這種以木爲主體結構的馬車雖然比較簡單,但已大大方便了交通運輸,成爲貴族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在當時,馬車還是一種特殊的禮器,是特權階層身份、地位的象徵。也是奴隸主和貴族死後的重要陪葬品。

馬車的發明是科技史上的一件大事。以馬力代替人力,提高了交通性能,增強了人們的地域拓展能力,有利於各地區的聯繫和信息交流,擴大了各地之間的經濟和文化交流,促進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奚仲爲民族和人類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世世代代的人們都在景仰、懷念他。

家鄉的名人作文5

在我的家鄉,不僅有馳名中外的小吃:小籠包,水蜜桃,還有遠近聞名的名人作家錢鍾書,畫畫高手徐悲鴻,可我最敬佩的還是有輝煌成就但曾經四處流浪的“瞎子阿炳”。

“瞎子阿炳”原名華彥均,出生於1893年,他一身黑色的衣服,一副黑色墨鏡,一頂黑色帽子,一把年代久遠的二胡,已成爲阿炳的標誌形象。

阿炳從小就天資聰穎,不僅會拉二胡,琵琶彈得也好,在小的時候,阿炳其隨父親雷尊道士華清和學習各種樂器。阿炳的父親華清和死後,他經常和民間吹鼓之間交往,也經常參加他們的吹奏活動,一起表演,後來因爲家產變賣殆盡,沒有地方住,無家可歸,淪爲街頭的流浪藝人,依靠和民間吹鼓手或單獨拉二胡,彈琵琶爲生,在二胡,琵琶的創作中,演奏上有相當大的變化,琵琶的技藝尤爲高超,在冬天阿炳爲了能讓自己琵琶的水平更高一些,他用冰塊摩擦雙手鍛鍊指動,夏夜他爲了能專心致志的練二胡,把腳站在水裏,防治蚊蟲的叮咬會影響到自己專心致志的練二胡。在解放初期發現阿炳在無錫街頭。他那時候起錄音留下二胡曲,《二泉映月》《聽鬆》、《寒春風曲》,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龍船》等著名作品。

阿炳的民族器樂演奏植根於深切的生活體驗和豐富的民族底蘊,它能夠根據自己對生活的感受和從民間藝術遺產中超凡脫俗,創作,改編,演奏出與時代信息相關的作品。《二泉映月》絕對是阿炳最傑出的二胡代表作。這首樂曲原爲道教的嗩吶曲,早有濃郁的宗教音樂風格,作品旋律委婉流暢,聽了就讓人身心愉快。

他是一位在中國音樂史上罕見的走向世界的民間音樂家——阿炳。

家鄉的名人作文6

我的家鄉在無錫,這裏人傑地靈,有很多家喻戶曉的名人:有“乒壇健將”蔡振華,有“檯球王子”丁俊暉,有“中國奧運之父”何振樑……其中,我最佩服的還是一名畫家——徐悲鴻。

徐悲鴻原名徐壽康,出生於1895年,於1953年去世。他是我國現代畫家,也是美術教育家。徐悲鴻擅長畫人物、走獸、花鳥,他作畫講究光線、造型,注重對物體解剖結構、骨骼的準確把握,並強調作品的思想內涵,他的畫在當時的中國畫壇影響十分巨大。徐悲鴻之所以聞名於世,是因爲他畫的奔馬栩栩如生,好像能看到羣馬疾馳時塵土飛揚的壯觀場面。

徐悲鴻學畫十分刻苦。1919年他赴法國留學,考入巴黎國立美術學校學習油畫、素描,受教於弗拉芒格先生,開始接受正規的西方繪畫教育。徐悲鴻每日樂此不疲地進行西洋畫的基礎訓練,他上午在巴黎美術學校仔細聽講,認真學習;下午拿着畫本去展覽會臨摹大畫家們的作品。由於北洋政府一度中斷學費,徐悲鴻不得不轉至消費水平較低的德國柏林去。在那裏,他仍然不放過每一個學習的機會。他求教於畫家康普,併到博物館觀摩著名畫家倫勃朗的畫作,還經常去動物園畫獅子、老虎、馬等動物,在動物園一待就是大半天。當徐悲鴻重新獲得留學經費後,立即從德國返回法國繼續學習。他抓緊每分每秒,孜孜不倦地努力鑽研,他的繪畫水平因此日漸提高。

徐悲鴻不僅學畫刻苦,還十分熱愛祖國。在他剛去法國留學時,有一位外國學生瞧不起中國,說了許多辱沒中國人的話。徐悲鴻知道了,義正詞嚴地對那個學生說:“你既然瞧不起我的國家,那好,從現在開始,我代表我的國家,你代表你的國家,到畢業時我們來一比高下。”那位外國學生被徐悲鴻的氣場震住了,但又怕丟臉,只能弱弱地說了聲:“好。”從此,徐悲鴻更加努力地學畫,終於成了一名聞名中外的畫家。那位外國學生對他刮目相看,心悅誠服地向他道了歉。

看,這就是我家鄉的徐悲鴻,我真爲家鄉有這樣的名人而感到自豪。

家鄉的名人作文7

我的家鄉在天長,一個美麗的小城,它東瀕高郵湖,南近長江,北枕淮河,西臨京滬鐵路,物華天寶。是皖東地區一顆明珠。它人傑地靈,人文薈萃,人才輩出,歷史悠久,充滿了魅力。

天長人文薈萃,人才輩出。其中朱壽昌棄官千里尋母的事更是遍傳天下。朱壽昌籍貫天長秦欄人,字康叔,爲民間流傳的二十四孝之一。其父乃仁宗年間工部侍郎,朱壽昌是其父庶子,母劉氏爲其父劉巽之妾,後被遺棄,時朱壽昌尚年幼,從此母子分離。朱壽昌長大之後,襲其父功名,仕途頗順,卻一直未能與生母相聚,思念之心不絕於懷。分別五十年間朱壽昌四方打探母親下落,後來他聽我說母親流落陝西一帶,於是辭官尋母,千里迢迢來到陝西一帶,精誠所至,金石爲開,朱壽昌終於找到了母親,當時老母已七旬有餘,又有子女數人,朱壽昌皆接回家中供養,孝名頓傳四方。朱壽昌將功名利祿視爲塵土,卻千里迢迢不辭辛勞辭官尋母,如此孝心亦是感天動地,感天動地。

而戴蘭芬則是以一個狀元郎的身份留在人們記憶中。戴蘭芬出身書香門第,家中十四代均爲秀才,六歲即能賦詩,十八歲便中秀才,28歲中舉人,41歲中狀元,是皖東地區唯一的狀元,他爲人公正,做官廉潔,爲國家提拔了一大批人才,如後來封疆大史林鴻年等皆出自於其門下,52歲是“一歲三遷”成爲翰林院教習和皇帝的名譽老師,但不幸早逝,52歲卒於京城,道光皇帝爲之哀惜,死後葬於天長龍崗一帶。

二人一才一孝永留天長人的心中。我的家鄉讓我驕傲,我愛我的腳下的熱土,因爲它養了我們一方人,朋友們爲家鄉自豪吧,更要奮發學習,爲家鄉添光彩。

家鄉的名人作文8

在我的家鄉,有一個著名的魚王。他過去是個失業者。他每天什麼都不做,而且知道怎麼打牌。而且經常虧損,欠了很多債。終於有一天,當他又一次輸了牌時,他氣急敗壞,割掉了一根手指,發誓再也不玩了。

從那以後,他每天都在找工作。直到有一天,他看到了一個魚塘。有人進去釣魚了。他出來後,只要付一定的錢,就可以拿走這條魚。他認爲他也可以建立這樣一個魚塘。

當他回到家時,他仔細地考慮了這件事,並做了精心的準備。魚塘打開了。經過幾次嘗試和失敗,他終於成功了,成爲一個著名的魚王。許多人每天都來釣魚,一天掙幾百美元,幾千美元。他幾乎不需要自己喂自己,所有的漁民都會餵魚。

談到經營魚塘的經歷,我真的無法用一兩句話來完成。因爲這是第一次經營魚塘,他投資了很多錢。他還要求他的朋友們借很多錢,從各方面借錢,投資幾十萬元。然而,由於缺乏經驗,第一批魚苗全部死亡。

但他並不氣餒。他獨自出去學習養魚知識。經過多次詢問和研究,他花了三個月的時間學習所有的養魚知識。

他回來後,投入了幾萬美元,買了很多魚苗放入魚塘。

這次他餵了高級魚食——小麥水果,魚長得很快。他真的發了大財,成了遠近聞名的人。現在,村子裏的人想吃魚。他們不需要出去買魚。他們只需要拿幾根釣魚竿就能釣到幾條。這種捕魚方法不僅增加了生活的樂趣,還可以吃魚。一舉兩得真是一種享受!他還把自己的經歷傳授給村民,並帶領他們一起致富。如今,許多其他地方的人也來這裏釣魚。

這是我們家鄉的魚王,你認爲他是真正的魚王嗎?

家鄉的名人作文9

我的家鄉有一位種稻高手——————劉奶奶,她平時衣着十分簡樸,滿是皺紋的臉總之掛着慈祥的笑臉。

劉奶奶每天大部分時間都待在田裏,忙着照顧她的水稻。她手裏拿着鐮刀和麻袋把不能繼續生長的水稻割去。劉奶奶的水稻每一穗都顆粒飽滿,比村裏任何人種的水稻都長的好,劉奶奶的水稻和別人同時播種,可卻比別人早收割,並且那豐收的水稻十分飽滿,就像使用膠水站上去似的,個個金黃飽滿。村裏的人,都問過她是怎麼中的這麼好的,而她總是對他們說:“只要你們把它相對親生孩子一樣就行了。”

有一次,我在田邊玩耍時,正好碰見了劉奶奶在照顧她的水稻。我脫下鞋子,興沖沖的跑到田裏。我很有禮貌的喊道:“劉奶奶,又來照顧您的‘寶貝’呀!”劉奶奶見到我十分的高心說道:“好幾天都不見你到俺家玩了,我不是閒的慌嗎。”我說:“那我來幫你照顧水稻吧!”劉奶奶一聽我要幫她照顧水稻特別開心的說:“好呀,俺正好缺個幫手呢!哦,對了,你走的時候要小心,要是不小心踩到水稻的根它會生氣的。”我甚是覺得好笑,爲什麼水稻會生氣,它又不是人。劉奶奶又說:“每一種生物的有感情,俺天天都來照顧她,它們才高興,它們一高興自然就長得好。”我似懂非懂的點了點頭,便按照她的指意躡手躡腳的走到她跟前,見她忙得熱火朝天,我便好奇地問:“劉奶奶,您在幹嘛?”劉奶奶見我不懂這事就耐心的跟我講解:“俺在休除出一些‘枯死’的苗子,這些苗子雖然不能發芽生長,但是能吸收養份,這樣一來其他的水稻吸收的養份就變少了。”劉奶奶津津有味的說着,不知不覺中,劉奶奶的袋子裏已經裝滿了所有的“壞苗子”。只見田裏的水稻正享受着土地的滋潤,光的愛撫。

我真佩服我們村的種稻高手——劉奶奶。

家鄉的名人作文10

我的家鄉在湖北,那裏的名人如天上的繁星數不勝數,這天,我就摘下天空中最大最閃的一顆星來爲大家介紹吧!他就是古代著名的醫學家--李時珍。

李時珍自小就跟着其父李言聞學醫,李言聞是當地有名的醫生。起初,此時他的父親不同意他當醫生,要他考官,但李進珍一心想學醫,李言聞拿他沒有辦法,之後李時珍繼承家學,尤其重視本草,並富有實踐精神。李時珍三十八歲時,被武昌的楚王如去任王府“奉裙正:,兼管良所事務。三年後,又被推薦上京任太醫院判。太醫院是專爲宮廷服務的醫療機構,當時被些庸醫弄得烏煙瘴氣。李時珍在此只任職了一年,便辭職回鄉。

李時珍回鄉後,立志編寫關於草藥的書,之後,李時珍翻山越嶺,走過幾十個地方,採集各種草藥的知識,每有一件新發現,他都會記在他的《本草綱目》上,讓後人對草藥有了認識。

有一次,李時珍看到了一種草,那種草李時珍從來沒有見過,他聽飄過的一個農民說:“這種草有毒,有一個人吃了這種草,便全身沒了知覺。”李時珍聽了,便想自己親自嚐嚐,那個農民勸他不要吃,留意中毒,但李時珍不聽勸,摘下一小葉放進嘴裏,過了一會兒,身體感到麻麻的,沒有了知覺。

過了一會兒,李時珍睜開了眼睛,他躺在那個農民的家裏,李時珍醒來後,立刻拿起揹包裏的紙和筆,記下:“吃下後,全身麻,沒有知覺,就叫它“麻草”。李時珍謝過農民,就繼續編寫《本草綱目》。

我從李時珍身上學到的不僅僅是堅持不懈,更重要的是我學到了做人的道理:人活着不是爲了白吃乾飯,我們活着就是要給我們生活其中的社會添上一點光彩。這個我們辦得到,因爲我們每個人都有更多的愛,更多的同情,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時間,比維持我們自己生存所需要的多得多。此時只有爲別人花費它們,我們的生命纔會開花。一心爲自己,一生爲自己的人什麼也得不到。

家鄉的名人作文11

俗話說得好:“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我的家鄉就是書香古韻的蘇州。

蘇州自古出過許多有名的文人墨客,我的竺伯伯就是其中的一位。

竺伯伯是個講禮貌、看起來十分的紳士的人,他的說書可謂是有聲有色,雖不能名譽天下,但是隻要是聽過他評彈的人,即使開始不喜歡,聽完也是嘖嘖稱讚。大家都樂稱他爲“竺說書”

竺伯伯爲大家評彈近30年,幾乎一次錯誤都沒有,字正腔圓,神情把握恰當,引人入勝,讓人身臨其境。只要有他的評彈會,座無空席,無論是多遠聽迷們都會趕過去,每次聽完,結束的時候,大家都還沉浸在故事裏,意猶未盡。每個週末準時準點,觀衆席擠滿了人,只見竺伯伯抱着二胡,打着扇子上場。大家圍坐一起,彷彿都認識一樣,聽着竺伯伯評彈十分愜意,氛圍其樂融融。很多時候大家被竺伯伯的口才所着迷,嚷着:“再來一回!再來一回!”

不過,竺伯伯可不是順利的坐上“說書王”的位子,在他光鮮的背後,有一段不爲人知的艱苦歷程。

竺伯伯自打第一次聽完說書起就喜歡上了說書,夢想成爲一名評彈達人。可在那個時候中國還是個貧窮落後的國家,竺伯伯家裏的經濟條件不是很好,沒錢讀書,只能勉強填飽肚子。可是他並不想放棄他的夢想,偷偷的騎着父親的自行車去了說書場,說書場的管理員瞧他一身髒兮兮的衣服,以爲是來搗亂的,就被硬生生的趕了出去,竺伯伯只好墊着石頭,往窗戶裏瞄着看,遇到聽不懂的字,就去替別人幹活,好不容易纔買了本字典。可樂器怎麼辦?幹活的錢都不夠買幾根弦呢!可是這並沒有讓竺伯伯放棄他的夢想,他得知大城市裏面有專門賣二胡的店鋪,就千里迢迢來到了一家二胡店,幫人家打雜,趁老闆不在時,他就偷偷看着教書自己學。如今看着那雙佈滿了老繭的雙手就知道他付出了多少,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堅持了下來。

功夫不負有心人,竺伯伯終於出人頭地了,現在每每提起艱難往事,也是一笑而過,在我心裏竺伯伯真是個了不起的“竺說書”。

家鄉的名人作文12

我的家鄉海門,可是個沒災沒難的好地方,在這片土地上,孕育出了一位著名、愛國的實業家、教育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張謇。

張謇,1853年5月25日出生,1926年8月24日病故,享年73歲,字季直,號嗇庵,是清末狀元。張謇對國家的貢獻可不少,他創辦了我國第一所紡織專業學校,開創中國紡織高等教育之先河;首次建立棉紡織原料供應基地,進行棉花改良和推廣種植的工作;以家鄉爲基地,努力進行發展近代紡織工業的實踐,爲中國民族紡織工業的發展壯大作出了重要貢獻。

舉幾個真實的例子:1882年(光緒八年),朝北發生“壬午兵變”,日本乘機派遣軍艦進抵仁川,吳長慶奉命督師支援朝北平定叛亂,以阻止日本勢力擴張。張謇隨慶軍從海上奔赴漢城,爲吳長慶起草《條陳朝北事宜疏》,並撰寫《壬午事略》、《善後六策》等政論文章,主張強硬政策,受到“清流”南派首領潘祖蔭、翁同龢等的賞識。

1884年(光緒十年)隨吳長慶奉調回國,駐防金州,袁世凱留朝北接統“慶字營”。不久吳長慶病故,離開慶軍回鄉讀書,準備應試。1885年順天府鄉試考中舉人,1894年(光緒20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壽辰設恩科會試,考中狀元,授翰林院修撰。1904年,清當局授予他三品官銜。1909年被推爲江蘇諮議局議長。1910年,發起國會請願活動。1911年任中央教育會長,江蘇議會臨時議會長,江蘇兩淮鹽總理。1912年起草退位詔書,在南京當局成立後,任實業總長,1912年任北洋當局農商總長兼全國水利總長,1914年兼任全國水利局總裁。後因目睹列強入侵,國事日非,毅然棄官,走上實業教育救國之路。

我的家鄉的一位名人——張謇,真讓我爲家鄉自豪和家鄉的人民驕傲。

家鄉的名人作文13

每個人的家鄉都有自己的名人,如:浙江的魯迅,安陽的岳飛,而我的'家鄉鄭州有一位名人,他與杜牧合稱小李杜,又與李白,李賀合稱三李,他就是唐朝詩人李商隱。

李商隱一生共創作了600多首詩詞,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錦瑟》《登樂遊原》《無題?昨夜星辰昨夜風》在《唐詩三百首》中,他的詩作有22首被收錄,位列第四。李商隱在837年也就是文宗開成二年,考取了進士。在這之前,他也失敗過很多次。他初次應舉的年份是828年,也就是文宗太和二年。從那時起李商隱開始了漫長的應舉之路,直到837年他終於考上了進士。開成3年(也就是838年)春,應博學宏闢試不取,在參與料理令狐楚的喪失後不久,李商隱應涇源節度使王茂元的聘請去涇州作了王的幕僚。839年,他再次參加授官考試,順利通過,得到了祕書省校書郎的職位。不久,被調任弘農縣尉。842年,李商隱以書判拔萃復入祕書省爲正字。李商隱早年的貧苦生活對他性格和觀念的形成影響很大。一方面,他渴望早日爲官,以光宗耀祖。另一方面,早年的經歷使他養成猶豫、敏感、清高的性格,這些特徵即大量地從他的詩文中流露出來,也表現在他曲折坎坷的仕途生涯。他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一些外派官員的幕下供職。他的政治生涯結束於宣宗大中十二年(856),在回到家鄉後不久就病故了。

李商隱一生所創作的詩類型有永史詩,詠物詩,無題詩,拼體文等。傳世名句有: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等等。只有具有赤子之心,熱愛生活,關心現實與人生,具有高尚品格的作家才能創作出至情至性的作品。我們從他的詩文中便可以讀出他的人品來。

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的名人,而我的家鄉——鄭州就有一位創作出了反映社會主流與本質的至情至性作品的詩人李商隱。

家鄉的名人作文14

“我們像鮮花在開放,我們像小樹在成長,我們是聶帥故鄉的少年,把先輩遺志記心上……”每當星期一的升旗儀式上同學們唱起這首振奮人心的校歌時,我就不由得想起了我們家鄉的名人——可親可敬的聶榮臻爺爺。

聶榮臻爺爺生在我的家鄉——重慶市江津區吳灘鎮郎家村,和我是很近的老鄉。

記得上幼兒園的時候,老師曾經組織我們去聶榮臻舊居去參觀。當時,我們看見那個身着筆挺的西裝,衣冠楚楚的叔叔時,都天真地問:“這個帥叔叔是誰?”老師笑着告訴我們:“這就是聶榮臻爺爺》”那時,懵懂的我在我的頭腦裏有了對聶爺爺初步的印象。只覺得這位叔叔長得很帥、很有精神!隨後,我們進入了舊居,參觀了各間陳列室,似懂非懂地聽着老師給我們講了聶爺爺的打仗事蹟和人生閱歷,看了聶榮臻爺爺的舊居陳列的物品、圖片,幼小的我還認爲:哇,聶爺爺打仗很厲害啊!是個了不起的人物!

花開花謝,春去冬來。我進入了小學,隨着識字量的增多,在老師的指導和媽媽的督促下,閱讀的許多課外書籍,從書中,我再一次認識聶爺爺。當我讀到戰火紛飛的抗日年代時,面對美穗子這兩個襁褓中的日本小姑娘,聶爺爺不但對他們問寒問暖,還親自安排還給日軍時,我不禁對聶爺爺高尚的人道主義精神所深深折服!面對兇殘的日軍,聶帥不僅沒有冤冤相報,以殘害的方式對待同是日本人的兒童,反而以德報怨,這寬大的容人之量,不是一個普通人能做到的!

去年,中央電視臺上演了《聶榮臻》,隨着每天的觀看,我更加了解了聶爺爺的一生,我明白了偉大不是天生的,而是艱苦打拼出來的。聶帥自幼便勤奮好學,發奮求索。“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立志時”就是他這種苦學精神的寫照。

聶爺爺的一生是光輝的,是高尚的,他不僅胸懷大志,更能用堅定信仰和崇高理想鞭策自己,他那爲祖國,爲人民嘔心瀝血,奮鬥終身的事蹟,時刻激勵着我們!我們一定能做到歌中所唱:愛祖國,愛人民,學好知識,練好本領,時刻準備把革命接班人當!

家鄉的名人作文15

說起名人,同學們一定會想到有着衆多“粉絲”的歌星、影星、球星等。然而,今天我要讚頌的卻是一個樸實無華的人,一個堪稱我精神楷模的人,一個我心目中的名人——我的爺爺。

也許你會不以爲然,會說你爺爺那麼平凡能稱得上名人嗎?我可以驕傲地告訴你:“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我爺爺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績,他不僅吃苦耐老,而且還是“養羊高手”呢!”

雖然我不曾目睹爺爺前半生所付出的艱辛和努力,但60歲的他依然有一股不怕輸向前衝的幹勁。他到了花甲之年,還要堅持買羊,放羊。要知道放羊是一件多麼辛苦的事情,他無論颳風下雨,還是寒冬酷暑,都趕着羊羣堅持行走在山坡的崎嶇小道上,也不知道跌倒過多少次,受過多少傷,但他每次都能從容地站起。一次次勇敢地面對山洪雷電,一次次堅強地戰勝猛烈的狂風暴雨。山野的風將他吹得更加挺拔、更加堅毅!

夜幕降臨,依然看不到他回家的身影;朦朧中醒來,總是聽到他還在羊圈給小羊飲水、添草的聲音……他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辛勤勞作,任勞任怨,從不抱怨生活的艱辛。

每日裏東方剛亮,爺爺就樂呵呵地甩着鞭子唱着信天游出門了。上百隻羊“咩咩咩”地叫着,寂靜的小山村頓時熱鬧起來。上百隻羊彷彿能聽懂他的話一樣,像訓練有素的士兵,沿着鞭子的方向,向山谷走去……羊兒什麼時候該剪毛,什麼時候該吃什麼草,什麼時候該防疫喂藥……爺爺能講得頭頭是道。他把羊養得腰圓體壯,羊羣從幾十只發展爲幾百只,是遠近聞名的養羊專家,前來拜訪取經的人絡繹不絕。所以我認爲他是我們家鄉的名人。

爸爸幾次勸他別再操勞了,他說爲了我們姐弟三人能安心讀書,他還要再幹幾年!記憶中我是否沒看見爺爺享受過節假日,他所付出的心血與汗水讓我們刻骨銘心,永生難忘。

我要學習他幹什麼事情都持之以恆,吃苦耐勞的精神。姐姐說:“爺爺真是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他爲我們樹立了榜樣!我愛我心目中的名人——我的爺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