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端午節

家鄉端午節1

端午節要到了,看到滿街的糉子,不由得讓我想起了老家的端午。我記得很清楚,是六歲那年,爸爸休假帶我回老家,恰逢端午節。老家的節日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也給我留下美好的回憶。

家鄉端午節

六月份的山東天氣有點熱,但是早晚都很涼快。白天干熱的風裏還夾雜着熟透的麥香味兒,時而遠遠傳來幾聲布穀鳥的叫聲。

一到家就見爺爺奶奶在泡黍子和糯米,鍋裏還煮着紅棗,甜甜的味道灌滿了整間房子,遠遠地聞到,就想偷一顆吃。大夥都在忙自己的事兒,根本顧不上照顧我們,我也不想給他們添亂。

我剛到家時還有些靦腆、不習慣,但是沒過多久就和小夥伴們瘋在了一起,跑呀、跳呀、追呀、笑呀,玩的樂不思蜀了。正在興頭上,爺爺交給一個任務,讓哥哥帶我們到河邊採長茅草和寬大的蘆葦葉,我們的任務完成的非常出色,可身上被劃得青一道、紅一道,癢得難忍,心裏卻美滋滋的。

中午回家,剛進院門,就聞到一股香味。不一會奶奶就端出肥大尖尖的糉子,撥開棕葉,咬一口香香糯糯黏米,甜味充滿口鼻,香氣浸入心脾。我恨不得連糉葉都吞進了肚裏,還喝了一碗半加了紅糖的小米粥,一個鹹蛋黃,那感覺真似神仙生活。爺爺告訴我,糉子那淡淡的微甜清香,就是葦葉和茅草的發出的味道,就是我們的功勞。

過節了,看見街上串串的糉子,我便又回味起家鄉那黃橙橙的黍米棗棕,回想起那粘人的味道……

家鄉端午節2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糉子,灑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每年到了農曆五月初五,我們都拍着手、跺着腳,唱起這首熟悉的兒歌。

端午節這天早上,奶奶總是在廚房裏忙着包糉子。我問過爸爸,爲什麼端午節要吃糉子呢?爸爸告訴我:“相傳吃糉子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人們把糉子投進江河,讓魚蛟蝦蟹吃飽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遺體。”我跑進廚房看見奶奶忙得滿頭大汗,我一邊幫奶奶升火,一邊問奶奶:我們爲什麼要過端午節啊?奶奶微笑着說:“端午節是龍節,是四五千年以前我們南方少數民族紀念龍神的節日。現在端午節已經成爲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又稱端陽節、重五節。”我坐在火爐旁,好像懂得了什麼,又好像什麼也不懂。只好呆呆地望着火爐。

到了傍晚,奶奶把廚房打掃得乾乾淨淨,並灑上雄黃酒,嘴裏一邊念着:“雄黃大蒜灑團轉,老蛇螞蟻遠遠走。”我有點懷疑,這雄黃酒真有這麼大的威力嗎?

大人們忙了一天,到了夜晚還不忘記用雄黃酒在孩子們的頭上畫個“王”字,我想這“王”大概是表示:希望我們像快樂王子一樣快快樂樂的度過每一天吧!

家鄉端午節3

端午節就要到了,一想起那又糯又香的糉子,我不禁嚥了咽口水,彷彿又看到了外婆站在窗前,一手拿着竹葉,一手包糯米,裹出四角尖尖、小巧可愛的糉子的樣子。

端午節是我國古老的傳統節日,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在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有龍舟竟渡、吃糉子、喝雄黃酒等風俗。

我的家鄉寧波,也有很多風俗習慣,比如吃糉子、掛香袋、家家戶戶門口懸掛艾葉草等。

在我記憶裏,印象最深的是,每逢端午節,外婆總會親手包糉子,那可比超市裏買的糉子要好吃多了。

我的外婆是怎麼包出美味的糉子呢?讓我來給你們說說她的祕訣吧。首先,將竹葉浸泡1~2天,接着,挑選純糯米和餡,糯米用鹼水浸泡後會有一種清香,餡有鹹肉、蛋黃、蜜棗……然後,把竹葉捲成鬥形,在鬥裏放少量的米,放入餡,用竹葉包好,最後用麻繩紮緊,棱角分明的棕子就現身了。

更有意思的是,外婆還會包“雙胞胎糉子”,只見兩個細細長長的小糉子背靠着背,那樣子,可愛極了。

還有,到了端午節,外婆會做出各種形狀的香包,小兔子、老虎、小蛇……個個栩栩如生,掛在胸前,據說能驅病防蚊呢!

家鄉端午節4

我家鄉在茅坪,在的活動每年的五月初五叫了一個傳統的節日,那就是端午節 ,端午節的風俗也有很多;讓我們一起來談談這些風俗吧。在端午節這天,吃糉子是紀念古代詩人屈原,門前插艾蒿驅趕魔鬼的,屈原跳河跳河自殺這天,人們划着龍舟去追掉屈原,在安康每年都有這樣比賽,它成爲一項體育活動。雄黃酒是用雄黃做成的酒。使得這些端午節的風俗都是世代遺傳下來的是爲了懷念古代詩人屈原而來的風俗,還有一個風俗就是每年這個節出嫁的女兒都要回來吃一頓飯,我表明自己對家鄉的懷念之情。這個端午節我過的非常孤單、寂寞,我是和媽媽、大姨一起過的,給我。今天端午節的時候,媽媽和大阿姨去上街買菜,只要有一我一個人在家做作業。

我等到了中午,這上班的一大早桌好吃的食物,我中子雄黃酒、雞湯、肉末炒菇等等,吃完飯後,我便去看中央一臺的的節目,我便想起來在宋佳的外婆和茅坪的爸爸、阿姨、弟弟拿起了手中的'電話給他們說了一聲:端午節快樂!爸爸接着說:謝謝你,在外過節還想着我們,真是一個孝順的女兒。端午節不是過得着那麼快樂,因爲這個端午節是跟媽媽發發現家裏有情況時是在白河現過的第一個端午節,是多麼有回憶性的。這就是中國的端午節,這也是家鄉的端午節的風俗,過得真快樂。

家鄉端午節5

我的家鄉在北方,我愛家鄉的端午節。

端午節是每年農曆的五月初五。在端午節前,姥姥、奶奶和媽媽都要買下新鮮的糉葉和優質的糯米,還有讓她們發愁的紅棗和蜜棗,我們放學後都要幫着她們把有蟲子的棗撿出來。一切準備好後,在端午節的前一天下午,她們先架一口大鍋,把糉葉煮好,等糉葉涼了就開始專心致志地包糉子。包完後整齊地擺在大鍋裏,然後添上水把糉子壓緊,我們小孩子在一邊早已等不及了,幫着大人們燒火,好不容易鍋開了,我們都差點成了黑人,糉子卻還不能馬上吃,媽媽說糉子要煮一個小時還要泡一晚上,這讓我們等得更饞了。第二天早上便早早起牀擦把臉就趕快去吃媽媽早已準備好的糉子。聞着香噴噴的糉子,不禁大口大口地吃了起來。這時爸爸走過來問:你光知道糉子好吃,你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嗎?我滿不在乎說:是國家法定的節日。爸爸嚴肅給我講了屈原的故事

每次過端午節,不僅讓我能美餐一頓,更能激發我好好學習,建設家鄉、建設祖國的決心和意志。

我愛家鄉的端午節。

家鄉端午節6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每當我唱起這首兒歌,便想起過端午節的情景。

同學們,你們知道端午節的由來嗎?讓我來告訴你們吧。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又稱端陽,重五。主要活動有賽龍舟、吃糉子,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相傳龍舟競渡是爲了撈救投汩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把糉子投進江河,是讓魚蛟蝦蟹吃飽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遺體。

我們這兒看不到賽龍舟,只能從電視上感受到賽龍舟的快樂。端午節這一天,外婆買回艾葉、菖蒲插在門的兩側。她說,這樣有避邪的作用。

我最喜歡吃外婆包的糉子啦,那香甜可口的味道,令我久久不能忘懷。坐在外婆身旁,只見她從水中取出三片糉葉,捲成一個圓錐體的模樣,然後放入糯米、蜜棗,一層一層的裹成三角形狀,最後用線捆好,一個漂亮的糉子就包好了。我看這麼容易,也學着包一個,儘管很努力,包出來的糉子總是鬆鬆垮垮的。呵呵,有些事情看起來容易,做起來還真難呀!晚上,媽媽還會用艾葉等中草藥煎的水給我洗澡,這樣能一年不長痱子哦。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我不禁又唱起了這首歡樂的兒歌。

家鄉端午節7

端午划龍舟,在印象中,所見過的龍舟是不多的。小時候,以爲龍舟就是漂浮在水上的一條龍,一條金龍,人在金龍上歌唱舞蹈。

記得有一個端午,天空下着雨,雨簾蒙上了人們的眼眸,若隱若現,我嚷嚷着呼喊父母帶我去看。飯後時分,父親便領着我和哥哥去到西江邊上,高高的堤壩兩旁站滿了人。只見河中,十幾個壯漢坐在看着像龍的長艇上,立在龍頭旁的人奮力擊鼓,鼓鳴聲中,幾艘長艇整齊向前衝去,舟上的人用槳奮力划水,白色的水花在龍的軀體兩側飛濺。龍舟所到之處,層層浪花泛起,交錯碰撞,十分壯觀。不久,龍舟遠去,消失在了朦朧的霧氣中,神祕莫測。原來划龍舟不是看歌舞表演,就是幾條金龍在水中奮勇爭先,飛舞戲耍。

儘管下着雨,觀衆們無不激動着,歡呼吶喊聲勢震天,龍舟的每一點動靜都刺激着觀衆們的神經。小時候覺得熱鬧非凡,堪比新年時逛花街,便也隨大人們跳躍歡呼。幼時,龍舟比賽非常難得,家家戶戶的男人都要參加,展示自己的勇敢。據說以前,小孩子還要洗“龍舟水”,以保證平平安安沒有病痛。想到此處,極想嘗試一下,卻發現河水渾濁,有污漬漂浮其中。這裏工業廢水、生活污水早已流入了多條河道,這條河水已經不再清澈。我收回伸出的手,心裏暗暗嘆息。

家鄉端午節8

端午節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節,每年這個時候很高興,因爲有美味的糉子吃!鹹肉的、蛋黃的、紅豆餡的······可是不明白爲什麼在這個時候吃糉子?有人說,在端午節吃糉子是紀念屈原的,也稱爲詩人節;也有人說,這個日子在古代,是一個消毒避疫的日子。

我們家鄉的端午節對我來說就是一個特別的日子。奶奶買了碧綠的艾葉和菖蒲掛在大門口呢,說是可以辟邪。到端午節我家總是很忙!大人們很早就起來準備裹糉子了,我感覺到很溫馨,又可以吃到媽媽裹的糉子囉!我還記得,在我六歲的那年,大清早,媽媽喊:“孩子,端午節了!起牀咯!去洗洗臉,幫媽媽一起裹糉子吧!” “哦”,我應答了一聲。剛洗完臉,就來到廚房找吃的。可倒黴的是,一來到就給媽媽拉着幫忙裹糉子了!一開始我還不願意的,可是看着這些花花綠綠的材料,覺得很好玩,一會兒拿片裹糉子的竹葉,放點材料:一會兒拿着草繩綁呀綁。終於,在我的努力下,完成了我人生的第一隻糉子。雖然樣貌難看了一點,可也是我親手做的。我拿着糉子跑去廚房,叫大人們幫我煮熟它,等熟了,就把它消滅。嘿嘿!

今年的端午節又要到了,我還回味着我親手裹的那糉子的味道,我還要和媽媽一起裹糉子,在我眼裏,家鄉那端午節,是永遠值得我懷念的!

家鄉的端午節,我愛您!

家鄉端午節9

端午到了,大家都忙活了起來,我家也一樣,媽媽剛剛從超市買糉葉回來,媽媽就把我帶到外婆家包糉子去了。

到了外婆家,看到鄰居跟外婆湊在一齊已經開始包糉子了,她們把糯米放在大缸裏旁邊放這糉葉,另外的大碗裏都放着餡:有肉餡,豆沙餡,蜜棗餡,板栗餡······很多很多。我和媽媽也加入其中,大家包的糉有4角糉,3角糉,還有大有小,僅有我妹妹包的糉最異常是“無角”糉她把糉包的圓圓的像個糯米糰,在用糉葉包起來就什麼也不像了。

我包的都是小糉子大人一口就能吃下,我不明白妹妹是怎樣包圓的糉子的,我根本包不起來,包起來了,等一下又散了,真是太難包了。

之後我問媽媽:“爲什麼要包糉子。”媽媽說:“這是以前的習俗,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爲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之後爲怕飯糰爲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所以就有了包糉子的習俗。

這就是端午。

家鄉端午節10

我們中國年裏的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我國春秋戰國時期,到今天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不一。有一種說法是說在古代這天是一個消毒避疫的日子。根據文獻記載五月被視爲“毒月” ﹑“惡月”,五月初五是九毒之首,所以這一天小孩要佩戴香囊,系五彩絲線,家家戶戶都灑酒掃庭院,插艾草、菖蒲、喝雄黃酒。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

還有一種說法在全國流傳很廣,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來的,公園前287年泰國攻破了楚國京都屈原心如刀割,但始終不捨棄自己的國都,於是在這天五月初五抱石投江了。楚國百姓哀痛不已,紛紛走到江邊,把食物投進江裏,說是讓魚蝦吃飽了,就不會再吃他的身體了。漁夫們划船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身體。這樣就有了賽龍舟,吃糉子等習俗紀念屈原。

隨着時代變遷,賽龍舟、插艾草等習俗在北京已經很少見了,但是吃糉子是必不可少的。端午節前幾天姥姥就把糉子葉、糯米、紅棗等買好,到了那一天姥姥把泡好的糉子葉折成了漏斗型,再把泡好的糯米和棗放進去,包好後用棉線捆住。姥姥把包好的糉子一個個碼放進一個大鍋裏,再加入適量的水點上火。大約一個小時後就會飄散出一股糉子的清香。光聞到味就我要流口水了。媽媽說糉子還有鹹味的和辣味的,根據地域劃分和風俗習慣味道各不相同。

噢!對了!自從20xx年開始端午節正式列入了國家法定節日,讓我們期待今年的端午節早日到來吧!

家鄉端午節11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每當我聽到這首歌謠,就知道端午節快到了。

說起端午節,我還知道一個感人的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人屈原,聽說楚國的都城被敵人佔領,百姓遭難,悲憤極了,於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而死,百姓聽到屈原投江的消息,都十分悲痛。把糉子扔到江裏餵魚,希望魚兒不要傷害屈原的屍體。這就是五月端陽包糉子的來歷。

說起糉子,我外婆包的糉子可好看啦:綠油油的糉葉,白花花的糯米,有時裏面還夾上紅棗、鹹肉、紅豆,一掰開,香噴噴的,讓人恨不得馬上就咬上一口。

我們這兒的端午節還有一個重大的節目——賽龍舟。幾十個年青人穿着漂亮的服裝,幾人一組,分坐在精美的龍舟上,龍舟整齊地排列在江面上,一聲哨響,他們就奮力向前劃去。一時間,人們的吶喊聲,選手們的號聲,鑼鼓的喧鬧聲,此起彼伏,匯成了一片歡樂的海洋。

端午節除了吃糉子、賽龍舟之外,我們這兒還插艾葉、戴香囊,給小孩子用五味草煮的水洗澡等等,各種習俗都讓人回味無窮。

家鄉的端午節真有趣啊!

家鄉端午節12

在我的家鄉,每個節日,人們都過得熱熱鬧鬧,但我最喜歡的還是五月初五的端午節。

今年的端午節又快到了,遠離家鄉的我,不禁想起去年在家過端午節的情景。

端午節那天一早我就被奶奶叫醒了,她說要帶我去採神露。我聽了高興地蹦起來,唱唱跳跳地跟着奶奶上了田埂,邊走奶奶邊把秧苗和蔬菜上的露水往我身上趕,還讓我把露水接在手心裏去洗臉,說這天的露水都是天上神仙降的神水,沾了可以提神祛病,長命百歲。

回到家,爺爺已經端出了剛出鍋的糉子。我們家鄉的糉子大都包成圓柱形,裏面也不加餡,要吃的時候,用一根線切成一片片,盛在盤子裏,顏色綠綠的,蘸上自制黃豆芝麻沙糖粉,好吃極了,饞得我吃了一片又一片。

吃過午飯,我們圍坐在奶奶身邊看她做香袋,只見她用各種顏色的布包縫出各種樣子,留一個小口,再裝進去一種黃色的藥粉,最後縫上一根紅線繩,就可以戴在脖子上了。據說,這種香袋是可以驅蚊防蟲,保平安的呢!我屬羊,奶奶就可以我縫了一隻可愛的羊頭,希望我平平安平,健健康康。

在我的家鄉,這天家家掛艾葉菖莆,人人泡五草澡。所以姨媽說,端午節是健康節。

“每逢佳節倍思親”,今年的端午節不能回家鄉了,我也會更想家,想家鄉的親人,想家鄉這美麗的端午節。

家鄉端午節13

說到端午節,我首先想到的是那又香又糯的大糉子。糉子有甜有鹹,可我卻對白米糉情有獨鍾,一粒粒飽滿的糯米裝在糉葉裏,散發着清香,真讓人着迷。咬一口,淡淡的,再咬一口,甜津津的,並且越吃越有滋味。一到端午節,外婆就會做好多白米糉讓我這個大饞貓一飽口福。

講完了糉子,讓我們來了解一下端午節的由來吧。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之所以訂在五月初五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相傳,幾千年以前,楚國被敵人攻破,他不願意做亡國奴,就投入了汩羅江以身殉國。當地老百姓爲了紀念屈原,在江裏投放了一些糉子,讓魚蝦不咬屈原的屍體。這個故事的確有點淒涼,但讓我們世世代代都深刻領悟愛國的含義。

當然,除了吃糉子,我們這裏家家戶戶的門口還要掛菖蒲。我疑惑地問外婆:“爲什麼要在門口掛菖蒲呢?”“是爲了辟邪。”外婆一邊做糉子,一邊回答我的問題。緊接着,媽媽又說:“還可以驅蚊呢!”我終於解開了心中的不解。

今年的端午節又快到了,我會用一顆美好的心去等待它的到來……

家鄉端午節14

想起端午節的糉子,真是讓我垂涎欲滴啊。因爲它太好吃了!這不,又要到端午節了,好想吃糉子啊~不禁讓我回憶起去年過端午節了。

依稀記得那天天有點陰暗,一個大好節日就被這天氣給破壞了,真叫人惋惜。

一大早,我媽媽就在客廳裏河東獅吼了。還沒等我吃完早飯,老媽就扯着我到菜場去買一些糉子葉啊,糯米啊,豬肉啊,臘肉啊……準備就緒後,我們終於開始包糉子啦!

說來也怪,媽媽包出來的糉子又快又好,糉子好像有靈性一樣;媽媽似乎好像有魔法一樣;不出一分鐘就包出一個;在媽媽手中好像在跳舞一樣;而我呢,包了半天都沒包出一個,而且,我包的的全部都散散的,扁扁的,跟沒吃飯一樣,跟泄了氣一樣,有的都漏啦。連我都覺得有夠爛,不對,是又醜又爛!!!氣死我也!

不一會兒,一股香噴噴的糉子香味,便瀰漫了整個房間。我肚子裏的饞蟲立刻就被勾了起來。不一會兒,垃圾桶裏便多出了五片糉子葉。嘻嘻——

品嚐完了好吃的糉子,電視里正在直播精彩激烈的龍舟比賽。加油聲,鑼鼓聲,此起彼伏。點實力和我家都熱鬧無比,其樂融融。

家鄉端午節15

家鄉的端午節寶帶實驗小學顧蔡昊指導老師:龐奇蓉 我的家鄉是在蘇州美麗的西山島上,也叫金庭鎮。這裏風景秀麗,四季花果飄香,享有“花果山”的美譽。

我的家鄉有許許多多的傳統節日,每個節日都有不同的風俗特點,下面就讓我帶你走進家鄉的端午節吧。

農曆的五月初五就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在端午節這天,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着節日的喜悅。挖野菜,打青糕、包糉子……更是忙得不亦樂乎。農民伯伯大清早就會到山頭上,田地裏去採集各種各樣的野菜,這種菜被稱爲“端午菜”。

據說這種菜營養特別豐富,還清熱解毒,也能用它來做一些糕點,家家戶戶忙呼着,人山人海,可熱鬧了。

以前的端午節,人們還會喝一種叫“雄黃酒”的酒,不過現在人們都喝上了香醇的桂花酒了。拿起糉子,解着細小的繩子,一股淡淡的清香就撲鼻而來,沁人心脾;剝開翠綠的糉葉,一團黏黏的糯米制成的糉子便映入眼簾。

糉子有很多種:紅豆的、紅棗的、蛋黃的,甚至還有肉餡的;形狀也有大的、

小的、長的、方的,但無論是哪一種,都能饞得你直流口水……

你知道端午節吃糉子的來歷嗎?據說端午節吃糉子是爲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

屈原的。屈原因受到權貴的排擠,覺得報國無門,於是就投入汨羅江自盡了。

人們怕魚兒吃掉他的屍體,就把糉子投入江中讓魚吃。從此端午節吃糉子的風俗就流傳下來了。

每年的端午節,家鄉的鄉親們都會忙的不亦樂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