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趕集的記憶作文

寫趕集的記憶作文

寫趕集的記憶作文

陝北大理河川有一個鎮子叫石灣,是橫山縣一個邊遠鄉鎮機關的所在地。因其地處橫山、子長、子洲、靖邊四縣交界地帶,方圓四縣幾十華里的羣衆都來這裏趕集,在當地一帶很有名氣,可以說是陝北地區的一個名鎮。鎮子很是繁華,蜿蜒的大理河繞鎮而過,一條東西走向的街道用石頭鋪成,足有三四華里長;此外,還有一條不寬不窄的二道街。鎮上全是清一色的石窯,古老的城牆和城門的殘垣斷壁依稀可辨;鎮東頭有中學,糧站、郵電所、衛生院、書店等,無規則地散佈在街道兩側。集日時,鎮上人山人海,十分紅火熱鬧!

我家住在石灣鎮大理川以南的子長縣境內,距石灣鎮40華里。小時候,我經常和大人們一起到鎮上趕集。

趕集對每一個人來說,心態和目的都不盡相同。大人們趕集主要是進行商品交易,將家裏的一些糧食、牲畜等土特產品帶到鎮上賣了,然後用變賣了東西的錢再買回些布匹、煤油、食鹽之類的生活必需品,以此來維持簡單的家庭生計。年輕婆姨女子們平時見不上大的世面,往往利用趕集的機會,將自己精心打扮一番,一方面到鎮上爲自己瞅一兩塊好布料,買一兩件好衣服;另一方面是想利用趕集的機會向人們尤其是那些年輕後生,展示自己的俊俏。懶漢二流子則不同,他們對受苦早就膩了,利用趕集,去鎮上散散心,以逃避繁重的體力勞動。至於後生和娃娃們,則主要是去湊熱鬧,看紅火。

那時,石灣鎮每月逢“二”逢“七”遇集。每當集日的前一天,人們就開始爲趕集忙碌起來,精心打點要賣的東西,積極準備上路的乾糧,提早約好趕集的同伴。第二天天不亮,就起來做飯,以便吃了早早上路。

我家到石灣鎮,途中要翻越兩座大山,穿行一條長溝,趟過一條大河,即大理河。當時交通不便,除極少數人騎毛驢、坐架子車外,大部分人靠步行。一路上,你呼我喚,人越聚越多。當翻越最後一座大山,登上山巔時,放眼一望,四周山樑上、溝岔中,花紅柳綠,人頭攢動,趕牲畜的、拉車子的、背糧食的、拖兒帶女的,從四面八方涌來,最後竟匯成一道熙熙攘攘的人流,一起向石灣鎮涌去。那場面,恰似一幅“清明上河圖”,十分壯觀美麗。

最有意思的是渡河。大理河是陝北無定河的`重要支流,川道較寬,河流雖然不大,但也不小。最大的問題是河上無橋,過河需要趟水。一到夏天,河水上漲,過河極爲困難。有毛驢的,騎上毛驢就過去了;沒有毛驢的,只能趟水過河。男人們脫了鞋襪,高挽褲腿,踉踉蹌蹌就過去了;而婆姨女子們卻很難過去,只好央求男人們來背。每當這個時候,女人們都一改平時的羞怯,任憑男人們擺佈。這時的男人也來了精神,背起女人就向對岸走去。有些調皮的後生走到河中央有意不走了,與背上的女人開起了玩笑,謊稱要往河裏撂,急得那些婆姨女子大喊大叫;還有個別更調皮的後生,趁機偷偷地在背上年輕婆姨女子身上亂抓亂擰,爲了快快過河,對方只好無可奈何默不做聲;有時,騎毛驢的或揹人的,一不小心掉在了河裏,胡亂地掙扎着往起爬,一下子成了“落湯雞”,惹得兩岸人一陣鬨笑!

那時的市場管理很嚴,糧食和一些重要的農副產品是不允許私自交易的,一旦被市管會的人發現,輕則全部沒收,重則就要按投機倒把來論處。然而,爲了生計,不少人還是偷偷地去做買賣。這樣的交易往往是在背街小巷、河灣溝道等較爲隱蔽的地方進行。這時候,買賣雙方都不敢大聲喧譁,價格要靠“捏碼子”來商定。儘管如此,有的還是被市管會的人發現了。於是,人們便背起農副產品沒命似的四處逃竄。而市管會的人員卻緊追不捨。追上了,必然會全部沒收或低價(象徵性的)收購;追不上的,只能是望塵莫及,交易的人自然就躲過了一劫。

供銷社是人們必去的地方。記憶中,鎮上只有一個供銷社,面積只不過四五十平方米,顯得十分擁擠。尤其是扯布(賣布)的那個櫃檯。那時,緊缺的商品實行限量供應,扯布只能憑布票。欄櫃前往往擠滿了人,勁大的還能買上,勁小的特別是那些婆姨女子們根本無法擠到櫃檯前,只好托熟人來代買。這時,小偷往往會乘虛而入,人羣中時不時就會傳來婆姨女子的尖叫聲和哭喊聲――錢物被小偷偷走了。或許被偷走的只有幾塊錢或一塊布料,然而對當時缺衣少食的農家人來說,無異於一場災難!周圍的人們在詛咒小偷的同時,也向被偷者投去了同情的目光。可一切都無濟於事。

太陽偏西的時候,人們陸陸續續離開鎮子開始回家。一路上,忙碌了一天的人們步履沉重,速度明顯減緩。待爬上曹家窯則那個山坡時,連累帶餓的趕集人要歇四五歇才能爬上山頭。每當這時,夜幕往往已經降臨,然而距家仍有十幾華里路程。此時也是家人最爲焦急的時候,他們不時地在礆畔、在村口眺望,焦急地等待着趕集的人兒快快回來。一旦不能按時回來,家人就會不停地猜測着:是生意不順?還是大理河漲水?或者是發生了什麼意外?

狗汪汪的叫了起來,趕集的人們終於回來了。家人懸在半空的心這才放了下來……

幾十年過去了,再沒有去石灣鎮趕過集。此時此刻,我多麼想再去石灣鎮趕一回集,體驗體驗過去那種苦焦而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