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端午節

每年農曆的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感恩端午節,你已不只是一個節日。而是用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內涵激勵着我們這一代。

感恩端午節

過端午節,是華夏兒女兩千多年來形成的習俗。相傳在東周戰國時期楚國丹陽任左徒、三閭大夫的屈原,他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因遭貴族排擠誹謗,被先後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在流放途中,他得知楚國郢都被秦軍攻破後,在五月初五這天,在斷崖上寫下他的絕筆之作《懷沙》之後,抱石沉於汨羅江,以身殉國。

當皇上得知這一息消後,便派人沿江尋找屈原的遺體。在尋找過程中,時值中午,屈原的夫人不慎被蛇咬傷,一位隨行的老人立急用身邊攜帶的雄黃酒幫她清洗傷口,在野外還用糉葉當碗盛飯給夫人。於是,便有了五月初五中午喝雄黃酒、吃糉子的習俗。

爲了增添節日的氣氛,我家也有在端午包糉子的傳統。端午當天,男人們早早的就上山去採五龍草、菖蒲、糉葉等,女的就在家泡米、做飯。泡包糉子的米還是有點講究的。先將一捆上好的稻草燒成草灰,然後用草灰與山上採來的草藥按一定的比例調製成鹼水,在將洗淨的糯米浸泡其中。幾小時後,潔白的`糥米被染得微黃,就可以用糉葉包了。看到大家忙碌得熱火朝天的樣子,我也忍不住跟媽媽學了起來。

首先,選取一張寬大的糉葉,將離糉葉尖端的三分之一處捲成一個漏斗狀。其次,將泡黃的糥米放入其中,點上幾粒花生、紅豆或紅棗之類的物品。最後,可根據喜好包成不同的形狀,繫上繩子,一個糉子就大功告成了。

等大家把糥米全部包完後,就將糉子放入一口大鍋蒸上兩三個小時。隨後,媽媽就將一串串金黃欲滴、香氣撲鼻的糉子搬上了餐桌。

中午,一大家人圍坐在院子裏的樹陰下乘涼。吃着香甜的糉子,分享着我們上午的勞動成果,有說有笑。長輩們喝上一口口醇香的米酒,在微薰中爭論着許多歷史故事。我想,這就是典型的中國傳統家教,在溫馨的家庭氛圍中,將悠久的歷史故事一代傳給一代。

感恩端午節,因爲你積澱了千百年來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在中華大地上,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的詩辭早已深入人心。能擁有今天的美好生活,我們不能忘記爲國家作出貢獻的先輩。

也許,在端午期間,人們通過划龍舟、掛艾葉、吃糉子等方式表達情感,也是一種感恩先輩的方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