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醉翁亭記讀後感

  歐陽修醉翁亭記讀後感【一】

歐陽修醉翁亭記讀後感

至今閱古文已有百餘篇,最喜歡的還是《醉翁亭記》,

這篇初二所學的古文,是值得反覆看的,記得它與《小石潭記》、《岳陽樓記》在一個單元裏,上到這兒時,老師說:“這三篇中,《小石潭記》是最淺的,因爲僅僅是以愁而寫愁,《醉翁亭記》其次,因爲他寫出了與民同樂,而《岳陽樓記》爲最高,他不僅寫景,更抒發了自己心繫天下的報負。”我當時點頭稱是。 但實則我並不同意,《小石潭記》主題雖然不高,但此文的寫景是三篇中最細膩的,而《岳陽樓記》雖然主題高深,但“心繫天下”,這東西實在是虛的很,而又是最無用的,設想:一個人心繫了天下,別人依舊處在混沌中,一個人的吶喊必定是羸弱的社會精神所不能接受的,一個人的號召會招來更多的禍害。看來,那倒不如像歐陽修那樣,心繫永州,與民同樂,自己也落個痛快。

我們不妨看一看《醉翁亭記》的行文安排:按語文考綱的要求——第一段是寫醉翁亭的地理位置與名字由來,第二段寫景緻變化,第三段爲永州人民的快樂登山之景,第四段點名身份和抒發淡淡愁緒,我看實則不然。這篇散文是用一種喝醉了的筆調寫的——二十一個“也”,一句三嘆,全文以一種超脫的基調所展開,那歐陽修好似凌於萬人之上,成仙了。致使全文“仙氣”很重。首節單“林壑尤美”四個字表層裏層都有無比的超脫之感,而“漸聞”、“瀉出”、“峯迴路轉”等詞語可謂無一詞可換,可見其用詞之極致。“醉翁之意不在酒”以成千古名句,“得之心而寓之酒”——呵,多美好! 第二段大用對偶,這古文中的常見手法在歐陽修的手下又活靈活現了:他把對偶與對比相結合,使得第二節五光十色,明暗多端,香氣撲面,樂亦無窮,仙氣縱橫。 第三段與民同樂便很有講究了。永州人放下工作,前來跟隨太守遊玩。

可見歐陽修在當地的聲望還是很好的,號召力不錯,更顯出他統治方針的正確和當地民風的樸實。當地人和太守不分彼此地位的差異,共飲而樂,更見得其當官當到了極致——與民同樂。我以爲便是如此,這一段有一些爲自己歌功了。 而我最愛的第四段,從醉眼中看到的景象果然不同——聲形兼備。值得一提的是,在上完此段的當天,在我騎車回家的路上,居然真的就有一幕醉了的夕陽景在等我。橘紅的光撒在每一處,又好像隨風動起來了。霎時,橘紅,金黃和說不出的顏色交織在一起,似在流淌。我醉於期中了好久。 對於其中淡淡的愁緒,我總認爲我是有的。歐陽修雖然快樂,但終是與永州人不同,這種格格不入的反差,也只能溶在酒裏了,而我——與別人不同之感與日俱增。

白天我與同學嬉笑怒罵,到了晚上卻有說不出的孤寂,害怕面對自己。這種東西我不可能溶在酒裏,呵!那就溶在成堆的作業中了,呵! 也許隨着我閱讀數量的增加,《醉翁亭記》的地位可能會被動搖甚至顛覆,但我只可會記着它給我帶來的感受,因爲這是我最初而最真實的心路歷程。

  歐陽修醉翁亭記讀後感【二】

歐陽修,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慶曆三年(1043),歐陽修參與范仲淹、韓琦、富弼等人推行“慶曆新政”。慶曆五年(1045),範、韓、富等相繼被貶,歐陽修也被貶爲滁州太守。歐陽修於滁州上任的第二年寫下了千古名文《岳陽樓記》。這篇文章以“樂”串聯全文,寫出作者當時“樂”的三重境界,即“得之心”的“山水之樂”,“衆賓歡”的“宴酣之樂”,和更高境界的“樂其樂”。

㈠山水之樂

歐陽修被貶滁州後,雖“內心抑鬱”,但仍堅持“寬簡而不擾”的工作作風,實行“寬簡政治”,生產得以發展,百姓過上了和平安定的生活,再加上滁州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這使歐陽修感到無比快慰,常縱情山水之間,欣賞領略山水之樂。

第一,從空間看,醉翁亭位於曲徑通幽的山水之中,去往醉翁亭有“峯迴路轉”之樂。作者以“移步換景”之法,帶領我們於曲徑通幽之後,欣賞“峯迴路轉”的趣味。作者的移步換景是從大到小、逐步推進的。先着眼於滁州城的整體,用“航拍”的方法進行觀察,用“環滁皆山也”進行開篇。接着,將鏡頭縮小,對着“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的“西南諸峯”。然後,再將鏡頭拉近,對着“山路”做動態推進,引出“釀泉”。最後特寫“翼然臨於泉上”的“醉翁亭”。經過如此四次鏡頭的轉換,醉翁亭便呈現在我們面前。這是作者的第一次寫景,山與泉相應,泉與亭相襯,山水亭臺,相互輝映,構成一幅優美的山水畫。這幅山水畫,在峯迴路轉的動態之中,帶給作者以無窮的趣味。

第二,從時間看,四時的朝暮之景不同,樂亦無窮。歐陽修到滁州後,山中僧人智仙爲他建亭飲酒賦詩。歐陽修一年四季,常到亭中飲酒、辦公,欣賞山水,其樂無窮。作者在文中的第二次寫景便表露了這種樂趣。與第一次寫景着眼醉翁亭四周空間環境帶來的趣味不同,第二次寫景着眼醉翁亭不同季節、不同時間的趣味。“太陽出來而林間的霧氣散開”是早晨出來時清新之趣味,“煙雲聚攏而山谷洞穴變得昏暗”是傍晚歸去時寧靜之趣。“野芳發而幽香”是芳草萋萋、幽香撲鼻之春趣,“佳木秀而繁陰”是林木挺拔、枝繁葉茂之夏趣,“風霜高潔”是天氣高爽、霜色潔白之秋趣,“水落而石出”是水位下落、石頭裸露之冬趣。作者寫不同時間的景,均有因有果,因“日出”而“林霏開”,因“雲歸”而“巖穴暝”……因“水落”而“石出”,因果之間呈先後之態,具有很強的動感,因而也就有了很濃厚的趣味。作者寫景,先寫“朝暮”之景,再寫“四季”之景,最後總結“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條理清楚、層次分明地表達樂趣。

第三,從寫法看,動靜相宜,生趣盎然。作者寫景,以欣賞之心關照,充滿樂趣,其筆下的景物,有動有靜,動靜相宜,妙趣橫生。首先是動景與靜景的配合。琅琊諸峯是深秀的靜態,但兩峯之間卻瀉出了潺潺的釀泉。樹林陰翳是靜謐的美,但鳴聲上下卻又少不了動態的歡樂。自然景物是靜的趣,但人物的呼應卻又是動的樂。作者筆下的自然和人文風光,動靜相宜,都充滿樂趣。其次,作者筆下的景物呈流動的變化之態,賦予自然景物以動態之美。從“環滁皆山”到“釀泉”,是在動態中推出各種靜景。“山行六七裏”和“峯迴路轉”,是在動態中關照靜態之景。“日出”之後纔會“林霏開”,“雲歸”之後纔會“巖穴暝”,“野芳發”後纔會“幽香”,“佳木秀”後纔會“繁陰”,“水落”後纔會“石出”,景物本身便有動態的樂趣。第三是景物有時序的變化之動。有“朝暮”的變化之美,“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有“四季”的變化之趣,“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這也是動靜的相宜,充滿趣味。

歐陽修縱情山水,有曲徑通幽後尋見醉翁亭時的“峯迴路轉”之樂,有“朝而往,暮而歸”收穫“四時之景不同”的`趣味,有“樹林陰翳,鳴聲上下”動靜相宜的快樂。

歐陽修縱情山水,忘卻被貶的“內心抑鬱”,收穫欣賞山水的樂趣。

歐陽修欣賞山水的樂趣,領會在心裏,卻寄託在喝酒上。

喝酒又是一樂,那麼,歐陽修的“宴酣之樂”,又表現在哪裏呢?

㈡宴酣之樂

第一,“遊人衆”是樂之基石。歐陽修被貶滁州後,勵精圖治,實行寬簡政策,人民安居樂業,社會生活呈現一片祥和景象。人們三五成羣到琅琊山遊玩,揹着東西的人在路上唱着歡快的歌,走路的人在樹下休息閒聊,走在前面的人大聲呼喊,走在後面的人應聲回答,老人和孩子也都出來遊玩,來來往往,絡繹不絕,好一片喜人的景象。身處醉翁亭的歐陽修,看到這“滁人遊”的景象,“宴酣”豈不有了快樂的基石?

第二,“酒菜好”是樂之實際。首先,“宴酣”用的菜是“山餚野蔌”,吃的魚是深溪之水養的肥魚,而且是親自“臨溪而漁”的,不僅有美味的樂趣,而且還有“釣”的趣味。其次,“宴酣”用的酒是“釀泉爲酒”,且“泉香而酒洌”。第三,這些美食美酒是“雜然而前陳”,雜七雜八擺放在面前的,沒有過多的禮節和講究,享受純粹的“宴酣之樂”。這樣的“太守宴”,是上佳的宴會,其樂趣怎會有窮盡呢!

第三,“衆賓歡”是樂之場景。看着“滁人遊”,享受着“美食”和“美酒”,衆賓客們有的投壺投中了,有的下棋下贏了,酒杯和酒籌雜亂交錯,起起坐坐大聲喧譁,無比快樂!此時的“宴酣之樂”非一人之樂,而是“衆樂樂”,是“衆賓歡”,是一片歡樂的場景。

第四,“太守醉”是樂之表象。文中共有三處寫太守“醉”。第一處在第一段,此時的歐陽修,心情暢快,“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並自號“醉翁”,但“醉翁之意不在酒”,有美麗的山水、有人民的快樂就足以讓人心醉了。第二處在第三段,作者寫道:“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此處,作者刻畫了一個“醉醺醺地坐在人羣中間”的“臉色蒼老、頭髮花白”的太守形象。此時,作者才39歲,按常理,不可稱爲“醉翁”,也不會“蒼顏白髮”,作者的自號和稍作誇張式描寫,意在表現其甚是自豪的陶醉狀態。第三處在第四段,“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此處突出太守更加卓越的一面,太守不僅“醉能同其樂”,而且酒醒後能寫文章表達這種快樂。文章三處寫“醉”,相互照應,予以強調,突出“宴酣之樂”,“醉”是表象,“樂”是實質。

第五,“太守名”是樂之寄託。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又因爲年齡最高,故自號“醉翁”,自號“醉翁”是“宴酣之樂”的一種寄託。同時,作者還有更高層次的寄託,用自己的號給新建的亭子命名,“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這樣的一次“名之”,作者便將自己的快樂深深地刻在了這座新建的亭子上,於是,我們都知道了“醉翁亭”,也都知曉了歐陽修作爲“醉翁”的快樂。

作者說,“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欣賞山水的樂趣,領會在心裏,寄託在喝酒上。

作者又說,“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歐陽修的情趣其實不在喝酒上,而在美麗的山水之中。

歐陽修的樂趣,宴酣之樂?山水之樂?

好山好水,好酒好菜,固然給了歐陽修一些快樂,但醉翁真正的樂趣既不在“宴酣”之上,也不在“山水”之中,而在於“樂其樂”。

㈢樂其樂

歐陽修真正的快樂是“太守之樂其樂”,是以滁州人的快樂作爲快樂,是一種“後天下人之樂而樂”的快樂。

要理解歐陽修的“樂其樂”,我們需要分析清楚三個問題。

第一,“其樂”表現在哪裏,即滁州人有着怎樣的快樂。我們先看作者描寫“其樂”的句子。第一句是寫“滁人遊”的句子,“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老人小孩,各色人等,上山旅遊,絡繹不絕,這是人民安居樂業、生活幸福的象徵,這是其樂之一。第二句是寫“衆賓歡”的句子,“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譁”,各位賓客能與太守一起在醉翁亭同樂,這也是滁州政治清明、百姓和樂的表現,這是其樂之二。第三句是寫“賓客從”的句子,“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夕陽在山”言遊玩時間長,“人影散亂”言遊玩人數之多,“太守歸而賓客從”說明滁州人與太守相處融洽,這是社會和美、和睦的表現,這是其樂之三。第四句是寫“禽鳥樂”的句子,“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這表明,在滁州不僅人與人相處和諧,人與自然也能和諧相處,這是社會和諧的象徵,這是其樂之四。歐陽修治下的滁州,政治清明,社會和諧,人們和睦,百姓和樂,生活和美,這便是滁州百姓的“其樂”。

第二,“樂其樂”表現在哪裏,即歐陽修有着怎樣的快樂。歐陽修的快樂,即是“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樂,其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其一,“朝而往,暮而歸”的欣賞山水的樂趣,因爲“政治清明”,其便有欣賞山水之樂的閒情。其二,與衆賓一起歡慶的“宴酣之樂”,因爲“百姓和樂”,其便有了宴酣之樂的雅緻。“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歐陽修的宴酣之樂,其實質是山水之樂的另一種表現。其三,表達自己的快樂。歐陽修醉“同其樂”,醒“述以文”,用文章記錄自己的快樂。不僅如此,歐陽修還自號“醉翁”表達快樂,還給新建亭子“名之”“醉翁亭”宣告快樂。歐陽修的快樂不僅在“山水之間”領略,寄託在“喝酒”上,還寫成“文字”,號成“醉翁”,名之“醉翁亭”。

第三,歐陽修是怎樣做到讓“滁州人快樂”的。歐陽修是被貶謫到滁州的,他也免不了有被貶的“鬱悶”和“憤懣”,但他依然做到了恬然曠達,勵精圖治,治理滁州十分勤勉,這是滁州人得以安居樂業的第一個原因。其二,歐陽修施行“寬簡之政”,奉行“政在養民”,不苛刻武斷,不繁縟瑣碎,不擾亂民衆,通過建章立制加強教化,並遵循人情事理,引導人民向善,很快,滁州便出現一片和樂景象。歐陽修把人民的快樂當成自己的快樂,“與民同樂”,既勤勉,又養民,所以便形成了“其樂”的良好局面。

歐陽修“在乎山水之間”,領略“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分享“宴酣之樂”,並將這些快樂“述以文”,告知天下,這些樂趣,皆因“其樂”而“樂”,“後天下之樂而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