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子吟》全文註釋及翻譯

《遊子吟》是唐代詩人孟郊創作的一首五言古體詩。是一首母愛的頌歌。表達了詩人對母愛的感激以及對母親深深的愛與尊敬。此詩情感真摯自然,千百年來廣爲傳誦。下面小編整理的《遊子吟》全文註釋及翻譯,供大家學習。

《遊子吟》全文註釋及翻譯

原文

遊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譯文

慈母用手中的針線,爲遠行的兒子趕製身上的衣衫。臨行前一針針密密地縫綴,怕的是兒子回來得晚衣服破損。有誰敢說,子女像小草那樣微弱的孝心,能夠報答得了像春暉普澤的慈母恩情呢?

註釋

⑴遊子:古代稱遠遊旅居的人。吟:詩體名稱。

⑵遊子:指詩人自己,以及各個離鄉的遊子。

⑶臨:將要。

⑷意恐:擔心。歸:回來,回家。

⑸誰言:一作“難將”。言:說。寸草:小草。這裏比喻子女。心:語義雙關,既指草木的莖幹,也指子女的心意。

⑹報得:報答。三春暉:春天燦爛的陽光,指慈母之恩。三春:舊稱農曆正月爲孟春,二月爲仲春,三月爲季春,合稱三春。暉:陽光。形容母愛如春天溫暖、和煦的陽光照耀着子女。

創作背景

《遊子吟》寫在溧陽。此詩題下孟郊自注:“迎母溧上作”,孟郊早年漂泊無依,一生貧困潦倒,直到五十歲時纔得到了一個溧陽縣尉的卑微之職,結束了長年的漂泊流離生活,便將母親接來住。詩人仕途失意,飽嘗了世態炎涼,此時愈覺親情之可貴,於是寫出這首發於肺腑,感人至深的頌母之詩。

《遊子吟》教案

【學習目標】

認知:學會生字,能結合詩句理解“遊子、寸草心、三春暉”等詞語。技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理解詩意。

情感:感受詩人和母親之間的深厚親情,懂得用關愛回報父母。

【學習重點】

有感情朗讀古詩,理解詩意,感受詩歌表達的真摯感情。

【學習難點】

理解“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含義,聯繫生活實際體會詩情。

【學習準備】

教師:ppt課件

學生:查找詩人資料,工具書。

【學習過程】

一、揭示課題,談話激趣。

1、板書課題,齊讀。

2、談話交流。

●什麼樣的人可以稱爲遊子?

●你們離開過自己的父母,出過遠門嗎?

●在你出門前你的父母忙些什麼?說說你的感受。

3、激趣。

讓我們的思緒回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朝,來看看一位叫孟郊的詩人在離家前的感受。

二、品讀感悟,深化體驗。

1、朗讀古詩。

●生自由練讀。

●小組練讀。

●彙報朗讀:獨誦、齊誦、表演誦、推薦誦等。

2、品讀詩句,理解詩意,感悟詩情。

●課件出示自主學習策略:

品讀:用自己喜愛的方式品讀詩句。

理解:結合課本註釋,藉助工具書,說說詩句的意思。

欣賞:在你認爲寫得精彩的詩句旁寫上批註。

●生自主學習後小組內交流。

●彙報學習所得,師生評議,理解“密密縫、遲遲歸、寸草心、三春暉”的含義,體會感情。隨機板書。

●配樂深情朗誦,內化詩情。

三、話題討論,昇華情感。

1、引出話題:我拿什麼奉獻給你——我的爹孃。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在父母深厚的關愛中,同學們一天天成長,而父母日漸老去。那麼,爲人子女者,究竟應該怎樣回報父母呢?

2、觀看配樂圖片《總有一天,我們的父母會老去》

3、小組討論。

4、小組代表發言,學生自由表述觀點,師述評。

5、拓展閱讀,昇華情感。

●師配樂詩朗誦《孩子,當你還很小的時候》。

四、課外自選作業。

1、誦讀《遊子吟》,想象一位慈母,在子女出行前,藉着油燈的微光,爲子女縫衣的情景,再寫下來。

2、以表現親情爲主題,創作一首現代詩,如“媽媽,我想對你說”等。

3、收集其他詩人讚頌親情的詩作,古體詩、現代詩均可,小組內舉行一次配樂詩歌朗誦會。

【板書設計】

【教學思考】

古詩《遊子吟》是唐代詩人孟郊的一首膾炙人口的佳作。詩歌刻畫了一位爲外出的兒子精心縫製衣服的慈母形象,抒發了詩人熱愛母親的真摯情感。詩歌語言質樸無華,然而內蘊深情,真切感人,詩末的“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一句更是道出了天下爲人子女者的心聲,成爲歷代傳詠的名句。

小學生必背古詩詞》中收有此詩,學生已早有接觸,大多能夠流利背誦。在本冊教材第二組課文《荔枝》的教學中,學生在暢談母愛的教學中曾提及此詩,深切地感受了母愛無微不至的關懷。因此我想,在這首詩的教學中,如果不另闢蹊徑的話,勢必會與《荔枝》一課的情感體驗重複,造成審美疲勞,影響教學效果。那麼,如何在學生原有理解基礎上,另尋切入角度以深化學生情感體驗呢?

我不由地想到了現在的學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他們往往心安理得享受着父母對他們的照顧呵護,卻很少想到關愛父母,更難得用自己的行動去回報哺育自己長大的親人。這不是年齡大小的問題,而是一種責任觀念的喪失或行動意識的淡薄。於是,我決定抓住最後一句中的“報”字做文章,讓學生明白:我們不僅要享受母愛,更要回報母愛,回報在我們成長曆程中的每一位親人;我們不僅要在精神上愛他們,更要在行動上實實在在地表達出來。

基於由上的想法,我確定了本節課教學的兩大環節——品讀感悟,深化體驗和話題討論,昇華情感。

在第一環節的學習中,讓學生以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品讀詩句,以獨誦、齊誦、表演誦、推薦誦等多種形式爲學生朗讀創造表現展示的舞臺,從自由練讀到品析美讀再到配樂誦讀,學生逐步深化對詩歌情感的體驗,較之以前的理解更上一層樓。

在第二環節的學習中,抓住“報”字引出話題——我們該如何回報父母及親人?隨後,多媒體課件展示了一組感人至深的照片《總有一天,我們的父母會老去》,播放時教室裏鴉雀無聲,一片靜寂,只有配樂中那清澈如泉的童聲迴盪,和着這組照片給了學生心靈極強的震撼,許多學生眼角泛起了晶瑩的淚光。他們開始懂得:外表強健的父母,還有那已經老去的爺爺奶奶等親人,需要我們實實在在的關心照顧。看着學生們目不轉睛的眼神,我體會到了課堂上靜的美妙與力量。

接下來的小組討論氣氛熱烈,彙報時一位女生聲音顫抖地講述了一個女孩和她母親的故事,其他同學也深情述說了他們的感悟,也許,他們的語言還很稚嫩,不能很好地表達他們內心的想法,但從他們動情的眼神、真誠的述說中,我看得出,他們內心深處情感之弦的深深顫動,無須華麗的詞語,空洞的說教與表白,這一刻的感動讓他們明白自己對父母也擔負着一份責任。

最後,我朗誦了一首詩《孩子,在你還很小的時候》。由於情緒的激動,課件配樂時間的誤差,我讀得並不是很理想,可是依然贏得了同學們的掌聲。我知道,那是他們感動的掌聲,感動於詩句裏的真情,也許還是他們感謝的掌聲,感謝我陪他們走過了這一節心靈之旅。

這組照片和這首詩歌,在網絡上廣爲流傳,感動了許多人。我是一次在網上搜索資料時無意中看到的,覺得特好,就保存了下來。我想說的意思是:我們的語文課要引進這樣充滿活力的清新的“時代之泉”,教材不僅僅是一本語文書,教師備課讀書也不僅僅是看教材教法專業理論。還有,想讓學生感動,教師首先要有一顆常常被感動的心,不要讓一天又一天的粉筆灰濛蔽了我們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