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子吟》主要內容與課程設計

導語: 遊子吟,這是一首母愛的頌歌。詩中親切真淳地吟頌了偉大的人性美——母愛。詩的開頭兩句,所寫的人是母與子,所寫的物是線與衣,然而卻點出了母子相依爲命的那種親情,感人至深。

《遊子吟》主要內容與課程設計

簡介:《遊子吟》是唐代詩人孟郊的五言古詩,屬於古體詩。全詩共六句三十字,採用白描的手法,通過回憶一個看似平常的臨行前縫衣的場景,凸顯並歌頌了母愛的偉大與無私,表達了詩人對母愛的感激以及對母親深深的愛與尊敬。此詩情感真摯自然,千百年來廣爲傳誦。

創作背景:《遊子吟》題下孟郊自注:“迎母溧上作”,孟郊早年漂泊無依,一生貧困潦倒,直到五十歲時纔得到了一個溧陽縣尉的卑微之職,結束了長年的漂泊流離生活,便將母親接來住。詩人仕途失意,飽嘗了世態炎涼,此時愈覺親情之可貴,於是寫出這首發於肺腑,感人至深的頌母之詩。

賞析:開頭兩句“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用“線”與“衣”兩件極常見的東西將“慈母”與“遊子”緊緊聯繫在一起,寫出母子相依爲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通過慈母爲遊子趕製出門衣服的動作和心理的刻畫,深化這種骨肉之情。母親千針萬線“密密縫”是因爲怕兒子“遲遲”難歸。偉大的母愛正是通過日常生活中的細節自然地流露出來。前面四句採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飾,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後兩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是作者直抒胸臆,對母愛作盡情的謳歌。這兩句採用傳統的比興手法:兒女像區區小草,母愛如春天陽光。兒女怎能報答母愛於萬一呢?懸絕的對比,形象的比喻,寄託着赤子對慈母發自肺腑的愛。

這首詩藝術地再現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偉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來贏得了無數讀者強烈的共鳴。直到清朝,溧陽有兩位詩人又吟出了這樣的詩句:“父書空滿筐,母線縈我襦”(史騏生《寫懷》),“向來多少淚,都染手縫衣”(彭桂《建初弟來都省親喜極有感》),足見此詩給後人的深刻印象。

 課程設計

教學目標

1. 認寫本課生字。

2. 從詩中受到啓發,感受母親的愛,學習關心自己的母親,在家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3. 正確、流利地朗讀、背誦課文

教學準備

教師:生字卡片,朗讀錄音,放大的課文插圖。

學生:觀察母親的言行,感受母親對兒女的愛。

教材簡析

人們常說世界上最偉大、最無私的愛就是母愛。的確,這份愛讓兒女們刻骨銘心,不盡感激。我們用“舐犢之愛”來頌揚母愛,孟郊用《遊子吟》來抒發自己對母愛的感嘆。

看,油燈下,母親將深情傾注在那細密的千針萬線之中。此刻,母親心裏滿是別愁,真是雖未分離,已盼歸期。這份拳拳之情,猶如春陽對小草那樣深厚,可是兒子如小草一樣細微的孝心,又怎能報答博大的母愛呢?作者用簡短的.詩句抒寫着遊子對慈母火一樣的熱情,又表現了自己有心報母恩而深感難以兌現的無限惆悵的心理。反覆誦讀詩句,讓我們想象詩人描繪的畫面,聯繫父母對自己的關愛,去體會、揣摩詩句的意境,讓詩人對母親真誠的感激,激起我們心中對父母最誠摯的熱愛和感恩。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學習生字,朗讀並背誦古詩,感受母親對兒女的關愛,激起學生對父母的熱愛之情。

建議本課用1~2課時。

解讀與提示

* 解題:遊子,是指離家外出或久居他鄉的人。

* 簡潔直白的語言,給我們展示了慈母不辭辛苦,爲臨行的孩兒飛針走線的細節,讓我們感受到了母親對兒子的無限關心和愛護。這樣的母親怎能不讓我們深情讚頌?

* 把母親對自己的恩情和太陽對春草的恩情相比,抒發了作者對母愛難以回報的感嘆。聯繫生活細細想來,我們又何嘗沒有這樣的體會。讓我們把對父母的愧疚、對父母的熱愛融入到自己的朗讀中,有感情地反覆誦讀。相信這些表現母子之間“深深的愛”的經典名句一定會深深地刻在孩子們的腦海中。

* 本課要認識的生字以學生自識爲主,通過多種遊戲鞏固檢查。注意“遲”是翹舌音,“寸”是平舌音。

* 第一題旨在引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母親對兒子的愛,並熟讀成誦。培養學生的語感。

* 第二題通過唱一首愛媽媽的歌,加深對詩歌的理解。

* 仔細觀察,你會發現這一課要求會寫的字除“寸”外都有撇,而且形式不一,對寫好這些字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指導寫字就可以從撇的寫法入手,請學生觀察每個字裏撇的寫法,通過交流,老師點撥,讓學生明白,同樣的筆畫,由於所在的位置不同,搭配的筆畫不同,寫法就不同。如:“歸”、“遲”的撇是豎撇, “密”的撇要斜一些,“臨”的撇要短一些,“遊”的撇要收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