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元量《一剪梅·懷舊》

汪元量的《一剪梅·懷舊》表現的是作者的家國之思。以“十年”開頭,突出地顯示出時間的悠長。下面我們來學習一下這首小令。

汪元量《一剪梅·懷舊》

  一剪梅·懷舊

  汪元量

  十年愁眼淚巴巴。今日思家,明日思家。

  一團燕月明窗紗。樓上胡笳,塞上胡笳。

  玉人勸我酌流霞。急捻琵琶,緩捻琵琶。

  一從別後各天涯。欲寄梅花,莫寄梅花。

創作背景

汪元量以善琴事 謝太后、王 昭儀(王昭儀:原名 王清惠,能詩)。

宋亡,隨三宮留燕。與幼主及謝太后等被遷往來於上都和大都之間達十餘年。此詞稱“十年”,又有“燕月”句,當爲1285年(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詞人與幼主等自上都回大都後所作。

詞人被北遷燕地時在1276年(元世祖至元十三年),至此正好十年。

賞析

上片前三句,從總體背景落筆,寫十年間悠長的愁思;後三句從細節入手,寫不眠之夜的痛苦。前者有如電影中的推鏡頭,展現的是時間流逝中的鄉思之情;後者又象一個特寫鏡頭,展現的.是時間片斷上的鄉思之情。二者同古文中的互文手法一樣,說明詞人十年來夜夜不眠,時時對月,時時聽胡笳。而燕月虧了又盈,胡笳天天如故,家國之思的痛苦卻一天天在增加,如重山累迭,無窮無數,無盡無期。

下片從“思家”轉爲懷人,先回憶離家時的情景。“流霞”泛指美酒。“玉人”不詳確指,《憶秦娥》詞中也有“玉人何處教吹簫,十年不見心如焦”句,當是實有其人。

當初離別之時,“玉人”杯酒相勸,因爲詞人此去實是“西出陽關無故人”。但遭此國難,他自知美酒的麻醉不足以解除心頭的哀傷,所以只是與她默默相對,藉着不成曲調的琵琶來抒發不堪言說的斷腸意。“一從別後”便只有愁眼對月,枉自思念,正如《望江南》詞中所說的“客心愁破正思家,南北各天涯”。歸期未卜,相見無日,令人愁斷肝腸。

思念之極,終於想到寄上一枝梅花,以慰其孤悽之心,以表自己的思念之苦。然而一轉念,卻又是“莫寄梅花”,一則故國早已物是人非,梅花寄往何處,自己茫然不知;再則“彩箋難寄,水遠山遙”(《憶秦娥·馬蕭蕭》),縱然知道寄往何處,又如何能寄去,何況即使寄到了,也只能爲她增添愁悶和擔憂,有何益處。這兩句詞,以平淺的語言將詞人那種極其矛盾的心理刻畫得非常細膩,實是心理描寫的妙筆。

全令抒寫的雖是思家之情、懷人之意,卻無不染上國破家亡的痛苦色彩。這一點我們從那一雙“愁眼”中,從那“弦弦掩抑”的“琶琵”聲裏,是不難體會到的。也正因爲這樣,詞人的鄉思就有了更爲深刻的內涵,更能打動人心。

另外,全令採用復沓的形式,用以表達詞人那種欲說而無從說起的愁緒,深沉而低徊往復、長久積鬱的鄉思,可謂互爲表裏,相得益彰。

 拓展

  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

  朝代:宋代

  作者:李清照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一剪梅》

  李白

  倜儻風流俊少年,通曉書經,自號青蓮。

  遍遊天下美河山,破浪長風,直掛雲帆。

  斗酒豪情詩百篇,書劍飄零,一代詩仙。

  橫眉蔑視傲當權,富貴浮雲,風月無邊。

  一剪梅

  周璞

  風韻蕭疏玉一團。更著梅花,輕嫋雲鬟。這回不是戀江南。只是溫柔,天上人間。

  賦罷閒情共倚闌。江月庭蕪,總是銷魂。流蘇斜掩燭光寒,一樣眉尖,兩處關山。

  一剪梅

  周邦彥

  一剪梅花萬樣嬌,斜插疏枝,略點梅梢。輕盈微笑舞低迴,何事尊前,拍手相招。

  夜漸寒深酒漸消,袖裏時聞,玉釧輕敲。城頭誰恁促殘更,銀漏何如,且慢明朝。

  一剪梅·堆枕烏雲墮翠翹

  朝代:宋代

  作者:蔡伸

  堆枕烏雲墮翠翹。午夢驚回,滿眼春嬌。

  嬛嬛一嫋楚宮腰。那更春來,玉減香消。

  柳下朱門傍小橋。幾度紅窗,誤認鳴鑣。

  斷腸風月可憐宵。忍使懨懨,兩處無聊。

  一剪梅(中秋無月)

  辛棄疾

  憶對中秋丹桂叢。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今宵樓上一尊同。雲溼紗窗。雨溼紗窗。

  渾欲乘風問化工。路也難通。信也難通。滿堂惟有燭花紅。杯且從容。歌且從容。

  一剪梅(遊蔣山呈葉丞相)

  辛棄疾

  獨立蒼茫醉不歸。日暮天寒,歸去來兮。探梅踏雪幾何時。今我來思。楊柳依依。

  白石江頭曲岸□。一片閒愁,芳草萋萋。多情山鳥不須啼。桃李無言,下自成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