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範文合集六篇

作爲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案准備工作,教案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教案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範文合集六篇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 篇1

教學內容:

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9課第二首古詩

 課時目標:

1、會認6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學習藉助註釋理解詩意。

4、想象畫面,體會詩歌感情,激發和培養學習古詩的興趣。

 教學重點:

反覆吟誦,想象畫面,感受詩情。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後兩句是從“兄弟”的角度來抒發思鄉之情。

 課前準備:

收集有關重陽節與王維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緊扣詩眼,從“心”出發

1、師:讀一讀詩題,你能得知什麼?

2、交流課前收集的有關重陽節和王維的資料。(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漢初。據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到了東漢,民間又有了重陽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登高所到之處,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

3、師:怎樣記住“憶”?豎心旁表示什麼?

回憶源於內心,回憶往事,免不了融入個人的情感。詩人在重陽節回憶起親人,會有着怎樣的情感呢?我們到詩中去發現。

【讀詩題,瞭解創作的來由。交流資料,爲理解詩意、體會詩情打下基礎。抓住詩眼“憶”,從偏旁入手,引導學生思考詩人寫這首詩時會有着怎樣的情感,激起學生的閱讀期待。】

二、理解詩意,以“意”鋪陳

1、師:圈出生字,多讀幾遍。放聲讀古詩,做到讀正確,讀流利。

2、同桌互讀,給出評價,尤其注意生字的讀音。

3、同桌互相交流識字方法。

4、師:小聲讀,將自己未讀懂的字詞做上記號。

5、組內交流,講講自己已經讀懂的,以及還沒讀懂的。

6、結合生字教學,由字及詞,解決“不懂”。

重點引導:

(1)“異”——“異鄉”“異客”

推薦識字方法:與形近字“導”區別

學生口頭組詞:異國、異地……

師:什麼叫“異國”?(其他的國家)那“異鄉”“異客”是什麼意思?

(2)“逢”

推薦識字方法:換偏旁(峯、蜂、鋒)

學生口頭組詞:逢年過節、相逢……

師:聯繫生活實際,想想“逢年過節”是指什麼時候?

師(範寫):應先寫裏面,再寫外面,把走之兒寫得長一些才美觀。

(3)“遙”——“遙知”

師:詩人身處長安,而家鄉在華山以東,近兩百公里。這麼遠,他怎會知道兄弟登高處,還遍插茱萸呢?

(4)“插”——“遍插”

師範寫,引導學生注意右半邊的筆順。

師:“遍插”到底插哪兒呢?(提供資料:古人認爲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裏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

形成註釋:異:別的,其他的;逢:遇到;遙知:遠遠地推想;遍插:身上到處插滿。

7、師:再讀古詩,藉助書上的註釋和大家討論後形成的註釋,自己試着理解詩歌的意思。

【以“多讀”爲基礎,每一次讀都有明確的目的,從讀通,至讀準,到讀出“懂”與“不懂”。教學側重“不懂”, 結合生字教學,由字及詞,理解詞意。生字教學,側重難點字,回顧多種識字方法,注意字的筆順,指導把字寫美觀。理解詞意採取多種方法,或由熟詞入手,或聯繫生活實際,或根據相關資料,或聯繫上下文。基於本課註釋較少,將難點形成註釋,爲學生自主理解降低坡度。學生剛剛接觸註釋,給予充分時間,鼓勵學生自己讀懂詩意。】

三、想象畫面,由“意”入心

(一)領:想象“獨”,體會“思親”

1、師:讀一讀,想一想:17歲,王維身處“異鄉”作爲“異客”是什麼滋味呢?(“獨”)

2、師:“獨”的背後隱藏着一幅幅畫面。讓我們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近王維當年的生活,尋找一幕幕中他那孤獨的身影。

來到大街,人來人往,熱鬧非凡,而他

路過大院,親朋相聚,舉杯痛飲,而他

出門遠遊,遊人結伴,互幫互助,而他

3、師:詩人的心中在想什麼?(“思親”)

4、指導朗讀:再怎麼想念親人,你仍在“異鄉”;再怎麼孤獨,你仍爲“異客”。

5、揭示學法:古詩的語言精煉,學習時可以結合詩句,想象文字後的一幅幅畫面。身臨其境,自然能走進詩人的內心深處。

(二)扶:想象“佳節”,體會“倍思親”

1、師:反覆地讀一讀,第二句詩讓你看到怎樣的畫面?

2、全班交流,統一意見:佳節,往往是家家戶戶團圓的日子。目睹周圍人家的其樂融融,詩人勢必會想起與家人團聚的情景。

3、師:你知道有那些佳節?(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

4、師:把你們想到的畫面與大家分享,一同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提供句式:每逢 節,我便想起 )

5、指導朗讀:平時也就罷了,而佳節來臨時別人家舉杯暢飲,慶祝團圓,而詩人卻只能孤獨地回憶這一幅幅畫面,你能說說他此時的心情嗎?(“倍思親”)

(三)放:想象“少一人”,體會“兄弟情深”

1、師:讀一讀後兩句,你看到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2、組內交流。

在學生髮言的基礎上,略作點撥:兄弟們會說些什麼?(“少一人”)會祝願些什麼?(聯繫茱萸的資料:茱萸可以避難消災。)

3、靜靜地默讀,這幅畫面最令人遺憾的是什麼?(“少一人”)

4、餘音式朗讀:“少一人”是詩人此時最大的痛,“少一人”在詩人的心中不斷地撞擊着,我們共同來表達詩人心中無奈的吶喊。一組讀後兩句詩,其他三組接連重複“少一人”。

5、師:表面上寫兄弟們想念詩人,但這一切都是作者的推想,你能看出什麼?(詩人想念兄弟,兄弟想念詩人,可見“兄弟情深”啊!)

【教學呈現一“領”二“扶”三“放”的思路。學法的設計,根據三年級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心理特點,設計爲從形象可感的畫面來體會詩人的情感。古詩詞猶如浩瀚的海洋,是巨大的寶庫,教學的重點應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促進學生持續發展。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自學能力,才能自如地在詩詞的海洋中汲取營養。體會詩人的情感,同樣有“路”可循,由“思親”到“倍思親”,再到“兄弟情深”。】

四、回扣詩眼,感悟詩“心”

1、師:學完整首詩,再來看看“憶”,單單只是回憶嗎? “憶”怎樣解釋才更爲貼切?(思念)

2、師:王維既然如此思念親人,爲什麼不回去呢?(瞭解創作背景:詩人當時只有17歲,正在長安想取得功名,實現個人的理想。)

3、師:好男兒志在四方,不是不想回,而是不能回,這是一種深深的無奈。思念如美酒越釀越深,纔會寫出思鄉的名篇——《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纔會誕生思鄉的名句——“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4、練讀全詩,力圖表達詩人思鄉的情感。

【教學回到詩題中的“憶”,與課堂初始的質疑遙相呼應,使教學完整。通過對“憶”的再認識,引領學生整體把握詩人的情感。瞭解創作背景,對詩人有一個更爲全面的認識,體會詩人的無奈,才能體會那濃得化不開的思念。在此基礎上,學生練讀全詩才有深厚的感情基礎。】

五、指導背誦,學法遷移

1、再現三組畫面,依託畫面,練習背誦。

2、師:通過反覆吟誦來想象詩中蘊藏的畫面,體會詩人情感,這是學習古詩的一個好方法。希望你們在學習其他古詩的時候,也能學到用到。

3、推薦學習:王維另一首抒發思鄉之情的詩

雜詩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藉助形象可感的畫面,實際上是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去背誦,提高學生背誦的效率。教學結尾,回顧學法,引導學以致用。推薦學習《雜詩》,給學生提供現炒現賣的機會,再次走近王維的心靈深處,以此來檢驗學生對學法的掌握情況。學生能學到用到,纔是我們教學最終的目的。】

六、佈置作業

1、找一找王維寫的其他古詩,讀一讀,背一背。

2、嘗試用想象畫面的方法自學一首古詩。

【引導學生走出文本,拓寬學習的廣度,激發學習古詩的興趣。鼓勵學生運用學法自主學習古詩,在實踐中檢驗學法的實效性。】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指導描紅“佳”、“倍”。

3、能憑藉具體的語言材料,初步瞭解《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詩句大意。

4、瞭解文包詩的題材特點,以及大致閱讀方法。

教學重難點:

使學生正確區分多音字,瞭解《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詩句大意。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1、同學們,時間已經進入12月了,我們很快就要迎接好幾個節日的到來,聖誕節、元旦還有春節。同學們喜歡過節嗎?爲什麼呢?(學生自由回答)看來大家在過節時都是開開心心的,節日如此美好,難怪被人們稱爲“佳節”呢。(板書:佳節),指導書寫“佳”。 不過,唐朝有位詩人在節日這天,卻道出了這樣的感嘆:每逢佳節倍思親。誰來讀一讀?指導正音。

2、這句話出自——(出示詩)指導朗讀

3、你能讀懂這句話嗎?(“倍”是什麼意思?“逢”是什麼意思?)指導感情朗讀。

二、瞭解文包詩,通過讀文,理解詩句意思

1、你是怎麼知道的?王維看着家家戶戶歡度節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了。

(1)你從哪些詞句感受到重陽節是一個美好的節日的?(指名讀)

(2)“扶老攜幼”是什麼意思?你們有過全家人扶老攜幼外出的時候嗎?當時你的心情怎樣?

(3)“興高采烈”能換個詞嗎?(興致勃勃欣喜若狂歡天喜地喜笑顏開)

(4)是呀,這重陽佳節的大街上可真熱鬧呀,誰能通過朗讀把咱們也帶到熱鬧的大街上去?指名讀,齊讀。

2、大街上這麼熱鬧,王維應該開心纔對,他爲什麼會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呢?獨在異鄉爲異客

(1)指名讀句,這句詩是什麼意思呢?你從哪裏知道的?

2)前兩句都能從文章中找到意思,後兩句,能不能找到呢?課文哪裏說了他們的意思?

3)發現有沒有課文和詩句的關係啊?簡單介紹文包詩以及閱讀方法

3、出示:15歲那年,他就離開家鄉,來到京城長安,不覺已經兩年了。

(2)異鄉指的是——?(板書:異)

(師作簡介,將詩題中的“山東”與現在的山東省加以區分,王維的家鄉在蒲州,在華山以東,所以詩題稱“憶山東兄弟”。)

(3)體會:“獨”。(板書:獨)獨僅僅是指獨自一人嗎?

你考試得了100分,最想告訴誰?受了委屈呢?作爲孩子,我們的喜怒哀樂最想的就是和爸爸媽媽分享,王維離開家時,也才15歲,還是個孩子呢,小小年紀,獨自一人在異地求學,兩年沒有見到親人了,他是多麼的——孤獨啊!誰再來讀一讀詩句,想象自己就是王維,孤孤單單一個人,在異鄉做客。(指導讀)

(再出示第二段)體會:”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又到了”的“又”。 別人歡歡喜喜,而此時的王維獨自一人身在他鄉,他當然就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板書:倍)

4、他會想些什麼呢?王維主要思念了哪些親人?又想起了哪些事?自由讀讀課文第三自然段,同桌交流交流。

▲王維想,以前在家鄉時,每逢重陽節,總要和兄弟們頭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遠眺。大家歡聚在一起,是多麼讓人高興啊!

(1)指名讀句談體會

(2)同學們,讓我們也來插插茱萸、挽上手、登高遠眺,感受王維和兄弟登高的喜悅吧。齊讀。

(3)他“思親”思的僅僅是兄弟嗎?也許,他還會思念——

他思念的其實是他所有的親人,和他的家鄉啊!

快樂的時光總是令人難以忘懷。然而如今,王維隻身一人身處長安,他在山的這頭,而家鄉和親人卻在山的那頭,那麼遙遠的。這就是——天各一方,不能相會。

▲如今我們卻天各一方,不能相會……此時此刻,兄弟們一定也在登高聚會,西望長安,思念着我呢。

(1)王維想到了過去和兄弟登高的歡樂,想到了現在獨自一人的孤獨,內心是百感交集。這裏的省略號就像一聲長長的嘆息,唉——從這聲長長的嘆息中,你們品出了什麼?

(2)看,王維的兄弟們真的插上了茱萸,正登高西望呢。假如你是王維的兄弟,此時此刻,他們會說些什麼呢?

四、指導寫字。

1、出示生字,指導書寫“獨”、“憶”。

2、學生描紅。

板書:

扶老攜幼 興高采烈

佳節 倍 思親

異 獨

教後反思

本課是一篇“文包詩”,而且是學生初次接觸到“文包詩”這種體裁的課文,課文中生字比較簡單,學生也已經有了預習的習慣。所以我在本課設計時,嘗試使用隨文識字的方法,生字教學以檢查爲主,留出時間讓學生通過老師幫一幫、扶一扶,明白“文包詩”的體裁特點,以及閱讀方法,這樣以後遇到“文包詩”體裁文章時,學生就掌握來了一定的學習方法。願望是美好的,不過由於推翻了已經定稿的教案,時間緊迫下,新的教案思考並不完善,在實施時,出現了一些問題。

1、隨文識字並沒有完全落實到位。有些段落的生字忘記了強調。

2、作爲了解“文包詩”體裁特點的一種手段,對詩句的理解應該點到爲止,我挖掘過深,一方面失去了本意,二來也使得耗時過長,使得後面的寫字任務沒有了時間完成。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 篇3

教學目的:

1.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背誦古詩。

2.理解《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詩句意思。

3.體會詩人對家鄉親人的思戀之情。

教學重難點:

理解《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詩句意思。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出示古詩。

1.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唐代詩人王維寫的一首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出示古詩。

2.下面我們來介紹一下詩人王維。王維是唐代著名的詩人,他的家住在華山以東的地方,所以詩中稱之爲山東。並不是指今天的山東省。這一點請大家注意。寫這首詩的時候,王維只有十七歲,當時他一個人離開家鄉在長安讀書,求取功名。

二、解題:

1.下面我們來學習這首詩。首先請同學們想一想這首詩的題目《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什麼意思?

01.、學生讀題,思考問題,然後指明回答問題。

02、教師指導:

九月九日指的就是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

憶:思念,想念。

山東:華山以東,指詩人的家鄉。

兄弟:哥哥和弟弟,在詩中指家鄉的親人。

03、那麼這首詩的題目是什麼意思呢?

指名回答問題。

04、教師強調:

詩人寫這首詩的時候獨自一人在長安讀書,求取功名,恰逢重陽節,詩人無比思念家鄉的親人,就寫下了這首詩。

2、請大家自讀這首詩,注意詩中的生字,在查字表中找到生字的讀音,並寫到課文裏來。

3、教師出示生字卡,指導學生認讀生字。

4、教師範讀古詩,學生齊讀古詩。

三、理解詩句意思,體會情感。

1、齊讀詩的第一行。

01.解釋詞語:

獨:獨自一人。

異鄉:他鄉,故鄉以外的地方。在詩中指的就是長安。

爲異客:做他鄉的客人。

02、思考這一行詩的意思。並指名回答。

03、教師指導:

我獨自一人在外地,舉目無親,做外鄉的客人。

2、齊讀詩的第二行。

01、解釋詞語意思

每:每逢。

每逢:每次遇到。

佳節:

節日。詩中指重陽節。

倍:加倍,更加。

思:思念,想念。

親:家鄉的親人。

02、思考這一行詩的意思。並指名回答。

03、教師指導:

每當遇到節日我就加倍的思念家鄉的親人。

04、詩人爲什麼每逢遇到節日就加倍的思念親人?請用詩中的一句詩來回答。然後再用自己的話來回答。

05、教師小結詩的前兩行:

06、齊讀詩的前兩行。

3、齊讀詩的第三、四行。

01、解釋詞語;

遙知:在遙遠的地方猜想。

登高:登上高處。古時候有一種習俗,就是在重陽節這天,人們都要登高。

遍插:都插上了。

茱萸:一種有香味的草。古時候有這樣一種習俗,就是在重陽節這天大家在頭上插上茱萸,登上高處,據說可以避邪,肖災。

02、詩中說遍插茱萸少一人,請大家想一想,到底少了哪一個人呢?並指名回答。

03、請同學們根據自己的理解,結合詞語的解釋,想想這兩行詩的意思。同坐間討論。

04、指名回答。

05、教師指導:

我在遙遠的地方猜想,家裏的親人們一定都頭插茱萸登上了高處,可是單單少了我一個人。

06、教師小結詩的後兩行:

07、齊讀詩的後兩行。

4、教師總結全詩意思:

這首詩可以分兩層意思來理解,詩的前兩行寫詩人身在外地,每逢遇到節日就更加思念親人。詩的後兩行寫詩人在遙遠的外地想像家鄉的親人重陽節登高的情景。

5、齊讀全詩。

6、請大家結合詩句意思想一想詩人在寫這首詩的時候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情?或者說詩人寫這首詩要表達什麼樣的情感?

7、教師小結:

表達了詩人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

四、朗讀、背誦古詩,加強理解。

1.男生齊讀古詩。

2.女生齊讀古詩。

3.全班齊讀古詩。

4.思考問題

01.說說這首詩中的哪兩行最能表達是人的思念之情?

02.用自己的話把這首詩用故事的形式講給同學們聽。

5.背誦這首詩。指名背誦。

6、學生自讀古詩。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 理解字詞意思及詩句的意思;

2. 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3. 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詩;

4. 感受詩句語言質樸,感情真摯的特點。

教學重點

想象詩中描寫的情景,體會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同學們,在你們的生活中,有沒有和親人朋友分別的經歷?分別時心情怎樣?

2、是啊,分別是傷感的,可是偉大詩人王維爲了去京城學習,考取功名,17歲就離開了家鄉,告別了親人。他在京城非常思念自己的親人,於是揮筆寫下了一首千古名詩。

3、齊讀課題。

二、理解題意

1、從題目中你知道了什麼?或你有什麼不明白的?可以結合課文下面的註釋來說。

(1)理解“九月九日”

(2)理解“憶”

(3)理解“山東”

2、你能連起來說說題目的意思嗎?

過渡:是啊,作者在重陽節這天非常想念自己的親人,那讓我們一起到詩中去感受王維的思念之情。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放課文錄音,可以閉上眼睛去感受。

2、這首詩感情真切,是抒發思鄉之情的千古名詩,下面請同學們自由學習全詩。聽清要求:

(1)讀準生字的字音並能給生字找個朋友。

(2)想一想,從哪些詩句可以體會到作者的思念之情。

3、交流(1)出示生字(指名帶讀、齊讀)

(2)指名給生字找朋友。齊讀

(3)生字躲在了詩句中,你們還會讀嗎?齊讀古詩。

四、品讀詩句,瞭解詩意

1、你覺得哪句詩可以體會到作者深切的思念之情?指多名學生讀

出示: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1)大家都說這句可以看出王維的思鄉之情,請你說說對這句話的理解。同桌討論一下。

(2)指名說。

(3)這裏的佳節指的是――-那麼,同學們,除了重陽節可以稱爲佳節,還有哪些節日可以稱爲佳節呢?那不是佳節的時候,詩人思念自己的親人嗎?從哪個字可以看出來?“倍”是什麼意思?

(4)是啊,每當遇到美好節日的時候,詩人就更加思念親人,可見詩人平時也――――,

(5)誰能把這種濃厚的思念之情用朗讀表現出來呢?

(6)詩人爲什麼會平時思親,“每逢佳節倍思親”呢?因爲“獨在異鄉爲異客”。(板書:獨、異。)釋:獨,異客。這句話是說。(句意讓學生說。)

(7)導:“是啊,詩人所處的環境是陌生的,看見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獨、寂寞呢?怎麼不思念自己的親人呢?(指名讀→評:突出獨、異、倍→範讀→指名讀、評議)

過渡:(填空:因爲詩人―― ,所以詩人平時―― 每逢佳節就―― :看到長安菊花開,他會想到―― 的菊花盛開的樣子;看到長安的親人團聚,他會想到(誰幹什麼);看到長安的人們重陽登高,他會想到(誰幹什麼)。)

2、教學三、四行

出示: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1)同桌討論詩句的意思。指名說

(2)詩人在家時,總和兄弟們一起登高,可見獨自在外,多麼遺憾啊。他知道家鄉的兄弟們此時此刻也一定在思念着詩人呢。現在,就請你們做詩人的弟弟妹妹,說說家鄉的兄弟們會怎麼想,怎麼說?

(3)朗讀指導,並背誦。

① 點撥:這首詩感情真摯,語言樸實無華,讓我們再有感情地讀這首詩,想象詩中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

② 配樂範讀→自由讀→指名讀→齊讀。

③ 練習背誦。(師生接龍背→指名背)

師:這首古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 篇5

一、導入

同學們,還記得我們學過的《靜夜思》嗎?我們一起來背誦一首古詩──李白的《靜夜思》。(背誦《靜夜思》)你能用說說《靜夜思》這首詩表達的了詩人什麼樣的情感嗎?(“思”在這裏是“思念故鄉”的意思)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也是表達思念家鄉感情的。

二、 學習新課

1、介紹詩人的背景和詩的創作背景:

師:我們看看本詩作者王維,誰來說說你對王維瞭解多少?找生說,然後師補充(老師這裏也有些大詩人王維的資料,同學們來輕聲讀讀,找一人讀)

王維:唐朝詩人,15歲時離開了故鄉到長安去參加科舉考試,20歲時考上進士。在這段時間裏,他一直漂泊在外,自然會想家,尤其是過節的時候,這種情感更加強烈。王維很有才華,他的詩被人譽爲“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首詩是詩人十七歲時離開家鄉,遠在京城長安寫的。

師:遠在異鄉的王維通過這首詩是怎樣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呢?

2、出示古詩(整體感知)

師:同學們課前已經預習了這首古詩,誰來讀讀這首詩1人,生評價,再找1人讀,師:本詩有兩個特殊的這,出示茱萸,茱是形聲字,萸注意它的寫法,觀察這倆個字,它們都有什麼特點?都是草字頭,和植物有關,一會兒我們再進一步瞭解它們。再齊讀古詩

師:我們知道學習任何一首古詩要想悟詩情,首先要怎麼樣?(生明詩意)

3解詩題:師:我們來齊讀詩題,哪位同學能說說你對詩題的理解?生解釋。九月九日重陽節王維思念家鄉的親人。師:對重陽節瞭解多少?生:是重陽節,是親人團聚的日子,還有補充的嗎?

(生先彙報師再補充)(九月九日——指的是農曆九月初九,這一天,是中國人的傳統節日——重陽節。在我國古代,重陽節是一個重要的節日,這一天要舉行各種活動,如:登高、插茱萸、賞菊、吃重陽糕、喝菊花酒等。如今,這個古老的節日又增加了新的內容,成爲一年一度的“老人節”。因爲兩個九意味着生命長久、健康長壽。)(出示圖片:菊花、茱萸。先了解一下)師:還有些關鍵字需要我們理解?

生:憶——思念、想念

師:“山東”是山東省嗎?(不是,陝西有座名山叫華山,華山以東有個地方叫蒲州,是詩人王維的老家;作者的家鄉。)

兄弟——此處的“兄弟”可以是王維的同胞兄弟,也可以是王維的親人,朋友;

師:當過節的時候我們一定會想念外出的親人,同樣外出的親人也會想念你們,就像我也是,我的家在松原我也時時想念在家鄉的親人們,尤其是到過節的時候就會更加思念他們。大詩人王維和我一樣在過節的時候獨在異鄉思念家鄉的親人,他又是怎樣通過詩句表達情感的?

3、師:下面我們來自學這首詩:(大屏幕出示:自學提示)

三、自由讀詩文,給合注釋和工具書來理解詩意。

四、小組合作:畫出你認爲哪行詩最能直接表達詩人此刻的思念之情的情感?細細體會並適着通過朗讀來表達詩人的情感。組員認真做出朗讀評價。

師:哪行最直接表達了詩人思鄉的情感?每逢佳節倍思親。誰來解釋一下這行詩。師:哪個字最能表達作者更加非常的想家。生說倍字的解釋,倍,加倍,更加的意思。說明(特別、格外、非常)想家。

師:一個“倍”字突出了詩人十分想念家鄉的親人,每到佳節良辰,思鄉之情就更爲濃烈,讓我們一起讀讀這行詩來體會詩人內心的真實的情感。齊讀,再讀注意“倍”字加強語氣。

4 師:作者爲什麼那麼想家,作者想家的.原因是什麼?哪行詩告訴了我們原因?

生: “獨在異鄉爲異客”師:誰來解釋這句詩,也可以解釋一下字詞的意思。(瞭解本句詩意:獨——獨自一人;異鄉——他鄉;異客——陌生的客人;我獨自一個人居住在他鄉。)師: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時難。

師:詩人所處的環境是陌生的,所看見的人也是陌生的,沒有一個人可以跟他說說心裏話,這句表達了作者(生:孤獨寂寞)的心情。因爲孤獨寂寞所以思念家鄉的親人,尤其是在重陽佳節,萬家團圓的節日裏,就他一個人不能回家跟家人,看到別人團聚,心裏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這也就是他思鄉的重要原因。

師:同學們,大詩人王維只有在重陽佳節,萬家團圓的節日裏想家嗎?我們中國還有很多像這樣的傳統佳節,例如:中秋節、端午節、春節。遷移想像說話:1、是啊,春節到了,家家戶戶放鞭炮,吃年夜飯,只有王維孤身一人,他此時只能念着詩句: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2、中秋佳節,全家都圍坐在一起賞月、吃月餅的時候,王維只有一個人形影孤單,此時口中念着詩句: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3、端午節一家人熱熱鬧鬧地在一起吃着糉子,觀看賽龍舟,掛艾葉,處處洋溢着人們歡歌笑語,歡度着節日的時候,王維身在異鄉,只能念着: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師:是啊,看着別人的家庭團團圓圓,王維內心倍感孤獨,所以就更加思念家鄉,當王維思念家鄉的時候他在思念家鄉里的誰?他們又在做什麼呢?後兩行詩告訴我們詩人思念的內容。出示後兩行:生: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誰能說說你對這兩行詩句的理解,包括字詞的意思。或者是(這兩行詩中哪些關鍵的字詞需要我們理解。)

遙——遙遠;知:想到;登高處:登山;遍——都;少:缺少;一人:指王維。 茱萸:出示圖片(一種有濃烈香氣的植物,古人在重陽節登高時,把茱萸插在頭上,或裝在小布袋裏帶在身上,認爲可以避災。)生:我從“少一人”看出王維很孤單。因爲以前每逢重陽節王維也會和家人一起共享天倫之樂。但這裏的“少一人”就是今年的重陽節少了王維一個人,他在陌生的地方,見不到親人,所以也享受不到這份天倫之樂,所以他很孤單。

(翻譯:在遙遠的地方,想到兄弟們都登上高處,一個個都插上茱萸,單單缺少我一個人。)

師:思念是一條線,線的這頭牽着王維,線的那頭牽着是他的親人,思念是彼此的,他的親人肯定也會非常想念。他們登高時會對異鄉的王維說些什麼呢?生:就差王維一個人,他在長安還好嗎?我們很想念他啊!多麼深的情意,重陽佳節,家鄉的親人也在惦念着他。異鄉的的王維將無限的思念,凝聚筆端不禁寫到: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找一生讀,再齊讀來感受他的思念之情。

現在同桌快速地在下面練習說說整首詩的意思 (指名2人)

我獨自一個人居住在他鄉,每到過節的時候我就更加思念自己家鄉的親人。在遙遠的地方,想到兄弟們都登上高處,一個個都插上茱萸,單單缺少我一個人。

師:整首詩表達了詩人無限思念之情,下面同學們就通過朗讀來感受王維的內心情感。

1、齊讀(師:古詩要想讀出韻味,得講究技巧。)

2、出示分隔號和重點號。(停頓、重讀)

3、配樂讀試着背一背。

五、課堂小結

師:聽着你們讀得那麼有感情,我內心有一種深刻的感慨:我們能生活在自己的親人身邊,是多麼幸福!我們能認識這麼多朋友,大家就像一家人似的愉快相處,是多麼幸福!幸福就在我們身邊,我們在感受親情的同時,更應該珍惜親情。時刻記得關心我們身邊的人,也讓他們感受到幸福。

六、課後作業 (選擇性作業)

(一) 1、試着讀熟並背誦課後積累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並整理到積累本上,可以蒐集其王維其它的古詩。

2、回家採訪一下你身邊的老人們,瞭解他們過節時的情景和感受。

(二)試着將《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古詩編成一個小故事。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 學會本課生字。

2. 誦讀古詩,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

3. 背誦古詩。

教學準備

課文插圖(或課件)、錄音磁帶。

教材簡析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唐代詩人王維17歲時寫的。農曆九月九日是重陽節。山東,指華山以東王維的家鄉蒲州(今山西省永濟縣)。題目的意思是,在重陽節這天思念家鄉的兄弟。

全詩抓住重陽節登高這一習俗,抒發了思念親人的感情,發自肺腑,情真意切,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們傳誦。特別是“每逢佳節倍思親”一句,常常被人們引用,以表達思親之情。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學會生字,瞭解詩意,背誦古詩。

建議本課用1課時完成。

* “獨在異鄉爲異客。”“獨”,獨自一人;“異鄉”,他鄉,這裏指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異客”,指陌生的客人。這句詩的意思是:我孤獨一人在外地。

* “每逢佳節倍思親。”“逢”,遇到;“倍”,加倍、更加;“佳節”,美好的節日,這裏指重陽節。這句詩的意思是:每當遇到節日我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親人。

* “遙知兄弟登高處。”“遙”,遠;“兄弟”,哥哥弟弟,詩中指在家鄉的哥哥弟弟;“登高”,民間風俗,重陽節這一天,人們都要外出登高。這句的意思是:我在遙遠的地方,想到兄弟們一定都登上了高處。

* “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一種有濃烈香味的植物。古人重陽登高,將茱萸插在頭上,據說可以防災避疫;“遍”,全都。這句的意思是:兄弟們都插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單單缺少我一個人。

* 古詩教學以學生誦讀爲主。要留出時間讓學生多讀。

可以參考以下節奏朗讀:

獨在異鄉/爲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 課後第1、2題可在教學過程中完成。

* 課後第3題:要弄清字、詞的意思,再正確選擇。

* 課後的選做題教師應先了解學過的有關詩句,以作提示。

教學設計參考

一、揭示課題

1. 談話:今天我們學習唐代詩人王維的一首千古流傳的詩歌。

2. 師板書課題,生齊讀課題。

3. 解題。

二、學生自讀詩歌,初步感知

1. 學生自讀。要求:讀準字音,詩句通順連貫。

2. 檢查學生自讀詩歌情況。

3. 學生藉助註釋、插圖,瞭解詩的大意。

三、自讀自悟,體會意境

1. 再讀詩歌,在四人小組內交流自己的閱讀體會。

2. 全班交流。

3. 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四、背誦詩歌

五、拓展延伸

你讀過哪些思念家鄉和親人的詩歌?(如:李白的《靜夜思》)

(楊蔚、李金瑤)

參考資料

王維(701~761)字摩詰,蒲州人(今山西永濟縣)人,唐代著名詩人。少年聰慧,9歲時就以文才出名。他多才多藝,不僅能做詩,而且懂音樂、繪畫。他的詩,題材、風格多樣化,特別是田園山水詩,具有較高的藝術造詣,被譽爲“詩中有畫,畫中有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