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的語言特點

鄉愁》從內在感情上繼承了我國古典詩歌中的民族感情傳統,具有深厚的民族感,但其語言特點則是十分有特色的。下面是詳細分析。

鄉愁的語言特點

“從21歲負笈漂泊臺島,到小樓孤燈下懷鄉的呢喃,直到往來於兩岸間的探親、觀光、交流,縈繞在我心頭的仍舊是揮之不去的鄉愁。”余光中經歷了離鄉背井的苦難,時而滿含淚水凝視他深愛的那片厚土,時而悽婉苦吟他拂抹不去的大陸情結。他的小詩《鄉愁》不僅深深浸染了濃濃的“鄉土情”、“中國結”,更滲透了濃濃的歷史文化意蘊,恰似一支哀婉的樂曲,在所有的鄉愁文學中格外撩人情思,而詩作語言藝術上的獨特性又特別加深加重了這種情感的展現與表達,顯得含蓄動人、耐人尋味。

首先,四組形容詞的疊用構成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情感氛圍,從而形成了語淺情深、含蓄蘊藉的特點。

詩句中的“郵票”是“小小的”,“船票”是“窄窄的”,“墳墓”是“矮矮的”,甚至,連波濤洶涌、深不可測的“海峽”,也是“淺淺的”,那麼輕描淡寫,那麼簡單樸素,那麼平淡無華,然而它的背後卻是一種怎樣的情感?

“小小的”郵票,卻隔開了母親牽掛兒子,兒子想念母親的骨肉之情;“窄窄的”船票,卻隔開了青年男女之間的思戀和嚮往;“矮矮的”墳墓,卻隔開了埋於心底、無法傳遞的思念;“淺淺的”海峽,卻隔開了刻骨銘心的故國之情。特別是最後“淺淺的”三字,寫出了並不寬並不深的臺灣海峽因爲人爲的阻隔猶如天塹一般割斷了兩岸的聯繫與溝通,親人不能相聚,家鄉無法探望,只能隔海遙望寄託思念之情,反襯詩人無盡的哀傷和綿綿的情思。

詩歌中四組形容詞的疊用,不僅增強了語言的韻律感,而且起到了強調和渲染作用。語言雖淡,卻滿蘊深情,彷彿是不大的漩渦,下面卻洶涌着激流,從而形成了哀而不怨、含而不露的語言風格,使詩於溫婉平靜中寄寓濃厚的慷慨悲涼之情。

其次,一組指示代詞的反覆運用構成別有意味的情感磁場,從而形成了詩歌餘韻綿綿,耐人尋味的效應。

“這”、 “那”是漢語中表示方位的指示代詞,它本身沒有情感表達功能,而只有交代方位作用。但是,詩中連續四次出現“這頭”與“那頭”(其中一處是“裏頭”“外頭”),不僅繼承《詩經》迴環往復、重章疊唱的旋律美,使詩顯得低迴掩抑、如怨如訴;更重要的是,通過多次渲染和反覆強調,突出一種空間與時間上的距離感,使感情在“這”與“那”之間,層層遞進、步步醞釀,直至高潮。

一枚郵票承載了小時候的依戀依偎,雖常常在“這頭”與“那頭”,但是在互通音訊中,詩人獲得了一絲心靈的慰藉;一張船票承載了詩人對愛人的相思相戀,雖常常在“這頭”與“那頭”,但是在來來往往中,詩人填補了一些感情的缺口;一抔黃土割斷了親人的相見,此時的“裏頭”與“外頭”,已是陰陽兩隔,生死茫茫,詩人的心歸何處?一灣海峽承載的是所有黑頭髮黃皮膚的炎黃子孫的情感,此時的“這頭”與“那頭”,展示的不單是詩人心中的傷痛,分明是一個民族的難以彌合的深深傷痕。於是,詩的意境在這裏突然得到了昇華,形成一股強大的情感衝擊波,讓鄉愁具有了以往所有的鄉愁文學作品所沒有的廣度與深度。

席慕容說“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永不老去”,而余光中先生的鄉愁如遠方的青山隱隱,似眼前的流水迢迢,前雲海茫茫不見頭,後春水泱泱不見尾,綿綿不絕,充塞天地。小詩感人至深,迴腸蕩氣,放在海峽兩岸的現實大背景下,更釋放出悲切纏綿而又無可奈何的悽苦之情,足以動人心魂。

拓展閱讀:《鄉愁》的賞析

鄉愁,是中國詩歌一個歷史常新的普遍的主題,余光中多年來寫了許多以鄉愁爲主題的詩篇,《鄉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長、音調動人的一曲。

正像中國大地上許多江河都是黃河與長江的支流一樣,余光中雖然身居海島,但是,作爲一個摯愛祖國及其文化傳統的中國詩人,他的鄉愁詩從內在感情上繼承了我國古典詩歌中的民族感情傳統,具有深厚的歷史感與民族感,同時,臺灣和大陸人爲的長期隔絕、飄流到孤島上去的千千萬萬人的思鄉情懷,客觀上具有以往任何時代的鄉愁所不可比擬的特定的廣闊內容。余光中作爲一個離開大陸三十多年的當代詩人,他的作品也必然會烙上深刻的時代印記。《鄉愁》一詩,側重寫個人在大陸的經歷,那年少時的一枚郵票,那青年時的一張船票,甚至那未來的一方墳墓,都寄寓了詩人的也是萬千海外遊子的綿長鄉關之思,而這一切在詩的結尾昇華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有如百川奔向東海,有如千峯朝向泰山,詩人個人的悲歡與巨大的祖國之愛、民族之戀交融在一起,而詩人個人經歷的傾訴,也因爲結尾的感情的燃燒而更爲撩人愁思了,正如詩人自己所說:“縱的歷史感,橫的地域感。縱橫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現實感。”(《白玉苦瓜》序)這樣,詩人的《鄉愁》是我國民族傳統的鄉愁詩在新的時代和特殊的地理條件下的變奏,具有以往的鄉愁詩所不可比擬的廣度和深度。

在意象的擷取和提煉上,這首詩具有單純而豐富之美。鄉愁,本來是大家所普遍體驗卻難以捕捉的情緒,如果找不到與之對應的獨特的美的意象來表現,那將不是流於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墮入抽象化的空泛。《鄉愁》從廣遠的時空中提煉了四個意象: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它們是單純的,所謂單純,絕不是簡單,而是明朗、集中、強烈,沒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亂的蕪蔓之感;它們又是豐富的,所謂豐富,也絕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張力,能誘發讀者多方面的聯想。在意象的組合方面,《鄉愁》以時間的發展來綜合意象,可稱爲意象遞進。“小時候”、“長大後”、“後來呵”、“而現在”,這種表時間的時序像一條紅線貫串全詩,概括了詩人漫長的生活歷程和對祖國的綿綿懷念,前面三節詩如同洶涌而進的波濤,到最後轟然而匯成了全詩的九級浪。

《鄉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矚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現爲結構美,一表現爲音樂美。《鄉愁》在結構上呈現出寓變化於傳統的美。統一,就是相對地均衡、勻稱;段式、句式比較整齊,段與段、句與句之間又比較和諧對稱。變化,就是避免統一走向極端,而追逐那種活潑、流動而生機蓬勃之美。《鄉愁》共四節。每節四行,節與節之間相當均衡對稱,但是,詩人注意了長句與短句的變化調節,從而使詩的外形整齊中有參差之美。《鄉愁》的音樂美,主要表現在迴旋往復、一唱三嘆的美的旋律,其中的“鄉愁是——”與“在這頭…… 在那(裏)頭”的四次重複,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在同一位置上的重疊詞運用,使得全詩低迴掩抑,如怨如訴。而“一枚”、“一張”、“一方”、“一灣”的數量詞的運用,不僅表現了詩人的語言的功力,也加強了全詩的音韻之美。

《鄉愁》,有如音樂中柔美而略帶哀傷的“回憶曲”,是海外遊子深情而美的戀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