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小石潭記教案集錦5篇

作爲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藉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麼優秀的教案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小石潭記教案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小石潭記教案集錦5篇

小石潭記教案 篇1

一 、 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的設定

知識與能力:能正確朗讀課文,疏通文意,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朗讀體會,學習對景物入微地觀察並抓住特點寫景,借景抒情的寫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作者在貶居生活中孤獨悲涼的心境;

通過對課文的品讀,感受祖國山河的美,提高對美的鑑賞能力;

教學重點:疏通文意、積累文言實詞、虛詞是本課的重點;

教學難點:理解文中的樂與憂

二、教學方法

誦讀教學法、課前資料交流、開放式討論、提問法、練習法等。

學習活動有:

1、多形式朗讀課文,培養語感,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2、藉助工具書和註釋,在自己領悟的基礎上與學習夥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3、利用合作、討論、探究的方法,採取師生互動的形式,與作者同遊、與作者對話,體會課文抓住特點描寫景物、借景抒情的寫法,提高寫作能力;

4、人人都來當編導,編寫風光片小石潭的解說詞並與同學、老師交流,提高寫作、口語表達能力。

三、課前預習

1、通讀課文,藉助工具書給生字注音;

2、對照課文註釋與工具書,口頭翻譯課文,讀懂課文大意;並整理出預習中解決不了的疑難字詞;

3、利用網絡或書籍,收集有關柳宗元與《小石潭記》的資料。

四、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 :

(一 )走入《小石潭記》

1、朗讀課文

1)請一名學生朗讀,教師組織學生聽讀、評議,教師最後總結;

2)學生齊讀

2、細讀課文、疏通文意

1) 小組交流、疏通文意

以四人小組爲單位進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是:着重翻譯前四段,每人一段,將翻譯過程中不能解決的字、詞或句記錄在本子上,準備在全班交流中提出來。

2)集體質疑

學生提出疑問,由學生幫助解決,教師點撥,同時引導學生劃出本課的重點字、句;框出通假字,找出常見的一詞多義和詞類活用,教師進行歸類板書。(課件展示板書)掃清字詞障礙,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並積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見的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和通假現象,培養學生依據文脈推斷詞義的能力。

給下列加點字注音或根據拼音寫漢字。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 )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爲底,近岸卷( )石底以出,爲坻( )爲嶼,爲嵁( )爲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 )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 )然不動,俶( )爾遠逝。往來翕( )忽,似與遊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 )愴幽邃( )。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遊者:吳武陵、龔古、餘弟宗玄 ,隸 而從者:崔氏二小生 ,曰恕己,曰奉壹。

(二文言知識歸類)課堂練習

1、一詞多義:

潭中魚可百許頭 潭中魚可百許頭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可 許 從

不可久居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 隸 而從之

心樂之

下見小潭,水尤清冽 乃記之而去 樂

清 去

以其境過清,不可久 我以日始出去人近 似與遊者相樂

以:①全石以爲底(介詞,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譯)

③以其境過清(介詞,表原因)

爲:①全石以爲底(動詞,當“作爲”講)

②爲坻,爲嶼,爲堪,爲巖。(動詞,“成爲”)

差:①參差披拂(形容詞,長短不一)

②其岸勢犬牙差互(動詞,交錯)

2、翻譯 。

①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③悽神寒骨,悄愴幽邃。

3、詞類活用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心樂之

日光下澈

斗折蛇行

犬牙差互

悽神寒骨

4、判斷。

“若”“似”“如”都可以用來打比喻,但有時不一定是打比喻。試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聞水聲,如鳴佩環。( ) ②皆若空遊無所依。( )

③似與遊者相樂。( ) ④天涯若比鄰。( )

第二課時:

(一)、與柳宗元同遊(走進作者,瞭解寫作背景 ,聯繫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

1、再讀課文,理解課文抓住景物特徵寫景的寫法

1)投影問題,引導學生思考:

①本文寫景條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麼順序寫的?

②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們有什麼特點?

1.發現小潭→(聞聲—見形)

2.潭中景物→(水—石—樹—魚) 小石潭:環境幽靜 潭水清澈

3.小潭源流→(溪身—岸勢)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勢參差不齊(靜一動)

4.潭中氣氛→(氣氛→感受)

2)自主閱讀3分鐘後,在學習小組內展開討論,小組代表總結髮言。教師做定性評價並板書明確。

本文是文言文遊記中的佳作,作者對小石潭觀察入微,描摹細緻,探究文章的寫作特點,感受小石潭的幽靜。

(二)品味文章,與柳宗元對話

1、精讀感悟,體會以景寫情的寫法

發現小潭→(聞聲—見形)

潭中景物→(水—石—樹—魚) 小石潭:環境幽靜 潭水清澈

小潭源流→(溪身—岸勢)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勢參差不齊(靜一動)

潭中氣氛→(氣氛→感受)

1)教師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暢說優美景色給人的感受:

如果你也坐在潭邊,會有什麼感受?

2)深入探究,走進柳宗元

面對如此優美景色,作者的感受怎麼樣?

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 (游魚)似與遊者相樂

“悄愴幽邃”

請結合寫作背景,說一說你的理解?(可以從文中找出相應的語句)

請學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關作家、作品的資料;

教師視學生交流的內容作補充(用多媒體展示柳宗元的生平、“永州八記”以及寫作的背景)

簡介作者,背景,解題。

⑴柳宗元:字子厚,河東人,唐代中期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曾參與王叔文集團的政治革新活動,任禮部員外郎。失敗後,被貶爲永州司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鬱,所以就以遊山玩水,欣賞大自然風光來排遣內心的愁悶。他在永州發現了許多風景佳麗的地方,記下了其中的八處名勝,成爲我國古典文學散文史上頗有名的《永州八記》。

⑵他所寫的遊記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託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憤。

⑶“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往往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託物言志。

文章前面寫“心樂之”,後面又寫“悄愴幽邃”,一樂一憂似難相容,該如何理解?

樂是憂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柳宗元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而悽苦是他感情的主調,而寄情山水正是爲了擺脫這種抑鬱的心情;但這種歡樂畢竟是暫時的,一經悽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情又會流露出來。 潭中氣氛:幽深冷寂(孤悽悲涼心境的反映)——寓情於景

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作者極力描寫小石潭的幽靜,甚至浸透到人的心靈裏去,把景物跟心情結合起來,寫出一種境界。在這種境界裏,透露出作者貶居生活孤悽悲涼的心境。這是作者被排擠、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們可以從中體會到封建社會中進步文人的痛苦心情(寓情於景也)

同類寓情於景的作品還有:

(三)品味文章寫景手法

“移步換景” 正面與側面。 “動”與“靜”。 “對比”與“烘托”。 中的“景”與“情”。 “鏡頭”與“畫面”。 “樂”與“悽”

移步換景:

先聞其聲,後見其形,“移步換景”的寫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點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導我們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風景影片

正面與側面:

作者從游魚、陽光、影子等角度描寫潭水。通過具體景物,用靜止和活動的畫面來寫,不作一點抽象的說明,整段話沒有一個字寫到水,只是描繪出一幅畫面,但又無處不在寫水。你看魚兒在水裏遊,就像在空中浮游沒有憑依一樣。這就寫出了水的清,清到彷彿透明的程度。太陽光照下來,魚兒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頭上了,這就更顯出了水的清澄。這裏雖然沒有正面寫水,可是通過對魚兒、日光和影子這些具體東西的描繪,真正地寫出了水清。就像畫家在畫風的時候,用樹枝飄向一邊表示風一樣,是一種形象化的表現手法。這種寫景的方法叫側面描寫。

動、靜相結合(情景交融)

先描出生動的畫面,再加上擬人化的手法。先寫魚兒呆呆地一動不動。潭底石頭上印着清晰的魚影兒,這是靜止的畫面;忽然,一些魚飛快地竄往遠處,一會兒游到這兒,一會兒游到那兒,非常活躍,這是活動的畫面。這些魚兒,又好像跟遊人同樣的快樂,這是作者把自己快樂的心情加到魚兒身上,好像魚兒也像人那樣會感到快樂似的。

(四)總結全文

小石潭——幽深冷寂:寂寥無人

如此佳景,卻無人賞識,真正是“養在深閨人未識”啊!而寂寞讓她如此美麗!柳宗元探山訪水,“尋尋覓覓”,覓得如此佳境,卻發現她是如此“冷冷清清”,聯想到自己的處境遭遇,更不免“悽悽慘慘慼戚”了!

柳宗元參與改革失敗後被貶職,心中憤懣難平,試圖藉助山水來排解自己的抑鬱之情。美麗的自然景物曾使他暫時忘記愁苦,但這種快樂終究是暫時的,一經悽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情又會不期然地流露出來。

被棄的小石潭:寂寥悽清

被貶的柳宗元: 憂傷憤懣

觸景生情,借景抒情。

形似寫景,實則寫心。

小石潭記教案 篇2

一、教學重點:

1.掌握文中實詞以及虛詞“以”“其”等詞的不同含義,疏通文意。

2. 學會按照遊覽的先後順序描寫景物;理解第二段寫“魚”與寫“水”的關係。

二、教學難點:

文中所表現的“樂”與“悽”的關係。

三、教學過程:

【預習檢查】

1.生字詞(請學生上黑板注音)

篁huáng 洌liè 坻chí 嶼yǔ 嵁kān 參差cī

佁yǐ 俶chù 翕xī 悄qiǎo愴chuàng 邃suì

2.瞭解作者

柳宗元,字子厚,河東人,唐代中期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曾參與王叔文集團的政治革新活動,任禮部員外郎。失敗後,被貶爲永州司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鬱,所以就以遊山玩水、欣賞大自然風光來排遣內心的愁悶。他在永州發現了許多風景秀麗的地方,記下了其中的八處名勝,成爲我國古典文學散文史上非常有名的《永州八記》。

《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於景,抒發謫居生活的清寂苦悶、抑鬱憂傷之情。他所寫的遊記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託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憤。

瞭解文體。“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往往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借景抒情,託物言志。

【目標展示】

1.掌握文中實詞以及虛詞“以”“其”等詞的不同含義,疏通文意。

2. 學會按照遊覽的先後順序描寫景物;理解文中所表現的“樂”與“悽”的關係。

【新知研習】

1.你能正確、流利地閱讀這篇文章嗎?

學生朗讀課文,指導學生注意語音、語調、停頓,讀出文言情感。

2.你能疏通全文嗎?

生自主學習,藉助工具書,解釋文中的重點字詞。(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自主完成字詞的解釋,最後由其中的一個小組展示成果,其他小組糾正和補充)

(1)重點詞語

西行 心樂之 全石以爲底

卷石底以出 百許頭 皆若空遊無所依

日光下徹 俶爾 斗折蛇行

明滅可見 其岸勢犬牙差互 不可知其源

寂寥無人 悄愴幽邃 佁然不動

乃記之而去 隸而從者

(2)特殊現象

①古今異義。

乃記之而去:古義(離開)今義(前往,到某處)

崔氏二小生 古義(年輕人) 今義(戲曲藝術中的一種角色)

②一詞多義。

全石以爲底(介詞,用)

以 卷石底以出(相當於“而”,表承接,不譯)

以其境過清(因爲)

清 下見小潭,水尤清洌(形容詞,清澈)

以其境過清(形容詞,冷清)

可 潭中魚可百許頭(副詞,大約)

不可知其源(助動詞,能夠)

(3)翻譯句子。

①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③悽神寒骨,悄愴幽邃。

3.你能概括文章每一小節的主要內容嗎?

明確:第1節,寫發現小石潭的經過,描繪小石潭的概貌。

第2節,寫潭水和游魚。 第3節,寫潭水的來源。

第4節,寫潭上四周景色給人的感覺。 第5節,記下同遊者的姓名。

4.根據對課文內容的概括,請問作者寫景的順序是什麼?

明確:以作者的遊覽行蹤爲順序。

5.寫景過程哪些詞、句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老師提示:可以從動詞的角度談,可以從修辭的角度談,可從顏色的角度談,可以從聲音的角度,也可以從寫形狀的角度談、從情與景的角度談,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斗折蛇行”,用兩個比喻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小溪蜿蜒彎曲的樣子。

6.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明確:小石潭的全貌是:以整塊石頭爲底,靠近岸邊的部分,有的翻卷過來露出水面;四周樹長得很茂密,高高低低,隨風飄搖;潭水很清,有魚兒遊動。

7.文章第2段寫游魚與寫潭水之間有什麼聯繫?

明確:正面寫魚,側面寫水,寫魚突出水之清澈,寫水是緊扣文章的標題的。

【歸納總結】

小石潭,人跡罕至,悽清幽靜。作者以簡練的文筆,按遊覽觀察的順序,抓住景物特點生動細緻地描寫了小石潭環境景物的幽美和靜寂。

【鞏固拓展】

想象描寫:

1.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2.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預習指導】

在理解作者感情表達方面,你有什麼疑惑?

四、板書設計

小石潭記

柳宗元

發現小石潭

潭水和游魚

潭水的來源

潭邊的感受

記錄同遊者

小石潭記教案 篇3

一、 說教材

1、 教材地位和作用

《小石潭記》是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第六單元中的一篇寫景記遊,借景抒情散文。課文作者通過仔細入微的觀察,運用多種技巧,生動地描繪出小石潭的優美景觀。從這個單元所選的四篇課文來看,教材的編寫意圖意在繼續讓學生積累文言知識,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學會多種描寫技巧,領會寓情於景的寫作方法。

2、 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編寫意圖和所教班級學生實際,我制定教學目標爲:

(1) 知識目標:落實字詞,疏通文意,積累文言詞。背誦課文。

(2) 技能目標: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學會多種描寫景物的技巧。

(3) 美育目標:體會小石潭優美的景色,培養審美情趣。

(4) 情感目標:把握作者的感情變化。學習寓情於景的寫法。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抓住景物特徵仔細觀察,綜合運用多種技巧細緻描寫事物。

這一重點是根據本文的特點所定。

難點: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

確定依據:學生年齡尚小,對生活的理解能力有限,很難體會作者由“樂”而“憂”的感情變化。

二、說教法

新課標指出“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與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確定的教學方法如下:

1、誦讀法。實踐證明這是一種良好的傳統教學方法,特別是對這種文質優美散文。以讀代講,以講促讀,讓學生真正成爲課堂的主人,鑑賞的主體。

2、討論點撥法。在討論中,使學生得到啓發,糾正認識的偏頗。

3、情景教學法。利用多媒體展示作品的意境美,進而激發學生想象。

4、遷移練習法,讓學生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到自己的的寫作中。

三、說學法

古人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課前佈置學生充分預習,培養學生主動自學的好習慣,課堂中在教師的指導,點撥下,讓學生通過聽讀,朗讀,默讀去進一步自學課文;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歸納,總結,識記感知課文的內容,以達到“學生是教學的主人”的教學效果。

四、說教學程序

(一)導入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根據學生的寫作實際設計導語:同學們,面對美麗的大自然,你肯定有無限的感慨,肯定想用最美的語言把它形象生動的描述出來,今天,就讓我們走進唐代大散文家柳宗元的寫景美文《小石潭記》,想必他能教給我們一些好的寫景方法。這樣導入就把課堂和學習的內容拉近我們的生活,創造出良好的情景,激活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展示課題和學習目標。

目的是讓學生明確本課學習的方向。

(三)作者及文體簡介。這既增長學生的文學常識,更爲後面把握作者的情感變化打下基礎。

(四)整體感知

a)朗讀課文:多媒體播放優美的山水畫面,同時顯示字幕,聲頻播放配樂課文朗讀。目的是使學生能讀準字音,在優美的畫面中感受課文的美,感悟作者的情感,初步瞭解課文內容。

b)提示一些字的讀音。(多媒體顯示)(目的是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

c)自讀課文,落實詞義,讀通全文,目的是使學生掌握新詞詞義,能通譯課文。

(多媒體展示資料,檢查學生的自學情況,幫助學生積累詞語)

d)學生依據多媒體展示的問題有感情的朗讀文中的句子。

⑴寫發現小潭經過的句子。

⑵描寫小石潭全貌的句子。

⑶描寫水和魚的句子

⑷描寫潭上景物的句子。

e)每段用四字短語概括遊覽內容,理清遊覽順序。

(發現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氛圍)

通過有目的的讀,一方面讓學生理清文章的脈胳,學習遊記的寫法,另方面教給學生背誦的方法。儘量做到當堂背誦。

(四)研讀、探究。

(多媒體展示以下四個問題)

⑴作者在敘述發現小石潭經過時用了哪些準確的動詞 ,用了什麼描寫方法。設計這一問題是爲了讓學生學習移步換景,全景描寫特寫的方法。

⑵潭中的水和魚各有什麼特點,用了什麼描寫方法。

⑶作者描寫小潭源流各抓住了溪身,岸勢的什麼特點,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⑷潭中的氣氛如何?流露出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設計這幾個問題目的是引導學生學習抓住景物特徵,運用各種描寫技巧描寫景的方法。

(在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完善板書設計,這一板書讓學生對課文內容,景物特點,寫作方,抒發的情感一目瞭然。)

b、探究思考:在行文中,作者前後一樂一憂,該如何理解?這是本節課的難點。目的是爲讓學生結合作者當時的處境,準確體會作者的感情變化及寓情於景的寫作方法。

根據學生實際,教師不斷在旁邊提示、點撥,然後讓各組代表發言、儘量使師生在課堂上互動起來。

(五)總結、擴展

總結:本文生動描繪小石潭的優美景色,並寓情於景,抒發了作者在寂寞處境中的悲涼悽苦之情

主要寫作方法有:移步換景、全景描寫與特寫相結全,動景與靜景描寫相結合,側面描寫與正面描寫相結合。

設計意圖是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及寫作方法的理解。

擴展:優美的文章、往往得力於作者觀察細緻。如魚在水中“然不動,爾遠逝,往來忽””的情態;溪水時隱時現明滅可見的景象。若不是親臨其境、進行細緻觀察是難以描寫出來的。

擴展的設計是強化學生注意觀察生活的習慣。學以致用。

(六)朗讀背誦:

依據多媒體展示的一幅幅畫面朗讀背誦課文。這樣做既引發了學生的興趣,降低背誦的難度,又讓學生得到美的薰陶。

(七)鞏固遷移:觀察某一地方的景色,運用移步換景,定點特寫的方法,寫一段話。

這樣做的目是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去。

(六)、(七)課堂沒時間可課後完成。

(八)佈置

1、 一詞多義(略)

2、 翻譯句子(略)

作業的設計爲積累學生的文言詞,加強學生對文言文的翻譯。

小石潭記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學習對自然景物入微地觀察、細緻描摹的能力。

2.整體感知並理解作者在貶居生活中孤悽悲涼的心境。

3.通過對精彩語段的品讀,感受大自然的美,提升對美的鑑賞能力。

4.培養學生網上搜集資料和篩選信息的能力。

教學設計

【指導學生課前預習】

1.藉助工具書、書下注釋,讀懂文章大意。

2.整理出預習中解決不了的疑難字句。

3.整體把握作者情感。

4.收集有關作者及與《小石潭記》相關的資料。

5.在閱讀和蒐集資料的過程中,將發現的問題整理到預習筆記上。

【創設情境,初步感知】

1.展示學生課下蒐集、查找的有關作者及與作品相關的資料。

2.大屏幕展示風景圖片;優美的音樂伴着清脆的鳥鳴、和着潺潺流水營造出一種優美、恬靜的氣氛;音樂聲中教師緩緩導入(充滿人文關懷):

同學們,請暫時忘掉周圍的一切,閉上你的眼睛,展開你想像的翅膀,想像你正漫步在青翠的山林間,清亮透明的泉水歡快地流淌,野花淡淡的清香撲鼻而來;聽,還有各種鳥兒鳴叫的聲音,陽光透過樹隙,暖暖地照在你的身上

美麗的大自然是改變我們心境的最好地方,如果我們感覺有些疲倦,如果我們感覺心情有些煩悶,我們不妨到大自然中走一走,大自然是我們人類最好的朋友。今天老師就帶你們到永州的小石潭看看,那兒曾是唐代文學家柳宗元去過的地方。被貶後的詩人爲擺脫抑鬱悲憤之情,常常寄情于山水之間,有一天他來到了小石潭

【疏通文意,整體把握作者的情感】

1.教師伴音樂吟誦全文。

2.引導學生在文中找出表現作者情感的句子:

心樂之似與遊者相樂悽神寒骨,悄愴幽邃。

理清作者的情感脈絡:

柳宗元參與改革失敗後被貶職,他心中抑鬱、憤懣,試圖藉助山水來排解自己的抑鬱之情。美麗的自然景物曾使他暫時忘記愁苦,但這種快樂畢竟是暫時的,幽深冷寂的環境又使他陷入憂傷、悲涼之中。

3.學生誦讀全文。(教師做誦讀指導)

4.學生自主歸納一詞多義現象:

爲全石以爲底(動詞,作爲)

爲爲坻,爲嶼,爲山甚,爲巖(動詞,成爲)

可潭中魚可百許頭(副詞,大約)

可不可知其源(助詞,能夠)

差參差披拂(形容詞,長短不一)

差其岸勢犬牙差互(動詞,交錯)

投影顯示學生提出的問題,師生共同確定學習的重難點

1.理清遊覽順序。

2.學習作者對小石潭的入微觀察,細緻描摹。

3.賞析文中精彩的景物描寫段,感受小石潭的幽靜。

4.誦讀。

理清遊覽順序。

a.讀課文,分小組討論。

b.每組派一名同學到黑板前寫出遊覽順序。

c.教師整理板書:

發現小石潭──潭中景物(水、石、樹、魚)──小潭源流──潭中氣氛

賞析文中精彩的景物描寫段,感受小石潭的幽靜。

a.教師板書:水清、石美、樹茂,要求學生在文中找出相應的描寫句。

b.明確:水清──水尤清冽,全石以爲底

石美──卷石底以出,爲坻,爲嶼,爲山甚,爲巖

樹茂──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c.學生反覆誦讀第二段,感受作者對小石潭入微的觀察和細緻的描摹。

品味皆若空遊無所依的清,怡然不動,俶而遠逝,往來翕忽的動與靜。

大屏幕重放自然風景圖片,指導學生入微觀察,仔細描摹

佈置作業:寫作片段練習。可以找一幅自己最喜歡的照片或圖片貼在習作旁邊

小石潭記教案 篇5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掌握記敘的順序。

(二)能力訓練點

學習綜合運用多種技巧,細緻真切地描寫事物的方法,培養學生有意觀察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體會作者筆下永州小石潭的優美景色,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

(四)美育滲透點

領略文中描寫的自然風光的美。

二、重點、難點、疑點

1.重點:①掌握記敘的順序。②學習綜合運用多種技巧,細緻描寫事物的方法。

解決方法:教師講解。

2.難點:樹、石、水、魚特點及對它們的準確描寫。

解決方法:學生自讀,從書上勾畫出來。

3.疑點:文章結尾部分感情基調爲何與前不同?

三、解決方法:教師啓發,學生回答。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學步驟

導語

杜甫曾有詩云:“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可見,景與情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柳宗元被貶永州時曾寫過永州八記,寄情山水,落筆不俗,視角獨特,如一幅優美的山水畫展現在我們面前。今天,我們就一同欣賞他的八記之一—《小石潭記》。

(一)整體感知

1.學生根據工具書、課下注釋,自讀課文,掃除文字障礙。

2.默讀課文,瞭解課文內容、順序,學生回答,教師點撥。

第一段,寫小石潭的出現、潭的結構特點及周圍景物。

第二段,寫潭中游魚。

第三段,寫潭水的源流。

第四段,寫作者遊覽感受。

第五段,寫作者遊覽感受。

3.朗讀課文,體會文章中寫景的優美文字,找出欣賞點,講明爲什麼?

(1)近岸,卷石底以出,爲坻,爲嶼,爲嵁,爲巖。

坻、嶼、嵁、巖,形狀各異,寫出了潭的奇特可愛。

(2)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三句描寫潭邊景物。“蒙、絡、搖、綴”觀察入微,刻畫精確。

(3)“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

特寫游魚,游魚空遊無依,實則旁襯水清。

(4)“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寫魚的情態。“佁然”“俶爾”“翕忽”寫得惟妙惟肖。“樂”字寫魚,也是寫人的心境。

(5)“潭西南面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明、滅,描寫溪水因岸勢曲折而時隱時現的狀態,寫得真切、形象。

(6)“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筆意飄渺,引人遐想,“其岸”“其源”補述出“望”的對象。

(7)“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悽、寒、悄愴,寫出了作者獨特的感受。

4.突出重點,解決難點。

教師提問,作者是如何運用多種技巧,細緻描寫事物的?

(1)先聲奪人。如第一段,寫小石潭的出現,採用了先聲奪人的手法,如“隔篁竹,聞水聲”,用“雞珮環”的比喻形容水聲悅耳,用“心樂之”的主觀感受啓動讀者的興趣,然後寫“伐竹取道,下見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

(2)抓特點,用比喻。寫潭的構造形態,緊緊抓住特點來寫,先挑出“全石以爲底”,從而照應了“水尤清冽”一語,然後用比喻“爲坻,爲嶼,爲嵁,爲巖”,寫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狀,給讀者的印象非常鮮明突出。

(3)正面描寫。寫岸上景物,則採用了正面描寫的方法,“青”、“翠”寫顏色,“蒙絡搖綴”寫形貌,“參差披拂”寫動態,寥寥數語,寫得宛如圖畫。

(4)正面、側面相呼應。第二段寫潭的游魚,文字不多,卻極其精彩。“皆若空遊無所依”一句,既正面寫出游魚的自由自在,又側面表現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5)對比描寫。爲了突出魚的生動活潑,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動”和“俶爾遠逝,往來翕忽”兩種情態加以對比,靜動相對,尤能顯出魚的活潑。

(6)擬人。“似與遊人相樂”,採用了擬人的修辭筆法,更把游魚的神情寫活了。

5.文章結尾部分感情基調爲何與前不同?讓人有低沉之感?

瞭解寫作背景,柳宗元是在政治上失意遭貶的情況下寫這篇文章的,到了偏遠的永州以後,也不能不使他心懷恐懼,這種特定的思想感情,自然要反映、滲透在他的作品之中。因此,小石潭那竹樹環會的境界,別人身臨其境也許會感幽美宜人,流連忘返;而對他來說則是“湊神寒骨,悄愴幽邃”,認爲不可久居。《小石潭記》結尾部分的感情調子的低沉,原因就在這裏。

(二)總結、擴展

總結:這篇文章生動地描繪了永州小石潭的優美景色。小石潭結構的奇特,潭水的清澈,岸上景物的秀麗,潭中游魚的活潑,通過作者精描細繪,圖畫般地展現在我們面前。

擴展:優美的文章,往往得力於作者觀察事物細緻如魚在水中“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的情態,溪流時隱時現、明滅可見的景象,若不是親臨其境,進行了細緻的觀察,是很難描繪出來的。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完成400--500字的寫景抒情散文。

八、佈置作業

1.解釋下列加點的字

(1)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洌

(2)青樹翠蔓

(3)日光下徹

(4)其岸勢犬牙差互

(5)以其境過清

2.翻譯下列句子

(1)如鳴珮環,心樂之。

(2)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3)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

(4)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5)其岸勢犬牙差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