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小石潭記教案彙總八篇

作爲一名教職工,常常需要準備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着重要的地位。那要怎麼寫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石潭記教案8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關小石潭記教案彙總八篇

小石潭記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瞭解本文的作者及背景資料.

積累文言資料

學習寓情於景的寫法.

能力目標:加強誦讀能力的培養.

充分利用工具書翻譯文言文的能力.

品味形象.生動.優美的語言.

情感目標:理解作者悲涼悽苦的心境.

學會欣賞山水景色之美,陶冶美好的情操.

學習重點:掌握重點實詞,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難點:寓情於景的寫法.

教法選擇:朗讀法,討論法,點撥法.

課時:兩課時

第一課時

課前預習

學生初讀課文,蒐集作者及本文寫作背景資料.

一。 導入:由學生簡介作者情況及寫作背景.

教師導入:柳宗元貶官後,爲排解內心的煩悶之情,常常不避幽遠,伐竹取道,探訪山水,所幸永州的大自然待他不薄,奇形異態的潭水,小丘,石渠,山洞紛至沓來,美不勝收,看於茂林修竹之中,譚清泉又呈現於眼前了.

二.朗讀---整體把握

1.朗讀:1) 教師範讀

2) 學生自讀

2.翻譯:分段進行,學生根據課下注釋自己翻譯,不懂得劃出.

提出不懂得問題 ,全班根據課下注釋自己翻譯,不懂得劃出.

提出不懂得問題,全班同學和教師解答,指名翻譯.

3.齊讀---梳理文脈:說景物:作者描繪了那些景物,這是景物按什麼順序一次出現

發現小石潭---潭中景物(水--石--樹--魚)---小潭源流(溪身.溪岸)-- -潭中氣氛 按遊覽順序

說氛圍:作者認爲這些景物籠罩着什麼氣氛?

幽深冷寂

作業:積累文言詞語

第二課時

三.選讀---品味語言

1.學生選讀自己喜歡的段落或句子

2.品味最美的一個畫面,用得最妙的修辭,用得最妙的詞語.

四.探究---理解主題

1.小石潭在當時稱不上美景,也算不上勝地,只是一個不見經傳的小潭,假如經柳宗元妙筆生花,現在已經成爲名勝古蹟.發揮你的想像力,假如你和朋友一起去遊覽,請描繪一下看到的風光.

2.遊覽了小石潭的風光,你覺得那的環境怎麼樣,你的心情如何?

3.同是小石潭,爲什麼柳宗元會有完全不同的感受?

柳宗元參改革,失貶被貶,這幽深冷寂的環境透露出作者貶居生活孤悽悲涼的心境.柳宗元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於自然風景的描繪中,這種寫法叫寓情於景.

五.聯讀---賞析體驗

清代學者王國維說過:"一切景物皆情語"的確,景如果沒有情緒加入,景是死景,情如不借景抒發,情又太直白,景物與心情相結合,就會出現一種境界.我國古代詩文有許多名言佳句都體現了這種境界,請任選一則賞析.

(多媒體):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小石潭記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小石潭記》是蘇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第一課,本單元的主題是江山多嬌。入選的課文都是描寫壯麗山河的,讓學生體會江山的美麗多嬌。《小石潭記》是一篇文言文,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遊記“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作者從不同角度描寫了小石潭的各種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淒寒、幽愴的氣氛,借景抒發自己被貶失意時的悲涼、悽愴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卻清晰地記敘了作者出行、遊覽、返回的全過程,描寫生動、細緻,充滿詩情畫意。

教材入選這篇文章,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優美意境,提高審美情趣,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已經學習了一些文言文,有一定的文言文知識的積累,對於景物的描寫以及抒情方式的表達有一定的基礎,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初步讀懂課文,對文章的分析理解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能力,所以教學時側重於對文言詞彙、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的講解,引導學生去體會作者被貶之後寄情于山水的那種淒涼、憂傷的情感。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不是很濃厚,在教學時要注意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瞭解常用文言詞語的含義、詞類活用、特殊句式;

2、能夠運用所學的文言詞彙閱讀淺顯的文言文。

二、過程與方法:採用合作、討論、教師點撥等方法,藉助註釋疏通文意。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體會作者的情感,培養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掌握文中常用文言實詞、虛詞、詞類活用、特殊句式;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體會作者被貶之後寄情于山水的那種淒涼、憂傷的情感。

小石潭記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疏通文意,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2、通過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詞語和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點。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悟作者貶官失意後的孤清之情。

4、體會文章按照遊蹤移步換景和抓住景物的特徵。

5、品味文章由景及情,以情入景的寫作特點 。

6、激發熱愛自然的情感,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目標2、目標4、目標6

教學難點:

目標2、目標5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走近柳宗元

1、由唐詩導入

楊花落儘子規啼, 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 隨君直到夜郎西。

想起了唐人李白讓風兒帶去對友人的安慰這首詩--《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想起了曾被貶謫到(距我校僅四公里)龍標尉--現貴州錦屏隆裏古城,世稱王龍標的王昌齡 。(古代文人多磨難)

2、轉換並引入作者

出示柳宗元像和《江雪》。(同學們認識這個人嗎?)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這首詩想畢大家應該很熟悉了吧?讓我們先一起讀讀這首詩。大家說說,這首詩中最能體現作者情感的是哪些字,談談理由?

明確:是“孤”和“獨”。在一個十分寥廓、十分冷清、十分孤寂的背景下,有一個人在“釣寒江雪”,這個人就是柳宗元--世稱柳河東,唐代著名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韓(愈)柳(宗元)歐(陽修)三蘇(洵、軾、轍), 曾鞏 王安石。〉

“遠在江湖礪心志,古來貶官多妙文”:柳宗元曾經被貶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馬,其最好的文章,都是寫於被貶時期,其代表作有《永州八記》、《捕蛇者說》等名篇。《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之一。

第二環節:走近小石潭:

1、整體感知:歷史上很多文人都熱衷於模山範水了,以寄情於景。其中寫山水散文遊記藝術成就最高的應該就是唐朝的柳宗元了,而最能代表柳宗元風格的就是這篇《小石潭記》。(板書:小石潭記)

(1)、初讀課文,讀準字音。(指名朗讀)

(要求:其他同學在文中圈出讀錯的字和難讀的字。)

(2)、聽錄音朗讀。

(3)、上下桌討論探究:(教師巡迴指導)

A、看看作者都寫了小石潭哪些景物?(水、石、樹、魚、源、岸、環境)

B、請同學們用一個字來形容小石潭,並以“小石潭真--!”爲題,說說你對小石潭的印象。(靜、清、綠、美……)

C、試用一個四字詞語來概括上題小石潭某一景物的特點。並引用原文說說你的理由,哪些詞語體現了這一特點,你明白這些詞語的意思嗎?

填充: 這是一個 的小石潭。

例:這是一個環境悽清的小石潭。我是從“坐潭上……悄愴幽邃”這些詞語、句子看出來的。(怪石嶙峋、 樹木青蔥 、羣魚戲水、水清見底 、源頭曲折、 岸勢崎嶇…… )

第三環節:走進文本

1、結合註釋,討論探究。

(1)、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請用譯文回答。(隔着茂密的竹林,聽到了水聲,好像身上佩帶的玉佩、玉環相碰發出的清脆聲音,我的心情也歡樂起。)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一整塊石頭做爲潭底,靠近岸邊,有一圈從潭底周圍突出水面的石頭,成爲坻、嶼、嵁、巖各種不同的形狀。)

(3)、課文是按遊覽的順序來寫,條理十分清楚,請說說本文寫作思路。

發現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

2、小組探究、引導討論--發現小潭:(小組朗讀第一自然段)

A、作者寫發現小潭,用了哪些準確的動詞?請找出來。

明確:用"隔"、"聞"、"伐"、"取"、"見'等動詞,寫出發現小石潭的經過,同時也點出小石潭位於人跡罕至的荒僻幽靜之處,爲下文寫環境的"寂寥無人"、"其境過清"埋下伏筆。

B、這一段寫景用了什麼寫法?

明確:先聞其聲,後見其形,用的是"移步換景"的寫法。

3、小組探究、引導討論--潭中景物:(小組朗讀第二自然段)

A、第二段寫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麼寫法?

明確:描寫了潭水、游魚,用的是特寫鏡頭。

B、潭水和游魚有什麼特點?作者是怎樣描寫的?

明確:清和樂。作者從游魚、陽光、影子等角度描寫潭水。通過具體景物,用靜止和活動的畫面來寫,不作一點抽象的說明,整段話沒有一個字寫到水,只是描繪出一幅畫面,但又無處不在寫水。你看魚兒在水裏遊,就像在空中浮游沒有憑依一樣。這就寫出了水的清,清到彷彿透明的程度。太陽光照下來,魚兒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頭上了,這就更顯出了水的清澄。這裏雖然沒有正面寫水,可是通過對魚兒、日光和影子這些具體東西的描繪,真正地寫出了水清。就像畫家在畫風的時候,用樹枝飄向一邊表示風一樣,是一種形象化的表現手法。這種寫景的方法叫側面描寫。

C、我們再看看作者是怎樣寫魚的?這段描寫滲透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作者採用動、靜相結合的方法,作者把自己快樂的心情加到魚兒身上,好像魚兒也像人那樣會感到快樂似的。

4、小組探究、引導討論--小潭源流:(小組朗讀第三自然段) 問:第三自然段描寫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勢的什麼特點來描寫?運用什麼修辭方法?

明確: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勢的參差不齊來寫的,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兩個比喻,一靜一動準確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徵。) 5、小組探究、引導討論--潭中氣氛:(小組朗讀第四自然段) 問:第四自然段寫作者在潭上所見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寫了小石潭中怎樣的氣氛?透露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明確: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作者極力描寫小石潭的幽靜,甚至浸透到人的心靈裏去,一切景語皆情語,寫出了一種境界。在這種境界裏,透露出作者貶居生活孤悽悲涼的心境。

第四環節:總結延伸

1、總結全文。從衆多的古代詩文中,我們知道,人因景而生趣,景因人而生情。“以自身觀物,物皆着我之色彩”。面對相同的景物,不同的人會產生不同的感情;面對不同的景物,同一人也會產生不同的感情。課文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山水遊記。作者描繪小石潭的石、水、游魚、樹木,着力渲染了淒寒幽邃的氣氛,借景抒發自己在寂寞處境中悲涼悽苦的情感。遊記裏各種描繪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寫法,精練的語言,都值得我們借鑑。

2、拓展延伸: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文人、騷客競相詠”,在浩瀚的古代詩文海洋中,出現了數不勝數的寫景名篇。請說出你所知道的古代描寫山水的名篇名句,並選一兩句加以賞析。

3、作業設計:

A.把我們上課賞析的古詩文寫景名句寫到摘抄本上,並積累下來。

B.學習借景抒情的寫法,請拿起你手中的筆把我們苗鄉侗寨一處景緻記下來吧!

小石潭記教案 篇4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掌握記敘的順序

(二)能力訓練點

學習綜合運用多種技巧,細緻真切的描寫事物的方法,培養學生有意觀察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體會作者筆下小石潭的優美景色,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

(四)美育滲透點

領略文中描寫的自然風光的美

二、學法引導

學習本文,重點是背誦及體會文章寫景抒情的方法。把握課文內容可從寫作順序入手。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應聯繫作者生平和寫作背景。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①掌握記敘的順序。②學習綜合運用多種技巧,細緻描寫事物的方法。

解決方法:教師講解

2、難點:樹、石、水、魚特點及對它們的準確描寫。

解決方法:學生自讀,從書上勾畫出來。

3、疑點:文章結尾部分感情基調爲何與前不同?

解決方法:教師啓發,學生回答。

四、課時安排:1課時

五、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通讀課文,把握文章大意。

2、精讀課文,體會寫景抒情方法。

3、聯繫作者生平及寫作背景體會文中思想感情。

4、口頭作文:根據教師展示的畫面,細緻觀察,然後進行口頭小作文訓練。

六、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語

初一年級時,我們學了《黔之驢》這則寓言。作者是唐代的文學家柳宗元,今天我們學習他的散文《》。

二、解題

1、關於作者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河東人,著名文學家。唐德宗貞元時中進士,年二十一歲。授校書郎,調藍田蔚。升監察御史。曾參與王叔文集團的政治革新活動,任禮部員外郎。失敗後,被貶爲永州司馬,又任柳州刺史,故亦稱柳柳州。與韓愈倡導古文運動,並稱韓柳,同被列爲唐宋八大家。有《柳河東集》。

2、背景材料

柳宗元的山水遊記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貶到永州以後寫的《始得西山宴遊記》、《鈷坶潭記》、《鈷姆潭小丘記》、《至小丘西》、《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這就是爲人稱道的《永州八記》。這些作品,畫廊式的展現了湘桂之交一幅幅山水勝景,繼承了酈道元《水經注》的傳統而有所發展。《水經注》是地理書,對景物多客觀描寫,少主觀感情的流露。而柳宗元的山水遊記則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於自然風景的描繪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遺棄於荒遠地區的美好風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傾注怨憤抑鬱的心情。

三、整體感知

1、檢查預習

①讀準字音

②翻譯句子

水尤清冽:(小潭的)水格外清涼。

蒙絡搖綴,參差披拂:覆蓋、纏繞、搖動、連結、參差不齊,隨風飄蕩。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映在石上。

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四周環抱着密密的竹子和樹木,寂靜得見不到人影。

2、結合註釋,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3、概括文章每一小節的主要內容。

明確:第1節,寫小石潭的環境及發現小石潭的喜悅心情,還寫小石潭的形狀及潭上的景物。

第2節,寫潭水和游魚。

第3節,寫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4節,寫作者對小石潭的總體印象和感受。

第5節,記下與作者同遊小石潭的人。

四、賞析課文

1、根據剛纔對課文內容的概括,說說作者寫景的順序。

明確:以作者的行蹤遊覽觀察點爲順序。

2、說說作者遊覽觀察點在整個遊覽過程中的變化。

明確:開頭是隨着人所處位置的變化而變化,此時寫景叫移步換景,對潭中游魚的描寫則屬於特寫鏡頭,後來坐在小石潭上觀察四周而寫景,則屬於定點掃描,與前後有區別。

3、說說寫景過程哪些詞和句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提示:可以從動詞的角度談,可以從修辭的角度談,可從顏色的角度談,可以從聲音的角度,也可以從寫形狀的角度談,可以從情與景的角度談,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4、根據背景資料說說本文與《永州八記》中其他文章的聯繫,體會文章開頭的一種方法。

明確:本文首句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緊扣《永州八記》中的第三篇《鈷姆潭西小丘記》,這樣的文章放在一組文章內,讓人感到自然而又貼切。

5、文章第2段寫游魚與寫潭水之間有什麼聯繫?

明確:借寫游魚突出水之清澈,寫水是緊扣文章的標題的。

6、文章第一段中寫小石潭的全石以爲底的特徵與下文寫水的清澈有聯繫嗎?

明確:正是因爲小石潭以整塊石頭爲底的特點,纔會有潭中如此清澈的水。

7、說說作者心情的變化,請聯繫背景談。

明確:先寫聞水聲,如鳴佩環後心樂之,聯繫背景看,柳宗元參與改革,失敗被貶此處,失意之情自然溢之於外,寄情山水便是最好的排遣方式,因而聽到美妙的水聲,便心樂之,後來寫魚似與游魚相樂則是這種情況的延伸,但一經悽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境又自然的流露出來,感到悽神寒骨,悄愴幽邃。

五、小結全文

文章在寫景時景中含情,抒心中之情時情與景和諧的統一。

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入

1、關於作者柳宗元。

2、說說全文寫景的層次與方法。

二、研究性學習

1、對一篇文章的解讀可以從多個角度展開。本文的解讀也是如此,上節課我們從全文寫景與抒情的層次和方法的角度入手,這節課我們換一換,從其他的角度入手,體會文章的精妙之處。

2、試從標題的四個字入手,尋找題文之間的聯繫。

提示:①緊扣石的語句有:明寫的如全石以爲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爲坻,爲嶼,爲堪,爲巖,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其岸勢犬牙差互等,暗寫的如聞水聲,如鳴佩環(只有水衝擊到石上纔會有如此悅耳動聽的聲音),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石的形狀各異導致青樹翠蔓形狀不同)等。

②緊扣潭的語句有下見小潭潭中魚可百許頭潭西南而望坐潭上等。

③緊扣小的語句,明寫的有下見小潭,暗寫的有潭中魚可百許頭(在今天,能有這麼多的非放養的魚的小潭實在難尋,環境污染太嚴重了,而過去,河中,潭中到處可見游魚,只有一百來條魚的潭能說大嗎?)

④緊扣記的語句如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乃記之而去,同遊者等。

3、試從動與靜,音形色,景與情等角度解讀課文。

提示:①動與景,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俶爾遠逝,往來翕忽寫游魚之動,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寫樹蔓之動,聞水聲,如鳴佩環以聲寫動,斗折蛇行與犬牙差互則化靜爲動,日光下游,影布石上,依然不動寫潭中魚之靜,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寫環境之靜(淒涼)。

②音形色,聞水聲,如鳴佩環寫聲音悅耳,卷石底以出,爲坻,爲嶼,爲堪,爲巖寫石之形狀各異,同樣青樹翠蔓,蒙絡搖綴也暗寫出樹蔓因石之形狀各異而本身的形狀各異,斗折蛇行用比喻寫溪身曲曲折折的形狀,犬牙差互用比喻寫岸勢相互交錯的形狀。竹之青色,樹之青色,蔓之翠色,日光之金黃色,魚的顏色,都可以想象。

③景與情:開頭因如鳴佩環之景而心樂之,略寫平常不樂,見此景,聽此聲而忘卻憂傷而樂,後來寫游魚似與遊人相樂則是作者進一步忘情山水而樂,不過這種歡快畢竟是暫時的,在小潭的時間一長,小潭幽靜之景又觸發了作者心底的悲涼之情。這可謂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的一種翻版,可以說成是寄情山水以消愁,觸景生情愁更愁。

4、還可以從明與暗等角度展開研究。

5、試根據以上研究,說說本文的寫作藝術。

提示:①修辭手法,特別是比喻的運用。

②映襯手法,動與靜的映襯,音形色的映襯以及游魚與潭水的映襯等。

③對比手法,作者心情樂與悲的對比。

(三)反覆誦讀

結合上面的研究得出的內容之多,說說本文語言豐富的表現力。

提示:全文193字,卻寫出如此豐富的內容,不能不讓我們讚歎作者運用語言的深厚功力。

(四)總結全文

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保持了《永州八記》一貫的行文風格,觀察入微,描摹細緻。肖其貌,傳其神。文章先寫所見景物,然後以特寫鏡頭描繪游魚和潭水,再寫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寫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圍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此外,作者還在寫景中傳達出作者貶居生活中孤悽悲涼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全文寂寞清幽,鬱郁落落,形似寫景,實則寫心。文章對潭中游魚的刻畫雖只寥寥幾句,卻極其準確的寫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魚的形神姿態。此外,文中寫潭中游魚的筆法極妙,無一筆涉及水,只說魚則空遊無所依,則水的澄澈透明,魚的生動傳神,都各盡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絕。

小石潭記教案 篇5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六單元選的課文都是歷來傳誦的名家名篇。《小石潭記》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遊記“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作者從不同角度描繪了小石潭的各種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淒寒、幽愴的氣氛,借景抒發自己在貶官失意時的悲涼、悽愴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卻清晰地記敘了作者出行、遊覽、返回的全過程,描寫生動、細緻,充滿詩情畫意。

新教材入選這篇文章,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培養學生閱讀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優美意境,提高審美情趣,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二、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的設定

根據新課標提出的“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等要求。結合本單元的教學和課文自身的特點,本篇文言文的教學目標設定如下:

1、能正確朗讀課文,疏通文意,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學習對景物入微地觀察並抓住特點寫景,借景抒情的寫法;

3、理解作者在貶居生活中孤獨悲涼的心境;

4、通過對課文的品讀,感受祖國山河的美,提高對美的鑑賞能力;

本文個別語句晦澀,詞語活用現象較多,是學生理解課文的一大障礙,因而疏通文意、積累文言實詞、虛詞是本課的重點;由於年代久遠,加之本文作者感情流露又很含蓄,理解文中的樂與憂是本文教學的難點。

三、教學方法

羅素說過:被動地接受老師的智慧,這種習慣對一個人的未來生活是一種災難。新課標指出“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與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思考”。因此,在課堂上,我十分重視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以喚起他們的切身感受,激發他們質疑、辨疑的意識,在體驗學習與探究學習中整體把握課文,從而達到提升個人語文素養的目的。

根據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心理特徵,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有:誦讀教學法、課前資料交流、開放式討論、提問法、練習法等。

四、 教學對象分析

(一)學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兩個班,人數均在55人以上,且學生語文素質參差不齊,有一部分學生在課堂上樂於表達自己的閱讀體會,而另一部分學生則習慣於在課堂上保持言語沉默,甚至思維 “休眠”,因此不斷激發學習興趣獲得成就感尤爲重要。

(二)學法指導:

新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對於初中生來說,學法的指導和習慣的培養尤爲重要,這是他們走向主體性學習的最根本的途徑。通過教學應使學生能熟練朗讀課文並能在課後背誦,能運用已有的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進行自主的學習。在本課教學中貫穿自學探究,引導學生自學、教會學生學習是我們的目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爲此我設計的學習活動有:

1、多形式朗讀課文,培養語感,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2、藉助工具書和註釋,在自己領悟的基礎上與學習夥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3、利用合作、討論、探究的方法,採取師生互動的形式,與作者同遊、與作者對話,體會課文抓住特點描寫景物、借景抒情的寫法,提高寫作能力;

4、人人都來當導遊,寫寫導遊詞並與同學、老師交流,提高寫作、口語表達能力。

、課前預習

1、通讀課文,藉助工具書給生字注音;

2、對照課文註釋與工具書,口頭翻譯課文,讀懂課文大意;並整理出預習中解決不了的疑難字詞;

3、利用網絡或書籍,收集有關柳宗元與《小石潭記》的資料。

對於文言文閱讀,新課標指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能利用圖書館、網絡蒐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資料”,“瞭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和文化常識”。之所以佈置這樣的預習題目,它的好處在於使課堂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課時安排:一課時

七、教學工具:多媒體

八、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課文

伴隨着一曲《高山流水》展現一組充滿大自然魅力的山間圖片,教師緩緩導入,

隨之課件展示課題 。

這一環節的設計旨在通過圖片欣賞,引導學生感受自然美,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的導入語可以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

(二)、走進作者,瞭解寫作背景

1、請學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關作家、作品的資料;

2、教師視學生交流的內容作補充(用多媒體展示柳宗元的生平、“永州八記”以及寫作的背景);如果學生交流能較好地完成這一環節,教師補充省略。

我設計這一環節,爲下面深入入文本,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作了鋪墊。

(三)、走入《小石潭記》

1、朗讀課文

1)請一名學生朗讀,教師組織學生聽讀、評議,教師最後總結;

2)範讀,教師放伴有音樂的朗讀錄音並給予聽讀要求;

3)學生齊讀,然後男女學生朗讀比賽。

古人云:“三分詩七分讀”。文言文教學應重視積累、感悟和薰陶。要達到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誦讀。我設計這一環節旨在讓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感悟,初步把握文章的語氣語感,爲進一步理解課文奠定良好的基礎。

2、細讀課文、疏通文意

(1) 小組交流、疏通文意

以四人小組爲單位進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是:着重翻譯前四段,每人一段,將翻譯過程中不能解決的字、詞或句記錄在本子上,準備在全班交流中提出來。

(2)集體質疑

學生提出疑問,由學生幫助解決,教師點撥,同時引導學生劃出本課的重點字、句;框出通假字,找出常見的一詞多義和詞類活用,教師進行歸類板書。(課件展示板書)

新課標要求學生 “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我設計這兩個環節,主要的目的是讓學生能在老師的指導下,掃清字詞障礙,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並積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見的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和通假現象,培養學生依據文脈推斷詞義的能力。

3、當堂檢測

發放印好的練習,要求學生在五分鐘內完成,(練習內容有文學常識一題,重點實詞、虛詞共10個,2個句子翻譯),做好之後全班校對。

控制論告訴我們,“要實現有效控制”就必須“要有反饋”,而且反饋越及時越好。因此我設計課堂練習,既檢查了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效果,又獲得了信息反饋,有效地達到了教學相長。

(四)與柳宗元同遊

1、再讀課文,理解課文抓住景物特徵寫景的寫法

1)投影問題,引導學生思考:

①本文寫景條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麼順序寫的?

②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們有什麼特點?

2)自主閱讀3分鐘後,在學習小組內展開討論,小組代表總結髮言。教師做定性評價並板書明確。

本文是文言文遊記中的佳作,作者對小石潭觀察入微,描摹細緻,我設計這兩個問題目的在於引導學生去探究文章的寫作特點,感受小石潭的幽靜。

2、學做導遊,介紹“小石潭”

1)選擇文中自己最喜歡的一處景,設計一段導遊詞,允許發揮想象作形象的描述,以引起“遊客”的遊玩興致。

2)請4——5名學生給全班同學導遊(時間允許的話可以多請幾位學生)

新課標指出“能就適當的話題即席講話,有自己的觀點,有一定的說服力”,我設計這一環節,既訓練了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也有利於鍛鍊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一舉多得。

(五)品味文章,與柳宗元對話

1、精讀感悟,體會以景寫情的寫法

1)教師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暢說優美景色給人的感受:

如果你也坐在潭邊,會有什麼感受?

2)深入探究,走進柳宗元

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面對如此優美景色,作者卻是“情愴幽邃”。請結合寫作背景,說一說你的理解?(可以從文中找出相應的語句)

新課標要求學生 “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說出自己的體驗”,而且“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繫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我設計這個環節,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作者在文中流露出來的思想感情,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

(六)師生共同總結本課學習

1、這堂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掌握了哪些知識?

2、通過對課文的分析及對作者的瞭解,你有什麼啓發?

教師引導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感受,最後教師做總結髮言。

新課標要求學生“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啓示”。我設計這一環節一方面爲了讓學生回顧本節課學習的要點,另一方面能夠培養學生對文章內涵的拓展延伸。

(七)佈置作業(二選一)

1、你也曾遊覽過一些風景名勝,請寫寫給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處,按遊覽順序寫一則遊記,要求寫出該景物的特徵及任務的心情。

這個作業的佈置讓學習不再停頓在課堂內,能讓學生學以致用,使學到的知識得到延伸。新課標要求學生“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特徵,力求有創意的表達”。

2、你已學過不少描寫景物的古代詩文,試着把其中描寫山水的名句摘錄下來,並選擇一兩則加以賞析。

這是一題拓展性的練習。設計此題,意在引導學生對過去已讀過的古代詩文作品加以總結、梳理,然後對自己感受最深、體會最切的一兩個名句寫一段賞析文字,從而培養學生對優秀文學作品的欣賞能力和對祖國優美山水的審美能力,以陶冶美好的情操。

小石潭記教案 篇6

一、教學目標。

(一)藉助註釋及工具書理解課文內容,積累文言詞彙。

(二)學習抓住特徵,鮮明生動地寫景狀物的寫法。

(三)體會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二、課時安排。

1課時。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第一單元我們學習了幾篇現代的遊記,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文言的遊記《小石潭記》(板書課題、作者及朝代)。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文學家,跟韓愈齊名,並稱“韓柳”。初一的時候我們學習過他的一篇寓言,大家還記得篇名嗎?相信他筆下的那隻外強中乾、虛張聲勢的驢的形象大家還是記憶猶新的。那麼,今天在他的筆下,“小石潭”又是一番怎樣的風景呢?是否能勾起同學們前往一遊的雅興呢?

(二)自主學習。

以學習小組爲單位(每組不超過四人),憑藉工具書、註釋自讀課文,通過師生、生生合作解決學習過程中的問題。(教師巡視,主動參與。自讀任務可用幻燈展示)

1、順暢地朗讀課文(字音準確,停頓恰當)。

2、翻譯課文,理解文意。

(三)自讀反饋。

1、學生提出自讀過程中未能解決的問題,師生合作答疑。

2、指名朗讀課文,師生共同評判。在點評的基礎上,師生齊讀課文。

3、口頭完成一詞多義的練習。(可用幻燈展示)

①以:全石以爲底(用)。

卷石底以出(相當於“而”)。

以其境過清(因爲)。

②爲:全石以爲底(作爲)。

爲坻,爲嶼……(成爲)。

③清:水尤清冽(清澈)。

以其境過清(冷清)。

④可:潭中魚可百許頭(大約)。

不可知其源(能夠)。

4、翻譯接龍。(學生每人翻譯一句,依次下傳,要求前後文銜接自然,意思正確,教師適當點撥)

(四)探究深化。

1、《小石潭記》是柳宗元參與政治革新活動失敗,遭到權貴排擠,被貶至永州擔任司馬期間所作。當時他政治失意,心情抑鬱,因而借遊山玩水來排遣愁懷。遊歷中,他發現了永州奇特的風景,於是記下來,成爲文學史上頗爲有名氣的《永州八記》,《小石潭記》是其中的第四篇。在閱讀了這篇遊記後,你認爲小石潭的風景奇特在什麼地方呢?(學生用文中原句回答,師生共同歸結出小石潭的特點,教師配以板書)

(1)潭石奇——異石紛呈。

①“全石以爲底”,寫出了小石潭最獨特之處——石底。

②“近岸,卷石底以出,爲坻,爲嶼,爲,爲巖”,寫出了小石潭的石底,翻卷出水面時,呈現出的種種形態。

(2)潭水奇——聲悅水澈。

①“如鳴佩環”,寫水聲奇美,突出了水聲的悅耳動聽。

②“水尤清冽”、“潭中魚可百許頭……似與遊者相樂”,寫水質奇清。前句正面描寫水之清,後句側面烘托水之清。正是因爲潭水的清,才使人一眼看到魚的大致數量,纔會給人以“皆若空遊”的感覺,陽光纔有可能直射水底,人才能夠對水中魚的一舉一動,種種變化一目瞭然。也正是因爲水清得似乎在人與魚之間沒有了阻隔,纔會產生魚“似與遊者相樂”的感受。所以說第2段名爲寫潭中游魚,實爲突出潭水清得出奇。

(3)潭源奇——曲折、多姿、神祕。

①“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寫源流奇,奇在曲折有致。

②“其岸勢犬牙差互”,寫源流的岸勢奇,奇在峭拔多姿。

③“不可知其源”,寫源頭奇,奇在神祕莫測,撲朔迷離。

(4)潭境奇——清幽淒涼。

①“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寫石潭周圍環境之奇,奇在異常清幽。

②“悽神寒骨,悄愴幽邃”,寫石潭氛圍之奇,奇在淒涼冷落。

2、柳宗元真不愧爲一位散文大家,他妙筆生花,以高超的手法,爲我們勾畫出四幅風景奇特的畫面,精細、準確而又生動,令人讚歎。如此奇麗的景緻,我們怎能不爲之心動,不爲之傾倒呢?可是柳宗元並沒有在奇麗的小石潭面前流連忘返,僅是“記之而去”,這是爲什麼呢?(可讓學生小組討論,教師點撥,學生個性化的、合理的回答要予以肯定)

參考點撥:作者這樣寫固然是由於環境過於寂靜淒涼的緣故,更是因爲他在政治上遭受挫折,內心無限憂傷悽苦的緣故。小石潭雖然景緻奇特,但四周竹樹圍抱,無人知曉,少人問津,其寂靜與寥落跟作者此時的人生境遇何其相似!小石潭的幽靜與作者心境的悽清互相比襯,表現出作者那種無法擺脫的壓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對冷酷現實的不滿。“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是作者內心憤懣的抒發。

(五)誦讀玩賞。

1、體味柳宗元寫作本文時的心境,有感情地誦讀課文。(參考提示:作者既有發現小石潭美景的欣喜,又有對自身境遇的感傷)

2、讓學生圈點出自己欣賞的優美語句,說出喜歡的理由。(提示:可以讓學生從修辭、表達、寫法等方面入手,說出一點即可,不必求全,要尊重學生個體的體驗)

(六)佈置作業。

1、完成“思考與練習”三。

2、背誦課文,試用行楷默寫課文。

小石潭記教案 篇7

學習目標:通過朗讀、品析理解課文內容、作者的情感。

課前準備:學生抄寫、翻譯課文,參照譯文校對答案,老師簡單加以點撥。

學習過程:

一、導入

1、看圖猜詩

《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的柳宗元,從詩中可以看出當時柳宗元是孤獨的、悽苦的,因爲他被貶官了,被貶到了荒僻的地方。柳宗元寫《小石潭記》和《江雪》是在同一個地方,時間接近。所以,學習《小石潭記》時我們不但要注意到文中的景色,更要注意體會作者的心情。(板書:景 情)

2、從複習第五單元課題人手,從“書”“傳”“說”“序”引入到第六單元的“記”體裁。指導學生看完學習摘要後板書課題:小石潭記

3、簡介作者,背景,解題。(指名學生朗讀自己查找的資料,然後播放課件)

柳宗元:字子厚,河東人,唐代中期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曾參與王叔文集團的政治革新活動,任禮部員外郎。失敗後,被貶爲永州司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鬱,所以就以遊山玩水,欣賞大自然風光來排遣內心的愁悶。他在永粥發現了許多風景佳麗的地方,記下了其中的八處名勝,成爲我國古典文學散文史上頗有名的《永州八記》。《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於景,抒發謫居生活的清寂苦悶、抑鬱憂傷之情。他所寫的遊記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託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憤。

“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往往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託物言志。

二、誦讀感知

一讀,讀準字音

簧(huáng)竹 清冽(liè) 披拂(fú) 佁(yǐ) 然

俶(chù)爾 翕(xī) 忽 寂寥(liáo) 幽邃(suì)

二讀,讀得流暢

學生齊讀課文,要求做到字音準確,朗讀流利。

三讀,讀出節奏

1.在音節的勻稱配合中讀出節奏。

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2.在句子的長短交替中讀出節奏。

近岸,卷石底以出,爲坻爲嶼,爲堪爲巖。

四讀,讀懂文句

1、說說課文中“以”、“爲”的不同含義

(1)全石以爲底( )

卷石底以出( )

以其境過清( )

(2)全石以爲底( )

爲坻,爲嶼,爲堪,爲巖( )

2、說說下列字詞的含義

(1)心樂之( )

(2)斗折蛇行( )

(3)其岸勢犬牙差互( )

(4) 悽神寒骨( )

3 、補充省略的內容

潭西南而望,( )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五讀,概括文意

老師讀課文,讀一段請一個同學概括文段大意。

古今異義:

去:(古)離開 (今)前往,到某處

怡然:(古)靜止不動的樣子 (今)癡呆或深思的樣子

小生:(古)年輕人 (今)戲曲藝術中的一種角色

一詞多義 :

以: ①全石以爲底(介詞,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譯)

③以其境過清(介詞,表原因)

爲: ①全石以爲底(動詞,當“作爲”講)

②爲坻,爲嶼,爲堪,爲巖。(動詞,“成爲”)

清: ①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詞,清澈)

②以其境過清(形容詞,冷清)

可:①潭中魚可百許頭(副詞,大約) ②不可知其源(助動詞,能夠)

差:①參差披拂(形容詞,長短不一) ②其岸勢犬牙差互(動詞,交錯)

(3) 翻譯

①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③悽神寒骨,悄愴幽邃。

三、品讀理解

圍繞着題目的“小石潭”三個字進行品讀

“小石潭記”是一個很有趣的題目,“記”表示文體,以前學過,這裏不重複,剩下的“小”、“石”、“潭”三個字都值得細細品味。

1、以“石”字爲例,作品讀指導

請同學們找出文中寫到了“石”的句子。

學生回答,老師指導:

“全石以爲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爲坻爲嶼,爲堪爲巖。”這句直接點到了石頭。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這句話寫到了“石”,“ 坐潭上”自然是坐在石頭上面。這是屬於間接寫到石頭的句子。找到這樣的句子需要我們理解文章的字句,發揮聯想能力。而且,“悽神寒骨”不但寫到了石頭,寫出了環境的悽清,還寫出了作者的淒涼失意、憂愁苦悶之情。這是由景領悟出情。

“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這句也寫到了石頭。翠綠的藤蔓,飄拂在潭邊的石頭之上,構成了一幅多麼美妙的圖景。這是對文章的一種審美思考。

我們的品讀就可以這樣找句子,這樣品味。

2、話題品析活動

學生按照剛纔提示的角度,在下面兩個話題中選一個對課文進行品讀。

話題一:說說石潭的 “小”

話題二:說說石潭的 “潭”(提示:可圍繞潭水和潭邊的景物談)

課文整體感知,

3、出示問題,小組先討論,然後教師指名回答。

(1)作者是按什麼順序來寫小石潭的?

(2)、你能從課文中找出相應的句子來驗證這個“潭”確實是“小潭”,而且也是“石潭”嗎?

四、小結

“以柳之流連景光,模寫山水,曲致微妙,心與物化,亦韓所無有也!”——《讀柳之厚山水諸記》

《小石潭記》所寫的景色是曲折變化、細緻入微的,在這景色之中,又飽含着作者內心的感情,所以有人評價說它是“心與物化”。這樣的評價是中肯的。

板書設計:

景 情

小 石 潭 作 者

幽 寂 憂愁苦悶

悽 清 淒涼寂寞

附:教學反思:

上完這節課,讓我對中小學教學銜接的問題又了一些新的認識。

中小學語文教學銜接的實質應該是要讓學生更順利地、更好地形成語文素養。八年級,學生已經習慣了初中的學習生活。從銜接的角度講,更多的則是如何引領學生向更高的層級邁進,以最終符合中學學習的要求。具體反映在教學中,則應該是引領學生更積極主動地思考、探究,實實在在地掌握所學習的內容。

因此,這節課,我主要是從以下方面着力:

一、正確把握教材

這是一節課效果的根本保證。我認爲,只有在正確把握、處理教材的情況下,才談得上教學的方式方法的選擇與運用。這節課,我抓住課文的景和情的關係,引導學生通過揣摩文字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我想,這是成功的保證。

二、巧妙設計教學過程

時常看到一些步驟繁多、流程複雜的教學設計,一方面,我佩服設計者的心思細密,另一方面,我也會懷疑這樣的設計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的可行性。一節課要成功,要能真正地讓學生形成語文素養,其教學設計必須是重點突出、思路簡潔、層次分明的。這次的《小石潭記》的教學設計,主要就是兩個板塊:誦讀感知、品讀理解,每一個板塊都層次分明。尤其是後一個板塊,具有很強的探究性。這樣有利於學生開展學習活動,也有利於活動的深入開展。像這次的話題品析活動,就生成了一些內容:

師:下面我們進行話題品析活動。請同學們在以下兩個話題中選擇一個來品讀課文,兩個話題分別是:一、說說石潭的 “小”;二、說說石潭的 “潭”,提示:可圍繞潭水或潭邊的景物來談。

學生小組討論

生1:我說的是小石潭的“小”。“全石以爲底”可以看出小石潭的“小”,石潭是以整塊石頭做底,那石頭不可能太大。

生2:我也是說小石潭的“小”的。從第四段“坐潭上”可見石頭超出了水面,水面應該是很淺的,估計石潭也大不到哪裏去。

生3:我也說潭小。第三段“斗折蛇行,明滅可見”是寫溪水的,這溪水是石潭的源頭,這溪水是很小的,可見流入石潭的水也不多,潭應該也是很小的。

師:“明滅可見”也有可能是青樹翠蔓的遮擋造成的,當然,你從這裏猜測石潭的小,也符合文意。

生4:我說的是潭的小。第二段開頭說“潭中魚可百許頭”,後面又寫到這魚“爾遠逝,往來翕乎”,可見魚很小,又只有百許頭,潭大不到哪裏去。

生5:第四段說“四面竹樹環合”也說明潭不大。

學生經過思考,有了自己的理解,較之於小學與七年級的學習,更進了一層,這樣的學習是有效的。

三、教師要恰當地指導

老師的正確指導是把教學引向深入的保證,是課堂教學有效的關鍵。老師應該在學生無疑處引導學生生疑、在學生疑惑出指明方向、在學生不明白處講解。本課教學的成功,與老師對學生的指導也是有很大關係的。

1、朗讀指導當講在關鍵處

在新課程背景下,老師們都很重視學生課堂的朗讀。然而,八年級的朗讀,與小學、與七年級的朗讀應該有什麼不同呢?顯然,應該在此前學習的基礎上向更高的層次邁進。本課的朗讀教學,我就比較注重讓學生透過朗讀更深刻地理解課文的語言形式、感受語言的優美之處。請看教學實錄:

師:我覺得,朗讀《小石潭記》要讀出文章的節奏。讀出節奏,其實就是要讀出文章的變化。變化從哪裏來?要依據課文的特點。

本文在形式上有以下特點:

首先,本文有一種整齊之美,整齊之中寓有變化。像“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這句,三個四字詞語組合在一起,有一種整齊之美。朗讀時首先要注意其內部節奏。“青樹翠蔓”是一個並列短語,停頓爲“青樹/翠蔓”的形式,但如果三個短語讀起來節奏一樣的話就不好聽了,“參差披拂”這個短語朗讀時中間可以適當拖長,可以這樣讀……(老師範讀,學生朗讀)

其次,本文還有一種變化之美,本文的句子有長有短。如“近岸”,短,讀起來簡潔有力,琅琅上口,後面的“卷石底以出”要稍長,讀起來顯得舒緩,有抑揚之美,朗讀時要注意。(老師範讀,學生朗讀)

這樣的指導,既讓學生知道了課文形式的特點,明白了朗讀的要點所在,又有老師的示範,所以,這個環節收到了比較好的效果。

2、指導當把學生的思考引向深入

學生的思考應更加深入,這既是學生成長的需要,也是向九年級過渡的要求。爲此,對學生的發言,老師應該迅速地進行判別,並且給予指導。請看教學實錄:

師:文中哪些句子是寫了“石”的?

生:“全石以爲底”。

師:還有呢?

生:“卷石底以出”。

師:還有呢?

生:“爲坻爲嶼,爲堪爲巖”、“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師:還有呢?

(生愕然,有的學生露出了驚訝的笑容。學生們低頭思考。)

生:“坐潭上”,因爲作者不可能是坐在水上面,所謂“坐潭上”應該是坐在潭邊的石頭上。

師:他找的這個句子和剛纔大家找的句子不同,剛纔同學們找的都是直接寫到“石”字的句子,他找的這個則是間接地寫到“石”的句子。找這樣的句子難度更大,需要我們細細地思考,理解句子的含義並且展開聯想。

幾個“還有呢”,讓學生出乎意料,引發了他們的深思並使之最終有所發現。接着,點明學生前後回答的不同,教給他們思考的方法。這樣一來,學生就有了真正的收穫,後面的課堂活動也纔有了成功的基礎。

四、學生課堂活動的時間要有保證

這節課生成了一些東西,但也有着明顯的不足。在品讀理解的過程中,我設計了兩個話題,但是學生的回答都是圍繞着話題一的,而且都沒有能夠講到景物描寫背後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爲什麼呢?我想還是課堂活動時間不夠造成的。設計時我只給這個環節留下了12分鐘。事實證明,這還遠遠不夠。沒有足夠的時間就不能讓學生更深入的思考,從而影響了教學的效果。

在另一個班再教《小石潭記》的時候,我對教學環節作了調整,給學生更充足的品讀時間,收到了更好的效果。以下是當時部分學生的回答:

生1:第四段說:“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這是說小石潭環境的幽寂,同時,從第五段看,同遊者有三個人,隸而從者有兩人,總共有六人遊小石潭,但作者卻說“無人”,我想,並不是說真的沒有人,而是柳宗元受到環境的影響,是心裏面十分憂愁苦悶、淒涼寂寞的反映。

生2:由柳宗元想傳遞的感覺可以推想出,他所見到的潭是“小”的。如果是“大石潭記”就不容易突出作者被貶官後的寂寥、淒涼的心情了。

生3:我反對你的說法,其實大的景也可以突出孤寂的感覺。

生2:但是我覺得大的景通常是抒發大的感受,像國破家亡的悲涼,以死報國等偉大的情懷啊之類的,例如《過零丁洋》;而小的景更適宜於抒發小一點的感受,這是一般的情況。所以我覺得小石潭應該是比較小的。

雖然回答還顯得稚嫩,但是思考的角度、深度都比原來的一節課更進了一步。是否可以認爲這樣的討論更有效呢?是否可以認爲這樣的教學更能體現中小學語文教學銜接的方向呢?

小石潭記教案 篇8

一 、目的要求:

1、能正確朗讀課文,疏通文意,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學習對景物入微地觀察並抓住特點寫景,借景抒情的寫法;

3、理解作者在貶居生活中孤獨悲涼的心境;

4、通過對課文的品讀,感受祖國山河的美,提高對美的鑑賞能力。

二、教學重點:疏通文意、積累文言實詞、虛詞是本課的重點;

三、教學難點:理解文中的樂與憂。

四、教材分析:

《小石潭記》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遊記“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作者從不同角度描繪了小石潭的各種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淒寒、幽愴的氣氛,借景抒發自己在貶官失意時的悲涼、悽愴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卻清晰地記敘了作者出行、遊覽、返回的全過程,描寫生動、細緻,充滿詩情畫意。

新教材入選這篇文章,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培養學生閱讀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優美意境,提高審美情趣,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五、教具準備:U盤。

六、課時安排:3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杜甫曾有詩云:“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可見,景與情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柳宗元被貶永州時曾寫過永州八記,寄情山水,落筆不俗,視角獨特,如一幅優美的山水畫展現在我們面前。今天,我們就一同欣賞他的八記之一—《小石潭記》。

二、簡介作者,背景,解題。

柳宗元:字子厚,河東人,唐代中期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曾參與王叔文集團的政治革新活動,任禮部員外郎。失敗後,被貶爲永州司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鬱,所以就以遊山玩水,欣賞大自然風光來排遣內心的愁悶。他在永粥發現了許多風景佳麗的地方,記下了其中的八處名勝,成爲我國古典文學散文史上頗有名的《永州八記》。(《始得西山宴遊記》《鈷姆潭記》《鈷姆潭西小丘記》《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 )

《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於景,抒發謫居生活的清寂苦悶、抑鬱憂傷之情。他所寫的遊記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託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憤。

“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往往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託物言志。

三、整體感讀。

1、試讀。

A、 生初讀課文,圈出生字、生詞。

B、師範讀課文,生輕聲跟讀,並補充。

參差cenci 寂寥jì liáo 搖綴 yáo zhuì 隸 lì 篁竹huánɡ zhú 清冽qīnɡ liè 爲坻wéi dǐ爲嶼wéi yǔ 爲嵁wéi kān 佁然yǐ rán

俶爾chù ěr 翕忽xī hū 差互cjhu 悄愴qiāo chuànɡ 幽邃yōu suì

2、悟情。

探究:通過試讀,你感悟到字裏行間融入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他是想寄情山水,優美的景色,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魚兒,的確讓他忘記了憂愁,但畢竟是短暫的,空寂的環境、冰涼的石頭,讓他再一次涌起了失意之感。(明確後繼續試讀,儘可能把感情韻味讀出來。)

3、範讀。 放錄音

4、仿讀。

探究:如果給朗誦配上音樂,你認爲選擇怎樣的音樂?

——配古箏音樂,很緩很低的古箏樂曲……

——比較古典,有歡樂,但並不歡快。淡淡的喜,濃濃的愁,緩緩地流淌出抑鬱哀怨。一代失意的文人,其心態透過文字顯現出來了。音樂幫助我們解讀了文學作品的情感基調。

四、整體感知

1、小組交流(四人),依託文本註解、工具書落實字音、詞義;教師巡視,師生交流。

2、 師生共同疏通文意。

(1) 古今異義。

去:(古)離開 (今)前往,到某處

怡然:(古)靜止不動的樣子 (今)癡呆或深思的樣子

小生:(古)年輕人 (今)戲曲藝術中的一種角色

(2) 一詞多義

以:①全石以爲底(介詞,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譯)

③以其境過清(介詞,表原因)

爲:①全石以爲底(動詞,當“作爲”講)

②爲坻,爲嶼,爲堪,爲巖。(動詞,“成爲”)

清: ①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詞,清澈)

②以其境過清(形容詞,冷清)

②不可知其源(助動詞,能夠)

差:①參差披拂(形容詞,長短不一)

②其岸勢犬牙差互(動詞,交錯)

(3) 翻譯

① 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青蔥的樹木,翠綠的藤蔓,遮蓋纏繞,搖動低垂,參差不齊,隨風飄動。

② 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樣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樣彎曲,或隱或現,都看得清楚。

③ 悽神寒骨,悄愴幽邃。

靜悄悄的沒有人跡,使人感到心境淒涼,寒氣徹骨,真是太寂靜幽深了。4判斷。“若”“似”“如”都可以用來打比喻,但有時不一定是打比喻。試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聞水聲,如鳴佩環。( )

②皆若空遊無所依。( )

③似與遊者相樂。( )

④天涯若比鄰。( )

五、小結

六、作業

1.讀,背課文。

2、翻譯課文。

第二課時

一、 導入新課。

齊讀課文,讓學生複述課文,體會景物蘊涵的作者感情。

二、整體把握

1、齊讀課文,把握課文大意。

第一段:寫發現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寫潭水清澈,游魚活潑。

第三段:寫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寫作者對小石潭總的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記下與作者同遊小石潭的人。

2、課文是按遊覽的順序來寫,條理十分清楚,清說說本文寫作思路。

發現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交代同遊者

三、探究質疑

1、 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請用譯文回答。

——隔着茂密的竹林,聽到了水聲,好像身上佩帶的玉佩、玉環相碰發出的清脆聲音,我的心情也歡樂起來。

2、 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一整塊石頭做爲潭底,靠近岸邊,有一圈從潭底周圍突出水面的石頭,成爲坻、嶼、嵁、巖各種不同的形狀。

3、 游魚和潭水有什麼特點?

——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沒有什麼依靠似的。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散在石上,靜止不動;忽然向遠處遊走了,往來很快。

4、 作者是怎樣描寫潭上景物的?

——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樹木圍繞着,寂靜寥落,沒有人家,使得心神淒涼,寒氣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作者抒寫在潭上所見到的景物,突出了怎樣的氣氛?反映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第4段描寫了幽深冷寂的氣氛,作者極力描寫小石潭的幽靜,把景物跟心情結合起來,透露出作者貶居生活孤悽悲涼的心境。

6、 跟作者同遊的好幾個人,爲什麼篇末才能將他們的姓名一一列出?

7、文章開頭寫“心樂之”,結尾又寫“悄愴幽邃”,前樂後憂怎樣理解?

——柳宗元政治改革失敗後被貶,心中憤懣,寄情山水只是爲了擺脫這種悽苦抑鬱的心情。小石潭景美卻人跡罕至,與作者對政治改革滿腔熱情卻遭貶很相似;暫時的歡樂一經悽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情又會流露出來。

8、朗讀課文,體會文章中寫景的優美文字,找出欣賞點,講明爲什麼?

(1)近岸,卷石底以出,爲坻,爲嶼,爲嵁,爲巖。

坻、嶼、嵁、巖,形狀各異,寫出了潭的奇特可愛。

(2)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三句描寫潭邊景物。“蒙、絡、搖、綴”觀察入微,刻畫精確。

(3)“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

特寫游魚,游魚空遊無依,實則旁襯水清。

(4)“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寫魚的情態。“佁然”“俶爾”“翕忽”寫得惟妙惟肖。“樂”字寫魚,也是寫人的心境。

(5)“潭西南面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明、滅,描寫溪水因岸勢曲折而時隱時現的狀態,寫得真切、形象。

(6)“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筆意飄渺,引人遐想,“其岸”“其源”補述出“望”的對象。

(7)“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悽、寒、悄愴,寫出了作者獨特的感受。

四、小結

小石潭,人跡罕至,悽清幽靜。作者以簡練的文筆,按遊覽觀察的順序,抓住景物特點生動細緻地寫景狀物,文字充滿着詩情畫意情景交融,寄託了他悽苦憂傷的感情。

五、作業

背誦全文。

第三課時

一、賞讀課文。

1、文中哪些句子寫了“石”?請說明理由。

—— “全石以爲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這些句子寫了“石”。(明寫) “聞水聲,如鳴佩環”“其岸勢犬牙差互”(暗寫)文中描繪的景物無不浸透着“石”的氣息。“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說明這個“潭”的確是個“石潭”。“如鳴佩環”形容聲音嘹亮,說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寫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優美形態。“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魚影表現水的清澈透明。“犬牙差互”不僅摹出了兩岸的形,而且描繪出了兩岸的神。“悽神寒骨”不盡是石的冰涼,不容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優傷、悲涼的心境。

2、 文中哪些句子寫了“水”?請說明理由。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動,chu而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這句話正面寫出游魚的生動活潑,從側面表現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用形象的比喻,寫出了小溪的形狀。

3、 文中的“動”與“靜”

——①游魚的“怡然不動”及“chu爾遠逝”表現了魚兒的生動活潑。 ②小溪。就小溪身來說,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這是靜止的;就溪水說,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樣曲折,這是流動的。用了這兩個比喻,一靜一動來描寫小溪。

4、 文中的“對比”和“烘托”

——①爲了突出魚的生動活潑,把“怡然不動”和“chu爾遠逝,往來翕”忽”兩種情態加以對比,靜動相對,尤顯出魚的活潑。②作者用反襯的手法寫魚在潭中歷歷可數,使人感到像是“空”“無”,尤使水清之狀具有實感。

5、 文中的“景”與“情”

——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環境結合起來,寓 情於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對景物描繪中結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際,滲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懷。這遠離塵世的小石潭雖充滿了生機——“聞水聲,如鳴佩環”,但卻無人賞識,四周被竹圍抱,其幽清無聞與自己的遭遇相同,觸景傷情。作者離開國都長安來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習慣。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爲了擺脫抑鬱心情。此刻過於清冷的環境更容易激起他“悽神寒骨,悄愴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與作者心境的悽清美形成了強烈的比襯,有力反襯出作者那種無法擺脫的壓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對冷酷現實的不滿。

6、 文中的“鏡頭”與“畫面”

——在第一段,作者採用的是“移步換形”的寫法,在移動變換中引導我們看到不同的景物,很象一部山水風光影片,具有極強的動態的畫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寫潭水、游魚,

採用了“定點特寫”的寫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個字,就活靈活現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魚的美景。

二、討論明確

圍繞小石潭,作者描寫了哪些景物?景物有什麼特點?寫景用了什麼寫法?

——圍繞小石潭周邊,作者描寫了篁竹、青樹、藤蔓;圍繞小石潭本身,作者描寫了水聲、潭水、游魚、溪身、氣氛。第1段描寫了篁竹、水聲、小潭和潭邊的青樹、藤蔓。用“隔”“聞”“伐”“取”“見”等動詞,寫出了發現小石潭的經過,點明小石潭人跡罕至,爲下文寫環境的“寂寥無人”“其境過清”埋下伏筆。這一段寫景用的是移步換景的寫法。

第2段描寫了潭水、游魚,用的是特寫鏡頭。潭水的特點是清澈見底,游魚的特點是動靜結合、相映成趣,作者從游魚、陽光、影子等角度描寫潭水。整段話無一處寫水,又無處不在寫水:魚兒就像在空中浮游,寫出了水的清;陽光下,魚兒的影子落在潭底的石頭上,更顯出了水的清,這種方法叫側面描寫。作者先寫魚兒一動不動,潭底石頭上印着清晰的魚影,這是靜態描寫;忽然,魚飛快地竄往遠處,非常活躍,好像跟遊人逗樂,這是動態描寫。作者把自己快樂的心情滲透到魚兒身上,好像魚兒也像人那樣感到快樂。

第3段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勢的參差不齊來寫。寫小溪,溪身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這是靜態;溪水像蛇行那樣曲折,這是動態。一靜一動描寫小溪,準確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徵。小溪曲折延伸,望過去,看得見的一段水面映着天光雲影,亮光閃閃,看不見的一段光亮就滅了。一明一滅,精確地寫出了景物的特徵。

三、突出重點,解決難點。

教師提問,作者是如何運用多種技巧,細緻描寫事物的?

(1)先聲奪人。如第一段,寫小石潭的出現,採用了先聲奪人的手法,如“隔篁竹,聞水聲”,用“雞珮環”的比喻形容水聲悅耳,用“心樂之”的主觀感受啓動讀者的興趣,然後寫“伐竹取道,下見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

(2)抓特點,用比喻。寫潭的構造形態,緊緊抓住特點來寫,先挑出“全石以爲底”,從而照應了“水尤清冽”一語,然後用比喻“爲坻,爲嶼,爲嵁,爲巖”,寫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狀,給讀者的印象非常鮮明突出。

(3)正面描寫。寫岸上景物,則採用了正面描寫的方法,“青”、“翠”寫顏色,“蒙絡搖綴”寫形貌,“參差披拂”寫動態,寥寥數語,寫得宛如圖畫。

(4)正面、側面相呼應。第二段寫潭的游魚,文字不多,卻極其精彩。“皆若空遊無所依”一句,既正面寫出游魚的自由自在,又側面表現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5)對比描寫。爲了突出魚的生動活潑,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動”和“俶爾遠逝,往來翕忽”兩種情態加以對比,靜動相對,尤能顯出魚的活潑。

(6)擬人。“似與遊人相樂”,採用了擬人的修辭筆法,更把游魚的神情寫活了。

四、拓展練習

活動設計:假如你就是一位錄像師,請你把文章展現的景物重現畫面、聲光,把文字符號轉化成可感知的視覺聽覺形象。

活動要求:自行設計,不必拘泥於課文的描述,可以拓展,進行潤色、加工。

小組活動:內部討論。(教師巡迴。)

成果展示:由小組發言人語言展示錄製的設計和內容。

——《小石潭記》是一幅畫,濃郁的愁、清雅的景,融匯成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畫。有水、石、樹、竹、魚、蔓……很自然的景色,作者用很簡潔的文筆就把豐富的景給寫出,譬如,“蒙絡搖綴”四個字,就寫出了樹蔓的自然生長態勢,或茂盛、或自然,或靜態,或動態,給我們很大的想象空間。而且作者還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譬如“如鳴佩環”,那種由水聲帶來的快樂也躍然紙上。文中這種例子實在很多。

五、課堂小結。

《小石潭記》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山水遊記,以寫景取勝。作者以細緻入微的手法,通過形象的比喻,對潭水、岩石、藤蔓、竹樹、游魚等進行生動刻畫,把自己抑鬱失意的隱痛巧妙地寄寓於悽清幽邃的自然景物中,使情景達到高度的和諧和統一。文章先寫所見景物,再以特寫鏡頭描繪游魚和潭水,後寫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突出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作者被貶謫後的心情常常是憂傷悲涼的,欲求解脫卻又無法解脫,小石潭氣氛恰當地傳達出作者貶居生活中孤悽悲涼的心境。全文形似寫景,實則寫心,往往寥寥幾筆,神形兼備,各盡其妙。

六、作業

1.課後習題

2、寫熟悉的某處景物,二三百字。

七、 板書設計:

景物:潭水:清澈見底 游魚:動靜結合

溪身:曲折蜿蜒 岸勢:參差不齊

氣氛:幽深冷寂

情感:抒發在寂寞處境中的悲涼悽苦的情感

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樣子,隔着竹林,就能聽到水聲,好象掛在身上的玉珮、玉環相互碰撞的聲音,心裏很是高興。於是砍了竹子,開出一條小路,順勢往下走便可見一個小潭,潭水特別清澈。整個潭底是一塊石頭,靠近岸邊,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嶼、嵁、巖等各種不同的形狀。青蔥的樹木,翠綠的藤蔓,遮蓋纏繞,搖動低垂,參差不齊,隨風飄動。

潭中游魚約有一百來條,都好象在空中游動,沒有什麼依靠似的。陽光直射潭底,把魚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動;忽然間又向遠處游去了。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好象在與遊人一起娛樂。

順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樣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樣彎曲,或隱或現,都看得清楚。溪岸的形勢象犬牙般交錯參差,無法看到水的源頭。

我坐在潭邊,四周有竹子和樹林圍繞着,靜悄悄的沒有人跡,使人感到心境淒涼,寒氣徹骨,真是太寂靜幽深了。由於這地方過於冷清,不能長時間地停留,於是就把當時的情景記下來便離去了。

同我一起遊遠的人,有吳武陵、龔古,我的弟弟宗玄。作爲隨從跟着我們來的,有兩個姓崔的年輕人,一個叫恕己,一個叫奉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