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思鄉的詩句集錦

錦城雖樂,不如回故鄉;樂園雖好,非久留之地。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有關思鄉的詩句,歡迎參考閱讀!

有關思鄉的詩句集錦

漁家傲·秋思

宋代: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譯文

秋天到了,西北邊塞的風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飛回衡陽了,一點也沒有停留之意。黃昏時,軍中號角一吹,周圍的邊聲也隨之而起。層巒疊嶂裏,暮靄沉沉,山銜落日,孤零零的城門緊閉。

飲一杯濁酒,不由得想起萬里之外的家鄉,未能像竇憲那樣戰勝敵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歸計。悠揚的羌笛響起來了,天氣寒冷,霜雪滿地。夜深了,將士們都不能安睡:將軍爲操持軍事,鬚髮都變白了;戰士們久戍邊塞,也流下了傷心的眼淚。

創作背景

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慶曆三年(1043年)間,范仲淹任陝西經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據史載,在他鎮守西北邊疆期間,既號令嚴明又愛撫士兵,並招徠諸羌推心接納,深爲西夏所憚服,稱他“腹中有數萬甲兵”。這首詞作於北宋與西夏戰爭對峙時期。宋仁宗年間,范仲淹被朝廷派往西北前線,承擔起北宋西北邊疆防衛重任。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代: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譯文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鋪上了一層霜雪那樣白,樹上的鴉雀停止了聒噪,進入了夢鄉。

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溼庭中的桂花。今夜,明月當空,人們都在賞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誰家?

創作背景

此詩是詩人在中秋佳節與朋友相聚時所作。詩題爲《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可見是寄友人杜元穎的。原詩詩題下注雲:“時會琴客”,說明佳節良友相聚,並非獨吟。

人日思歸

隋代: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

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

譯文

入春已經七天了,離開家已經有兩年了。

回家的日子要落在春回大地北飛的雁羣之後了,但是想回家的念頭卻在春花開放以前就有了。

賞析

這是一首思鄉詩。詩的一開頭,即以工整的對仗交代了時令及離家的時日。開頭二句,詩人淡淡地說出一個事實:“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筆調平淡,似乎不帶什麼感情,然而低吟之際,就會感覺到一股苦澀的思鄉之情瀰漫在字裏行間。“入春才七日”好像詩人在覈對一個事實:今天是正月初七,是新年的第七天。然而一個“才”字,則透露出詩人的滿腹心事。詩人正在屈指計日,在作者的主觀感受中新年已過去很久了,但是仔細一算,詩人只能不禁失望地說:原來入春才七天呀!——表現出作者對時間緩慢的感慨。“離家已兩年”一句也說得平平淡淡,好像不帶什麼感情,但是將“入春才七日”與“離家已兩年”連在一起吟誦細品,可以感覺到一股無可奈何的帳惘之情瀰漫在字裏行間。詩人在客居生活中過了“春節”,進入了第二年。到了“人日”,入春不過才七天,不能算長。但從舊年到新春,已經跨了兩個年頭,因而可以說“離家已二年”。“二年”既是客觀事實,又是主管感受。將“才七日”和“已二年”作了一個對比,短短的七日已讓人難以忍受,離鄉兩年的歲月又是怎麼樣熬過去的呢!這兩句平淡質樸的詩句中表現出詩人度日如年的心情。

後二句說春花未萌發之時,思歸之念已經發動。傳說鴻雁在正月裏從南方飛回北方,因此在後兩句中作者借這個傳說來抒寫自己思歸急切的心情。在這個春天到來之前,他就盤算着回鄉了,即“思發在花前”;可是現在新的一個春天已到來,眼看着春草將綠,春花將開,成隊的鴻雁從頭頂掠過,飛回北方,詩人卻無法歸去,所以說“人歸落雁後”。這兩句運用了對比手法,以歸落在雁後、思生於花前對比。詩人清醒地估計到,不可能很快回去,但只願落在春來即行北歸的大雁之後,不肯把時間設想得再晚一些了,由此可見思歸之心切。這兩句寫得極妙。借用春雁北歸之說,抒發極想回歸之情,自是聯想自然貼切;早已計算歸期的思想活動,也極爲生動感人。寥寥十字,彷彿能使我們看到詩人翹首北望歸雁、屈指計算歸期的生動形象;使我們感到他不能與雁同歸的遺憾,及極欲早歸的焦急心情。一片深沉的鄉思之情,就這樣形象而委婉地表達出來了。

這首五言小詩寫出了遠在他鄉的遊子在新春佳節時刻渴望回家與親人團聚的普遍心理,詩人即景生情,以平實自然、精巧委婉的語言,表達出他深刻細膩的情感體驗,把思歸盼歸之情融入到九曲柔腸之中,景中寓情,情中帶景,情景交融。並運用了對比映襯手法,敘述中有對比,含蓄宛轉地表達了作者急切的思歸之情,而且作者將“歸”與“思”分別放在兩個相對照的句子中,與題目遙相呼應,別具特色。

鄉思

宋代:李覯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還被暮雲遮。

譯文

人們說,那太陽落山的地方就是天涯,我竭力朝天涯眺望,也沒法看到我的家。

正在惱恨眼前的青山遮斷了我的視線,重重暮雲,又把青山密遮。

賞析

獨自在外,自然充滿了對家人的懷念。古詩中表現鄉思,除了聽風聽雨外,最多的是通過登臨送目,寄託悲傷。如唐韋應物的《西樓》雲:“高閣一悵望,故園何日歸?”白居易《江南送北客因憑寄徐州兄弟書》雲:“故園望斷欲何如?楚水吳山萬里餘。”李覯這首絕句,也是通過遠望,抒發自己思歸的牢愁。

詩前兩句寫望,但從望的感受上落筆,不具體寫望見些什麼。李覯遠望時正當黃昏,夕陽西墜,李覯遙望故鄉,故鄉不見,遠在天涯。這時候,李覯看到了落日,又想到落日之處就是天涯,然而明明白白地看得見落日,卻仍然望不到故鄉。這兩句,把思家的.愁苦表現得很深刻。詩先以落日處即天涯作襯,使後句望不見故鄉的失望更重更深,在表現時卻不直說,而是通過兩個“天涯”的反覆吟詠比較,讓人從中體會出來。以落日喻天涯,是從《世說新語·夙惠》中得到啓發。《世說新語》載:晉元帝曾問明帝:“長安與太陽誰遠。”明帝起先回答太陽遠,因爲沒見過有人從太陽那兒來。後來又改口說太陽近,因爲“舉目見日,不見長安”。後來人們常用這典故,以天涯太陽比喻遠。如唐岑參《憶長安曲》雲:“東望望長安,正值日初出。長安不可見,喜見長安日。”就是在所憶之處與太陽上做文章。

落日終於西沉了,暮色從天際酒來,把李覯的視野壓迫到近前碧山。三四句即從近處着墨,寫李覯凝視碧山的所見所感。“已恨”句轉折巧妙,既承接上句,補充說明“不見家”之由,又“暗度陳倉”,由前二句着眼於空間的距離轉到着眼於空間的阻隔。故鄉不可見,不僅因爲距離遙遠,還因爲路途阻隔,所以通出一個“恨”字來。第三句用“已恨”二字領起,無限感慨已在其中。第四句再遞進一層,故鄉爲碧山阻隔,已令人恨恨不已,何況眼下碧山又被暮雲遮掩。詩用“還被”二字喚起,障礙重重,恨重重。再說,山本可用青、綠形容,用青更符合詩的平仄要求,可是李覯卻用碧字,大約是因爲青、綠較爲輕、明,碧較爲重、暗,不僅更符合等色蒼茫中山的色彩,而且能喚起凝童情緒。而當蒼茫的暮色遮掩住碧山,凝重壓抑感也就更加強烈。詩至結尾,隨着時間的冉冉推移,李覯的視野由遠而近、由大而小的逐步收縮,色調的由明而暗的變化,結構上的層層遞進,那鄉思也就愈來愈濃郁,以致濃得化不開。

全詩四句,分四層意思,層層深入,不斷推進,把思想感情發揮到極致。中國古代詩詞作法,有透過一層、加一倍寫法。這種寫法,有用在一聯中的,如杜甫《夜聞觱篥》雲:“君知天地干戈滿,不見江湖行路難。”本意寫行路難,再加寫遍地戰爭,行路就更難了。又如李商隱《無題》:“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也是如此。更多的是用若干句透過一層,如宋徽宗《宴山亭·北行見杏花》詞:“天遙地遠,萬水千山,知李覯故宮何處。怎不思量,除夢裏有時曾去。無據,和夢也新來不做。”寫思念故宮,故宮不見,轉而夢見,最後連夢中也見不到,把感情的波浪重重推向高漲。李覯的這首詩,也是採用了這一手法。

江漢

唐代:杜甫

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

片雲天共遠,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疏。(病欲疏 一作:蘇)

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

譯文

我漂泊在江漢一帶,思念故土卻不能歸,在茫茫天地之間,我只是一個迂腐的老儒。

看着遠浮天邊的片雲和孤懸暗夜的明月,我彷彿與雲共遠、與月同孤。

我雖已年老體衰,時日無多,但一展抱負的雄心壯志依然存在;面對颯颯秋風,我覺得病情漸有好轉。

自古以來養老馬是因爲其智可用,而不是爲了取其體力,因此,我雖年老多病,但還是能有所作爲的。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杜甫五十七歲時所作。大曆三年(768)正月,杜甫離開夔州,輾轉於湖北江陵、公安等地。此時的杜甫歷經磨難,北歸已經無望,且生活日益困窘。長期漂泊無定的狀況讓杜甫感慨萬千,於是他寫下此詩。

戲答元珍

宋代:歐陽修

春風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見花。

殘雪壓枝猶有桔,凍雷驚筍欲抽芽。

夜聞歸雁生鄉思,病入新年感物華。

曾是洛陽花下客,野芳雖晚不須嗟。

譯文

我懷疑春風吹不到這荒遠的天涯,

不然已是二月這山城怎麼還看不見春花?

殘餘的積雪壓在枝頭好象有碧桔在搖晃,

春雷震破冰凍那竹筍也被驚醒想發嫩芽。

夜晚聽到歸雁啼叫勾起我對故鄉的思念,

帶着病進入新的一年面對春色有感而發。

我曾在洛陽做官觀賞過那裏的奇花異草,

山城野花開得雖遲也不必爲此嗟嘆驚訝。

主旨

歐陽修對政治上遭受的打擊心潮難平,故在詩中流露出迷惘寂寞的情懷,但他並未因此而喪失自信、而失望,而是更多地表現了被貶的抗爭精神,對前途仍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