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水調歌頭教案3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要怎麼寫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水調歌頭教案3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有關水調歌頭教案3篇

水調歌頭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在多次誦讀中,理解詞作者表達的意思;

2、在品讀重要詞句中,感受詞作的意境;

3、在想象與拓展中,獲得樂觀、豁達的人生思考。

教學重點:在多次誦讀中,理解詞作者表達的意思。

教學難點:在品讀重要詞句中,感受詞作的意境。

教學板塊設計:

一、朗讀詞文,整體感知;二、借月抒情,走進詞境;

三、名句重讀,讀懂詞情;四、拓展體悟,讀透詞心。

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

師:說起月亮,幾乎沒有人不喜歡。中國古代文人更是喜歡。有人說,中國人隨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詩集,抖一抖,叮叮噹噹地會掉下好多“月”字來。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真的,中國詩人眼中的月亮一片冰心,於是千里嬋娟是月,雲破弄影是月,蘆花深處是月,小樓吹笙是月,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啊,好詩多在明月中,詩人都拿月亮來抒發自己的情懷。今天我們一起走進與月亮有着不解之緣的蘇軾的《水調歌頭》,看看它將圍繞月亮身我們訴說什麼。

二、誦讀品味

1、字正腔圓地讀。注意“闕”“不勝”“綺”等字音的準確。

2、有板有眼地讀。體會聲音形式的有板有眼,提醒注意朗讀中的停頓與節奏。

3、有情有味地讀。這一環節中,學生先聽錄音朗讀感受,然後自由讀,要求讀出味道與感覺來。要達到這一要求必須是在理解詞境理解詞意之後。

教師預設穿插問題:

①解讀從小序入手,問詞中借月亮來抒懷作者怎樣的情懷。讀懂懷子由的思念之情,賞析並誦讀上闕中的前幾句。(補充作者與子由兄弟情深的資料與詞作)

②重點理解“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的含義。

以“不關我月,是君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對應“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句的對話練習,來充分理解懷子由的離愁別緒。

③“兼”字告訴我們作者舉杯對月,還另有一番感慨在其中。小序中沒有介紹,下面老師也給大家讀一次《水調歌頭》,你從詞中去發現。(配樂朗誦)

④賞析上闕,抓住“不知”“歸去”讀懂詞人借月懷的內心祈願,從“欲”“恐”的矛盾中,理解作者的抱負及遭遇,從而體會“寒”字背後的愁苦與幽憤。

⑤作者是否一直陷入這樣的幽憤與傷感中?從哪些詞句中可讀出來?(古難全;但願)

重點讀解“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深刻意蘊和曠達情懷。

(理解:人生的聚散離合如明月的陰晴圓缺一樣,並非人力所能左右,這是人生無法擺脫的遺憾,既然如此就不必傷悲,在這裏作者用形象化的語言表達出一種普遍而深刻的道理,體現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同時表達了作者的曠達胸襟和樂觀精神,以及美好的祝願——希望人人年年平安,雖然遠隔千里,也能共享美好的月光。)

三、體悟拓展

1、出示李白的《把酒問月》和《月下獨酌》給大家。

比較詩句:

1、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2、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3、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裏。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問:比較中發現了什麼?

(有相似或相近的地方。原來《水調歌頭》的問月、舞月、願月是從“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的李白詩中繼承而來,借月亮來抒懷的詞作中它確是屬於頂峯之作了。)

2、同學們,這讓我想起評論家周嘯天的一句話:“向上看一首詩的繼承,可知推陳出新之妙;向下看一首詩的影響,則可見其衣被百代之力。”衣被百代中的被是動詞,該讀披,披及的意思,換一個成語就是——流芳百世的魅力。想過它爲什麼會有流芳百世的魅力嗎?

(從苦悶的悲觀中走出來,到了豁達樂觀的人生境界,一位從失意矛盾中走向胸懷坦蕩的達觀的文人留給後人的溫暖與美好,慰藉着千年來普天下不得意與離恨的人,超脫的靈魂裝着美好的東西就會永世活着。)

3、詞讀到現在,你肯定相信一種評價了——清代詞評家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千古絕唱的中秋月詞作,用你共鳴感悟到的情感有情有味地再來讀讀這首東坡詞——《水調歌頭》,能背誦就更好了。(配樂朗誦)

四、結束語:

優秀的作品優秀的人值得我們一生用心去讀。東坡的這首詞,從千年前的宋代向我們飄來,它的芳香,還將向遙遠的未來飄去……以後無論在何時何地,只要能再一次與它相遇,讓我們都能從心底生髮出一個真誠的聲音: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下課,同學們再見!

水調歌頭教案 篇2

一、教學重點:

1、背誦這首詞。

2、聯想力和想象力的訓練。

二、教學難點:

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及其曠達胸襟在詞中的體現。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導語:

古往今來,不少文人騷客以中秋月亮爲題材來吟詩賦詞,如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牀前明月光》等。同樣的,蘇東坡也以中秋月亮爲題材,寫下了這首千古絕調。我們來看看後人對這首詞的評價:清朝詞評家胡仔在《菬溪漁隱叢話集》裏曾道:"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

2、作者介紹和。寫作背景:

主要是讓學生看,教師點拔一下重點即可。

(二)預習檢查。

1、給紅色的字注音。

宮闕(què)玉宇(yǔ)

朱閣(gé)綺戶(qǐ)

無眠(mián)嬋娟(chán juān)

2、範讀。

3、學生齊讀。

(三)朗讀訓練。

下面讓我們進入“朗讀訓練”部分,通過聽、看朗讀,全心身地感受這首詞的優美之處。

1、播放“配樂朗讀”一遍。

2、學生齊讀。

(四)詩詞賞析。

1、根據註解,疏通文句。

請大家看屏幕,並對照課本的註解,弄清這首詞的字面意思。

(1)歸去:回到天上去。

(2)瓊樓玉宇:美玉做成的樓宇,這是想象的仙宮。

(3)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種舞姿。

(4)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月兒轉過硃紅色的閣子,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着不能安眠的人(指作者)。

(5)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月兒)不該(對人們)有什麼怨恨吧,爲什麼偏在人們分離時圓呢?何事,爲什麼。

(6)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雖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這兩句是對子由說的。嬋娟,即嫦娥,這裏指月光。

2、詞的上下兩闋主要寫什麼?兩者的聯繫何在?

提示:中國古代的詩詞,大都先寫景,後抒情,我們來看看這首詞是否也具有此特點。

(1)上闋主要寫什麼?寫了什麼景?

明確:上片望月,既懷逸興。開頭四句接連問月問年,起得奇逸。蘇軾自已也設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風歸去”之想。但天上、人間,幻想、現實,兩方面同時吸引着他。相比之下,他還是立足現實,覺得有兄弟親朋的人間生活來得溫暖親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絕的人生境界勝似廣寒清虛的天上宮闕。雖在塵凡而胸懷曠達,一片光明。

板書:上闋————望月(寫景)

(2)下闋呢?抒發了什麼感情?

明確:下片懷人。人生並非沒有憾事,悲歡離合即爲其一。蘇軾兄弟情誼甚篤。他與蘇轍已有六年不見了。但蘇軾認爲,人有悲歡離合同月有陰晴圓缺一樣,兩者都是自然常理,無須傷感。終於以理遣情,從共同賞月中互致慰籍,“離別”這個人生憾事就從親人之間的感情中得到了補償。人生不求長聚,兩心相照,明月與共,未嘗不是一個美好的境界。

板書:下闋————懷人(抒情)

(3)上、下兩者的聯繫何在?

明確:這首詞上片寫景,執着人生,下片抒情,善處人生,上下片內容有景有情,情景交融,表現了蘇軾熱愛生活、情懷曠達的一面。詞中境界高潔,說理通達,情味深厚,並出以瀟灑之筆,一片神行,不假雕琢,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來傳誦不衰。

板書: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3、作者對人生的感悟體現在哪些詞句上?

明確: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4、哪些地方用到了聯想和想象?

板書:聯想:明月(月圓)——>團圓(人圓)

想象:明月——>宮闕——>瓊樓玉宇

明確:聯想和想象是我們這節課的重點之一,下面,讓我們通過訓練來加深對它們的理解。

(五)能力訓練。

1、在這首詞裏面,作者大膽地運用了聯想和想象的手法,在討論之前,先了解何爲聯想和想象。

(1)講解“聯想”的定義。

(2)放映“明星”和“街燈”圖。

提問:我們在初一時學習過《天上的街市》這首詩歌,詩人郭沫若從“街燈”聯想到“明星”,他們兩者有何相似點?

明確:明亮。

(3)講解“想象”的定義。

(4)放映"天河現水牛”和”牛郎織女”圖。

提問:人們由“天河現水牛”圖藝術地創造出“牛郎織女”圖以及由此聯繫到的牛郎織女的故事,這中間是通過什麼來實現的?它有什麼樣的特點?

明確:通過想象來實現。它的特點是:由此及彼。

2、現在,老師已經把要重點掌握的內容化成了兩道思考題,同學們互相討論,等會兒老師請同學們回答。

放映思考題。

(1)看了圖一,你聯想到什麼?(學生自由回答)

明確:珍珠、瑪瑙、魚目、地球、圓月、各種球類等等...

(2)看圖二,發揮你的想象力。(學生自由回答)

明確:猴子撈月亮、孫悟空——唐僧師徒西天取經、天空——我們的“神舟五號”飛船在遨遊太空、宇宙——神祕的外星人等等。

(3)總結:想象力是人類創造發明的源泉,近幾年來,高考作文都呈現出這樣一個趨向:要求學生髮揮想象力,寫自己之所想。如:1999年的《假如記憶可以移植》和20xx年的《答案是豐富多彩的》,無不要求學生大膽地展開想象。同學們在今後的學習中,同樣地要加強這方面的訓練。

(六)音樂欣賞。

聯想力和想象力是我們這節課的重點之一,另一個重點便是背誦這首詞,讓我們通過“音樂欣賞“來加強記憶。

1、播放鄧麗君的MTV“但願人長久”。

2、第二次播放,讓學生輕聲跟唱。(提醒:歌詞的“何事長向別時圓“有別於課本的“何事偏向別時圓”是因爲採用了不同版本的緣故。)

(七)歸納小結。(板書)

上闋————望月(寫景)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下闋————懷人(抒情)

聯想:明月(月圓)——>團圓(人圓)

想象:明月——>宮闕——>瓊樓玉宇

主題:這首詞表達了詩人的曠達胸襟和對親人的懷念。

(八)作業佈置。

1、背誦這首詞。

2、小作文:根據下文的開頭,發揮聯想和想象,續寫文章。

“中秋的夜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調歌頭教案 篇3

一、目標闡述

1、知識和能力

⑴在品讀重要詞句中,感受詞作的意境。

⑵能解釋這首詞的藝術特點。

⑶能夠具有一定的聯想力和想象力。

2、過程和方法

⑴能在學習內容之前收集查閱相關資料文獻的方法。

⑵能在學習內容的過程中運用誦讀涵詠的方法。

⑶能在積累字詞的過程中運用閱讀註釋和查閱資料的方法。

⑷能在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的過程中用啓發點撥和討論等方法。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⑴能深刻感受這首詞的藝術魅力,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並能融入自己的體會。

二、教學重點

⑴能解釋這首詞的藝術特點。

⑵能深刻感受這首詞的藝術魅力,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並能融入自己的體會。

三、教學難點

能深刻感受這首詞的藝術魅力,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並能融入自己的'體會。

四、教學過程

(一)教師激趣導入

設計1:中國的古典詩詞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朵奇葩,有着獨特的魅力。尤其是有很強藝術感染力的傳統名篇,或撫今追昔、或慷慨悲憤、或感時傷懷、或思親憂國,以豐富的情感讓一代又一代的人傳誦,今天我們就來走進宋代著名詞人蘇軾的名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設計2:還記得那首“靜夜思”嗎?讓我們一起有感情的背誦一下。這首廣爲傳唱的詩表達了作者李白怎麼的情感呢?(學生回答:在寂靜的月夜作者思念家鄉。)古往今來,一輪皎潔的明月總能觸發文人墨客心中的情愫,今天我們來學習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讓我們一起感受一下,面對中秋的圓月,他會有怎麼的情感體驗呢。

(二)初讀課文,說說初讀感受

教師不在學生沒有接觸課文前就單向灌輸,不用自己的既定結論先入爲主地影響學生,而是站在學生的立場,運用歸納法來學習,讓學生打開書本,自主誦讀。要求讀得感性,讀出細膩的感受和真切的體驗;並用一句話說說自己真切、細膩、個性化的感受,培養自己纖細的感受力。

最後教師說說自己的感受:

我每次讀這首詞都會讓我的體會更加深刻:語言錘鍊的優美獨特讓我喜愛,對景情的大膽想象讓我震撼,對親人情真意切的思念讓我感動,對積極向上的人生觀讓我欽佩。

(三)再讀課文,說說再讀感知

學生用略讀和瀏覽的方式,再讀一遍課文,要求讀得理性,讀出整體的感知,並能用一句話準確而全面地說說本文所寫的內容,培養自己整體的感知力。

最後教師說說自己的學習心得

本詞敘寫了中秋之際作者賞月品秋時抒發自己的對親人的思念和對人生的態度。表達了作者懷人的情感和積極向上的人生觀。

(四)三讀課文,說說哪些方面寫得精彩

學生以瀏覽的方式三讀課文,並用“的”字結構的名詞短語(先用名詞,然後加上修飾語)來說說本文哪些方面寫得精彩,值得學習,培養自己敏銳的判斷力。

最後教師也說說自己的理解:

我覺得整首詞四個方面寫得精彩和成功,給我留下了深刻而又美好的印象。優美獨特的語言、大膽的想象、浪漫飄逸的詞風和曠達的情懷。

(五)四讀課文,對精彩內容進行賞析

學生有所選擇地瀏覽課文,對精彩內容研讀賞析。如果精彩之處太多,就以“兩特一先”(本文特有的、特別值得學習的、語言學習優先)爲選擇標準,選擇兩個精彩內容,認真研讀賞析。研讀賞析的要求和方法是:緊扣所選內容的相關語句深入品味,不蜻蜓點水,不浮光掠影;充分調動自己的知識積累和生活經驗,使自己的研讀賞析有個性,有新意;研讀賞析後能用細膩確切的語言清晰表達,不使用粗糙空洞的大話、套話。

最後教師說說自己的賞析理解:

1、優美獨特的語言

一個“我欲”、一個“又恐”、一個“何似”,這中間的轉折開闔,顯示了蘇軾感情的波瀾起伏。在出世與入世的矛盾中,他終於讓入世的思想戰勝了。真可謂“奇逸之筆”。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轉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動,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轉過硃紅的樓閣,低低地穿過雕花的門窗,照着屋裏失眠的人。“無眠”是泛指那些和自己相同的因爲不能和親人團圓而感到憂傷,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圓而人不能圓,這是多麼遺憾的事啊!於是詩人埋怨明月說:“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2、大膽的想象

“我欲乘風歸去”的遐想。李白被稱爲“謫仙”,蘇軾也被人稱之爲“坡仙”。“歸”字有神仙自喻的味道,好象他本來住在月宮裏只是暫住人間罷了。詞人至此突發奇想,打算回到“天上”老家,一探這時空千古奧祕。蘇軾生平自視甚高,以“謫仙”自居,所以他當然能御風回家,看看人間“今夕”又是天上的何年?仙境是否勝過人間?詞人之所以有這種脫離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來自他對宇宙奧祕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來自對現實人間的不滿。人世間有如此多的不稱心、不滿意之事,迫使詞人幻想擺脫這煩惱人世,到瓊樓玉宇中去過逍遙自在的神仙生活。

3、浪漫飄逸的詞風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人世間總有悲、歡、離、合,像天上的月亮有陰、晴、圓、缺一樣,這些自古以來都是難以周全圓滿的。此句流露出了詞人悟透人生的灑脫和曠達的性格,也是對人生無奈的一種感嘆,這裏以大開大合之筆從人生寫到自然,將各種生活加以提煉和概括,包含了無數的痛苦、歡樂的人生經驗。結束句“但願人長九,千里共嬋娟。”只希望人們能夠永遠健康平安,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在中秋之夜共同欣賞天上的明月。這裏是對遠方親人的懷念,也是一種祝福。

4、曠達的情懷

全詞設景清麗雄闊,如月光下廣袤的清寒世界,天上、人間來回馳騁的開闊空間。將此背景與詞人超越一己之喜樂哀愁的豁達胸襟、樂觀情調相結合,典型地體現出蘇詞清雄曠達的風格。

(六)五讀課文,自主提問並自主探究

學生以瀏覽的方式五讀課文,自主提出一兩個有價值的問題,並自主探究,形成自己的基本理解。提問和探究的基本原則是“四有”:第一,有疑而問,即提出的問題是值得質疑的真問題;第二,有啓發而問,即提出的問題對自己、對他人有啓發,能借此深化課文的學習;第三,有本探究,即結合文本展開探究,不離開文本想當然地猜測;第四,有效探究,即探究出的答案有一定的深度或新意。

教師提出幫助學生理解主題的補充性問題。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有什麼樣的意蘊?

教師準備的基本理解:人生的聚散離合如明月的陰晴圓缺一樣,並非人力所能左右,這是人生無法擺脫的遺憾,既然如此就不必傷悲,在這裏作者用形象化的語言表達出一種普遍而深刻的道理,體現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同時表達了作者的曠達胸襟和樂觀精神,以及美好的祝願——希望人人年年平安,雖然遠隔千里,也能共享美好的月光。

(七)瞭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藉助課內註解及課外資料,瞭解作者的人生觀和創作觀,並瞭解寫作此文的背景和意圖,以此增進對課文表達內容和表達形式的理解。

教師介紹:

蘇軾,北宋中期的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宋代文學史上享有較高的聲譽。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神宗即位任太常博士,開封府推官。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和,請求外任。元封二年,御使臺有人摘引其非議新法的詩句,因此入獄,即所謂“烏臺詩案”。

根據詞前小序推測一下,作者中秋賞月是在一個什麼樣的狀態下?

教師趁機介紹本詞的寫作背景:

這首詞是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時所作。這一時期,蘇軾因爲與當權的變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見不同,自求外放,展轉在各地爲官。他曾經要求調任到離蘇轍較近的地方爲官,以求兄弟多多聚會。到密州後,這一願望仍無法實現。這一年的中秋,皓月當空,銀輝遍地,與胞弟蘇轍分別之後,轉眼已七年未得團聚了。此刻,詞人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於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詞前的小序交待了寫詞的過程:“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時值中秋,月圓人不圓加上政治不得意,作者心情抑鬱寫下此詞。

(八)六讀課文,積累新鮮字詞和妙語佳句

先聚焦新鮮字詞,邊讀邊積累。因人而異,不求統一。

再聚焦語言優美、情感優美的語句或語段,美美地讀,讀出感受和享受;並流利的背誦此詞。

(九)用一句話總結學習收穫或學習感受

課文學習結束後,每人用一句話作爲結束語,總結自己的學習收穫或學習感受。

最後教師也說一句:

女詩人舒婷曾說過:“魅力漢語對我們的征服,有時是五臟俱焚的痛,有時是透心徹骨的寒。”請記住這堂課,記住蘇軾,把漢語語言文字對我們的薰陶,留在心中,讓我們在語言學習中不斷成長。

(十)教師推薦課外閱讀篇目

語文學習“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請同學們自主尋找並閱讀《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評論文章三篇以上,並欣賞背誦蘇軾其他詞作三首,篇名不定。可以到網上直接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