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河中石獸教案

紀昀的《河中石獸》主要內容是河裏掉了石獸,因爲水的衝力和石獸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獸轉,再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人教版河中石獸教案

教材分析:

《河中石獸》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五課,這是一篇文言筆記小說,以河中石獸的故事驗證道理,故事曲折迴環,懸念迭起,引人入勝;語言簡潔凝練,通俗流暢。

學情分析:

七年級的學生,普遍對文言文有恐懼心理,基礎比較弱,所以講解文言文時儘量培養他們的興趣。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詞彙,掌握古漢語的意義和用法。

2,訓練閱讀淺近文言文的能力

3,學會運用課文註釋和工具書,初步讀通淺顯文言文。

4,逐步養成重視實際調查得出結論的習慣,防止主觀臆斷的不良傾向出現。

教學重點難點:

積累文言詞彙,掌握古漢語的意義和用法。

理解實踐出真知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請看到黑板上的這首詩。《冬夜讀書示子聿》南宋陸游,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覺知此事要躬行。大家說說這首詩講述了一個什麼道理。

學生答:讀書要花功夫。老師語:對了讀書要花功夫,不僅要花功夫還要幹什麼呢?最後一句紙上得來終覺淺,覺知此事要躬行,說明還得幹嗎?

學生回答:還得實踐。老師答:對了,同學們讀書要花功夫,還得重實踐,“沒有實踐就沒有發言權”今天我們要學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這故事和實踐有重要的關係,某土地廟前石獸在十多年不慎掉入河中,十幾年後重修寺廟,需要把石獸給找出來,三個人提出了三種不同的方法,一個說在上游,一個說在原地,還有一個卻說在上游,最後真的在上游找到了石獸,這是爲什麼了?今天我們要找出答案。

二:介紹作家作品

老師:同學們請把題目和作者大聲朗讀出來。

學生:紀昀《河中石獸》

老師:大家知道紀昀是誰嗎?看過有關他的電視劇或者小說嗎?請通過你們手中的資料找出有關紀昀的介紹。

學生們各抒己見。

老師:現在我來幫大家系統介紹一下紀昀。紀昀:字曉嵐。乾隆十九年(1754)進士。學問淵博,曾任翰林院編修、侍讀學士。因獲罪遣戍烏魯木齊。釋放回京後,任《四庫全書》總纂官,編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在目錄學上貢獻很大。著有《閱微草堂筆記》等。

《閱微草堂筆記》:是紀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筆記小說,題材以妖怪鬼狐爲主,但於人事異聞、名物典故等也有記述,內容相當廣泛。

老師:請同學們朗讀課文,並劃分節奏。

老師:請同學們聽錄音,並劃分節奏,注意把握語音,語調。

老師:現在給大家10分鐘時間,根據文章註釋,疏通文意。

學生們在下面自由疏通文意。

老師:有哪位同學翻譯一下文章

學生開始翻譯課文

課堂作業

古今異義詞:並、閱、是、蓋、但。

一詞多義:去、爲。

詞性活用:“棹”名詞用作動詞 “ 划船”

漢字通假:“顛”通“癲”

老師:下課之後同學們把這篇文章的翻譯寫在作業本上。

三:整體感知課文

老師:請用一句話概括課文內容?

學生討論歸納:說的是一個山廟前的石獸倒塌到河裏,十幾年後人們尋找石獸的事情。

老師:同學們,文中涉及了幾個人,提出了幾種方式,結果如何呢?

誰 地點 結果 考慮因素

僧人 上游 無跡 河流

講師 原地 無果 石性 沙

老河兵 上游 果得 石性 沙 河流

老師:僧人只考慮了河流,忽略了石獸和沙的性質,講師考慮了石獸的性質和沙的性質,卻忽略了河流的作用,老河兵考慮了石獸的性質,沙的性質,河流的性質。所以最終老河兵的方案是正確的,找到了石獸。

四:研討與質疑

在尋找石獸的問題上,僧人和講學家犯了什麼錯誤?爲什麼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確的方法?

因爲:僧人和講學家只是根據常情得出判斷,老河兵既考慮了石獸的`重量,又正確分析水的衝力和石獸的相互作用,進而又分析這種相互作用產生的反衝力對河牀形態的局部的改變。如此,才能得出正確結論。

文章中寫了兩次“笑”,你是怎樣理解其中的意味?

解答:講學家的“笑”是嘲笑“順流而下”去尋找石獸的做法,說明講學家自以爲是,空有理論,是可笑的。老河兵的“笑”,是嘲笑講學家的認識錯誤,衆人糊塗,輕信講學家的說法,說明老河兵閱歷深廣,有實踐經驗。

五:你還知道哪些“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卻主觀臆斷,以致犯下錯誤或鬧出笑話的事例?與同學們交流這類小故事,再說說對這篇課文的體會。

【解答提示】許多自然現象的發生往往有着複雜的原因,我們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據常情主觀判斷。應該正確分析,綜合考慮,如此,才能得出正確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