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氏《沁園春·》賞析

沁園春

劉氏

我生不辰,逢此百罹,況乎亂離。奈惡因緣到,不夫不主,被擒捉去,爲妾爲妻。父母公姑,弟兄姊妹,流落不知東與西。心中事,把家書寫下,分付伊誰。越人北向燕支,回首望、雁峯天一涯。奈翠鬟雲軟,笠兒怎帶?柳腰春細,馬性難騎。缺月疏桐,淡煙衰草,對此如何不淚垂。君知否?我生於何處,死亦魂歸。

本篇作者劉氏是南宋末雁峯人,被敵兵擄去,行至途中,書《沁園春》一詞於長興(浙江省北部)酒席之上。詞中泣訴了國破家亡之悲。

開頭“我生不辰”三句,以直抒胸臆的手法,直陳了自己的不幸遭遇。說我生的不是時候,逢到了各種災難、憂患,更何況於亂離之世。“我生不辰”引《詩經·大雅·桑柔》“我生不辰,逢天?(厚)怒”的原句,“逢此百罹”引《詩經·王風·免爰》“我生之後,逢此百罹”的原句,由此可見詞人詩學源遠。“百罹”,多種憂患。“奈惡因緣到”以下七句,是具體敘述自己的不幸:亡國喪夫,被敵擒掠,迫爲人妾;父母、公婆、兄弟、姊妹均流落他鄉,不知所往。這平實無華的詞語,如泣如訴爲讀者畫出了一幅流亡圖。“奈”爲一字領,統領以下七句。“心中事”三句,直抒當時情懷,盼望寫一封家書寄給親人,然而親人已“流落不知東與西”,這家信縱然寫成,又能付給誰呢?這樸實之語,勾畫了“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十五從軍徵》)的淒涼境界。“伊”語助詞,如“惟”也,見《詩經·小雅·正月》“伊誰雲憎”。

下闋主要寫日後的遭遇與思鄉愛國之情。“越人北向燕支”三句,說自己被掠北方,而且想象將要發往遙遠的'燕支山下,那時回首南望,家鄉的燕峯就在“天一涯”了。“越人”詞人自指,“越”是浙江的代稱。“燕支”即甘肅的燕支山,又稱馬支山。此處泛指胡地。“奈翠鬟雲軟”四句,以“奈”字統領,仍是想象日後生活。奈何自己是個梳雲鬟、風擺柳似的宋朝弱女子,怎麼能向驃悍的胡人那樣騎飛馬、戴笠帽過放牧生活呢?“翠鬟雲軟”指女子美髮。“柳腰春細”即春柳細腰,形容女子腰細如柳,弱不禁風。這四句是扇面對,即兩句對兩句。富有一種音律整齊的美感。“缺月疏桐”三句,是借淒涼荒蕪之景來抒傷痛之情。“缺月疏桐”用蘇軾《卜算子》:“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的詞意,極力渲染悽清寂靜的境界。“淡煙衰草”描繪眼前一片荒蕪景象,從而托出亡國喪家之悲。結句“君知否?我生於何處,死亦魂歸”採用一問一答的方法,表達了自己魂歸故鄉的耿耿忠心。“君”是泛指。

本詞特色之一,是引《詩經》、蘇詞成句活脫自如,並與樸實無華的口語糅於一體,形成了亦俗亦雅的獨特風格。特色之二,是將記敘描寫、議論、抒情四種表達方式熔爲一爐。“缺月疏桐,淡煙衰草”的景物描寫起了以景託情的作用;“父母公姑,弟兄姊妹,流落不知東與西”的敘述,勾出了一幅“流亡圖”;“我生不辰,逢此百罹,況乎亂離”的議論,深刻地揭示了時代的災難;“對此如何不淚垂?我生何處,死亦魂歸”的直抒胸臆,表達了強烈的家國之悲,感人肺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