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寒假平凡的世界讀後感

2020寒假平凡的世界讀後感1

勞動者是幸福的,無論在哪個時代。《平凡的世界》白紙黑字地告訴我們這樣的人生真諦。它響亮的提出,人,無論在什麼位置,無論多麼貧寒,只要一顆火熱的心在,只要能熱愛生活,上帝對他就是平等的。只有作一名勞動者,不把不幸當作負擔,才能去做生活的主人,用自己真誠的心去體驗,畢竟生命屬於我們只有一次。這是一部用生命來寫成的書。在亙古的大地與蒼涼的宇宙間,有一種平凡的聲音,蕩氣迴腸。

2020寒假平凡的世界讀後感

《平凡的世界》的作者是路遙。當代作家。路遙的小說多是農村題材,但又不侷限於農村生活的描寫和城市“交叉地帶”發生的人和事。特別是着重表現年輕人的生活,通過他們愛情的波折反映出新生活中一代年輕人的價值觀。

《平凡的世界》時間跨度是七五年至八五年。發生地點在廣袤的黃土高坡上一個叫做雙水村的地方。基本上整部小說是寫雙水村的變化和雙水村的人。在這個十年裏,中國又發生了驚天動地的變化。雙水村及雙水村的人是中國和中國人民的縮影。

裏面包含了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路遙是想用一種現實主義的筆法細緻的勾勒出一幅宏大的社會畫卷。在裏面各個階層不論性格面貌的人物都栩栩如生。這是很重要的一點,因爲路遙的精湛的小說功底,極其嚴肅的寫作態度,使這部小說具備了作爲那一段歷史最好的輔助教材。

這部小說給我最大的教育意義則是一種對農民的深刻理解。現代城市年輕人可能很難真正理解農民。農民的生活,農民的想法。農曾經過的日子,農民現在和未來他們也不會關心。但是間接知識也能夠貸給我們啓示和觸動。這就是《平凡的世界》。小說能夠深刻的反映農民的生活和喜怒哀樂,讀完這些小說從某個意義上說我們也經歷過了那個時代,也曾在田中揮汗如雨。這些書的現實意義在於中國的現狀,在於歷史的延續,在於未來的展望和我們年輕人自身的提高:對人性的理解,對中國的理解,對構成中國大地那一片片生命陸地的人們的理解。

另外一個方面,我很喜歡路遙的出發點——平凡的世界。他的世界是平凡的,這只是黃土高原上幾千幾萬座村落中的一座。但路遙卻在平凡中看到了他的主人公的不平凡。比如說孫少平,他受過了高中教育,他經過自學達到可與大學生進行思想探討的程度。作者賦予了這個人物各種優良的品質,包括並不好高騖遠。

在路遙的世界中出現的都是平凡的人物,這是在這些平凡的人物裏他描寫着人性中的善與美,醜與惡。在他的世界裏,人的最大的優點就是認識到自己是平凡的。這點從孫少平身上得到最突出的體現,。當他得到調出煤礦來到城市的機會時,哪怕他選擇的是煤礦。這不是又無他有多高的覺悟,而是他對自己工作過的地方的熱情和眷戀。他選擇了平凡。

然而,就如薩迦格言所說的,“火把雖然下垂,火舌卻一直向上燃燒”一樣哪怕再平凡的人也應爲其所生活的世界奮鬥!

2020寒假平凡的世界讀後感2

再一次翻動那泛黃的紙張,平凡,這個詞語又跳躍在眼前,多麼樸素的字眼,被路遙先生用來定義一個苦命的年代。我不禁沉思,在他生命的尾聲爲我們送上《平凡的世界》這本書,必是有他的深意的:一個平凡的人,也會有不平凡的人生。在這個寒假,我懷着難以抑制的激動心情,再次沉浸在平凡人的奮鬥歲月中……

“就在這時候,在空曠的院壩北頭,走過來一個瘦高的青年人。他胳膊窩裏夾着一隻碗,縮着脖子在泥地裏蹣跚而行……”孫少平,那個躲在角落裏獨自啃着焦黑的高粱面饃的高中生,極度自尊和貧困使他敏感而又小心翼翼,雖然食不果腹,衣難遮體,但仍不甘心平庸。摯友田曉霞啓發他:“你不平凡,你是一個有另外世界的人。”他深刻的理解了:一個人,只有永不遏制的奮鬥,才能使青春之花,即便是凋謝,也是壯麗的凋謝。

因此,在哥哥少安開辦磚廠使家裏的光景好轉後,少平毅然決然的離開了家鄉,因爲他在少年時代看多了家人的疾病,貧苦,眼淚,嘆息和無助。他放棄了當小隊會計多拿工分的機會,發誓要改變像父輩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命運,他渴望擁有不一樣的人生。一個偶然的機會,少平當了煤礦工人,這工作雖然艱苦,但少平慶幸終於找到了屬於自己的人生道路,他也實現了自己的理想——考上煤炭技術學校

是的,窮,並不可怕,窮,並不代表不富有。雖然少平窮,他也因此自卑,因此哭泣,但他最終也因此強大。他的不甘心,不僅實現了自己的理想,更給了自己人生一個滿意的答覆,不讓生命抱有遺憾。路遙先生曾說過,生活不能等待別人來安排,要自己去爭取和奮鬥;而不論其結果是喜是悲,它也會給人自身注入一種強大的力量。一個平凡的人,只要心中有目標,並敢於去爲之奮鬥努力,不但會享受到溫暖的太陽,溫柔的風,也會有理想的生活,奮鬥的喜悅!

“曉霞,我應該是那個坐在火車上的人”“我遲早要搭上火車,去遠方的世界看看。”我耳邊又迴盪起孫少平那充滿激情的話語。是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這就是一個平凡者奮鬥的宣言!

2020寒假平凡的世界讀後感3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現實主義小說,也是小說化的家族史。在這篇小說中,作家以他對自己生活的'那個年代的瞭解,以一屆平民的視覺,高度濃縮了中國西北農村的歷史變遷過程,以小見大的使作品達到了思想性與藝術性的高度統一,特別是主人公孫少安面對困境艱苦奮鬥的精神,對於今天的我們,還是做了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榜樣。而這種平凡的故事,平凡的生活,質樸無華的語言,感染力豐富的時代與背景描寫,也讓這部小說具備了感染信心的力量,最終獲得第三屆茅盾文學獎的青睞。與此同時也讓廣大讀者認識到那樣的年代,在那一片民風淳樸的黃土地上,有這樣一羣勇敢奮鬥、不屈於命運、敢於追求夢想的人們,有着這樣一股蓬勃向上、勇於抗爭、愈挫愈勇的全新力量。

這是一部展現中國一個時代背景與人民勝過全景的記錄。全書共三部,一次又一次遞進的感情,也讓讀者們無一不心潮澎湃。作者在近十年間廣闊背景上,通過複雜的矛盾糾葛,刻劃了社會各階層衆多普通人的形象。勞動與愛情,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日常生活與巨大社會衝突,紛繁地交織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歷史進程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

我想,這部小說源於生活,源於平凡,也源於作者自身對這個時代的感受,對勞動人民的敬佩與熱愛,他利用這樣一個平臺,把整個小說的宗旨與質樸無華的情感表露無疑。於是,我們在感動中不禁深思,不禁向主人公致敬,新青年,大學生,在做着描寫出那樣一個時代,仍然不斷向前,突破自己,突破命運,穿過重重困難;我們在讀過此書的迷茫中尋覓,這是什麼樣的力量?把整個家庭團結起來,人們不存在私心,只是在日常生活中展現瞭如此感人而樸實的感情。親情、友情、和博愛,也許只有在平凡的生活,平凡的結局,以及絕不能被遺忘的、從古至今最重要的一羣人——勞動人民中才正正好好得到完美展現!

當然,這裏所講述的,所描繪的只是一個時代,但是,這部書卻影響了幾代人而經久不衰,這不單單是因爲作者最初平凡的寫作意圖與這個平凡故事所帶給大家的感觸,而是這部看似簡單的小說所蘊含的深意,所能夠帶給我們“現代人”的知識與改變,能夠讓我們用單純的目光看清現如今複雜的社會,複雜的感情,在這麼多年後的今天,放眼一望,我們誰都沒有變,平凡依舊,無論何時,平凡都是世界的基調,也是我們快樂生活的來源。

有追求,我們就向着目標執着、勤奮的努力,而不是隻說空話,知難而退,停滯不前或茫然的無所事事,用卑劣的手段贏取不屬於自己的結局,我們在感受那個時代,那些人們的精神,學會享受奮鬥的過程,享受望着目標很遠但不斷接近的希望,學會面對挫折、失敗永遠抱一種樂觀、勇敢的態度,學會就算跌倒很多次,也不斷爬起,仍然堅信自己會走到終點的態度和自信。

感謝這部書哦,這個簡簡單單,灑脫又時時處處充滿真情的故事,這段意義深遠,發人深思的哲理。他讓我找回原本真真切切的自己,讓我發現平凡的美妙,平凡生活背後的巨大力量與溫情,讓我懂得何時親情、真誠、心中永存的愛,是多麼重要。一個懂得接受並享受平凡的人,不一定獲得多麼大的成功,卻一定很快樂,不一定完成什麼偉大的目標,卻一定填滿心中的希望,不一定一生都是什麼偉岸的人,卻一定一生受人尊敬,不一定活的萬事如意,卻懂得十有八九不如意的道理並擁有一顆坦然面對、榮辱不驚的心。

這個寒假,這部書,讓我受益匪淺,我願意在這個嶄新的時代,續寫那些平凡的真情,我願意在《平凡的世界》已成爲回憶的今天,延續平凡的時代,平凡的人們,平凡的感情,平凡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