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讀後感(2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琵琶行》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琵琶行》讀後感(2篇)

《琵琶行》讀後感1

詩歌與音樂,自古以來就已結下不解之緣。我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便是一部關於古代音樂的彙集,是中國古代音樂的啓蒙,其中的詩歌是脫胎於音樂而來的;漢代的樂府詩是專門爲了配合音樂進行演唱的歌詞,如《孔雀東南飛》這樣的作品,代表着漢樂府民歌的最高峯;唐代,真正是中國文學和藝術史上詩歌的“花季”,我們看到了詩歌生命整個的精神完全像花一樣盛放開來……除了能用於吟誦和演唱之外,還有很多的作品直接與音樂相關,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就是描寫妙聲絕響的千古名篇;宋詞又叫曲子詞,其詞牌名本來就是樂曲的名稱,其產生、發展以及創作、流傳都與音樂相關,是一種典型的音樂文學,而且是最爲流行的音樂,所以有“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這樣的說法;元曲不管是散曲還是劇曲,都是曲牌體,可以說是元代的歌劇;之後的明清傳奇,也是如此,都是一種便於歌唱的文學體裁。所以廣義上的詩歌,都是在和音樂的交流吸收中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它本身是一種混合的藝術,這在世界文學史和音樂史上都是一個奇觀。

今天,這門混合藝術的文字得以流傳下來,而記錄音樂的曲譜卻大抵遺失。我們只能憑藉文字去想象詩歌有可能的音樂形象,或者依靠當代音樂家重新譜曲、演奏和演唱來領略文字和音樂之間的彼此碰撞和交融了,以及混合之後昇華而來的全新審美感受。

近些年來,筆者一直在接觸此類“新曲”,印象比較深刻的有上海崑劇團的.作曲家周雪華創作的《華章雪韻·古詩詞崑曲演唱》專輯和上海音樂學院連波教授創作的《未成曲調先有情·詩詞歌曲選》專輯。特別是後一張專輯中的《琵琶行》,可謂作曲家的傾情大作。

這首重新譜曲的《琵琶行》,是連波教授在1975年爲晚年的毛澤東主席譜寫的作品,以古曲《夕陽簫鼓》爲音樂素材,取其主題音調加以變奏發展,以琵琶和簫作爲主要伴奏,並由崑曲表演藝術家蔡瑤銑演唱灌錄成片。可遺憾的是,此曲的原聲帶一直保留着湖南韶山的“毛澤東紀念館”,近四十年來一直沒有在大衆中得以流行傳播。直到20xx年出版CD才得以首次公開。而此時,蔡瑤銑女士已經作古,而這段錄音所呈現出來的音樂形象,也因爲受到特定歷史氛圍的影響而沾染着一股不夠純粹本真的“文革氣息”。這是時代的遺憾,也是藝術的遺憾。

撥開歷史的塵煙,往事已遠,旋律依然。今天,何英樂海拾遺,選擇了這首《琵琶行》作爲個人專輯的主打曲,並由作曲家陳國良先生重新進行配器。她的此番演繹,就自身而言有別於以往任何一次創作,她又是如何基於白居易詩作和作曲家曲作重新定位音樂形象的呢?

《琵琶行》讀後感2

《琵琶行》和《長恨歌》是白居易詩中的雙璧。即使沒有其他作品,只憑這兩首詩,白居易就足以不朽。與早年的《長恨歌》寫歷史題材有所不同,《琵琶行》轉到了現實題材。詩人通過親身見聞,敘寫了琵琶女的淪落命運,並由此關合到自己的被貶遭際,發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深沉感慨。因爲有切身體驗,所以感情特別真誠深摯;因爲是在貶所深秋月夜的江面巧遇琵琶女,所以詩情特別哀婉蒼涼。《琵琶行》一出,不僅當即風靡宮廷里巷,而且千百年來一直傳頌不衰,顯示了強大的藝術生命力。唐宣宗有“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吊樂天》)之贊,清代張維屏有“一曲琵琶說到今”(《琵琶亭》)之嘆。

這首長詩結構嚴謹,層次分明,可分爲四部分。從開頭到“猶抱琵琶半遮面”爲第一部分,通過秋夜潯陽江頭景色與送客場面的描寫,烘托出淒涼冷落的氛圍。第二部分從“轉軸撥絃三兩聲”到“唯見江心秋月白”,正面描述琵琶女的高超技藝和感人至深的音樂效果,併爲她自敘身世作了有力的鋪墊。這一部分有三個層次:第一層是序奏,飽含深情,低緩哀婉;第二層是彈奏的第一個高潮;第三層是轉折,琴音由疾速強勁轉入舒緩。第三部分從“沉吟放撥插弦中”到“夢啼妝淚紅闌干”,介紹琵琶女由少年歡樂到老年傷悲的不同尋常的經歷。第四部分從“我聞琵琶已嘆息”到結束,把琵琶女和詩人自身的命運聯繫起來,抒發了詩人政治失意的抑鬱之情。

全詩語言平易簡潔,卻又極有表現力,不求其工而自工;而且畫意鮮明,詩情濃郁,清詞妙喻,絡繹不絕。尤其是對琵琶女彈奏樂曲的描寫,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正如《傅雷家書》所說:“白居易對音節與情緒的關係悟得很深。凡是轉到傷感的地方,必定改用仄聲韻。《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小弦切切’一段,好比staccato(斷續),像琵琶的聲音極切;而‘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幾句,等於一個長的pause(中止),‘銀瓶……水漿迸’兩句,又是突然的attack(起奏),聲勢雄壯。”

爲表現動人的樂曲,詩人運用了一連串新鮮生動的比喻:“大弦嘈嘈如急雨”——深沉繁密,撼人心魄;“小弦切切如私語”——輕柔幽細,纏綿悱惻;“大珠小珠落玉盤”——清脆悅耳,圓潤動聽;“間關鶯語花底滑”——宛轉流滑,生機盎然;“幽咽泉流冰下難”——低沉緩慢,悲抑哽咽;“凝絕不通聲暫歇”——暫時休止,餘韻無窮;“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樂聲驟起,高亢激越;“四弦一聲如裂帛”——強烈乾脆,戛然而止。這些比喻,形象地再現了豐富的音樂情節,使讀者真切地感受到樂曲中激揚幽抑、喜樂哀怨的變化。這種變化複雜卻不混亂,是經過詩人匠心安排的。音色音調也是銜接的,其變化又起着對比的作用,從而構成優美而豐富的音樂情節,產生了蕩氣迴腸、驚心動魄的藝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