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琵琶行》教案彙總五篇

作爲一名教師,時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那麼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琵琶行》教案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琵琶行》教案彙總五篇

《琵琶行》教案 篇1

【教學目的】

1、體會古典詩歌中音樂描寫的表達技巧,提高學生欣賞音樂描寫的能力,激發學生對音樂描寫詩句的品讀熱情,從而喚起其豐富的想象。

2、鑑賞詩歌藉助音樂描寫表達情感,理解詩人的內心感受,探求“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原因。

【教學重點】

1、詩中音樂描寫的方法和技巧。

2、“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探因。

【教學難點】

1、如何理解“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的內涵和情感表達作用。(即探求音樂描寫與琵琶女及詩人遭遇的內在共同點)

2、學習描摹音樂意境。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問:大家聽說過古代“知音”的傳說嗎?哪位同學知道,請你給我們介紹一下。(同學回答)

武漢龜山腳下,流傳着春秋時樂師俞伯牙摔琴的故事。有一天,伯牙鼓琴於龜山,琴聲傳達出攀登高山的意蘊。以打柴爲生的鐘子期正好路過這裏,聽到絕妙的樂曲,便放下擔子,連連讚歎道:“善哉,峨峨兮泰山!”(意思是說:“好啊,彷彿泰山巍峨聳立!”)一會兒,旋律中又彷彿奔涌出流水,子期又誇讚道:“善哉,洋洋乎若江河!”(意思是說:“好啊,像長江黃河洶涌澎湃!”)伯牙彈什麼樣的曲子,子期都能欣賞得出來。兩人引爲知己。

後來,鍾子期沒能如約去賞琴,一打聽,原來是病逝了。俞伯牙痛惜地說:“吾痛失一知己矣!”摔琴後終生不復鼓琴。

問:俞伯牙彈的這首曲子,叫什麼名?(明確:高山流水)

演奏者一曲《高山流水》,能使賞樂者內心共鳴,引爲知音;而《琵琶行》中琵琶女的深沉彈奏就使一代詩盟白居易潸然淚下。

(教師板書課題及作者)

二、教學

通過自習,想必同學們已經知道這首詩一共寫了琵琶女幾次演奏?(明確:三次)詩中重點描寫的是哪一次?(明確:第二次)分佈在詩中第幾段?(明確:第二段)那好,我們就先抓重點,開始品讀第二段中的音樂描寫語句。

文章分析:

(一)文章結構:

第一段:潯陽江邊聞琵琶。

第二段:江心聆聽琵琶曲。

第三段:江中訴身世苦。

第四段:同病相憐感慨多。

第五段:重聞琵琶青衫溼。

從結構中可以看出,全文以人物爲線索,一是以歌女身世爲線索,一是以詩人感受爲線索,一明一暗,一虛一實,最後兩者交匯,其聯結靠詩人與歌女“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共同感情體驗。分析敘事線索時,我們一定要注意抒情線索。

(二)鑑賞語句:

1、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

敘述江東送客時的環境。秋夜的江水、楓葉、荻花,色調暗淡,“瑟瑟”二字點情。景物成了溢滿悲涼感情的意象,疊加在一起,構成清晰如畫的意境,又由於聲律與情韻的配合,令人頓感秋涼襲來,渲染了送別時人物淒涼愁慘的心情。

2、別時茫茫江浸月。

敘述別時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無不彌散着作者的離愁別緒,彷彿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與自然景物有了感應。情景交融,自然地點染出哀傷之別,同時爲水上琵琶聲的出現準備好氛圍。

3、唯見江心秋月白。

寫音樂結束時寂靜的環境。音樂結束,但其感情仍在擴散,直滲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彷彿江心秋月也在爲音樂中的感情所打動。情景交融,襯托了音樂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4、另外如:“繞船明月江水寒”,寫歌女獨守空船時的環境,渲染了歌女冷落淒涼的心情;“黃蘆苦竹繞宅生”,寫詩人的生活環境,點明寂寞悲涼的心情。由於景物環境敘述與抒情的結合,使《琵琶行》整個詩境恍若浸沉在潯陽江頭那一派憂鬱的月光裏,優美動人。

(三)賞析描寫音樂的語句:

比喻句音樂

大弦嘈嘈如急雨繁密

小弦切切如私語幽細

大珠小珠落玉盤輕脆圓潤

間關鶯語花底滑宛轉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難低沉入微

四弦一聲如裂帛戛然而止

運用比喻寫音樂的藝術效果:一連串精妙的比喻,寫出音樂的變化,用這些具體的現實生活中聽到過的聲音和形象比擬描繪樂聲,把抽象無形的音樂刻劃成有形可感的實體。讀者不僅彷彿聽到了那或輕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揚,或低迴嗚咽的應接不暇的樂音,而且仔細欣賞起來,還可以聽出這一聲和那一聲又有明顯的音色、音調上的區別,熱鬧而不紊亂,複雜而有層次。聽了這一系列巧妙的比喻,就像聽完了一支完整的樂曲:先從輕徐悠長開始,彷彿從沉思中喚起記憶;接着衆音繁會,像波濤起伏;馬上又轉到幽細甚至聽不見,宛似悲慟抽泣;最後以短促剛勁的音響終曲,猶如急雷破山,崩巖走石。讀者從這連珠式的具體可感的樂聲中還能體會出彈奏者的“有情”、“不得意”以至難以明言的“無限事”,從而出色地完成了對主題的表達。

(五)理解中心句: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分析:這兩句寫出了自己與琵琶女之間身世的共同點"同是天涯淪落人"。他們之間雖然出身、經歷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也有相似之處:1、一個"本是京城女",一個"去年辭帝京",都是從京都長安來到遙遠地僻的江州;2、一個是名滿京都的名藝人,一個是才華橫溢的大詩人,都有出類拔萃的才能;3、一個因年長色衰而嫁商人,一個因直言相諫而遭貶謫,都有由榮至衰的不幸遭遇,都同樣懷着滿腹的"幽愁暗恨",過着冷落悽清的寂寞生活。正因爲如此,詩人寫琵琶女高超的技藝,正是爲了表現琵琶女的悲涼身世喚起人們對琵琶女的同情;而詩人寫琵琶女的悲涼身世又是爲了表現自己政治上的失意,抒發鬱積心中的左遷之愁、貶謫之恨。這正是作者的寫作動機,這兩句是全詩的主題所在。詩人通過淪落天涯的歌女的一生,來抒發自己憂國遭貶的政治苦悶。把對琵琶女的無限同情,對被貶謫的滿腔幽憤,對封建社會冷酷黑暗的揭露完全交織在一起,是封建社會一種帶有普遍意義的典型情緒。現成了人們表達同病相憐,互相慰籍的名句。這兩句直抒"天涯淪落"之感。

(六)人物形象:

1、琵琶女的形象。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敘述女主人公出場,是人們常吟誦的名句。它的好處不僅在於準確生動地表現了琵琶女的神態,和此時此境的複雜心裏活動,還暗示她無限的幽愁暗恨。

“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敘述人物動作神情。“沉吟”道明回想往事沉重的心情。“放撥”、“插弦”、“整頓衣裳”、“起斂容”,既寫動作表情,也表現歌女講述身世前的感情起伏。

其它如“自言本自京城女”等句子,詩人轉述歌女自敘,筆調如怨如慕,如泣如訴,少年的歡樂受寵與年老色衰後冷落寂寞形成鮮明對照,道出了歌女天涯淪落的無限悲傷之情。

2、詩人形象。

送客時的離愁別緒,聽歌女演奏和自敘時感情共鳴,對遠離京城環境的過敏不適,春江秋月夜的一人獨飲,這些敘述無不是詩人心曲的流露,直讓人爲詩人無故被貶黯然淚下,生出一腔怨憤。

3、形象拓展:

一個是處於封建社會底層的藝妓,一個是被壓抑的真正知識分子,雖地位懸隔,在這風清月白的環境下自然產生強烈的感情共鳴和交流,成爲知音,可見其對歌妓人格尊重的進步思想。二者的遭遇揭示了封建社會壓抑人才、不容賢能的黑暗。"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蘊含着許多能使人從悲哀中出甘美的人生哲理,已超超時代、階級的侷限,成爲後世飽經憂患的人邂逅時的共同心聲。

一、曲折動人的結構情節

《琵琶行》全詩616字,篇幅雖不長,但結構細密,層次清晰,情節曲折動人。《琵琶行》明寫琵琶女,暗寫白居易,寫琵琶女的知音難求,其實也在寫白居易的政治失意。把琵琶女的身世與自己的謫居生活有機結合,層層鋪展,是本詩的結構特點。情節安排也頗具匠心。琵琶女的出場是未見其人,先聞其聲,有着先聲奪人之妙;琵琶女的“幽然暗恨”先於曲中傳出,再直言訴說;詩人被貶失意的滿腹悲憤是以琵琶女由盛到衰的劇變身世作爲鋪墊,再傾吐而出。這樣層層描寫、處處烘托,又巧設懸念,情節展開跌宕起伏、曲折動人。

二、淋漓盡致的音樂描寫

音樂本有聲無形,過耳即逝,但在白居易筆下,那複雜多變的琵琶聲卻被描繪得層次豐富、音色分明。其手法,一是運用準確的動詞表現演奏的純熟指法,如詩中“撥”、“攏”、“捻”、“抹”、“挑”等一系列動詞,準確反映了琵琶女動作的嫺熟,變化有度。把無形的音樂化爲視覺形象,加深了讀者對豐富多變的琵琶聲和琵琶女彈奏技藝的印象。二是大量運用比喻的手法,以表現琵琶曲中複雜、細微的音響變化。比如:以驟降的“急雨”比喻粗弦的繁音促節;以少女般的輕柔“私語”比喻細弦細碎綿密的聲調;以“大珠小珠落玉盤”比喻樂聲的高低音雜與清脆悅耳;以“花底”的“鶯語”、“冰下”的“泉流”比喻樂聲的溫和宛轉與幽咽若凝;以“銀瓶乍破”、“水漿迸濺”、“鐵騎突出”、“刀槍齊鳴”比喻樂聲暫時休止後又驟然響起;以“裂帛”比喻四弦齊撥時樂聲的清脆短促、響亮的非凡等等。這些形象貼切的比喻,把美好的旋律、變化的節奏表達得淋漓盡致。三是以聲傳情,情聲交隔,把琵琶聲的變化與演奏者的情感變化交織在一起進行描寫。如果說,琵琶女在校音定調時,已流露出感情色彩,那麼,隨着正式彈奏的開始,感情的流露逐漸明朗,在時而歡快流轉,時而高昂激越,時而暫時休止,時而低沉悲咽的音調中,蘊涵着琵琶女或歡快、或憂傷、或沉痛、或悲哀的情感。從“似訴平生不得意”到“說盡心中無限事”,聲聲琵琶,曲曲傳出的正是琵琶女內心的複雜情感。另外,聲聲琵琶又是演奏者和聽者情感交流的媒介,演奏者傳情,聽者聞聲動情,不僅使所描繪的音樂更具藝術魅力,而且深化了詩的主題。

三、形神兼備的細節描寫

詩中細節描寫頗具匠心,不少細節取自人物富有典型意義的動作、神態,用以展示人物的內心,表達人物的情感,具有形神兼備、含意深遂的特點。如琵琶女的出場是“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這一細節把琵琶女自慚身世的心理、穩重的性格和盤托出。當琵琶女結束彈奏,欲述身世時,詩人又設置了這樣的細節,“沉弦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欲語不語,恭敬嚴肅的神情,先整衣再站起的動作都反映了琵琶女內心難言的痛楚和穩重、端莊的性格。這些細節着墨不多,但給讀者以身臨其境、如感其事、如見其人的感受,並可以由人物動作窺見其內心世界。詩中寫琵琶女自敘年輕時的歡樂生活,更藉助於細節描寫:如“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五凌少年爭纏頭,一典紅綃不知數。鈾頭銀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污”。這些細節都是出自實際生活的典型材料,表現了琵琶女少年時在當時娛樂圈內紅極一時的情形。

四、生動形象的景物描寫

《琵琶行》中穿插的景物描寫對於烘托氣氛、渲染感情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比如,詩一開頭,詩人就以富於季節特徵的景物構成蕭索的秋景:江水之濱、楓葉蘆葦搖動於瑟瑟秋風中;秋江之中,茫茫江水起伏於皎潔的明月之下。美麗而悽清的景色,與全詩低沉、悲怨的情調和諧一致,爲詩歌情節的展開和人物感情的抒發創造了濃烈的氣氛。

再如,寫琵琶女演奏結束,樂聲戛然而止後,詩人用“車船西舫悄無聲,唯見江心秋月白”兩句,渲染出沉寂、清冷的氣氛,藉以烘托人們因沉浸於樂曲旋律而心神凝聚的情態,映襯樂曲餘音繞樑的魅力。詩人陳述自己謫居生活的苦悶,同樣也穿插了生動形象的景物描寫,繞屋的黃蘆苦竹、啼血的杜鵑、哀鳴的猿聲構成了悽苦的氛圍,襯托了詩人悲涼的心境。這些景物描寫在詩中出現的雖然不多,但卻生動形象,對於醞釀詩的氣氛、增添詩的情韻、烘托人物形象、深化詩的主題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五、深刻鮮明的主題

理解《琵琶行》的主題,應結合具體的歷史背景、社會生活環境給予講解評價。元和十年煿元815年犃月,李師派人刺殺主持平定藩叛亂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當時任太子佐贊大夫,雖然並非諫官,但還是上書直諫,請求緝辦兇手,結果因政敵的讒言,被貶爲江州司馬。而此詩即作於詩人貶謫江州的次年秋。

其一,我們從詩人自敘寫作緣由的詩前小敘中可以看到,“感斯人言,是夕拾覺有遷謫意”等語分明蘊涵着遭讒被貶的不平之感。

其二,白居易根據《琵琶行》的內容,將此詩編入他的“感傷詩”類。所謂感傷詩,詩人在《與元九》中明確指出:這類詩皆爲“有事物寄於外,情理動於內,隨意而形於嘆詠者”的有感而發之作。江州司馬和琵琶女,一個是政治生命受到挫折,一個是藝術生涯的結束;一個是政治上不得重用,一個是知音難覓,相似的際遇、同樣的心境。這首詩正是觸景生情,因事起意,寓自己的身世於琵琶女的不幸遭遇中,藉以抒幽憤。因而自然地發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所以《琵琶行》並不完全是對封建社會下層被壓迫者的同情,更主要的是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慨和知音難覓的無奈,這也正是貫通《琵琶行》全詩的主題。

《琵琶行》教案 篇2

教學目的:

1、瞭解詩歌中所表現出來的詩人情懷,領會白居易詩歌的深遠影響與意義,語文教案-《琵琶行》教案。

2、學習詩歌中各自不同的表現手法,從而領會詩歌的美質。

教學重點:

1、提示詩歌形象和語言的內含,體會作品情意和藝術特點,提高詩歌鑑賞水平。

2、通過朗讀體會詩歌。

3、理解《琵琶行》,理解敘述與抒情相結合的藝術方法;領會天涯淪落的感傷和內含。

教學過程:

一、作品提示。

1、白居易是唐代繼杜甫以後又一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積極提倡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爲時而著,歌詩合爲事而作”。反對“嘲風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社會內涵。《琵琶行》上一篇七言敘事詩,繼承了漢樂府敘事詩的傳統,是初唐以來七言歌曲行的代表作,帶有很強的抒情性。白居易在《策林》六十九中說:“大凡人之感於事,則必先動於情,然後興于嗟嘆,發於吟詠而形於歌詩矣。”由於敘事與感情的結合,白居易的長篇敘事詩優美動人,可以說是我國古代敘事詩又一新的高峯,在詩人生前,就被廣爲傳誦,所謂“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歌唱《琵琶行》”。時至今日,千百年過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2、琵琶:彈撥樂器。相傳在秦代,百姓因“苦長城之役”,“弦鞀(tao)而鼓之”。“鞀”,小鼓,如同今天的撥浪鼓。弦,名詞做動詞用,意即配上三條弦,便成了秦琵琶。到隋唐時,琵琶種類繁多,成爲彈撥樂器的總稱。本篇中琵琶女所彈奏的,是從“絲綢之路”傳達室進的“曲項琵琶”,梨形、曲項、四弦,下腹共鳴性強。

3、行:一種體裁,因與“歌”大同小異,常統稱“歌行”。明朝胡震亨《唐音癸籤》說,“歌”是曲的總稱,“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種具有鋪敘性質的歌辭。

二、預習思考。

1、小序在文中有什麼作用?

學生:交代時間、地點、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涼身世,說明了寫作的背景動因,併爲全詩定下了悽切的感情基調,高中一年級語文教案《語文教案-《琵琶行》教案》。

2、小序已經較清楚地講述了琵琶女和故事和自己的感受,爲什麼還要寫成一首詩呢?

學生:寫詩合可以更好地抒情達意,給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鳴,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

3、概括各段的大意。

學生:第一段——潯陽江邊聞琵琶;

第二段——江心聆聽琵琶曲;

第三段——江中各訴身世苦;

第四段——同病相憐感慨多;

第五段——重聞琵琶青衫溼。

三、研讀課文

1、學生劃出敘述景物環境的句子,討論分析,教師總結。

學生:“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荻花秋瑟瑟。”敘述江東送客時的環境。秋夜的江水、楓葉、荻花,色調暗淡,“瑟瑟”二字點情。景物成了溢滿悲涼感情的意象,疊加在一起,構成了清晰如畫的意境,又由於聲律與情韻的配合,令人頓感受秋涼襲不斷,渲染了送別時人物淒涼愁慘的心情。

“別時茫茫江浸月”敘述別時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月色中無不瀰漫着作者的離愁別緒,彷彿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與自然景物有了感應。情景交融,自然地點染出憂傷之別,同時爲水上琵琶聲的再次出現做好了準備。其它如:

“唯見江心秋月白”

“繞船明月江水寒”

“黃蘆苦竹繞宅生”等。

2、找出寫人物的形象的句子,並對人物進行分析。

琵琶女形象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報琵琶半遮面”,敘述女主人公出場,是人們經常吟詠的名句。它的好處不僅在於準確生動地表現了琵琶女的神態,和此時此境的複雜心理活動,還暗示出她無限的幽愁暗恨。

“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敘述人物動作神情。“沉吟”道貌岸然明回想往事學生的心情。“放撥”、“插弦”、“整頓衣裳”、“起斂容”,既寫動作表情,也寫表現歌女講述身世前的感情起伏。

其它如“自言本是京城女”等句子,詩人轉述歌女自敘,筆調如怨如慕,如泣如訴,少年的歡樂受寵與年老色衰後的冷落寂寞形成對對照,道貌岸然出了歌女天涯淪落的無限悲傷之情。

詩人形象

送客時的離別愁緒,聽歌女演奏和自敘時感情共鳴,對遠離京城環境的不適,春江秋月夜的一人獨飲,這些敘述無不是詩人心曲的流露,直讓人爲詩人無故被貶黯然淚下,生出一腔怨恨。

四、課堂小結。

五、作業。

熟讀課文,特別是要求背誦的段落。

理清全文結構圖,分析其感情線索。

《琵琶行》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透過人物的行動、語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學習用比喻描寫聲音變化的寫法,培養學生聯想和想象能力。

教學重點: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寫聲音的高超技法。

2.通過對人物身世命運的分析,解讀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作者,簡介作者與作品提示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是唐代繼杜甫之後的又一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積極提倡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爲時而著,歌詩合爲事而作。”反對“嘲風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現實意義。《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長篇敘事詩,繼承了漢樂府敘事詩的傳統,是初唐以來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帶有很強的抒情性。由於敘事與感情的結合,白居易的長篇敘事詩優美動人,可以說是我國古典敘事詩又一新的高峯,在詩人生前,就被廣爲傳誦,所謂“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歌唱《琵琶行》。”時至今日,千百年過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二、教師引導學生對詩的內容作整體把握。

三、串講小序,講前佈置兩個思考題要求學生邊聽邊思考,串講後提問。

1.小序有什麼作用?

明確: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和故事概況,概述歌女的悲涼身世,說明了寫作的背景動因,併爲全詩定下了悽切的感情基調。

2.小序已經簡明清楚地敘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爲什麼還要寫成一首詩呢?

明確:寫成了詩,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達意,給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鳴。

四、分析第一段“潯陽江邊聞琵琶”。

1.“楓葉荻花秋瑟瑟”。

敘述秋夜江邊送客時的環境,秋夜江邊,楓葉、荻花,色調暗淡,“瑟瑟”二字點情,景物成了溢滿悲涼情感的意象,疊加在一起,令人頓覺秋涼襲來,渲染了送別時人物淒涼愁慘的心情。

2.“別時茫茫江浸月”。

敘述別時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無不彌散着作者的離愁別緒,彷彿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與自然景物有了感應。情景交融,自然地點染出哀傷之別,同時爲水上琵琶聲的出現準備好氛圍。

板書

“潯陽江邊聞琵琶”。

秋瑟瑟忘歸

無管絃悲涼,奠下基調忽聞水上琵琶聲(驚喜)

慘將別不發

江浸月

五、第二段是“江心聆聽琵琶曲”。我們知道,音樂是一種抽象的藝術,我們平常只是聽,要描寫它十分困難,然而白居易對琵琶音樂的描寫卻非常成功,歷來爲人們所稱道。

1.要求學生齊讀第二段,體會作者高超的音樂描寫方法。

2.要求學生找出比喻音樂的句子,並指明形容了什麼樣的樂聲。(下一個定語,表狀態)

板書:

比喻句 音樂

大弦嘈嘈如急雨繁密(粗重)

小弦切切如私語幽細

大珠小珠落玉盤清脆圓潤

間關鶯語花底滑宛轉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難低沉入微

銀瓶乍破水漿迸激越雄壯

鐵騎突出刀槍鳴激越雄壯

四弦一聲如裂帛戛然而止

3.朗讀這些句子,師生總結運用比喻寫音樂的藝術效果。

一連串精妙的比喻,寫出音樂的變化,用這些具體的現實生活中聽到過的聲音和形象比擬描繪樂聲,把抽象無形的音樂刻劃成有形可感的實體。讀者不僅彷彿聽到了那或輕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揚,或低迴鳴咽的應接不暇的樂音,而且仔細欣賞起來,還可以聽出這一聲和那一聲又有明顯的音色、音調上的區別,熱鬧而不紊亂,複雜而有層次。聽了這一系列巧妙的比喻,就像聽完一支完整的樂曲:先從輕徐悠長開始,彷彿從沉思中喚起記憶;接着衆音繁會,像波濤起伏;馬上又轉到幽細甚至聽不見,宛似悲慟抽泣;最後以短促剛勁的音響終曲,猶如急雷破山,崩巖走石。讀者從這連珠式的具體可感的樂聲中還能體會出彈奏者的“有情”、“不得意”以至難以明白的“無限事”,從而出色地完成了對主題的表達。

4.要學生找出通過寫演奏者動作神態描寫音樂的詞句,體會這樣寫的好處。

明確:“轉軸撥絃”是彈奏前試弦調音的動作。“低眉信手續續彈”是彈奏的神態。“攏”、“捻”、“抹”、“挑”和“收撥”、“畫”是彈奏時的指法,如此細膩地描寫動作神態,交代了音樂的層次,從而更好地引導讀者領會音樂,也表現了歌女技藝的熟練高超和作者高度的音樂修養。

《琵琶行》教案 篇4

教學目的

琵琶女 詩人

月夜奏琵琶 我聞琵琶已嘆息

淒涼話身世 又聞此語重唧唧

(詳敘事) (略抒情)

(敘事抒情融合)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主旨)

爲君翻作琵琶行

滿座重聞皆掩泣

(敘事結尾)

講析:詩人以敘事起筆,直寫秋江月夜送客,用“楓葉荻花”、“江浸月”這樣極富動感的景物和“慘將別”這樣“典型”的情懷,描繪出一幅寂寞淒涼的圖畫,給人以蕭瑟悽慘的感受。一個“忽”字,別生情懷,美妙的琵琶聲使主人客人一時忘掉悲傷的情感,從而引出下文。接下來詩人依次展開一幅幅畫面,一是寫琵琶女的身世(通過琴聲及其“自言”),一是寫詩人的感受。最後,這兩方面的內容交匯融合於“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這一人生體驗上。寫琵琶女的身世是敘事,寫詩人的感受是抒情。然而,詩章到此並未結束,由於琵琶女和詩人有着相同的人生體驗,纔有“莫辭更座談一曲”,纔有“滿座重聞皆掩泣”的描述。所以,全詩以敘事起筆,中間交叉着描述與抒情,最後以敘事結尾。這實際上是一種首尾照應的圓型結構,體現了一種結構上的對稱美。

4、誦讀指導:通過以上分析明確了詩歌的內容與作者的情感後,請學生分析應該如何朗讀《琵琶行》(學生議論回答後,教師略加點拔)。

第一段:開頭幾句應讀得沉重舒緩,“忽聞水上琵琶聲”後應作稍長停頓,以示有一個短時間的靜聽過程。

第二段:“尋聲”一句可輕聲讀出,以示情節由此開端。“移船”句至“未成曲調先有情”應讀得輕緩誠懇。“大弦”以下四句要急讀,有輕快情調。“間關”兩句速度放慢,要讀得流暢。“冰泉”以下四句是爲高潮蓄勢,要小聲讀。“銀瓶”以下四句寫樂曲高潮和終止,要讀得緊張、熱烈,至“裂帛”戛然而止。

第三段:琵琶女自敘身世部分語氣中速,按少年歡樂、晚年淪落、當前心境分層讀出相應情感,每層後稍作停頓。

第四段:詩人傾訴內心部分,“同是”二句點明全詩主旨,宜用嘆惋之聲慢讀;“我從”以下六句爲下文鋪墊,可輕讀;“其間”以下六句寫心情,也要用嘆惋之聲;“今夜”以下四句表請求,應讀得懇切。

第五段:結尾兩句餘味無窮,讀完上句宜稍稍延長,再緩緩讀出下句。

【說明:“自主閱讀”是“誦讀明意,把握結構”這一教學過程的設計原則。因爲只有自主性的閱讀,才能使學生對內容有更深刻的感受,因此,無須像傳統教學那樣,教師首先將生字詞預先寫在黑板上。至於講析內容的詳略,則應視學生對“問題3”的回答而定,講析應定位在對學生的自主閱讀起引導作用這一原則上。】

(一)、品味美妙的音樂描寫,欣賞語言的形象美

1、請一位同學按以上的誦讀指導朗讀第二段,然後再請全班同學集體朗讀。

2、第二段對音樂的描寫非常成功,堪稱是我國古典詩歌中描寫音樂的絕唱。那麼詩人是如何將這無形的音樂表現得如此美妙的呢?

①、用豐富多彩的比喻,形象地描寫音樂的美妙、節奏的變化,使讀者能通過文字領略到美妙的音樂形象。詩人選用普通的聲響作喻體,將訴諸聽覺的音樂形諸文字,使那飄渺即逝的無形音樂變得仰之可視,俯之可感。這些美妙的文字對刻畫音樂形象到底起到什麼作用呢?(教師示例後請學生分析。)

如急雨:形容樂曲之濁重沉響,節拍急促。

如私語:形容樂曲之輕柔尖細,委婉纏綿。

大珠小珠落玉盤:形容樂曲之錯落有致,明快清脆。

間關鶯語花底滑:形容樂曲之悠揚婉轉,悅耳動聽。

②、以聽者的感受襯托音樂的聲情並茂。(學生找出描寫詩人“聽”的感受的詩句並作簡要的分析,然後教師歸納)

詩人對音樂的描寫可謂聲情並茂,真切感受人;更重要的是詩人從旋律節奏的仰揚快慢的變化之中“聽”出了琵琶女的“有情”,“聽”出了琵琶女複雜的內心情感。一個“漂淪憔悴”的琵琶女的形象就展現在讀者面前,併爲後面“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情感受抒發作了厚實的鋪墊。

③、用環境描寫表現音樂的魅力。(由學生分析,教師啓發性提示。)

3、全班集體朗讀第二段。

【說明:欣賞形象之美,品味語言之妙,不能完全由學生完成,因爲學生沒有豐富的人生經歷和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因此“品味欣賞”這一教學過程,須由教師引導學生逐步感悟詩人的人生體驗,慢慢培養學生獨自領悟的能力。】

(二)、課外拓展(預先印製好,下課時發給學生)

1、比較《明湖居聽書》與《琵琶行》中的音樂描寫,分別指出其描寫音樂的目的。

2、閱讀下段文字,回答文後問題。

《琵琶行》亦是絕作。然身爲本郡上佐,送客到船,聞鄰船有琵琶女,不問良賤,即呼使奏技,此豈居官者所爲?豈唐時法令疏闊若此?蓋特香山藉以爲題,發抒其才思耳。然在鄂州,又有《夜聞歌者》一首雲:“夜泊鸚鵡洲,秋江月澄澈。鄰船有歌者,發調堪愁絕。歌罷繼以泣,泣聲通復咽。尋聲見其人,有婦顏如雪。獨倚帆檣立,娉婷十七八。夜淚似珍珠,雙雙墮明月。借問誰家婦,歌泣何悽切?一問一沾襟,低眉終不說。”則聞歌覓人,竟有其事,恬不爲怪矣。(趙翼《歐北詩話》)

①、趙翼認爲白居易不應該不顧身份地邀請琵琶女彈奏琵琶。你是怎樣看待這一問的?(可從白居易的現實主義詩風及其能衝破封建等級觀念的角度回答。)

②、琵琶女“沉呤”片刻、“放撥插弦”之後,主動“自言”身世,而歌女“一問一沾襟,低眉終不說”。你認爲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一差異?(學生的回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③、你愛讀《琵琶行》和《夜聞歌者》兩首詩中的哪一首,爲什麼?

【說明:知識的海洋是無窮的,必須培養學生遨遊知識海洋的能力。“課外拓展”設計的題目,給了學生充分的想像空間,同時又能引導學生逐步學會研究性閱讀。】

《琵琶行》教案 篇5

《琵琶行》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目的

學習詩歌,瞭解琵琶女和詩人的悲慘遭遇,從中體會當時社會現實的黑暗。

誦讀詩人描寫音樂的詩句,深切體會詩人描摹之精彩。

分析詩歌,瞭解本詩以音樂敘事的特點,把握文章縝密的結構。

教學重點

分析詩人描寫音樂的詩句,深切體會詩人描摹之精彩。

教學難點

分析詩歌,瞭解本詩以音樂敘事的特點,把握文章縝密的結構。

教學過程

導入

由對聯“楓葉四弦秋棖觸天涯遷謫恨,潯陽千尺水句留江山別離情。”導入。

作者簡況

1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以44歲爲分界線,前期抱定“兼濟天下”之思,後期則“獨善其身”。

2 詩歌主張

“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聲,莫深乎義。詩者:根情、苗言、華聲、實義。”(《與元九書》)——詩歌的政治作用和社會意義。

“文章合爲時而著,詩歌合爲事而作。”(《與元九書》)——反映時事,爲現實而作。

“唯歌生民病,願得天子知”(《寄唐生》)——反映人發疾苦。

3 詩作《白氏長慶集》71卷,存詩2806首。

諷喻詩、閒適詩、感傷詩、雜律詩——分類

“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心能唱《琵琶》篇”——唐宣宗李忱題

誦讀《琵琶行》

1讀

(1)初讀,要求a、正確發音、斷句、體會其於詩句中抒發的感情

b、着重體會詩人對音樂描寫的段落

(2)再讀 “轉軸撥絃三兩聲——四弦一聲如裂帛”一段。

(3)三讀理清詩歌的敘事思路。

2品讀詩詞

(1)概括詩詞每部分的內容

(2)用現代語言描述白居易介紹的這段琵琶曲,並給予評述。

詩歌賞析

1詩歌首段主要寫了什麼內容?

明確:首句交待地點、時間、事件,次句以景物描寫渲染人物心境(悲涼、悽楚、孤寂)以下幾句皆承此而來,“醉不成歡慘將別”,直接表述了友人相別的淒涼情景,“茫茫江浸月”更是一片迷茫、一片冰涼、一片愁緒,把別時之情傷託於眼前。“忽聞水上琵琶聲”,在沉寂之中飄來了渺渺之音,令人忘憂而喜。“主人忘歸客不發”,可見技高曲佳。詩人由述別情,寫悽景引出思管絃之情。又由“無管絃”、“慘將別”襯托琵琶曲佳,琵琶女技高。

2詩人聽到琵琶曲後的情緒如何?琵琶女的態度又如何?請用具體詩句分析。

明確:“暗問”“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千呼萬喚”,詩人爲琵琶曲所吸引而熱切邀請琵琶女(欣喜、迫切)。“琵琶聲停欲語遲”“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詩人以動作刻畫其作爲女子的羞澀。

3詩人如何描摹琵琶曲的,請具體分析。

明確:從“轉軸撥絃三兩聲”到“唯見江心秋月白”,正面工描琵琶女彈奏琵琶技藝的精湛及樂曲所表現出的感情色彩。“轉軸撥絃三兩聲”調絃校音還沒有正式彈,但是已“有情”,正式彈奏,“弦弦”“聲聲”都表現出低沉抑鬱的情思,彷彿在講述“平生不得志”。隨着音樂旋律的發展,琵琶女把感情完全溶入彈奏之中,“說盡心中無限事”。“輕攏慢捻抹復挑,初中《霓裳》後《六幺》”。指法靈活多變、樂曲內容的豐富和彈奏難度之大。從“未成曲調先有情”到“似訴平生不得志”,再到“說盡心中無限事”,既是琵琶女調試核音、正式彈奏任情驅使,隨心所欲演奏的描寫,也是詩人從視覺、聽覺和感覺等角度作的層次分明的描寫。接着精細描述琵琶曲的旋律聲音

詩人描述大絃聲音粗壯,小絃聲音細小,先以象聲詞狀其音“嘈嘈”“切切”,再經比喻使之形象化“如急雨”“如私語”,大弦之聲與小弦之聲交遞進行,有如“大珠小珠落玉盤”,旋律起伏抑揚,聲音清脆圓潤,本是無形,卻訴之於視覺形象、聽覺形象。樂曲旋律不斷變化着:時而宛轉如花間鶯語,時而壓抑幽咽似冰下泉流,“冰泉冷澀”凝絕難通,不通而“聲暫歇”。旋律由舒徐流暢逐漸沉咽直至低沉停頓,此時音斷而意不斷,餘音嫋嫋,意味無窮。恰是“別有幽情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可就是在人們仔細玩味,低徊無限之時,那樂曲又是像“銀瓶乍破”“鐵騎突出”,紛繁多思的情感噴薄而出,樂曲由低谷推向高潮,激越雄壯。然而誰料正是積勢噴發,感情高亢激越之際,“四弦一聲如破帛”,樂曲嘎然而止,令人思之不及,又思之切切。

音樂是難以捕捉的,白居易卻藉助語言把它變成了讀者易於感覺的具體形象,他用生活中人人可以感覺到的聲音比喻各種不同的音樂節奏和旋律,他着重寫彈者和聽者的感情交流,不但寫有聲,還寫無聲,用樂曲休止時的餘韻來渲染樂曲的效果。

4請就琵琶女自述身世一節,具體分析其形象。

明確:

世人重色輕才:“曲罷曾教善才服”(強中之強),“妝成每被秋娘妒”(美中之美),“五陵年少爭纏頭”(色藝雙全),“暮去朝來顏色故”(年老色衰),“門前冷落鞍馬稀”。

商人重利輕情:“商人重利輕離別”——“夢啼幢淚紅闌干”,嫁作商人婦孤苦空虛而夢“少年事”,而夢中之景更增今日生活之可悲,故張弦代語,排遣愁緒,這正是“忽聞水上琵琶聲”一幕。

5詩人爲何泣下最多?

明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詩人與琵琶女雖不是一個階層的人,但是兩人遭遇的感覺相似,同是盛極而哀的“天涯淪落人”,兩人雖是偶遇卻似知已。詩人在這段細述潯陽城的環境特點,雖未指斥朝政,卻語語不滿,字字牢騷,如此來表達鬱悶悲憤的心情,這恰好說明了爲何詩人能夠深悟琵琶女所談之曲。琵琶女感我“此言良久立”,她在思何?同是天涯淪落人,詩人同情她,她亦憐惜詩人,兩人感情相通、相互瞭解,“更坐彈一曲”,“悽悽不似像前聲”,溶進了他的遭遇不平的憤懣之情,而詩人聽曲如聽訴自身遭遇,在極富感染力的樂曲中,他淚溼青衫,任情奔溢。

6小結:

(1)秋夜送客聞琵琶聲 別情、悽景——無管絃

(2)江心對月賞琵琶曲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技藝精湛 樂曲美妙

(3)悄然聽訴身世苦 世人重色輕才 商人重利寡情

(4)同病相憐發感慨 同是天涯淪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識

這裏的(2)之樂曲表現着(3)(4)所包含的內容,(3)(4)實是對(1)(2)的補充。以曲事相合這是本文的特色之一,這一點變體現出詩歌結構縝密,照應緊密,情事相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