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銘教案九篇

作爲一名老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藉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麼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陋室銘教案9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陋室銘教案九篇

陋室銘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背誦默寫,理解課文內容及其寓意。

瞭解託物言志的寫法。

認識作品的現實意義,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熟讀成頌。

理解課文內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學習託物言志的寫法。

課時安排

二課時

第一課時

新課導入

同學們,在上課以前,我想先請大家做一 道選擇題。一間王公大廈,裝飾華美,金碧輝煌,你想要得到它,必須說很多違背良心的話,做許多喪盡天良的事;有一間斗室,非常簡陋,但是有青山綠水,知音相伴,你想得到它,它就在你身邊。如果是你,你會選擇什麼?(學生答選後者)恭喜你,你的選擇居然和唐代大詩人劉禹錫的選擇一樣。相信你會成爲新時代的劉禹錫。

一、 以多種方式熟讀課文。

1、 齊讀(.課件2)

2、 聽錄音範讀

3、 引導斷句(.課件3)

4、 請同學讀

5、 再齊讀

6、 跟讀錄音

二、 解決生字詞,疏通大意。(.課件)

三、作者簡介,欣賞他的作品。(“陋室”的名字是誰取的?他是何許人也?).課件

四、文體簡介(.課件)

五、問題探究:

1、粗課文生,同學們對陋室總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

2、 “陋室”爲什麼“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主旨)(.課件11)

3、 這八個字中哪兩個字最爲關鍵?(德馨)

4、 作者是一開篇就寫自己“德馨”的嗎?他是怎樣引出“德馨”的呢?

明確:前兩句以山水引出陋室,從而寫到“惟吾德馨”。

5、前兩句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其作用是什麼?

明確:對偶、類比起興。以虛襯實,以山水引出陋室。

簡介類比與興的有關知識。(.課件12)

6、作者的“德馨”表現在何處?(“苔痕上階綠”至“無案牘之勞形”五句).課件13

“苔痕”兩句 ——清幽寧靜,不染浮華。 環境之雅

到這裏來的人多不多?(不多。從“苔痕上階綠”可以看出)

到陋室來的人不多,到底是些什麼人呢?(鴻儒)

寫鴻儒是爲了說明什麼?

“談笑”兩句 —— 交往高雅脫俗 交往之雅

朋友來了做些什麼?可以看出室主人的志趣如何?(高雅)

“可以調素琴……勞形”四句——生活情趣高雅 情趣之雅

託物言志:藉助某事某物,闡發道理 、抒發感情的一種.寫作手法。

7、 作者明明在頌自己的陋室,爲什麼又寫“諸葛廬”、“子云亭”?(以“廬”、“亭”比“陋室”,以“諸葛、子云”自此)

8、 作者自比“諸葛”、“子云”的目的何在?(表明作者想從政治上和文學上都幹出一番事業。)

9、 那麼,可以看出作者是個什麼樣的人?(有遠大的抱負)

10、 由此看來,這一句在表意上是“畫蛇添足”還是更進一層?(更進一層,是“德馨”的深化)

小 結

略。

第二課時

一、 檢查舊課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陋室銘》,誰能告訴我什麼叫做“託物言志”。

以圖片引導回憶舊課。(板書)

二、 導入新課

全文結局“何陋之有?”照應了文中哪一句?(惟吾德馨)

“孔子云:何陋之有?(.課件15)”

此處引用孔子的話證"陋室"說明"有德者居之,則陋室不陋。"與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遙相呼應。把個"陋"字徹底翻了過來,達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這是全文的點睛之筆。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潔傲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三、 品一品,你認爲哪一句纔是本文的主旨。爲什麼?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課件)

四、文言知識歸納。(.課件16)

五、.總結拓展

爲你的家取個好聽的名字。

陋室銘教案 篇2

一、教學目標:

1、理解託物言志的寫法。

A層:藉助註解瞭解課文大意

B層: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

C層:理解課文託物言志的寫法

2、誦讀要求

A層:準確流暢地朗讀課文

B層: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C層:背誦課文

二、教學設想:

1、學習文質兼美的古文,不宜瑣碎地串講字詞,以破壞其美感。可通過聽說讀等多種方式,利用實物投影錄音機電腦多媒體等多種手段來促進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把握及深入學習。

2、課前佈置學生預習,要求學生對照註解讀通課文內容,並根據自己對課文內容的認識畫一幅畫。

3、安排一課時。

三、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語設計:我國古代的名士文人常常喜歡借物來抒情言志,例如,他們借梅花來表現自己純潔堅定的品格和高雅的志趣,借竹來寫出自己堅守節操,借蓮來表現自己的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行。今天我們將共同學習一篇古代散文中的名篇,它同樣運用了託物言志的寫法。請大家翻開書P176頁。

(二)初步感知課文

1、問題設計:⑴、從課題可看出作者寫的對象是什麼?(陋室。)

⑵、“銘”是什麼?(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稱述功德的文字叫銘,後來成爲一種文體,這種文體通常都是用韻的。)

2、過渡語:我國古代的詩文有很多都是用韻的,這些文章往往讀起來琅琅上口,極具音樂美,讓我們齊聲朗讀,共同感受。

3、全班朗讀課文。

教師點評並過渡:若要讀出其中的情味,還要靠我們深入學習,請大家看我們的學習任務。

4、[電腦屏幕:教學目標]

(三)整體把握課文,檢查A層目標的達成情況

1、問題設計:⑴、在這篇文章裏作者主要寫的是什麼?(陋室。)

⑵、什麼是陋室呢?(室名,簡陋的房子。)

⑶、是誰給它起的名字?(劉禹錫。)

⑷、他是何許人也?(唐朝的詩人哲學家。)

⑸、古代文人總喜歡給自己的房子起一些優雅的名字,如“瀟湘館”“含芳閣”等,那作者爲什麼要給他自己的房子起名叫“陋室”呢?難道他的房子真的很簡陋嗎?請大家閱讀課文,將與陋室有關的內容用括號括起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如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2、讓學生朗讀描寫陋室的句子。

3、過渡語:剛纔我們朗讀了劉禹錫先生描寫他的陋室的語句,我想,每個同學的頭腦裏都會浮現出了不同的畫面,你能不能用一句話來給大家描繪一下你想象的陋室呢?描繪時可用上這樣的句式

4、[板書:陋室的很,你看。]

5、過渡語:陋室是什麼樣的呢?我想經過這些同學的一番描繪,大家頭腦裏的畫面更加清晰了。然而我覺得介紹陋室單靠嘴巴來說不夠形象也不夠生動,要是能看到陋室那該多好啊。幸好我們的同學已經在課前根據自己的理解,發揮自己的想象把陋室畫下來了,讓我們來欣賞欣賞。

(四)深入品味課文,達到B層目標

1、[投影:五幅學生的繪畫作品]

2、分層要求:A層:

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陋室銘》教案四》,來自網!

觀察並指出畫面上的內容

B層:描繪畫面內容並指出其繪畫所依據的課文上的語句。

C層:指出畫面中較有創意的地方,點評繪畫者的想象是否合理

3、針對每一幅畫,教師可提供思考的問題:

⑴、請仔細觀察,畫面上的東西哪些是課文裏提到的,哪些是通過想象加上去的?

⑵、畫中桌上放的是什麼?架上擺的是什麼?是公府文案嗎?

⑶、這幅畫的主色調是什麼?它給人一種什麼感覺?作者爲什麼不把陋室畫在繁華的街上而是放在竹林裏?

⑷、這畫比較有創意的地方在哪裏?畫上的人是劉禹錫本人還是他的農民朋友?

⑸、畫裏的人都挺高興的,他們的身份是什麼?在幹什麼?

4、小結並過渡:通過作者的描繪和大家的圖畫,我們可清晰地看到這麼一幅畫面:青苔使陋室的臺階生綠,碧綠的草由於光的映照透過陋室的簾籠使屋內呈現青色,這真使人悅目;室主人或邀客談笑,或窗下撫琴,或展卷讀經,可以樂而忘憂,舒胸吐臆,尋求那超凡脫世的真諦,這使他爽心。陋室有如此悅目的美景,又有許多可以暢懷的知音與爽心的雅事,這真讓人喜愛呀。

如果你是劉禹錫先生,你將以怎樣的口吻來向別人介紹你的陋室呢?(懷得意喜愛之情)請大家聽錄音感受文章的感情。

5、[放錄音:陋室銘]

6、讓學生充滿感情地朗讀課文。

(五)總結提高,達到C層目標

1、問題設計:⑴、作者從哪幾個方面描繪了陋室?(環境人物室中事)

⑵、從作者的描繪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在作者的眼裏,他的房子是“陋”還是“不陋”?(不陋。)

⑶、作者認爲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麼?請用原文來回答。(惟吾德馨)

⑷、像這樣的房子在達官貴人的眼裏是“陋”還是“不陋”?(當然“陋”。)

⑸、作者居於陋室卻不嫌其陋,居於陋室卻不失其雅緻的生活並能充滿感情地描繪陋室,可見作者是一個怎樣的人?(高潔傲岸安貧樂道之人。)

⑹、課文開頭的兩句話是什麼意思?它們與陋室有什麼關係?(用有仙之山和有龍之水與陋室類比,表明陋室也具有“名”與“靈”的性質。)

⑺、“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又是什麼意思?它們與陋室有什麼關係?作者這麼寫有什麼作用?(用諸葛廬和子云亭與陋室類比,意在以古代名賢自況,表明陋室的主人也有古代名賢的志趣和抱負,在更高境界上頌揚了“惟吾德馨”,說明陋室不陋。)

2、總結:作者的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沒有直接表達出來,而是通過對居室的情景的描繪體現出來,這種寫法就是託物言志。我們平時寫作時也可以通過對自己的居室情景的描繪,形容其特徵,表達出你的心志和情趣。

(六)回顧所學,背誦課文

1、[電腦屏幕:課文板書]

2、讓各層學生總結本堂課的學習要點。

3、指導學生依照板書的提示背誦課文。

4、先齊背,後抽背。

(七)佈置作業

陋室銘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掌握作者。

2、掌握本課實詞重點語句。

3、能順暢的翻譯課文。

4、能用原文回答問題。

5、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及難點:

同目標2、3、4。

教 具:網絡教室。

課 時:1

教 法:小組討論,自學

教學過程:

一、以《酬樂天揚州席上出逢見贈》導入,學生介紹作者。

本文選自《全唐文》。作者劉禹錫(772—842),唐代詩人,哲學家。字夢得,洛陽人。曾中進士,官接監察御史。他熱心贊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政治革新失敗後,被貶官降職多次。他與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劉賓客集》。這篇《陋室銘》是他貶爲和州刺史時在任上寫的。

二、出示學習目標

三、檢查預習

1. 讀準字音

2. 朗讀課文,可採取多種方法朗讀,如老師範讀、聽課文錄音、學生個別讀、集體朗讀等。

3.

四、學生分小組進入網絡完成學習任務。

1、請學生逐句翻譯課文。掌握重點詞語。

有仙則名:著名。 有龍則靈:靈異。

斯是陋室:這。 惟吾德馨: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

苔痕上階綠:長到。 草色入簾青:映入。

談笑有鴻儒:博學的人。 往來無白丁:指沒有什麼學問的人。

無絲竹之亂耳:指琴瑟、管絃等樂器,這裏借代奏樂的聲音。

無案牘之勞形:案牘:官府的公文。勞形:使身體勞累。

何陋之有:是有何陋的倒裝句,有什麼簡陋的呢?

2、提問:“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運用什麼修辭手法?在文中起什麼作用?

運用比喻、對偶起興,以虛襯實,以山水引出陋室。

3、提問:“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這兩句在文中起什麼作用?深刻含義是什麼?

“陋室”二字扣題。“德馨”二字統領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強語氣。這兩句包含兩層意思,一層是由於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卻了室陋,另一層意思是由於人的品德高尚爲陋室增光添採。

4、提問:“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是寫什麼?

寫陋室幽雅恬靜的自然環境。

5、提問:“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是寫什麼?

寫陋室來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樣的高雅。

6、提問:“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這幾句寫什麼?

寫室中事。可見主人高雅脫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7、提問:“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這兩句寫什麼?

運用類比,引古賢之名定證“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賢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賢的志趣和抱負。

8、提問:“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寫什麼?

語見《論語·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認爲,九夷雖然簡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裏,就不簡陋了。此處引用孔子的話證“陋室”說明“有德者居之,則陋室不陋。”與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遙相呼應。把個“陋”字徹底翻了過來,達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這是全文的點睛之筆。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潔傲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四、完成課堂反饋

陋室銘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能準確識記重點文言實詞,翻譯課文。

2、把握文章結構,深入瞭解文章內容。

情感目標

3、能明確理解作者那種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4、發表自己的感悟,確立自己的人生志趣追求。

教學重點

翻譯課文,瞭解課文大意。

教學難點

深入理解短文的寓意,能與作者進行對話。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設計理念

張揚師生個性,強調朗讀品位、滲透學法指導,重視合作討論。打造美讀、美教的課堂模式。

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營造美

1、講述劉禹錫被欺寫陋室銘的故事。

2、銘,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來歌功頌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後來發展爲一種獨立的文體。這種文體,形式短小、文字簡潔,句式工整而且押韻。

二、初讀課文感知美

讀韻文最好從朗讀入手,大家先仔細看視頻,並在難讀難寫的字標註一下,注意聽準字音,注意句子的語氣語調。

1、明確朗讀的要求技巧。2、初步掌握詞句的意思。

學生結合課文提示註解自由地大聲地朗讀課文

三、譯讀課文通內容

學生合作翻譯全文,提示:

(1)藉助註釋,讀出疑點(2)注意字句,翻譯課文

四、細讀句子鑑賞美

我們再來細細分析下課文,我問大家一些問題。(也可由學生提問,老師補充問題,引導大家挖掘課文內涵。)

1、大家說說,這篇銘文到底要告訴我們什麼呢?作者寫文章的目的是什麼呢?那大家可以從文中找出具體的表達作者寫作目的的語言麼?文章是怎麼樣引出“德馨”的呢?前兩句是用了什麼樣的修辭手法?

2、韻文從哪些方面體現作者的“德馨”呢?

3、作者已經從那三方面說明了陋室不陋,又爲什麼寫“南陽……,西蜀……”?有什麼作用?(用類比的方法從而突出陋室不陋)

4、最後一句孔子的話是什麼意思?

(用“何陋之有?”反問,言外之意是“不陋”與文章開頭相呼應,更好表達了作者不慕榮利、安貧樂道的精神,是全文的點睛之筆。)

根據大家發言整理成板書:

設喻引題山水喻陋室

仙龍喻德馨

環境清幽(景)

陋室不陋交往高雅(友)

生活恬適(趣)

古賢自喻反問點題

五、巧取雅稱創造美

美好的時光總是那麼短暫,轉眼間就要和劉禹錫說再見了,離別在即,你不想留下點什麼紀念嗎?老師有個建議,你可以給劉禹錫的陋室起一個雅稱,比如──清心齋;也可以給劉禹錫送一塊匾額,比如──室陋德馨。起名時要說說根據。

啓發學生把自己讀到的東西表達出來。結合自己的觀察,如電視裏看到的、外出時觀察的宅名,給劉禹錫的陋室擬個合適的雅稱。

六、對話作者表現美

時間真快,不想說再見,也得再見了。老師建議大家這樣和劉禹錫話別,以“劉公,我想對你說……”爲開頭說一段心裏話。

學生思考後說話。

七、課後練習鞏固美

1、將“劉公,我想對你說……”整理成一篇隨筆。

2、背誦全文給你的父母聽。

陋室銘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這篇銘文通過讚揚簡陋的居室,表達了作者不慕榮利、保持高尚節操的願望和不求聞達、安貧樂道的高尚情操。讓學生在積累鞏固古文言文的同時受到情感的薰陶,得到品格上的教育。

設計理念:

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文言文大意,掌握作者情感傾向,結合個人的認知體驗闡發閱讀體悟,汲取精神營養。

研究主旨:

“建構式”文言文閱讀(指創設具體情境,引導學生自主研讀,在體驗活動的過程中,發現語言規律,歸類建構並強化文言認知體系;在文本材料理解的基礎上建構起文本的整體認識;在文化內涵的挖掘中建構起相關的人文知識體系)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讀懂課文,理解文言大意,深入瞭解文章內容。

2、瞭解“銘”的特點和託物言志的特點,以及瞭解“興”的特點。

3、分析作者情操和志趣,發表自己的感悟。

過程與方法:

1、對照註釋利用工具書瞭解文言大意。

2、合作學習,疏通文意。

3、探究討論,拓展延伸,聯繫生活,發表意見。

情感、態度、價值觀:

瞭解作者不慕榮利、安貧樂道的情懷,學習並樹立正確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

1.加強朗讀學習,在誦讀課文的過程中正音、釋詞,理解全文內容。

2.在理解文意、流利誦讀的基礎上,背誦並默寫全文。

3.明確本文借物喻理、託物抒情的寫法,理解文章如何通過描繪

景物和陋室的生活來表現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教學難點

學習本文借物喻理、託物抒情的寫法,理解文章如何通過描繪景物和陋室的生活來表現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教學方法

文言文“五讀法”:誦讀——品讀——演讀——審讀——悟讀

教具準備

錄音機、磁帶,小黑板、寫有物品名稱的紙牌8張

教學過程

一、講述,走近陋室

給大家講個有關劉禹錫的小故事吧:

貞元九年(793),劉禹錫中進士後,官至太子賓客,加檢校禮部尚書,可謂官運亨通。後因他參加王叔文的永貞革新運動,得罪了當朝權貴寵臣,被德宗皇帝貶至安徽和州當通判。按當時地方官府的規定,他本應住衙門三間大廈的官邸。可是,和州的知縣是個勢利之徒,他見劉禹錫貶官而來,便多般刁難。先是安排他住在縣城南門,不久,又要他搬至北門,由原先的三間屋縮小到一間半,不久又要他搬居城中。半年之間,連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狹小,一次比一次簡陋,全家老小根本無法安身。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劉禹錫提筆寫下了《陋室銘》這篇文章,並請他的好朋友,當時的大書法家柳公權書碑勒石,立於門前,以示“紀念”,一時轟動朝野。

現在,一千多年過去了,沒有人會記住那個勢利的縣官,但劉禹錫的這篇《陋室銘》,卻光照歷史,留傳千古。

(設計意圖:講述故事,營造情境,喚起學生對陋室瞭解的渴望,激起學生對《陋室銘》及其劉禹錫的探究慾望。)

陋室銘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這篇銘文通過讚揚簡陋的居室,表達了作者不慕榮利、保持高尚節操的願望和不求聞達、安貧樂道的高尚情操。讓學生在積累鞏固古文言文的同時受到情感的薰陶,得到品格上的教育。

設計理念:

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文言文大意,掌握作者情感傾向,結合個人的認知體驗闡發閱讀體悟,汲取精神營養。

知識與技能:

一、讀懂課文,理解文言大意,

二、把握文章結構,深入瞭解文章內容,

三、分析作者情操和志趣,

四、發表自己的感悟,

五、瞭解“銘”的特點和託物言志的特點,以及瞭解“興”的特點。

過程與方法:一、對照註釋利用工具書瞭解文言大意,

二、合作學習,疏通文意,

三、師生互動,深入分析,

四、探究討論,拓展延伸,聯繫生活,發表意見。

情感、態度、價值觀:瞭解作者不慕榮利、安貧樂道的情懷,學習並樹立正確的人生態度。

教學策略: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多媒體

《陋室銘》課堂教學過程

一、導入

《考試銘》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學不在深,作弊則靈。斯是教室,惟吾閒情。小說傳得快,雜誌翻得勤。琢磨下圍棋,尋思看電影。無書聲之亂耳,無複習之勞形。雖非跳舞場,堪比遊樂廳。心裏雲:混張文憑。”

看得出大家很開心,不光是因爲這位同學讀得好,也因爲它的內容確實引人發笑,這首“考試銘”只是一種模仿,大家知道是模仿哪首詩的?(生答)雖然可以搏人一笑,但沒有什麼價值。只有劉禹錫,有真情實感,才寫出流傳於世的佳作。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學習那篇傳誦千年而不衰的道德絕唱——《陋室銘》。

二、聽錄音

現在請大家先聽錄音,在聽錄音的同時,一定要注意錄音裏的停頓、字音。好了,來聽!

聽完錄音,大家肯定對題目有些不解。“陋室”當然就不用說了,那“銘”呢?誰來說說什麼是“銘”。(生述)

對,銘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後來成爲一種文體。

三、錄音朗讀非常優美,給我們帶來美的享受,那我們也試着來讀一下課文。(生齊讀)

四、個別讀

大家讀得很好,我們再請一位同學來讀,在他讀的時候,大家仔細聽。第一要注意他的停頓、字音。第二大家要把不懂的都畫出來。

(讀完之後)評價賞識:他讀得字音都很標準,就是停頓出了錯。大家知道是哪處麼?同學們來指出,總體來說,他讀得很好。大家給他鼓鼓掌。

五、討論

古語云:書讀百遍,其意自現。我相信大家一定對課文有了初步的瞭解,現在請大家暢所欲言,分小組討論,疏通文意。(巡視)有什麼不懂的,可以問我,一會我再考察大家討論的結果。

在大家的合作過程中,老師發現了一些共性的問題,也是我們學習的重點,現在讓我們共同瞭解並掌握它們。

第一、詞類活用: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名:名詞活用爲動詞,聞名,出名。

苔痕上階綠上:方位名詞活用爲動詞,長上。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犢之勞形亂,形容詞使動用法,使……擾亂,勞,使……勞累。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大家解釋下這句。注意絲竹,這裏代指音樂。

第二、古今異義

無案牘之勞形形,身,今常用爲:樣子。

惟吾德馨馨,美好。今爲:芳香。

談笑有鴻儒鴻,大,淵博。今指鴻雁,書信。

無絲竹之亂耳絲竹,指管絃樂,這裏指聲音。今指絲綢和竹子。

第三、賓語前置:

孔子云:何陋之有?即“有何陋之”。疑問代詞“何”作賓語,前置。其中的“之”,爲助詞,賓語前置的標誌。

五、韻律

在大家的合作之下,這篇課文已經明朗化了,爲了更深入得了解課文,讓我們充滿感情的再讀一次課文。

同學們讀的是越來越好了,那麼我現在問大家一個問題:你們發現這篇文章在文字上有什麼規律嗎?

有些字很押韻。能具體找出是哪些字嗎?名、靈、馨、青、丁、經、形、亭。稍微細心一點的學生應該還注意到,這些字都在第幾句的後面?二、四、六句等。也就是說都在偶句的韻腳上押韻,這也是前面我們所講到的“銘”這種文體的特徵,一般都是要用韻的。

六、分析課文

我們再來細細分析下課文,我問大家一些問題。

大家說說,這篇銘文到底要告訴我們什麼呢?作者寫文章的目的是什麼呢?

那大家可以從文中找出具體的表達作者寫作目的的語言麼?是怎麼樣引出德馨的呢?前兩句是用了什麼樣的修辭手法?

又從哪些方面體現作者的德馨呢?

作者已經從那三方面說明了陋室不陋,又爲什麼寫“南陽……,西蜀……”?有什麼作用?

最後一句孔子的話是什麼意思?會不會重複?與早自習預習過的作者情況相結合考慮。

板書(多媒體顯示)

七、小結

作者先用比興、對偶,引出“陋室不陋”,又從自然環境的優美,往來人物的不俗,生活情趣的高雅襯托陋室不陋,表明“惟吾德馨”,又以“諸葛廬”“子云亭”做類比,暗示陋室不陋,引用孔子的話畫龍點睛,總結全文。這篇銘文通過讚揚簡陋的居室,表達了作者不慕榮利、保持高尚節操的願望和不求聞達、安貧樂道的高尚情操。這種寫法就是託物言志。

八、拓展

那麼,大家是否同意作者這種獨善其身、安貧樂道的做法呢?可以各抒己見,如果你是劉禹錫,你在當時被排擠的情況下會怎麼做?

九、總結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時代不同,處境不同,就會有不同的'人生態度,生活態度。希望大家在生活中都能樹立正確的積極向上的健康的人生態度。

十、作業

討論題寫在日記本上。

板書設計:

臺痕上……環境之雅

山仙

水龍德馨談笑有……交往之雅南陽、西蜀

(起興、比喻、對偶)(類比)

可以調……情趣之雅、安貧樂道、不慕榮利

(託物言志)何陋之有?

前後相呼應

陋室銘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文言詞語的積累。

2、學習本文託物言志的寫法。

3、體會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懷。

教學重點:

1、 積累文言詞語。

2、 理解文章內容,體會作者情感。

教學難點:

1、 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情感。

2、 託物言志的運用。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在現實生活中,有人經常與他人比吃穿,甚至有人埋怨沒出生於一個富有的家庭。老師認爲:衣不在好,整潔就成;家不在富,溫馨就行。虛榮心是要不得的。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劉禹錫的《陋室銘》,瞭解一下作者通過對陋室的描寫所表現出的情趣,我們從中或許能領悟出一些道理。

二、 展示預習成果:題解,作者。(關於課文題目,誰來展示一下你的預習成果?誰來簡介作者呢?)

三、 朗讀:自由讀---點名讀-----範讀----齊讀(點名讀可以簡單點評,大家來聽一下名家的朗讀,注意節奏和銘文的韻味)

四、 交流翻譯。(結合課文註釋自己譯或者與同桌交流,翻譯出來後簡單評論)

五、 疑難詞句。(那麼大家還有沒有哪些不會的詞句呢,出示課件)

六、出示思考題,四人小組討論。

(同學們已對課文有了初步的理解,我們請男同學來朗讀一遍課文。字面上意思理解了並不等於理解了課文,俗話說獨學而無友,孤陋而寡聞,現在根據老師的問題同學們來思考一下,或者四人小組討論一下。進一步探討課文。)

1、本文統領全文表達文章主旨的的名子是哪一句?

(從此句話來看,陋室陋嗎?)

2、本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寫陋室不陋的?各有什麼特點?

(1)自然環境--------優雅

(2)交往人物---------儒雅

(3)日常生活---------高雅

(各從課文中找出這些句子)

“苔……青”:對偶,擬人,用一個詞來形容這樣的環境的話用一個什麼詞? “談……丁”:與劉禹錫交往的都是些什麼樣的人呢?鴻儒,與韓愈,柳宗元,白居易之間的性情互賞,切蹉詩文,詩酒唱和,不只給後代留下了豐富的詩歌遺產,而且傳遞着不熄的精神薪火。這些人也是雅,是一種儒雅。 “可……形”:作者追求的不是庸俗物質上的享受而是一種精神層面上的,用一個什麼詞來形容這種生活?與庸俗相反的詞,什麼雅?

那麼詳細地描寫陋室單純是爲了給陋室作銘嗎?不是,是爲了表現自己的的品德,作者很含蓄地將自己的志向情操表達在具體事物上這種寫法叫託物言志。這裏作者託的物是什麼,表達的是什麼志?(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懷)

3、課文名爲《陋室銘》,爲何結尾是“孔子云:‘何陋之有’”?這是否矛盾?

明確:不矛盾。題目中的“陋”是書房的形陋,而結尾處的“陋”是鄙俗的意思,指只要室中人品德高尚,房屋就不簡陋,緊扣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即這雖是陋室,但作爲主人的我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簡陋了。

4、文章起筆寫山水似乎與陋室不相干,爲什麼要這樣寫?

明確:古代傳說中,山中有神仙,這山就是名山;水中有蛟龍,這水就是靈水。既然山之名不在於高而在於仙,水之靈不在於深而在於龍,那麼室之陋與不陋,就不在於它是否豪華寶貴,而在於主人的德行是否高尚了。用山水來引出陋室,用的是類比的手法。類比是將性質,特點相同或相近的事物放在一起進行比較,以突出事物的相似之處。

我們第一課不是用的類比手法,託的物是什麼?表達了作者的不甘沉默積極進取的精神。

你還能從這篇文章中找出此類“類比”嗎?

明確: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諸葛廬和子云亭都很簡陋,因爲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們的景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我美好的品德也會讓陋室生輝,我也會像諸葛子云那樣受到後人的景仰。

七、小結課文。(課文通過山水用類比來引出陋室,點明陋室不陋是因爲作者德馨,再通過具體描寫陋室的環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來突出作者美德,再自比爲諸葛亮、揚子云,表明他的志向與抱負)

八、質疑問難。

你還有什麼不明白的或不理解的,提出來大家討論。

十、當堂背誦。

十一、課堂小結。從這篇課文你學到了什麼?

十二、仿照作者的寫法,給自己熟悉的物品寫一篇銘,比如桌子銘,鉛筆銘,電腦銘。

陋室銘教案 篇8

【學習目標】

1、熟讀文章,把握文章內容,背誦文章。

2、積累文言詞彙及句式,疏通文意。

3、理解用託物言志的寫法表達作者的高潔志趣。

【學習重點】

1、積累重點詞彙,把握文章的主旨,欣賞駢句的句式特點。

【學習難點】

2、理解用託物言志的寫法表達作者的高潔志趣。

【學習方法】

誦讀法合作探究法

學習過程:

一、預習交流

【活動一】讀寫字詞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陋室銘xxxxx惟吾德馨xx苔痕xxx

談笑有鴻儒xxx案牘之勞形xxx諸葛廬xx

2、參照註釋,解釋字詞。

有仙則名xxx有龍則靈xxx斯是陋室xxx惟吾德馨xxx往來無白丁xxx無絲竹之亂耳xxxxxx無案牘之勞形xxxxxx何陋之有xxx

談笑有鴻儒xxxx

3、重點句式何陋之有?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活動二】預習材料交流。

1、作者簡介。

劉禹錫(772——842)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xx,有xx之稱。他熱心贊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本篇是他被貶後寫的。

2、瞭解“銘”這種文體的特點。

“銘”原來是古代刻在xx文字,後來發展成爲一中文體。這種文體xx、xxx、押韻,內容上多有頌揚或鑑戒。

4、預習心得交流

二、合作學習

【活動一】引導學生閱讀

步驟1、教師範讀,學生注意讀音、斷句、語氣。

步驟2、指名學生朗讀,其他同學指出問題。全班齊讀。

步驟3、在朗讀的過程中體會句式的特點。這種句式叫駢句。

【活動二】整體感知

步驟1、結合註釋,小組合作探究,翻譯文章。

注意重點句式、詞彙。教師巡視指導。

重點句式: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孔子云:“何陋之有。”

步驟2、圈點勾畫出文中寫了陋室的哪幾方面?

【活動三】精讀突破

步驟1、文章開頭爲什麼寫山和水?

步驟2、文中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哪句?

xxxxxxxxxxxxxxxxxxxxx

步驟3、作者爲什麼在結尾提到諸葛廬、子云亭?

xxxxxxxxxxxxxxxxxxxxx

步驟4、文章結尾“何陋之有”有什麼作用?

xxxxxxxxxxxxxxxxxxxxx

步驟5、作者借陋室要表達什麼樣的情懷?這種寫法叫作?

xxxxxxxxxxxxxxxxxxxxx

【課堂小結】我學習,我總結。

重點文言詞彙、文章的寫法、駢句。

【鞏固提升】

1、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陋室銘》中寫景色之雅的句子是:xxxx,xxxx寫交往之雅的句子是:xxxx,xxxxxx。作者認爲陋室不陋的句子是:xxxxxx,xxxxx。

文章的主旨句是:xxxxx,xxxxxxx。

王歡字君厚,樂陵人也。安貧樂道,專精耽(1)學,不營(2)產業,常丐食誦《詩》,雖家無斗儲(3),意怡如(4)也。其妻患之,或焚燬其書而求改嫁,歡笑而謂之曰:“卿不聞朱買臣妻邪?”時聞者多哂(5)之。歡守志彌固,遂爲通儒。(6)

註釋:(1)耽:非常愛好。(2)謀求(3)斗儲:一斗糧食的貯存。(4)意怡如:內心還是安適愉快。(5)哂笑:譏笑(6)通儒;指貫穿古今學識淵博的儒者。

1、其妻患之xxxx2、常丐食誦詩xxxxx

翻譯句子:

歡守志彌固,遂爲通儒。xxxxxxxxxx

2、王歡與妻子的對話有什麼作用?

陋室銘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掌握文言詞彙,瞭解“銘”的特點。

2、學習本文託物言志的寫法。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認識作品的現實意義。

4、用不同時代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觀地評價古人。

教學重點:

1、誦讀品味優美的語言。

2、理解作者不慕榮利安貧樂道的情懷。

教學難點:

1、學習託物言志的寫法。

2、理解作者不慕榮利安貧樂道的情懷。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在大唐的歷史上,有一位性格倔強的詩人,三十四歲那年,因爲參加政治革新活動,一覺醒來被趕出了朝廷。十年後,召回長安後,因到玄都觀去賞桃花,寫了一首惹禍的詩:

紫陌紅塵扶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裏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

因爲這首詩,他又被貶到連州。一貶又是十四年,等他五十七歲再回到長安時,玄都觀裏的桃花已蕩然無存,只剩下一片亂草。這不怕惹禍的詩人,又寫了一首《再遊都觀》:

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開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這個人求異心理很強,幹什麼都想與衆不同,不肯人亦云。悲秋,從來就是詩人的職業病,他卻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認爲天高氣爽的秋天使人心胸開闊,更有詩意。這個人就是劉禹錫。

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他的作品《陋室銘》。

二、初步感知全文:

初讀課文,要求大聲朗讀,讀正確、讀流利,注意停頓。

1、播放媒體資源中的課文泛讀,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注意字詞讀音、停頓等。

2、學生自由讀。

3、指名讀(注意正音、句讀)。

4、齊讀。

三、理解課文內容,能粗譯課文:

1、自由讀課文或默看註釋,理解句意,讀懂課文。遇到疑難,互相討論。時間:5分鐘。(教師巡視,解決疑難。)

2、學生質疑,教師引導學生解決。

3、指名粗譯課文(告訴學生:中國語言具有含蓄美,許多意思和意境都是隻可意會而不可言傳,所以大家在翻譯時,不求十分精確,只求大致理解。)

4、齊讀課文,形成完整印象。

四、思考問題,理解中心、寫法:

1、陋室,陋室,陋在何處?

明確:空間小、景緻少、人來少、擺設少:房子很小,一個人坐着彈琴,室內就覺得擁擠,可見其小;文章內所提到的景緻,只有“苔痕”、“草色”,可見其少;自古讀書的窮人就少,能成爲鴻儒者,更少,另外“苔痕”都“上階綠”了,更見來客少;室內陳設歷歷在目,其“少”一目瞭然。

2、陋室,陋室,真的陋嗎?

(換角度想:同樣一篇文章,剛纔讀,讀出陋室簡陋,現在卻要讀出不簡陋。這不是自相矛盾,這需要換角度想。思維角度:主人、環境、客人、生活。)

3、作者寫陋室有何用意?僅僅是爲了告訴我們:陋室的狀況嗎?(聯繫點:“銘”這種文體的特點。)

①(陋室簡陋狹小,陳設簡單,確實簡陋,而斯是陋室,有景可觀,安靜清幽,有鴻儒談笑來往,可撫琴讀書,無樂音亂耳,無公文勞累身心,因此,作者身在陋室,卻不覺陋室之陋。

②聯繫“銘”這種文體,一是警戒自己,二是稱述功德。

(啓發:抓住“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等句子,體會作者不願追逐名利,光宗耀祖,揚名立萬;不願高官厚祿,安貧樂道的思想境界。)

中心意思:這篇銘文通過讚美簡陋的居室,表達了作者不慕榮利,不求聞達、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

③小結寫法:託物言志

4、齊讀,體會作者高尚的情操和不求聞達、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

五、探究:

1、談談你對劉禹錫的人生態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

稱頌的是:人品(不慕榮利、不求聞達、安貧樂道)是高尚的。

批評的是:逃避世俗,脫離勞動人民,缺少爲國爲民的奉獻精神。不能與時俱進,不能抵制腐敗,不能培養自己的意志,這種人在現代生活中,簡直不能生存。

小結:閱讀古人的作品,要擇其善而從之,擇其不善而改之。因此,閱讀古人的作品,要用現代的眼光去看待古人,對古人的道德品質要批判地學習和接受,不斷提高自身的修養。這是我們學習古人作品的最高境界。

2、師:請大家來看這樣一則材料: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學不在深,作弊則靈。斯是教室,唯我閒情。小說傳得快,雜誌翻得勤,琢磨打籃球,尋思遊戲廳,可以打瞌睡,觀窗景。無書聲之亂耳,無複習之勞心,自習說閒話,講課聽不進。心裏說,混張文憑。

這則材料是針對我們中學生中普遍存在的什麼問題而言的?

3、師:同學們,你一定非常熱愛自己的家吧!讀了劉禹錫的《陋室銘》,你能不能學一下劉禹錫,爲你的居室描上一筆,用來表達居住的感受?

六、總結:

師:短短的一節課,我們只能說是初步瞭解了作者的一些思想,這並不奇怪,因爲至今老師也不敢說已經讀懂了它,已經完全領會了劉禹錫的精神境界裏的積極一面,並把這種精神帶入到生活中。我們還有必要在課後熟讀並背誦,使之成爲影響我們修養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