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陋室銘》教案4篇

作爲一名教學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麼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陋室銘》教案4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推薦】《陋室銘》教案4篇

《陋室銘》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背誦默寫,理解課文內容及其寓意。

瞭解託物言志的寫法。

認識作品的現實意義,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熟讀成頌。

理解課文內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學習託物言志的寫法。

課時安排

二課時

第一課時

新課導入

同學們,在上課以前,我想先請大家做一 道選擇題。一間王公大廈,裝飾華美,金碧輝煌,你想要得到它,必須說很多違背良心的話,做許多喪盡天良的事;有一間斗室,非常簡陋,但是有青山綠水,知音相伴,你想得到它,它就在你身邊。如果是你,你會選擇什麼?(學生答選後者)恭喜你,你的選擇居然和唐代大詩人劉禹錫的選擇一樣。相信你會成爲新時代的劉禹錫。

一、 以多種方式熟讀課文。

1、 齊讀(.課件2)

2、 聽錄音範讀

3、 引導斷句(.課件3)

4、 請同學讀

5、 再齊讀

6、 跟讀錄音

二、 解決生字詞,疏通大意。(.課件)

三、作者簡介,欣賞他的作品。(“陋室”的名字是誰取的?他是何許人也?).課件

四、文體簡介(.課件)

五、問題探究:

1、粗課文生,同學們對陋室總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

2、 “陋室”爲什麼“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主旨)(.課件11)

3、 這八個字中哪兩個字最爲關鍵?(德馨)

4、 作者是一開篇就寫自己“德馨”的嗎?他是怎樣引出“德馨”的呢?

明確:前兩句以山水引出陋室,從而寫到“惟吾德馨”。

5、前兩句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其作用是什麼?

明確:對偶、類比起興。以虛襯實,以山水引出陋室。

簡介類比與興的有關知識。(.課件12)

6、作者的“德馨”表現在何處?(“苔痕上階綠”至“無案牘之勞形”五句).課件13

“苔痕”兩句 ——清幽寧靜,不染浮華。 環境之雅

到這裏來的人多不多?(不多。從“苔痕上階綠”可以看出)

到陋室來的人不多,到底是些什麼人呢?(鴻儒)

寫鴻儒是爲了說明什麼?

“談笑”兩句 —— 交往高雅脫俗 交往之雅

朋友來了做些什麼?可以看出室主人的志趣如何?(高雅)

“可以調素琴……勞形”四句——生活情趣高雅 情趣之雅

託物言志:藉助某事某物,闡發道理 、抒發感情的一種.寫作手法。

7、 作者明明在頌自己的陋室,爲什麼又寫“諸葛廬”、“子云亭”?(以“廬”、“亭”比“陋室”,以“諸葛、子云”自此)

8、 作者自比“諸葛”、“子云”的目的何在?(表明作者想從政治上和文學上都幹出一番事業。)

9、 那麼,可以看出作者是個什麼樣的人?(有遠大的抱負)

10、 由此看來,這一句在表意上是“畫蛇添足”還是更進一層?(更進一層,是“德馨”的深化)

小 結

略。

第二課時

一、 檢查舊課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陋室銘》,誰能告訴我什麼叫做“託物言志”。

以圖片引導回憶舊課。(板書)

二、 導入新課

全文結局“何陋之有?”照應了文中哪一句?(惟吾德馨)

“孔子云:何陋之有?(.課件15)”

此處引用孔子的話證"陋室"說明"有德者居之,則陋室不陋。"與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遙相呼應。把個"陋"字徹底翻了過來,達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這是全文的點睛之筆。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潔傲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三、 品一品,你認爲哪一句纔是本文的主旨。爲什麼?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課件)

四、文言知識歸納。(.課件16)

五、.總結拓展

爲你的家取個好聽的名字。

《陋室銘》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學習託物言志的寫作技巧。

過程與方法:讓學生了解押韻及其作用,朗讀背誦全文。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作者安貧樂道,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質。

教學重點:學習託物言志的寫作手法,朗讀背誦全文。

教學難點:學習託物言志的寫作技巧,

教學過程:

(-)導語

在中國的諸多文化遺蹟當中,有很多帝王將相的官府宅邪,它們或者以豪華氣派讓人驚歎不已,或者以設計精巧讓人流連忘返。但有一處居所,它既小且陋,卻因主人的一篇銘文而傳頌千載。這就是唐代劉禹錫的“陋室”。下面讓我們學習《陋室銘》,一起走進“陋室”,走進劉禹錫的精神世界。

(二)解題

1.銘:起初是鑄或刻在器物。碑鍋上記述事實、功德等的文字,後來發展成爲一種述功記行的文體,有時也用來警戒和勉勵。如:墓誌銘、座右銘等。銘文一般都是押韻的,又講究句式整齊,常用排比、對偶句。

2.劉禹錫:唐代詩人、哲學家。他一生創作了不少勝炙人口的詩詞散文,受到同時代大詩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銘》就是一篇傳世佳作。有研究者指出:當年劉禹錫被貶到安徽和州當通判,受到和州知縣的百般刁難,讓他在半年時間,連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後僅是斗室(僅能容下一牀一桌一符的房子人劉禹錫因此起筆寫了靦室銘》一文,並請人刻在石頭上,立在門前,以此明志。

(三)整體感知——感受結構美

1.準確朗讀全文,要求:

(1)讀準字音,如“馨”、“牘”。

(2)結合課文註釋理清思路。

2.結合課文,組織學生依次思考、討論以下問題:

(1)課文名爲《陋室銘》,爲何結尾是孔子云:何陋之有?”,這是否矛盾?

明確:不矛盾。題目中的“陋”是書房的形陋,而結尾處“陋”是鄙俗的意思,指只要室中人品德高尚,房屋就不簡陋,緊扣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即這雖是陋室,但作爲主人的我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簡陋了。

(2)陋室不陋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明確:”“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寫環境的清幽、雅緻。反映出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志趣。“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寫朋友的賢良儒雅,反映出室主人高潔傲岸的情懷。“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犢之勞形”,寫生活的高雅脫俗,反映出室主人不爲瑣事索懷的心態。

(3)文章主旨至此已突出,意思似乎已寫盡,爲什麼又寫諸葛廬、子云亭呢?

明確:這是作者向深處開拓主題。採用類比,用歷史上諸葛亮和楊子云的名室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他們居住的本也是陋室,只因主人的才德而名揚天下,只要我繼續修身養性,我的陋室也將被後人稱道,我本人也會和諸葛亮。楊子云那樣被後人景仰。

(4)文章起筆寫山水似乎與陋室不相干,爲什麼要這樣寫?

明確:古代傳說中,山中有神仙,這山就是名山;水中有蛟龍,這水就是靈水。作者在這裏運用類比的手法,意在說明既然山之名不在於高而在於仙,水之靈不在於深而在於龍,那麼室之陋與不陋,就不在於它是否豪華富貴,而在主人的德行是否高尚了。文章先用山水起筆,暗暗施墨,徐徐點題,如水流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寫出陋室不陋的原因,即後文的“德馨”。

3.學生小結本文思路,明確本文構思新穎、文意通達、句句相連、波瀾起伏、耐人尋味的寫作特點。(完成課後練習一)

(四)品味剖析——領悟意境美

1.組織學生領悟以下語句:

(1)“苔痕上階級,草色人簾青。”學生想象句中之景,用語言描繪,教師引導學生明確:臺階上長滿青苔,可見房子常年失修,窗前門旁長滿青草,可見環境的荒涼冷落。“上”字寫出了苦舞從臺階上爬到陋室,彷彿要聽聽主人在說什麼。“入”字則寫出了青草彷彿在窗口窺視主人在幹什麼,這裏採用擬人手法,把苔薛青草寫活了,賦予它們以人的靈性。我們已忘卻陋室的淒涼荒蕪,而感受到春意盎然、生機勃勃,同時文句也流露出作者對這景色的喜愛之倩。

(2)鴻儒”可換成“羣儒”嗎?‘金經”可換爲“五經”嗎?

明確:“鴻儒”不可換成“羣儒”,因“羣儒”無大之義,顯得太多了。“金經”也不可換爲“五經”,因作者當時受貶,思想上有些消沉,想從佛經上找到某種寄託,“閱金經”正是作者當時感情的折射。

2.品讀以上文句,體會意境美。

(五)賞析誦讀——欣賞形式美

引導學生了解:本文是一篇駢文。字數相同。意思相對的兩個相接的句子,叫做驕句。驕句不僅講究對偶,而且講究聲律。本文中的押韻就是講究聲律的表現之一。押韻指在句末或聯句之本用韻母、聲調相同的字。文中名、靈、馨、青、丁、經、形、亭押韻。驕文押韻使人加深了印象;同時便於吟誦和記憶,有聲調和節奏之美。

2.學生有節奏地自讀全文,體會韻律節奏之美。

3.引導學生明確:本文在立意手法上是託物言志。“託”的對

象是“室”,表現的是作者不貪戀富貴榮華,淡泊名利。安貧樂道,

重視自身修養的志趣。

(六)遷移運用——體會鑑賞美

1.將《陋室銘》與《愛蓮說》自讀一遍,比較兩者的異同。

2.組織學生討論,交流讀後心得。

明確:主題上,兩支都表現作者法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態度。《愛蓮說》表達的是在污濁的塵世間保持自己清白節操的志向,《陋室銘》流露的則是作者安貧樂道的隱逸情趣。立意上,兩文均運用託物言志的寫法。《愛蓮說》通過正面讚美蓮的形象來表達自己的高。《陋室銘》採用反向立意的方式,隻字不提陋室之“陋”,只寫陋河一面,用“不陋”來突出“德馨”。表達上,都採用議論相結合的方式。《愛蓮說》對“蓮”進行人格化,《陋室銘》則通過具體描寫“陋室”恬靜、雅緻的環境和主人啓己高潔隱逸的情懷。

《陋室銘》教案 篇3

執教:朱燕青

班級:初二(3)

教學目標

1.在誦讀理解的基礎上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2.理解作者不慕榮華、安貧樂道的生活態度

3.聯繫現實對《學生銘》談看法並仿寫教學重點、

難點

1.誦讀、品味優美的語言

2.理解作者不慕榮利、安貧樂道的情懷

教學過程

一.直接導入新課簡介劉禹錫、陋室銘的來歷和“銘”這種文體。(劉禹錫,唐代詩人、哲學家,唐順宗時熱心贊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失敗後被貶爲朗州司馬,後又連任刺史等官職,《陋室銘》就是他被貶後任和州刺史時所寫。他和柳宗元交誼很深。銘原來是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稱述功德的文字,後來成爲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本文“陋室銘”,意思是刻在鄙陋居室裏的文章。)

二.整體感知,疏通句意

1.採用多種方式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和節奏

2.根據頁下注釋理解課文內容(先個人譯,有疑難小組解決,小組不能解決的再提出來全班來理解),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再朗讀課文,邊讀邊想象,可以給課文內容配上怎樣的畫面。

3.提供一些畫面讓學生們匹配相應的課文語句

三.精讀細品,把握主旨先小組合作解決兩個問題,

1.你知道統領全文的詞語是什麼嗎?

2.本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寫陋室的?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懷?全班交流提問:本文通過對陋室的描繪,極力形容“陋室”不陋,表達了作者不慕榮華、安貧樂道的情趣,處在今天這個充滿競爭的社會中的你如何看待作者的這種生活態度?學生髮表見解並評價四.聯繫現實,發表見解出示仿寫篇《學生銘》,提要求有學生學了劉禹錫的《陋室銘》後仿寫了一篇《學生銘》,你覺得它反映的是何種學習態度?你對這樣的學生是如何看待的?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學不在深,作弊則靈。斯是教室,唯我閒情。小說傳得快,雜誌翻得勤。琢磨打籃球,尋思遊戲廳。可以打瞌睡,觀窗景。無書聲之亂耳,無複習之勞心。自習說閒話,講課聽不進。心裏說,混張文憑。學生交流談看法。

五.學生仿作看了剛纔的學生銘,瞭解了劉禹錫借陋室以言志,表達自己不貪戀富貴榮華,安貧樂道的生活態度,你能否借鑑他們的寫法寫一篇仿作?

提出要求

1、爲自己要仿寫的內容選定標題,如“電腦銘”,“考試銘”,“旅遊銘”等等;

2、仿寫練筆的句式要基本相同,最好能大致押韻;

3、主題要明確,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陋室銘》教案 篇4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1)瞭解 “銘”這種古代文體及其特點。

(2)積累文言詞彙,理解文章內容,品味“片言明百意”的語言。

2、過程與方法目標

誦讀法、批註法、“知人論文”探究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感受並理解作者高潔的品質、安貧樂道的情趣和豪邁的氣概。

重點:朗讀並分析文章的內容。

難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的主旨。

 二、教學過程:

 (一)課前交談

話題:來到嘉興,就不能不說南湖,誰給我介紹一下南湖?(紅船,南湖菱)南湖還有一種特產,就是“南湖菱”。誰來介紹一下?

其他地方的菱都有角,故稱“菱角”,南湖菱與其他地方的菱角不一樣,是無角菱。據說其他地方的菱角秧苗放到南湖,也會變成無角菱,南湖真是太神奇了。

“菱”與“靈”相通,據說,吃了南湖菱會讓人有靈氣,南湖菱養育了充滿靈氣的嘉興人。我看不假,在座的同學眼睛都水靈靈的,個個都充滿了靈氣啊。

遠在唐朝的時候,嘉興就孕育了一個充滿靈氣的青年才俊。他就是劉禹錫。他出生在嘉興,吃了不少南湖菱,很有靈氣。他在老師的指引下,在自己的努力下,滿腹經綸。19歲時遊學當時的京城長安。22歲就進士及第,後來年紀輕輕就成了朝廷裏的.重要官員,深得朝廷重用。另外,他寫的詩與白居易齊名,他寫的文與柳宗元齊名。

我們小學裏就學過他的一首詩《望洞庭》: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裏一青螺。只有內心寧靜的人,才能寫出如此富有詩情畫意的月色。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他的一篇文章——《陋室銘》。

 (二)初讀課文,感受音樂美

1、檢查預習情況:注音、句讀

2、請同學讀沒有句讀的課文,指出“德馨、案牘”的讀音。

 (三)走進陋室,再讀課文,把握主旨1——“高潔”

1、題目是《陋室銘》,瞭解銘文特點。

2、師:陋室銘,陋室銘,劉禹錫想要借這陋室,讓自己銘記什麼呢?讓我能走進陋室,去看個究竟。

劉禹錫說:片言可以明百意。在《陋室銘》81字的片言中,劉禹錫的百意是什麼?下面請自讀課文4—7句,根據註釋翻譯,在翻譯的基礎上爲這幾句話做批註。

①“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環境幽雅)

②“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交友儒雅)

③“可以調素琴,閱金經。”它給人一種閒適的感覺。(生活高雅)(板書:貧樂 調素琴閱金經)

4、在這樣簡陋的條件下,也能如此自得其樂,我們不禁要與劉禹錫對話一番——

示例:問:你這房子都長青苔、長青草了,你還說不陋?

劉:“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這是多麼幽雅,怎麼能說陋呢?

問:看你這窮酸樣,估計不會有人與你爲友吧?

答:……

問:你既沒有絲竹,又沒有案牘,你,你還有什麼好樂的呢?

答:……

5、由此可見,劉禹錫是一個怎樣的人?(不與世俗同流合污,高潔脫俗)(板書:高潔)

板書:調素琴閱金經高潔

6、請大家用快樂、舒緩、愉悅的語氣讀讀“可以調素琴,閱金經。……勞形”。

(四)走近作者,深讀課文,把握主旨2——“豪氣”

師:劉禹錫爲什麼能做到安貧樂道呢?文章僅僅表達安貧樂道的主旨嗎?要想從“片言”中明白“百意”,我們還要去了解一下作者的經歷,這叫做“知人論文”。請看資料。(出示資料)

“永貞革新”失敗後,原在朝廷爲官的劉禹錫一貶再貶,斷斷續續在外漂泊幾十年。直到65歲纔回到洛陽。《陋室銘》是他被貶至安徽和州時所作。(請同學朗讀)

問:上面說他一貶再貶,直到65歲纔回到洛陽,一般的人會有怎樣的心理?(悲傷、鬱悶……)

劉禹錫會怎樣去面對呢?

“永貞革新”失敗後,劉禹錫被貶到朗州當司馬,十年之後纔好不容易被召回京師,他卻寫了一首詩以桃花諷刺那些權貴,結果再度被貶,十四年後纔再度回京。十四年啊,世事變遷,滄海桑田。不過,劉禹錫還是不改那種桀驁不屈的脾氣,他又一次來到玄都觀,又寫了一首《再遊玄都觀》:

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開盡菜花開。

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附小序:……因再題二十八字,以俟後遊。

師:他甚至做好了再次被貶的準備。這是何等的豪情!這就是有着錚錚鐵骨的劉禹錫。

劉禹錫回朝如此,那他身處“巴山楚水淒涼地”時又是如何的表現呢?我們來看他寫於朗州任上的《秋詞》。在朗州,回京城遙遙無期,妻子不幸去世,可是我們看看他的這首詩: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學生讀)

問:詩中透着一股什麼氣?(豪氣)

師:難怪白居易說:彭城劉夢得,詩豪者也 。板書:寫“豪”

1、你能從《陋室銘》字縫間看出劉禹錫暗含的“豪氣”嗎?(仙、龍,諸葛廬、子云亭)(提示:從文章的開頭和結尾幾句去讀讀。)

★讓我們一起讀一讀開頭三句,看看有沒有隱含在其中的“豪氣”。根據ppt改第三句話,快速瞭解“比興”。

2、★讓我們一起讀一讀結尾兩句,看看這裏有沒有隱含在其中的“豪氣”。“諸葛廬、子云亭”的典故。說說作者爲什麼要寫這兩個典故。

(板書:思諸葛比子云)

①是爲了說明自己的陋室不陋。②說明自己也要像諸葛亮遇到明君,在政治上有所作爲,和子云一樣在文學上名揚天下。

3、可見劉禹錫具有怎樣的氣概?(豪邁)

板書:思諸葛比子云豪邁

4、這樣一個大詩豪住在這裏,這陋室還會陋嗎?

所以他在結尾寫道:何陋之有? 加橫批:陋室不陋

5、現在,讓我們懷着對劉禹錫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崇敬,充滿豪情地讀最後2句。注意,最後一句“何陋之有”讀兩遍。

其實,劉禹錫寫《陋室銘》還有一個故事。(憤然寫作)

據說劉禹錫被貶至安徽和州縣當一名小小的通判,和州知縣見他是從上面貶下來的,就故意刁難他。半年時間,強迫他搬了三次家,面積一次比一次小,最後只給他一間只能容下一牀、一桌、一椅的陋室。劉禹錫憤然提筆寫下這篇銘文。

師(小結):看來,從這篇僅僅81字的銘文中,不僅可以看出劉禹錫的安貧樂道的高潔志趣,可以讀懂他的豪邁的鬥志,而且也可以讀到他對那知縣老兒的憤怒與不屑。這真是“片言可以明百意”啊。

同學們,你們看,那知縣老兒帶着隨從大搖大擺地過來看劉禹錫的笑話了,我們怎麼辦?趕緊拿起《陋室銘》,大聲的讀起來,爲劉禹錫出出氣,注意,最後的“何陋之有”連讀兩遍,語氣要一遍比一遍強。會背的最好背出來。

 (五)結束語

劉禹錫一生堅持自己的政治理想,爲此,他屢遭貶謫,歷經坎坷。

但是……

一間陋室哪裏困得住你的鐵骨,一片青苔哪裏遮得住你的壯志,一本金經哪裏掩飾得住你心中的豪情?

我清晰的聽到,從那間陋室裏,傳來一個不羈聲音——生活可以貧困,精神不可潦倒。

 (六)作業:

1、背誦全文。

2、蒐集欣賞劉禹錫的詩。

教學反思

1、聯想與想象是語文的翅膀,缺少聯想與想象的語文課也就缺少了靈性。爲此,在進行教學時,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以“透過文字,你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聞到了什麼?”的提問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想象,使陋室之雅具體地表現出來,爲突出陋室“何陋之有”張本。而以往教學此文時,爲突出“陋室不陋”這一重點,一般設計的題目爲“陋室環境如何?陋室主人交往情況怎樣?陋室主人有怎樣的興趣愛好?”提問瑣碎,學生也不明白回答這些問題的目的何在。而改動後有力地突出了重點,也解決了難點。

2、“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必須與現實社會緊密聯繫,方可體現語文教學的現實意義。因此,課上在分析完陋室主人安貧樂道、高潔傲岸的情操之後,我設計了一個小討論:“今天的你如何看待這種不慕名利、安貧樂道的做法?”這個問題的設計應是學生最有話說的部分,但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有些怯場,我也沒有留下足夠的時間,一起參與學生的討論,導致學生沒有充分討論和大膽發言,這是我的失誤。

3、培養學生主動質疑,大膽發問的習慣和能力。因此我設計了一個學生質疑發問的環節,鼓勵學生從讀書中發現問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個環節因爲留的時間相對充足些,學生提出了一些很有價值的問題,如“爲何以《陋室銘》爲題?”“爲何自比名人居室?”“篇末爲何引用孔子的話作爲結束語?”“爲何自比‘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爲何將平民比作白丁,是否歧視平民?”等等。學生在質疑的過程中,也在思考着如何解答這些問題,這個思維的過程本身就是教學的目的。

4、語文課上應有琅琅讀書聲,尤其是文言文。《陋室銘》是一篇文質兼美、膾炙人口的名篇。課堂上無論是範讀、散讀、齊讀,乃至背誦,目的都是讓學生從讀中去悟作者的感情,品味文字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