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騷》讀後感

  《離騷》讀後感一  

《離騷》讀後感

端午節已過去好幾天了,可我一直還沉浸在屈原的楚辭中,讚歎他的文才,敬佩他的人格。在當今社會爲正義直言那柬的人還有幾何?自古以來忠言逆耳,想在官場上青雲直上,就得阿諛奉承唯命是從,趕上改朝換代看風使舵才能明哲保身。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爲了理想和正義而終身求索的有幾人?金錢物質美女的誘惑,使多少有志之士隨波逐流而同流合污,不禁哀嘆當官難啊,難的是不丟人格不做糊塗官,在那爾詐我虞的官場又有多少人不是違背了自己的誓言而苟且偷生?《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創作於楚懷王時期屈原遭讒被疏之時,是楚辭影響最大的作品〈楚辭》的代表作家屈原、宋玉、唐勒等人都是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2年)楚國人,他們作品的語言和內容都具有濃厚的楚地特色,因此被稱爲《楚辭》。

關於「離騷」一詞的含義衆說紛紜,通行的說法大致有兩種:

一是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的解釋:「離騷者,猶離憂也。」離,是遭受的意思。離騷就是遭受憂愁。

二是東漢王逸《楚辭章句·離騷經序》中的說法:「離,別也。騷,愁也。」將「離騷」解釋爲別愁。

二說都說得通,也都點出《離騷》即詩人抒寫愁怨之作。

《離騷》在詩歌藝術表現手法上有很大開創,其中之一就是比興手法的發展。

比興手法在《詩經》中還是單純的觸物起興,而在《離騷》中則形成了一個寄寓深遠,綿邈優美的「香草美人」審美意象羣。

《離騷》是一篇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氣息的高度藝術性的抒情傑作,它奠定了中國詩歌史上浪漫主義傳統的基石,被後世視爲浪漫主義的源頭。受楚地巫文化傳統的影響,屈原憑藉其自由奔放的想象力,以其波詭雲譎、變化莫測的神來之筆,將神話傳說中的雲龍鳳鳥、神女天帝,自然界中的香草佳木與現世人間的坎坷際遇糅合錯綜在一起,在幻想與現實的水乳交融中,創造了一個奇偉瑰麗,迷離繽紛,高遠玄邈的藝術世界。

浪漫幻境中的求索既是屈原內心衝突、苦悶的象徵,也是他堅貞執着的頑強人格的展現。對國家真摯深沉的愛和對自我高潔人格的堅持,使屈原始終堅守理想,生死以之,最終以死殉志。而由其心血凝成的《離騷》,也因此塑造了一個光照千古的不朽人格,千百年來一直影響着中華民族精神和人格的形成。

六朝時人劉勰曾有「不有屈原,豈見《離騷》」的評論,如其所言,《離騷》最震撼人心的就是詩人屈原自我崇高人格的充分展現,這是屈原之前的詩作中所沒有的。

透過《離騷》,我們看到的是詩人披蘭佩蕙,芳潔清峻的美好形象和剛直不阿,忠貞執着的偉大人格。面對現實的污濁險惡,屈原清醒地認識到前途的艱險和命運的多舛,但他不願屈心抑志,寧願捍衛自己的人格尊嚴,九死而未悔。詩人將自然界和神話傳說中的花鳥草樹隨手拈來,妙筆點染,賦予其不同凡響的象徵意義,如用佩飾蘭蕙表現自己的高潔志趣,用香草美人象徵明君,用善鳥芳草代表賢臣,而與之對立的蕭艾惡禽則象徵讒佞小人,由此大大增強了詩歌的藝術表現力,使全詩都充溢着精采絕豔、絢爛芬芳的審美意境,散發着迷人的藝術魅力。

這種用「香草美人」託物寄興的象徵手法,對後世的詩歌創作可謂澤被深遠,形成了文學史上獨特的屈騷美學意象和審美模式。

屈原一心要興國圖強,實現美政,但卻蒙冤被譖,眼看自己被楚王疏遠,排擠出政治舞臺,滿腔的愛國抱負即將化爲泡影,心中充滿了無比的憂愁、悲苦和憤慨,「發憤以抒情」,於是便有了《離騷》這篇震古爍今的不朽詩篇。

  《離騷》讀後感二

餘秋雨所說,世上所多者爲小人,且令人防不勝防,多少人死在小人“一口一口咬死你”的`嘴下。小人從你對他極微小的利益衝突着眼,越害你越不能不害你,直到你死,小人絕不會起“留人一條生路”之想。何況屈原比較出衆,槍打出頭鳥的規律不會改。

打倒小人的辦法只有以毒攻毒,你也去變成小人,看誰做得更狠、更毒、更下流。這辦法在屈原身上沒用,“寧溘死以流亡”也“不忍爲此態”,這就只有一條死路了。 再不然,設法不和小人起利益衝突,退出廟堂隱居山野。問題是屈原就算去國離家,也會“忽觀睨夫舊鄉”,捨不得走。 所以屈原一定會死。

屈原具有典型的中國文人的性格。這種性格多以悲劇收尾,至少擁有這種性格的人多不快樂,一片污濁他就偏作蓮花,春有春恨秋有秋愁,隱居山野時會想“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選上當官了又說“忙日苦多閒日少”,流放了他馬上恨“雲橫秦嶺家何在”,離家在外還得“望極天涯不見家”,就算什麼都圓滿他還得“一向年光有限身”,怨到人生太短上頭去了。(真不如拉一天板車回家喝大碗茶不識半個字的好。)他們清高、孤獨、敏感,像寄居蟹。他們可以選擇壯烈地死去,卻不能承受艱辛屈辱的生活。前者是一種理想化的民族精神,是夢化詩化的,而後者纔是民族生存強大的基礎。試想作爲一國最上層最優秀最具希望的知識分子,遇到打擊就縮回去“梅妻鶴子”,要不就“士可殺而不可辱”,這叫什麼事兒呢?從社會角度看,真是自私脆弱的表現。 所以屈原又不該死。

對屈原的崇拜,是不完全正確的。當然,在今天,有傳統文人既剛烈又脆弱的性格的人已經很少,但誰能在歌頌傳統文化的同時,向我們指明傳統文人的人格弱點?誰能在教授學生的同時,說明性格孤傲自閉的壞處?誰能在鄙薄輕視中國文化和盲目崇拜中國文化的兩極之間,找到一箇中間點,認識它、理解它、愛它? 屈原的死,既是一種精神,更是一個錯誤。 他的形象是美的;芳澤雜糅時,昭質未虧。“且由他,娥眉謠諑,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問,冷笑置之而已!”

字裏行間,手指撫弄那時飛揚的冠帶明滅的燈火豎排的書卷清朗的陳詞和浩然的長嘆,以及冰冷的江水和黎明前最後的黑暗,想最後笑一笑的時候已經淚下。

  《離騷》讀後感三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偉大的詩人,所作“離騷”是現存第一篇宏偉壯麗的抒情長詩。詩人思想的燦爛光芒閃耀在全詩的字裏行間。 屈原在二十六歲就做了楚懷王的左徒,爲楚國建立了法度,辦理外交,使楚國勢趨富強,並一度成爲六國聯合抗秦的領導。經過這一系列的政治實踐,認清了楚國的發展前途,在於富強與獨立,這就是他所謂的美政。他希望楚國能夠沿着這條理想的道路走下去,達到最終的強大。

屈原具有強烈的參政意識,但現實世界的黑暗使他只得把自己不能實現的“存君興國”的美政理想寄詠於詩。美政理想的崇高目標是實現大一統,詩中所描述的上下求索,四方神遊的所在,幾乎包括神話傳說中整個中國的遼闊疆土和廣大空間,這正是作者嚮往一統天下的形象表現。

同時他又爲祖國積極培養人才“餘既滋蘭於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畦留夷與揭車兮,雜杜衡與芳芷”。他設想一個聖君賢陳相結合的政治局面“曰兩美其必合兮,孰信修而慕之”。

可是楚國的貴族政治已日趨沒落,楚懷王及其子襄王都是昏君,秦國張儀以重金收買了嫉妒屈原的大臣及懷王的寵妃鄭袖,造成了一個全面的政治攻勢。

他對混沌的政治局面加以斥責,不顧遭到更嚴峻的迫害。“亦與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寧溘死以流亡兮,餘不忍爲此態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聖之所厚”。而轉念一想,,又何必死呢。不如“及行迷之未遠”,“退將修復吾初服”。但屈原畢竟是個有政治理想的人,他無法面對混濁不堪的局勢退而獨善其身。朝廷中沒有同道之人,就連自己最貼心的女伴也勸自己明哲保身。現實中他是如此孤獨,無處申訴內心的憂愁和痛苦,無奈之下,“就重華而陳詞”。他的心緒仍不見平靜,他仍舊一再抽泣,“沾餘襟之浪浪”。這淚是一個充滿理想抱負的男人在理想破滅之時,在失意、悲痛、被世界遺棄之時流下的淚水。“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屈原回首再回首,拭淚又拭淚,最後終於抱起岸邊的一塊記錄了楚國建國、輝煌、中落的歷史的江石投入了奔騰怒吼的滔滔江水。

天地不言,唯有江水嗚咽。

歷史並不爲一個悲憤文人的死而有所改變,但屈原在滿懷絕望投江的剎那,心中是否有一絲解脫,是否閃現過一絲希望的火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