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集序》教案範文彙編8篇

作爲一名教職工,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蘭亭集序》教案8篇,歡迎大家分享。

《蘭亭集序》教案範文彙編8篇

《蘭亭集序》教案 篇1

《蘭亭集序》教案

教學目的

一、指導學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領悟作者對人生重大問題的深切感慨。

二、指導學生體會本文情景交融、敘議結合的寫作手法及行文的巧妙。

三、指導學生品味本文精練優美、樸素清新的語言。

教學設想

一、安排兩課時。

二、在教學過程中,應重視朗讀環節,指導學生在把握文意、理清思路的基礎上熟讀成誦。

三、結合課後練習(一)的回答,達到教學目的(一)、(二),應是本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四、利用預習效果教學,避免逐字、逐句、逐段平均主義的講解,重點突出一些疑難字、詞、句,主要採用課堂討論的方式,教師適當點撥。

五、介紹閱讀課外文學作品《騰王閣序》,比較兩文內容和寫法上的異同,培養閱讀興趣,提高閱讀水平。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簡介作家作品,引導學生參看書下注釋(1),教師可補充以下內容:王羲之,有“書聖”之稱,也長於詩文,字和文任意而行,得自然之妙,風格瀟灑放脫。王羲之曾經一度做官,他關懷國事,在政治上曾有積極用世的一面,後辭官歸田,以山水爲娛,好服食養性,胸懷曠達,爲時人敬重。

“序”是一種文體,寫在著作或詩文前的說明性文字。古人宴集時,常一同賦詩,詩成後公推一個作序,《蘭亭集序》即是膾炙人口的詩序名篇,其思想和辭藻都是很有代表性的,從中可以看出東晉一部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情趣、思想修養、精神狀態和文學造詣。

二、朗讀

1.教師範讀。要求學生注意聽清文章語氣、節奏和讀音。出示小黑板,指一名學生讀準下列生字:

癸(guǐ)醜 修楔(xì) 流觴(shāng) 遊目騁(chěng)懷 趣(qū)舍萬殊 齊彭殤(shāng)

2.學生齊讀。要求讀準字音,在預習初讀的基礎上,加深對課文的印象。

3.默讀全文。要求學生參閱註釋,理解文章大意,提出預習時不能解決的字詞句,教師答疑或學生討論。應特別強調理解“俯仰”一詞在文中的意義,“一死生爲虛誕,齊彭殤爲妄作”的句子含義。

三、整體感知作品,理清文章思路

討論:全文有三段,每一段的內容要點是什麼?(分別用六個字來概括。)學生髮言後,明確本文層次,板書:

(一)記敘蘭亭盛況;

(二)抒發人生感慨;

(三)交代作序目的。

四、討論第一段內容

完成課後練習(一)中的(1),教學的同時要求學生試背誦。

提問:本段共有六句話,作者是如何記敘這次蘭亭聚會的盛況的?指名學生依次朗讀每一句的內容,然後概括出每句話的內容要點。板書明確:

(一)記敘蘭亭盛會:

(1)時間:“永和……癸丑……暮春……”

地點:“……蘭亭……”

目的:“修禊事也”

(2)人物:“羣賢……少長……”

(3)環境:“此地有……,又有……” ,

(4)活動:“引以爲流觴曲水……”

(5)天氣:“……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6)感受:“……信可樂也。”

講析過程中,給定短暫時間強化記憶,然後指名學生根據板書內容提示,試背誦。

討論:這段文字在寫法上有什麼特點?

學生髮言後,明確:寫景抒情,敘議結合。如敘說“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列坐其次。”下面緊接着引申而論“雖無絲竹之盛,……亦足以暢敘幽情”;下面也同樣是敘議結合:“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由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得出這樣的結論:“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討論:這段話語言有什麼特點?

教師明確:記敘性文字言簡意賅,如開頭總敘,只25個字就交代清楚了蘭亭集會的時間、地點、目的,表現出高超的語言技巧;寫景的文字精練優美,樸素清新。

五、佈置作業

1.背誦第一段;

2.預習思考:作者是如何圍繞樂憂生死等人生重大問題展開議論的?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第二課時

一、集體背誦第一段

簡要複習第一段內容,導人新課。

二、討論第二段內容

1.教師領讀或學生齊讀。

2.“俯仰”一詞在這一段中兩次出現,意思是否相同?引導學生參看註釋,理解這兩句話的含義。

3.本段教學有一定難度,應先指名學生串講大意。

4.提問:這段話作者是圍繞什麼主題展開議論的?是如何逐步展開的?學生髮言後,明確:作者承上文的“樂”字,由樂而憂,由生而死,圍繞人生重大問題抒發感慨。

5.結合課後練習(一)中的(2),討論這段話的議論與上一段的敘事有何聯繫。講析:首句“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是承上段“羣賢畢至,少長鹹集”而言;也是承上“仰觀宇宙之大,俯察晶類之盛”中的“俯仰”二字推開一步的說法。下面承此句論述了兩種人:一種是“晤言一室之內”倦於涉獵遊玩的,一種是“放浪形骸之外”寄情山水的。他們雖然“取捨”“靜躁”不同,但當“欣於所遇”時都是“不知老之將至”的,隨着時間的推移,又都是情隨事遷,令人感慨的。作者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表議論,推進到生死的大問題,抒發了對“修短隨化,終期於盡”的無奈和“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

板書:人之相與,俯仰一世 或晤言一室之內(靜)

或放浪形骸之外(躁)

欣於所遇(快然自足) 情隨事遷(感慨系之)

況修短隨化 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6.齊讀。指導學生在板書提示下試背誦。

三、討論第三段

交代作序目的,引起後人感懷。

1.指名學生朗讀。

2.討論:結尾部分從“臨文嗟悼”說到“一死生爲虛誕,齊彭殤爲妄作”,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發言後,明確:這段議論中飽含感情,寫出了閱讀昔人興感之作時內心苦悶傷感與古人產生共鳴。作者接上文“死生亦大矣”提出“一死生爲虛誕,齊彭殤爲妄作”的觀點,認爲“有生就有死”,對於生死說得如此痛切,雖有悲觀消極情緒,但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批判了老莊哲學中的虛無主義世界觀。

3.如何理解這篇書序行文的巧妙?學生討論後明確:作者寫供後人閱讀的《蘭亭集序》,卻先寫閱讀昔人興感之作,由“今之視昔”想到“後之視今”亦是如此,爲使後人也對今天的所爲所思“興懷”,所以“列敘時人,錄其所述”,以便“後之覽者”也會“有感於斯文”。作者把昔人昔文、今人今文以及後人有感串聯起來,巧妙地交代了詩集的由來,說明了編集的目的。

4.全班齊讀。

四、歸納總結

本文先繪聲繪色地記敘了蘭亭集會的盛況,接着敘志抒懷,抒發了對人生的無限感慨。語言清新樸實,敘議結合,在雕章琢句、華而不實的文風充斥文壇的當時,顯得尤爲可貴。

五、佈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完成課後練習三。

3.比較閱讀:課外閱讀《騰王閣序》,比較與本文在內容和寫法上的異同。

(郭玲 《高中語文第一冊教案》人民教育出版社 延邊教育出版社)

《蘭亭集序》教案 篇2

1.瞭解蘭亭宴集的起因、經過,認識作者感情由樂轉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嘆中暗含的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

2.瞭解本文句法上駢散並行而以散爲主的特色。

3.背誦全文,掌握“修、期、致、臨、次”等詞的多義性。

教學重點

1.瞭解由這次集會而引起的人生無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脈絡。

2.背誦全文。

教學難點

1.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

2.對文中多義詞具體義項的確定,如“一”在“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數量詞)“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整個)“固知一死生爲虛誕”(把……看作一樣),“所以興懷,其致一也”(一樣、相同)等四個句子中的意義。

教具準備

投影儀

投影膠片

《蘭亭集序》摹本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瞭解王羲之及其作品。放錄音範讀,領會句法上駢散並行,以散爲主的特徵,朗讀課文,結合註釋,把握文意,瞭解本文作爲宴遊詩的特徵。

教學步驟:

一、導語

初中階段我們學過不少寫景狀物的詩作,想必王安石的《書湖陰先生壁》大家還記得吧,師生一起誦讀:

茅檐長掃淨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撻送青來。

詩人描寫景物時,畢其形傳其神,一水多情地呵護着綠田,兩山像從遠處奔騰而來,來不及敲門便捧上一片青翠。

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文章,也摹景狀物,但手法卻別具一格,言簡而神具,這就是王羲之以書中神品稱著於世的《蘭亭集序》

二、作者簡介

選一學生讀註解。

教師略作補充:魏晉時期在中國抒發藝術的發展史上具有承前啓後的重要作用。王羲之書寫的《樂毅論》《黃庭堅》等楷書作品稱“書之聖”,行草《蘭亭集序》被後世書法家譽爲“行書第一”。

出示王羲之《蘭亭集序》摹本,正如前人對他的評價“飄如遊雲,矯如驚龍”“天機流佈,挺然秀出”。

三、放錄音、正音

學生聽錄音一遍。

教師強調一些字的讀音。

投影:

多音字:會稽(kuàijī)

感慨系之(xì)

曾不知老之將至(zēng)

通假字:趣舍萬殊(通“趨”)

古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通“猶”)

四、朗讀課文,體會本文句法駢散並行,以散爲主的特徵。

五、品讀課文,結合註釋,熟悉文意,並思考:本文和一般的書序有什麼不同,找出與《蘭亭集》有關的語句。

明確:一般的書序介紹成書的經過、出版意旨、編次體例或作者情況等,也可包括對作家作品的評論和對有關問題的研究闡發。

作爲書序,本文介紹了作詩緣由(因修禊而“羣賢畢至”)、作詩情形(“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成書經過(“列序時人,錄其所述”)、本書意義(“後之覽者,亦將有敢於斯文”)。

本文由宴遊活動談到生死觀,善於借題發揮,論及人生的意義。這便是《蘭亭集序》與一般書序的不同之處。

六、佈置作業

熟讀全文,把握各段大意,完成思考練習一。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採用誦讀教學法,以指導學生誦讀爲主。包括兩部分內容:①對課文內容作簡單的分析,以期儘快形成背誦思路。②語氣揭示。難點突破,引導學生理解本文貌似消極悲觀實則積極的人生感慨,歸納總結一詞多義。

教學步驟:

一、學生齊讀全文,檢查多音字、通假字的掌握情況

二、分析理解,指導誦讀

1.選一學生朗讀第一自然段,要求學生體會作者狀物寫景言簡意賅、妙趣天成的特點,感受作者快樂的心境。

要求學生摘錄寫景句,明確: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朗讀語調提示:“永和九年……修禊事也”以中速讀。下文有關集會的文句應以清新明快的語調讀出,特別重讀“樂”,以體現作者快樂的心境。

理解背誦思路:記敘了集會的時間、地點、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嶺”引出四周環境及場面的鋪敘,最後由“是日地”領起描寫遊人的心境,抒發集會的心情。

學生嘗試背誦。

2.齊讀第二自然段,要求學生體會作者心境的變遷。

朗讀語調提示:作者以從容沉穩的氣勢稍一收攏,便轉到全文的主旨上來,探索人生哲理,發表對人生憂樂和生死問題的看法,故應以和緩低沉的語調讀出。重讀的詞語有“死生亦大矣”中的“大”,“豈不痛哉!”以“

”調讀出慨嘆語氣,重讀“痛”。

理清背誦思路:由蘭亭集會聯想到現今人們的相處往來,即便爲人處世方法各異,靜躁不同,但從中提示了人生憂患的來源。首先來自生命本體永不滿足的內在慾望,“欣於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來自外在世界的流轉不定,難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爲陳跡”。第三來自個體生命的短暫有限,即“修短隨化,終期於盡”。最後以“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作結。

學生背誦第二自然段。

3.選學生朗讀第三自然段。

理清背誦思路:由讀古人“興感”之作時的體驗“若合一契“說明古人也有感於死生;然後轉入對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寫,批判當前士大夫“一死生爲虛誕,齊彭殤爲妄作”,表現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虛幻的執著努力,隨之又發出“後之視今,亦由今視昔,悲乎”的慨嘆,可見作者對人生敏銳、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對人生特別的熱愛和執著,接着作者交代了《蘭亭集》的成因“後之覽者,亦將有敢於斯文”,總結全文。

朗讀指導:“固知/一/死生/爲/荒誕,齊/彭殤/爲/妄作。”讀出節拍,讀出批判語氣,“後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悲乎!”緩緩吐出,重音爲“悲”,以後的句子以和緩低沉的語調讀出。

集體齊讀課文第三自然段,背誦。

4.學生齊讀課文三遍,背誦。

 三、探究性閱讀訓練

思考:課文對老之將至,人生無常慨嘆不已,情調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積極情緒又無不蘊含其中,你是如何看待這一問題的?

學生分組討論。

明確:本文第一自然段作者對這次宴集環境的描述素淡雅緻,攝其神韻,天朗氣清,惠風和暢,這些鬥看出作者快樂的心情和對自然美的熱愛之情。

第二自然段,雖然作者對時光飛逝,人生短暫大發感慨,但字裏行間暗含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正因爲作者對人生憂患有清新的認識,纔可揚長避短,在有限人生中進行無限的價值創造。

第三自然段,作者在盡述古人、今人、後人慨嘆人生無常的同時,批判了莊周“一死生”“齊彭殤”的虛無主義,當然應該看作是積極的。

 四、小結

魏晉時期通常被認爲是我國曆史上人的自覺和文的自覺的時代。魏晉人對自身和外在於人的客觀世界都有深廣精微的體認和探求,這使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充溢着濃郁的人生意識和宇宙情調。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記下了與會者的千古風流。時至今日捧讀,仍惻然動人。

五、詞語解難

課後思考練習第三題中有5個實詞,歸納其一詞多義,力求在動態的語境中辨析詞義。

學生逐一明確。

教師歸納總結。

資料顯示(投影或多媒體)

①修

例句

出處

釋義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

《岳陽樓記》

修建、修造

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

《過秦論》

治理、整治

議法度而修之於朝廷

《答司馬諫議書》

修訂、修改

鄒忌修八尺有餘

《鄒忌諷齊王納諫》

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

《蘭亭集序》

②期

例句

出處

釋義

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史記·陳涉世家》

期限

今夜半,方期我決鬥某所

《大鐵椎傳》

約定時限

上不順天,下不惠民,征斂無期,求索無厭

《呂氏春秋》

限度

良馬期乎千里,不期乎驥驁

《察今》

期望、企求

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

《戰國策》

(jī)滿、周,一週年

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

《蘭亭集序》

至、及

③致

例句

出處

釋義

皖師欲結歡於寧南,致敬亭於幕府

《柳敬亭傳》

送、送達

一篇之中,三致意焉

《屈原賈生列傳》

表示、表達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勸學》

到達

家貧,無以致書以觀

《送東陽馬生序》

獲得、得到

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過秦論》

招致、引來

女行無偏斜,何意致不厚

《孔雀東南飛》

致使、使得

專心致志

成語

極、盡

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蘭亭集序》

情趣、情致

④臨

例句

出處

釋義

把酒臨風,其喜氣洋洋者矣

《岳陽樓記》

面對、迎

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

《蘭亭集序》

面對、引申閱讀

居高臨下

成語

從高處往低處看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師表》

將要

⑤次

例句

出處

釋義

1.賢能不待次而舉

《荀子·王制》

等次

2.陳勝吳廣皆次而行

《陳涉世家》

按次序

3.凡用兵之法……全軍位上,破軍次之

《孫子兵法》

在排列上次一等

4.師退,次於召陵

《左傳·僖公》

臨時駐紮

5.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夜篝火

《陳涉世家》

行軍途中的駐地

6.列座其次

《蘭亭集序》

旁邊

六、佈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寫一段話,把“崇山峻嶺”“清流激湍”“遊目騁懷”“情隨事遷”五個詞用進去,描寫恰當,內容要合理,不少於400字。

[板書設計

]

寫景狀物

記會

暢敘幽情

欣於所遇,及其既倦

蘭亭集序

慨嘆

向之所欲,已爲陳跡

死生亦大矣

修短隨化,終期於盡

昔人興感,若合一契

明意

一死生爲虛誕,齊彭殤爲妄作

後之覽者

》 表示、表達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勸學》 到達

家貧,無以致書以觀 《送東陽馬生序》 獲得、得到

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過秦論》 招致、引來

女行無偏斜,何意致不厚 《孔雀東南飛》 致使、使得

專心致志 成語 極、盡

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蘭亭集序》 情趣、情致

④臨

例句 出處 釋義

把酒臨風,其喜氣洋洋者矣 《岳陽樓記》 面對、迎

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 《蘭亭集序》 面對、引申閱讀

居高臨下 成語 從高處往低處看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師表》 將要

⑤次

例句 出處 釋義

1.賢能不待次而舉 《荀子·王制》 等次

2.陳勝吳廣皆次而行 《陳涉世家》 按次序

3.凡用兵之法……全軍位上,破軍次之 《孫子兵法》 在排列上次一等

4.師退,次於召陵 《左傳·僖公》 臨時駐紮

5.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夜篝火 《陳涉世家》 行軍途中的駐地

6.列座其次 《蘭亭集序》 旁邊

六、佈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寫一段話,把“崇山峻嶺”“清流激湍”“遊目騁懷”“情隨事遷”五個詞用進去,描寫恰當,內容要合理,不少於400字。

[板書設計]

寫景狀物

記會

暢敘幽情

欣於所遇,及其既倦

蘭亭集序慨嘆向之所欲,已爲陳跡死生亦大矣

修短隨化,終期於盡

昔人興感,若合一契

明意一死生爲虛誕,齊彭殤爲妄作

後之覽者

[延伸閱讀]

將王羲之《蘭亭詩》和《蘭亭集序》對讀,《蘭亭集序》中的自然之景和詩中的自然之景詩如何對應的,這些自然之景是純粹客觀的自然之物嗎?

教師可把《蘭亭詩》打印分發給學生。

《蘭亭詩》其一

仰視碧天際,俯瞰淥水濱。

寂闃無涯觀,寓目理自陳。

大哉造化工,萬殊莫不均。

羣籟雖參差,適我無非新。

詩中的“仰視碧天際”對應《序》中“仰觀宇宙之大”“天朗氣清”。

詩中“俯瞰淥水濱”對應《序》中“俯查品類之盛”“清流激湍”。

詩中“無涯觀”“萬殊”“羣籟”對應《序》中“崇領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惠風暖日”。

這些景物並非客觀存在之景,而是貫注了詩人心性的情致化景物,從詩中最後一句來看,宇宙萬物雖有差別,但它們給作者的感受都是嶄新的、可愛的。

《蘭亭集序》教案 篇5

  師:同學們,我們中國有許多的傳統藝術,如篆刻、國畫、京劇、書法等等,這些傳統藝術是我們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我們今天所學的《蘭亭集序》就既是書法瑰寶,又是一篇優美的散文。

師:我們首先來欣賞一下這幅書法作品。

(放映幻燈片,局部放大)

同學們感覺怎麼樣?

生1:我感覺這幅字畫總體上比較有氣勢,有勁有骨,給人感覺比較整齊。

師:說得不錯。問大家一個問題,這部書法作者是誰?

生齊:王羲之。

師:大家會寫嗎?找一學生板書作者,其他學生在本子上寫,注意“羲”字的寫法。

(一學生出錯,找另一學生糾錯。)

師:王羲之是什麼時期的人物?我們除了可以叫他王羲之,還可以稱呼他什麼?同學們知道嗎?

生2:王右軍。

師:爲什麼稱他爲王右軍呢?

生2:因爲他曾經官至王右丞將軍。

師:很好。還有呢?

生3:還可以稱他“書聖”。

師:爲什麼?

生3:因爲他喜歡書法,並且書法的成就很高。

師:很好,以後提到書聖大家要知道是王羲之,還可以稱呼什麼?

生4:逸少。

師:對,他字逸少,對於這些名人我們要多瞭解相關的信息。請把這些名字寫在課本教材中的作者簡介下面。

師:今天我們採用誦讀的方式來學習這篇文章,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我們沒有那麼多時間讀百遍,這節課我們讀四遍,平時我們學習古文采用四步誦讀法:

(放映幻燈片)出示:

四步誦讀法:初讀,讀準字音;

再讀,讀懂句意;

三讀,讀出感情;

最後讀出心得。

讓每一遍讀書都有目的,每一遍讀書都有收穫。

師:我們開始誦讀《蘭亭集序》,第一遍誦讀,大家聽錄音,邊聽邊校正自己的讀音、句讀錯誤,劃出自己有疑問的字詞。

(聽錄音,學生跟讀)

師:好,聽完錄音,大家哪個地方有疑問,請舉手?

生1:老師,課文第一段第一行中,錄音把會稽(kuàijī)讀成(huìjī)。是怎麼回事?

師:你聽得很仔細,剛纔錄音讀了一個古音(guìjī),這裏我們可以按照課本註解讀(kuàijī)。還有疑問嗎?請舉手?

生2:第一段最後一句“俯察”如何理解?

師:知道“俯”是什麼意思嗎?

生2:不知道。

師:注意前邊有一句話:“仰觀宇宙之大”,知道“仰觀”是什麼意思嘛?

生2:是“仰頭看”的意思。

師:文言文中講究前後對應,你根據“仰觀”的意思猜猜“俯察”是什麼意思。

生2:“俯察”應該是“俯身觀察”的意思。

師:很好。大家還有疑問嗎?

生4:倒數第二段,“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中的“痛哉”如何理解?

師:你先根據上下文推斷一下。

生4:是“痛快”吧?

師:大家有不同意見嗎?

生5:我認爲是“痛苦”,因爲上文說的是人生苦短,不可能解釋成“痛快”。

師:不錯,要注意通過文章的上下文來推斷。還有其他疑問嗎?

生6:第二段中“雖趣舍萬殊”中“雖”應翻譯爲“雖然”還是“即使”?

師:這個問題有一定的難度,哪位同學回答這個具有挑戰性的問題?

生7:我認爲應翻譯爲“雖然”,因爲前面已經提到兩種情況,這裏表示轉折。

師:很好,“雖”在古文中有兩種解釋:“雖然”、“即使”,表示兩種不同的關係,一種表示轉折,一種表示假設。要根據文意來判斷。

師:還有別的疑問嗎?

生8:第一段“仰觀宇宙之大”中的“宙”是時間的意思,“時間”如何去“觀”?

師:好,這位同學鑽研得很仔細,把“宇宙”分開來解釋了,這種鑽研精神值得表揚。但是古文的理解有時候是無法做到這樣細的,這裏應理解爲“觀察大大的宇宙”。

師:好,大家提了很多問題了,我也提一個問題:“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中的“俯仰”與“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中的“俯仰”,意思一樣嗎?

生9:我想是不一樣的。前者是“低頭擡頭”的意思,後者做了引申,“低頭擡頭之間”,是“時間短暫”的意思。

師:對,後者的意思是從前者抽象出來的,表示人生的短暫。因爲時間的關係,我們就提問到這兒,下面進行第二遍的誦讀。這一遍的任務是,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並說說喜歡的理由。

(學生大聲誦讀)

師:好,讀完了,找一位同學說說喜歡哪一句,爲什麼?

生1:我喜歡“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這是一段環境的描寫,很少幾個字就寫了山、水、竹、清泉,寫得很美。

師:好,分析得很好,還有嗎?

生2:“引以爲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在這樣蔥幽的環境裏,詩人飲酒賦詩,暢敘幽情確實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而且可以看出詩人淡雅的志趣。

師:淡雅的志趣?改一改。

生2:優雅的志趣。

師:不錯。還有嗎?哪位同學再說?

生3:“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這幾句話對仗比較工整,語句整齊,而且展現出作者曠達的胸懷,還可以看出作者快樂的心情。

師:很好,這位同學說出了這篇文章語言的特點:整齊(板書)。我們知道王羲之時期駢文比較多,這篇文章整齊中又有變化,這是對駢文的突破。除了“整齊”,語言還有什麼特點,比如剛纔有同學說短短几句話就寫出了山、水、林、清泉等等,這是語言的什麼特點?

生齊說:簡潔、簡練。

師:對,這表現出了語言的簡潔。

板書:

簡潔

師:下面我們來誦讀第三遍。大家齊讀課文,每一段找出一個字概括作者的感情。

(學生齊讀)

師:好,找一個字概括作者的感情,誰說說?

生1:第一段是“樂”,第二段是“痛”,第三段是“悲”。

板書:

樂──痛──悲

師:既然有這三段感情,我們在讀的時候能否將這種感情和文章結合起來,我們找同學再讀一遍,將這三種感情讀出來。老師也想讀,我喜歡讀“痛”的感情,再找兩位同學讀第一段和第三段,讀出那種“樂”與“悲”的情感。

(學生朗讀第一段)

(教師朗讀第二段,感情真摯到位)

(學生鼓掌)

(學生有感情的朗讀第三段)

(比前一位同學朗誦得好,學生鼓掌)

師:大家把文章的感情讀了出來,我們一起看看第一段作者爲何而樂,爲何而痛,爲何而悲?

生1:第一段中寫景色十分優美、許多賢人在一起集會飲酒作詩,所以作者十分高興。

師:好,我們一起總結一下作者歡樂的原因。剛纔說到“美景樂事”(板書),還有別的嗎?

板書:

美景樂事

生2:聚會的人都很優秀。

師:能用兩個字概括一下嗎?

生2:可以說“人傑”。

師:不錯。

板書:

人傑

生3:還有天朗氣清,惠風和暢,所以作者感到快樂。

師:這裏是指天氣好,用一個詞概括一下。

生3:是“良辰”。

師:聯繫前者所說,作者感到高興主要因素是:良辰美景、人傑事雅。那他感到痛苦的因素是?

生3:作者想到人生短短几十年,人生易逝,不僅感到痛苦。

師:不錯,選幾個字就是人生苦短,好景不長。

板書:

人生易逝

師:爲什麼感到悲傷呢?

生4:作者看到古人死去,自己感到悲傷,想到自己死後,後來人也會感到悲傷,人類擺脫不了死的命運,由此感到悲傷。

師:好,王羲之想到人生苦短,好景不長的痛苦,是一代一代人都會有的。人類的生死之嘆,永無休止,所以感到悲傷。

師:王羲之以哲人的眼光看人生,提出一個最樸素、最深刻的命題──人總是要死的。我們每生活一天,就向死亡邁進一步。老師有一個疑問,我們到底應不應該想這個問題,想到這個問題我們又該怎樣去面對?我感覺今天我們學習這篇文章,必須對生命進行一次思考:王羲之面對美景,先是快樂,繼而悲痛,還想到了死亡。這是不是有些消極悲觀?怎麼評價這種思想?

生1:這並不是一種消極的觀點,作者在良辰美景面前能夠有一種理性的思考,正如作者所說人生是短暫的,好景是易逝的。我們不能沉溺於樂事之中,要對自己的狀態做一下思考,要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多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

(掌聲)

師:這位同學很理性,在快樂面前我們要有些理性的思考。那位同學再談談自己的觀點?

生2:作者在感嘆人生苦短,是在告訴我們要珍惜現在的時光,表達對生活的熱愛。

師:剛纔兩位同學的發言和老師不謀而合,於我心有慼慼焉。確實,王羲之的悲嘆不等於悲觀,歷史上留下嘆聲的人往往也留下了不朽的業績,他們憑藉自己的精神與成就獲得了永恆的生命。誰能舉個例子?

生3:蘇軾發出了“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的悲嘆,但是他卻爲人類留下了無數精美的篇章。

生4:李白留下了“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的悲嘆,但是他吞吐出盛唐華章。

師:很好,“吞吐”兩個字用的特別好,符合李白豪放的性情。還有嗎?

生2: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的悲嘆,卻留下了永垂青史的忠心。

師:找位同學評價一下,是否合適?

生3:不是很合適,文天祥表達的是“人生自古誰無死”,他不怕死,而作者悲嘆人生太短暫。

師:好,文天祥發出的不是悲嘆,而是豪言壯語。

師:同學們,在這樣一個清冷的上午,我們一起聆聽了王羲之關於人生的悲嘆,但悲嘆不等於悲觀。人類雖然無法改變死亡的命運,但是人類的精神卻可以永照千古。老師最喜歡第三段中的一句話:“後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後來的人看我們,就象我們看過去的人一樣。今天,我和同學們在這樣一個時刻,一起聆聽了王羲之面對生命的悲嘆。王羲之雖然死去了,但他的書法藝術卻永遠散發着魅力。他爲我們留下了千古不朽的《蘭亭集序》,我們,又該爲我們的後人留下什麼呢?這是這節課我留給大家思考的問題。

師:最後,讓我們再誦讀一遍課文,體味王羲之的人生態度。

(師生齊讀最後一段)

(下課)

《蘭亭集序》教案 篇6

【複習目標】

1、 複習本課的重點文言基礎知識及翻譯重點句子。

2、 記誦全文。

【複習流程】

一注音(5分)

癸(ɡuǐ)醜 會(kuài)稽 修楔(xì) 激湍(tuān)流觴(shāng) 管絃(xián)

遊目騁(chěng)懷 齊彭殤(shāng) 晤(wù)言一室之內 趣(qū)舍萬殊

一死生爲虛誕(dàn) 曾(cēng)不知老之將至 若合一契(qì) 放浪形骸(hái)

嗟(jiē)悼(dào) 感慨系(xì)之

二、解釋下列加橫線的字(10分)

1、羣賢畢至(全) 2、少長鹹集(都)

3、清流激湍(流勢很急的水) 4、亦足以暢敘幽情(深藏的感情)

5、是日也,天朗氣清(代詞,這) 6、信可樂也(誠,確實)

7、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 (交好)(低頭仰頭,比喻很短的時間)

8、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 依,隨着) 9、雖趣舍萬殊(進取與退讓)(不同)

10、感既系之矣(附着) 11、不能喻之於懷(曉,懂得)

12、每覽昔人興感之由(原因)

13、列坐其次(排列) 14、列敘時人(一個個地)

15、固知一死生爲虛誕(通“故”所以,因此)(看作一樣)(是)

16、齊彭殤爲妄作(看作相等) 17、或取諸懷抱(之於)

18、晤言一室之內(對面談話) 19、曾不知老之將至(乃,竟)

20、向之所欣(向來) 21、未嘗不臨文嗟悼 (面對着)

三、一詞多義 (15分)

次:(1)引以爲流觴曲水,列坐其次(旁邊水邊) (2)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次一等)

(3)陳勝、吳廣皆次當行 ( 有序的排列) (4)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駐紮)

(5)餘船以次俱進 (次序)

致:(1)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到達,最後所達到的結果)

(2)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達到)

(3)家貧,無從致書以觀(得到)

(4)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招致)

(5)肅宣權旨,致殷勤之意。(表示、表達 )

(6)衡善機巧,尤致思於天文陰陽曆算。( 用盡)

修:(1)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高 )

(2)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壽命長)

(3)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學習 進步)

(4)是故事修而謗興,德高而譭來(辦好)

(5)乃重修岳陽樓 (修建)

(6)修守戰之具(整治、治辦)

盛:(1)雖無絲足管絃之盛(多,這裏是“熱鬧”的意思)

(2)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繁多)

(3)勝地不常,盛宴難再(盛大)

(4)今又盛寒,馬無稿草(程度深,極,非常)

期:(1)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期限)

(2)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期望、要求)

(3)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時間期限)

(4)期年之後(一週年)

(5)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約定)

(6)外無期功強近之親(服喪一年)

於:(1)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介詞,在)

(2)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對於)

(3)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至,及,到)

(4)不能喻之於懷(在)

(5)亦將有感於斯文(對)

所以:(1)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的原因 )

(2)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用來……)

(3)吾知所以距子者,吾不言(……方法 )

之:(1)曾不知老之將至(用在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

(2)及其所之既倦(動詞 往 達到 )

(3)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助詞表定語後置 )

(4)每覽昔人興感之由(助詞 的)

(5)猶不能不以之興懷(代詞,指代“向之所欣。。。。已爲陳跡”)

(6)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用在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7)晤言一室之內(助詞 的)

以:

(1)猶不能不以之興懷(因,介詞)

(2)引以爲流觴曲水(介詞,把)

(3)足以極視聽之娛(用來)

(4)舟遙遙以輕颺(連詞 相當於“而”,修飾)

(5)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介詞 把、拿 )

(6)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 (動詞 用,任用)

(7)日以盡矣,荊軻豈無意哉( 副詞 通“已”,已經 )

(8)不賂者以賂者喪(因爲)

(9)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用)

(10)君臣固守以窺周室(連詞,目的)

三 、翻譯句子(6分)

1、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

(譯文)

2、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

(譯文)

3、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爲陳跡。

(譯文)

4、固知一死生爲虛誕,齊彭殤爲妄作。

(譯文)

四、名句默寫(7分)

1、(20xx福建卷10年天津卷)固知一死生爲虛誕, 。

2、(20xx重慶卷)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________________ 。

3、(20xx山東卷20xx重慶卷20xx安徽卷)仰觀宇宙之大,________,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4、(20xx安徽卷)__________________ ,少長鹹集。

5、(10年江西卷北京卷)或取諸懷抱,___________________;或因寄所託,________。

6、(20xx山東卷)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_______________,俯察品類之盛。

7、(20xx四川卷)_______________,齊彭殤爲妄作。

五、翻譯劃橫線的句子(7分)

申屠敦之鼎

洛陽布衣申屠敦①有漢鼎②一,得於長安深川之下。雲螭斜錯③,其文爛如④也。西鄰魯生見而悅焉,呼金工象而鑄之。淬⑤以奇藥,穴地藏之者三年。土與藥交蝕,銅質已化,與敦所有者略類。一旦,持獻權貴人,貴人寶之,饗賓而玩之。敦偶在坐,心知爲魯生物也,乃曰:“敦亦有鼎,其形酷肖是,第不知孰爲真耳。”權貴人請觀之,良久曰:“非真也。”衆賓次第鹹曰:“是誠非真也。”敦不平,辨數⑥不已。衆共折辱⑦之,敦噤不敢言,歸而嘆曰:“吾今然後知勢之足以變易是非也。”龍門子聞而笑日:“敦何見之晚哉?士之於文亦然。” (選自明?宋濂《宋學士文集》)

[註釋]①申屠敦:複姓申屠。這是作者虛構的人物。②鼎:古代的炊具,三足兩耳。後演變爲工藝品。⑧雲螭(chī)斜錯:雲與螭(獸名,外形像龍而無角)互相掩映交錯。④其文爛如:它的花紋斑斕。⑤淬(cuì):金屬燒熱後浸在水中或油中。⑥辨數:多次爭辯。辨,通“辯”。⑦折辱:挖苦。

1、 (2分)譯文:

2、 (3分)譯文:

3、 (2分)譯文:

譯文:洛陽有個平民叫申屠敦的有一個漢朝的鼎,是在長安的一個深深的山谷底下得到的。(這個鼎外形)雲和螭互相掩映交錯,花紋斑斕。西邊有個姓魯的人看見了這個鼎非常喜歡,找了鑄金的工匠仿照它的樣子鑄一個鼎。鑄的時候浸泡在稀奇的藥水中冷卻,還在地下挖了個洞埋了三年。泥土和藥水都腐蝕着鼎,銅的本質已經產生了變化,和申屠敦的大體相似了。一天,魯生把鼎獻給了一個有權勢的貴人,貴人很珍視這個鼎,宴請賓客並賞玩這個鼎。申屠敦恰巧也在宴席上,心裏知道這是魯生的東西,於是就說:“我也有一個鼎,它的外形跟這個很像,只是不知道哪個是真的。”權貴的人請他把鼎拿來讓他辨別,(權貴人)看了很久說:“不是真的。”那些賓客一個接一個地都說:“確實不是真的。”申屠敦忿忿不平,爭辯個不停。大家都挖苦嘲笑申屠敦,敦就不敢說話了,回去感慨地說:“我經歷這事之後才知道權勢足夠用來改變是非了。”龍門子聽了笑着說:“申屠敦怎麼這麼晚才明白這個道理啊?讀書人評價文章也是這樣啊。”

《蘭亭集序》教案 篇7

教學目的

1.領會本文的思想內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變化,正確評價作者的生死觀。

2.學習本文情景交融、敘議結合的協作手法,感受幽遠的文思,清新的辭采。

教學重點

1.理清課文線索,瞭解文章內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2.瞭解書序體裁的特色,學習本文在寫景方面的特點。

教學難點

啓發學生聯繫時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關生死的人生態度。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課文導入

浙江的紹興蘭渚山是美麗的地方。當年越王勾踐曾經在這裏種過蘭花。儘管蘭花多且香,但過了季節,很難尋覓。不過由於有了王羲之的修禊儀式(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爲修禊日,這是古代的一朝風俗,到水邊洗濯、嬉戲、並舉祈、消災的儀式。),東晉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謝安、孫綽等41人就在此集會,他們曲水流觴,引酒賦詩,各抒懷抱,最後有王羲之作序總述其事。王羲之不但文章寫的好,又善書法,有書聖之稱,於是蘭亭,(蘭渚之亭)流芳萬古,大大超過了蘭草的清香,就讓我們共同欣賞吧。

(展示王羲之的書法作品《蘭亭序帖卷》,我們從這精美的書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國書法藝術的美,也讀出我們中國象形文字的古雅與優美。)

二.朗讀課文

配樂朗讀(教師範讀)

要求:注意文章語氣、節奏、字音。

學生齊讀。(教師訂正)

(1)朗讀語調提示:永和九年修模事也以中速讀。下文有關集會的文句應以清新明快的語調讀出,特別重讀樂,以體現作者快樂的心境。

(2)朗讀指導:固知/一/死生/爲/荒誕,齊/彭殤/爲/妄作。讀出節拍,讀出批判語氣,後之視今,亦由分之現昔,悲乎!緩緩吐出,重音爲悲,以後的句子以和緩低沉的語調讀出。

三.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1、瞭解序的題材特點

明確:

序是一種文體,一般寫在書或文集的前面,有的近似論說文,有的近似記敘文,有的則如說明文,還有的寫法上同散文筆調,這一類的多是爲詩歌唱和的集子而作。《蘭亭集序》就是這樣的一篇文章。

2、本文寫了作者怎樣的情感以及變化?

明確:

由樂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終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我們就以此感情的變化爲線索,走進蘭亭,走近王羲之的感情世界。

3、分小組討論,給文章劃分段落部分,概括要點。

明確:第一部分:敘宴集盛況

第二部分:發人生感慨

第三部分:明作序要旨

四.賞析課文

1、以課文的第一部分爲主,看作者在表達自己的心境時從哪幾個方面寫的?

明確:

時間:永和九年 暮春之初

風景:崇山峻嶺 茂林修竹 清流急湍 天朗氣清 惠風和暢

人物:羣賢少長 列坐其次 一觴一詠 暢敘幽情

感受:信可樂也

寫法:寫景抒情 敘議結合

作者用簡潔雅淨、鏗鏗有致的語言,寫出了宴集之地優美的自然風光。崇山峻嶺,氣勢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靜謐;清澈溪流,潔淨明朗;湍急的流水,飛花濺玉,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機盎然。於是詩興大發,他們紛紛臨流賦詩。雖無絲竹管絃之興,然而可以暢敘幽情,各抒懷抱。我們彷彿看到了這些雅士間儒雅的風度和詩意人生,這種美好的聚會自此以後成爲千古美談。作者發出由衷的感嘆,信可樂也。這實在是人生的極致。這種樂是對蘭亭美景的陶醉,是來自於蘭亭集會的暢快。

2、學生嘗試背誦第一段。

理清背誦思路:記敘了集會的時間、地點、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嶺引出四周環境及場面的鋪敘,最後由是日地領起描寫遊人的心境,抒發集會的心情。

要求:學生體會作者狀物寫景言簡意賅、妙趣天成的特點,感受作者快樂的心境。請學生摘錄寫景句。

3、學習第二段,瞭解作者的心境的變遷。

明確:

王處的時代是政治極爲嚴酷、社會極劇動盪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許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殘酷的權力鬥爭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務是保全性命。因此,他們有一人談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內,有的人歸隱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寫道:雖趣舒殊,靜噪不同,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他們陶醉於一時的快樂,追求暫時的滿足。可就一時的滿足和陶醉中,歲月流逝,青春已經不再,而功業無成,作者自然發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這樣永無止境地追求滿足而又不斷地厭倦,既充滿了快樂也充滿了無盡的煩惱,怎能不感慨萬分。

向之所欣,已爲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往昔的盛會已化爲歷歷在目的往事,過去曾有的歡樂,已如流水向東而去,這真勝景不常,勝筵難再,這怎能不讓人黯然神傷。死生之大,豈不痛哉?

人的壽命的長短,要聽憑造化,無論壽命的長短,其結果是殊途同歸,終期於盡,人總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無法抗拒時間的無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強大而無法抗拒,因而個體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無法迴避對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對死亡的觀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4、朗讀並分析第三自然段。

理清背誦思路:

由讀古人興感之作時的體驗若合一契說明古人也有感於死生;然後轉入對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寫,批判當前士大夫一死生爲虛誕,齊彭殤爲妄作",表現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虛幻的執著努力,隨之又發出後之視今,亦由今視昔,悲乎"的慨嘆。可見作者對人生敏銳、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對人生特別的熱愛和執著,接着作者交代了《蘭亭集》的成因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總結全文。作者的悲,與他的人生觀有着密切的關係,從 固知一死生爲虛誕,齊彭殤爲妄作。 看佛教、道教徒總是把生死看得很虛無、很超脫,他們一生死生,齊彭殤,可我們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軀,要珍惜生命,士大夫當兼濟天下,去實現自己的抱負。可這種生活觀在我(王羲之)看來是何等的虛僞可笑。正因爲我對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覽昔者興感之由,我悲古人,因爲我對生命的體驗和古人對生命的體驗是何其相似;我亦悲後人,後之觀今,亦由今之視昔,後人讀我的文章,猶如我讀古人的文章一樣,作者詢問古今,發出悲嘆。這裏的悲不同於上一段的痛,而是對個體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的,更加深刻感慨。

人類社會從古至今邁進了多少年,人類文明的發展也是今非昔比,但無論世界怎麼變化,人類對生命本質(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體驗卻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這種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動了我們。

5、集體齊讀課文第三自然段,背誦。

6、學生齊讀課文三遍,背誦。

五.課堂小結

王羲之的人生觀不消極,悲嘆並不等於悲觀,歷史上悲嘆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創造價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詩中寫道人生幾何,對酒當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這並不妨礙他成爲亂世英雄,正是因爲他們對人生充滿了執着,對歲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嘆。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極其表,執着其裏,王羲之在書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對抗人生虛無的最執着的努力。

六.課後練習

1.完成練習一、二。

2.背誦全文。

《蘭亭集序》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瞭解蘭亭宴集的起因、經過,認識作者感情由樂轉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嘆中暗含的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

2.瞭解本文句法上駢散並行而以散爲主的特色。

3.背誦全文,掌握“修、期、致、臨、次”等詞的多義性。

【教學重點】

1.瞭解由這次集會而引起的人生無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脈絡。

2.背誦全文。

【教學難點】

1.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

2.對文中多義詞具體義項的確定。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導入新課

浙江的紹興蘭渚山是美麗的地方。當年越王勾踐曾經在這裏種過蘭花。儘管蘭花多且香,但過了季節,很難尋覓。不過由於有了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蘭亭——蘭渚之亭則流芳萬古,大大超過了蘭草的清香。下面讓我們共同欣賞《蘭亭集序》吧。

二、作者介紹 學生讀註釋(1)。

教師補充:

1、魏晉,是中國書法史上具有承前啓後的重要時期,出現了一批著名的書法家。王羲之即其中最有盛名的一位。他有“書聖”的美稱。他不僅長書法,也長詩文。字和文都任意而行,得自然之趣,風格瀟灑放脫。

書法作品《蘭亭集序》最爲有名,它被後世評論者譽爲“行書第一”,那麼它到底是什麼樣的面貌呢——請看插圖。古人評價:“飄如遊雲,矯如驚龍。”我們從這精美的書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國書法藝術的美,也讀出我們中國象形文字的古雅與優美。只可惜,我們看到的只是臨摹本,其真跡已經失傳。據說被李世民帶到地下了。

王羲之的詩文以《蘭亭集序》最出色。從註釋我們已經知道,它是詩歌集子的序。集子中的詩文藝術性不高,但是集子的序卻膾炙人口,是千古傳誦的名篇。下面我們就來欣賞它吧。

2、瞭解序的體裁特點明確:序是一種文體,有兩種。一是贈序,一是書序。後者一般寫在書或文集的前面,內容多是介紹書的內容和特色、成書經過,寫書目的等。有的近似論說文,有的近似記敘文,有的則如說明文,還有的寫法上同散文筆調,這一類的多是爲詩歌唱和的集子而作。《蘭亭集序》就是這樣的一篇文章。

三、聽課文朗讀錄音(校園網語文第一冊),讀後提出需要注意的字音。

癸丑 修楔 流觴 遊目騁懷 趣舍萬殊 齊彭殤 會稽 感慨系之 若合一契 曾不知老

然後學生自由朗讀,要求:注意文章語氣、節奏、字音。

四、疏通字詞

1、重要詞語

a.實虛詞 羣賢畢至 少長鹹集 信可樂也 取諸懷抱 或因寄所託 曾不知老之將至 及其所之既倦 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 以之興懷 修短隨化 喻之於懷 故敘時人